书城成功励志活好为自己幸福为别人
5495700000003

第3章 先为自己活,活出全新的自己 为什么要先为自己活(2)

重新审视自己的“活法”

每个人都自己的活法,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活法”而奋斗。有的人热衷名利,认为人活着最大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功成名就,于是,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名利;有的人及时行乐,认为人生不过一瞬,让自己过得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们纵情声色,享受短暂的生命;有的人追求物质生活,认为金钱万能,有了钱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有车有房,于是,他们孜孜不倦地工作;有的人,认为只有不断地贡献才能让人生更有价值,于是,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的生命给他人带来光明……

人到底应该怎么活?为了我们的一己之私而活,还是为了更多的人幸福而活?为什么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现代,人们反而不快乐了呢?如何活才能让自己快乐,让人生幸福呢?

越来越多的人在思索这个问题。人们之所以不快乐,不幸福,那是因为很多人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和价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为什么人们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是因为人们本身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迷失了。

人到底该怎么活?三国时期的周处给了我们一个提示。

周处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由于缺乏管教,年少时轻狂放荡,纵情肆欲,为害乡里,是乡人严重恶名昭彰、唯恐避之不及的人物。有一天,周处问乡里的长辈:“现在时局平和,又赶上了丰收之年,为什么大家却闷闷不乐呢?”长辈叹了口气说:“三害没有除去,又怎么会有快乐呢!”周处追问哪三害,长辈给他的答案是:“南山白额虎,长桥下蛟龙,还有欺负百姓的恶人。”于是,周处自告奋勇,先入山杀了猛虎,又下水与蛟龙缠斗,周处与蛟龙打斗一连三天三夜没有消息,乡人以为周处死了,大家在一起庆祝乡里的三害都被除去了。周处回到家乡,这才知道自己在乡民眼中也是一害,心中懊悔不已。于是,周处离开家乡,拜访名士陆机、陆云兄弟,在陆机陆云的勉励之下,周处改过自新,立定大志,最终也做出了一番成就。

故事中,周处在为乡人除去两害之后,自以为为乡人做了好事,殊不知,自己竟也是三害中的一害。对周处来说,自己的“活法”为人所不齿,这是一件很令人感到耻辱的事情,于是,痛定思痛,在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活法之后,痛改前非,最终做出了一番成就。

一个人活得庸庸碌碌,这不是什么耻辱的事情,只要能够敢于正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活法,改变自己的活法,对他来说,人生就是有意义的,生命就是有价值的。

赵德生于北方某地,由于父母忙碌,对赵德缺乏管教,赵德在小学的时候就是学校中的小霸王,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偷鸡摸狗,可以说坏事做尽。

到了初中,读了一年多就退学了。每天游手好闲,混迹网吧歌厅,四处打架,经常出入看守所,在乡人眼中这人就是没救了,坐牢的命。有一次,在打架时,赵德拿刀砍伤了他人。没过多久,对方竟然纠集了上百人把赵德围困在家中。赵德的父母好话说尽,赔了一大笔钱,这才让事情不了了之。

看着父母为自己操心落泪,赵德把自己关在屋里几天没有出门。想了几天,赵德对父母说想做点正事,做点小生意也可以。父母欣然同意的了赵德的要求。赵德想在家乡开一家食品加工厂,但是,从招聘启事贴出,一周之内工资涨了三次,依然没有人应聘。原来,乡人知道是赵德开的工厂,都不敢去应聘,对赵德敬而远之。

赵德明白这是自己这些年在乡人眼中的形象定型了,于是,一改往日作风,安安分分做人,时间一长,这才逐渐扭转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如今,赵德在乡人眼中已经成为事业有成、造福一方的企业家,人人夸赞的青年才。

前后的反差,这就是一个人的活法问题。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活法,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平平庸庸地活,一生也会碌碌无为;积极进取地活,一生也会留下可圈可点的事迹;损人利己地活,只能让他人所不齿;而造福他人、乐于奉献地活,自然会为他人所称道。

过去,你怎么活,不重要,它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你怎么活,也不重要,现在也即将过去;将来,你怎么活?这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样的活法,造就什么样的人生。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审视自己的“活法”,去思索自己该如何活。

活出自己的个性

你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吗?你总是为别人而装扮吗?你会寄贺卡给自己不喜欢的人吗?在商店里不买任何东西,你会觉得不好意思吗?从前的我便是这样。总是照着自己想象中别人的期望去做,害怕别人失望,担心可能顺了姑心失嫂意。因而在不知不觉中,也就放弃了自我。多年来,我一直想弄清现在的自己,到底是真实的自己?还是别人造出来的复制品?我常扪心自问:“我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意愿,还是该满足别人的期望?”从前,若有人在背后批评自己。我会生气。而现在呢?我会一笑置之。过去曾让我懊悔、让我消沉的事,现在看来都算不了什么,因为我已经认识到目己做人的价值。将生活的焦点专注于别人的目光。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生活方式。

有个年轻小伙子在订婚之后,却发现并不爱他的未婚妻。于是在婚礼前夕,他躲了起来。他不喜欢那个女孩。可他又不愿意做一个背信弃义的人,更害怕别人会说他欺骗感情,以至于迟迟不敢解除婚约。两年之后,他还是娶了那个女孩。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婚前的疑虑是对的。他的妻子挥霍无度。让他债台高筑。而且脾气火爆,动辄争吵不休。既然他在婚前就担心别人的评价,婚后也会一定因为同样的理由而不敢离婚。他就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虽然他有勇气解放黑奴,但却无法解放自己。

如果你发现一桩婚姻、一笔生意,或者一个决定会绊倒你,就应该勇敢地去拒绝,生命中最大的学问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答应别人的要求,什么时候该拒绝别人的要求。不要被你愚蠢的自尊冲昏头脑,也不要悲观地顾虑别人会怎么想。

心理学家们认为:“不要”的意义远比。“要”的意义深得多。当一个两岁的婴儿开始说“不要”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已经是独立的个体了,拥有自己的好恶和选择。人从小就具有个体意识,为什么长大了就不应有自己的个性呢?爱默生说:“为什么我们的幸福要取决于某人头脑中的想法?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快乐,就好比一个乞丐向人乞讨,这是非常辛苦的。”因此,你必须做自己的主人,满足自己内在的需求,而非外界的评价。真实的自我,不是靠世俗的评价堆砌起来的。所以你应该勇敢地站起来。拒绝自己不想做的任何事情。

日本哲学家西田风多郎曾写过这样一首耐人寻味的短诗:人是人,我是我;然而,我有我要走的道路。在这首诗里。这位“西田哲学”的创始者,很明确地指出了我们有选择自我的自由与权利。我常看到许多人。长期忍受着窒闷的生活,却不懂得坐下来想想自己到底在干什么?需要什么?

一位刚离婚的病人。她觉得自己没人爱、被人遗弃。终日抑郁寡欢。我安慰她:如果离婚能使你走出婚姻的牢笼,又有什么不好呢?也就是说。长久以来。你总是首先考虑别人的需要,而现在却可以不管任何人,只考虑自己。做真正的自己、独立的自己,而不是某人的太大。这样不是很好吗?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不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生活,那么生活对你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你发现一件事情会危及你的根本利益时。就应该勇敢地去拒绝。生命中最大的学问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答应别人的要求。什么时候该拒绝别人的要求。

轻松自在地享受生活事情出了问题。

不能完全归咎于自己,这也许是别人的错误。失败了,也不能说自己差劲儿。因为这目标根本就不适合你,这件事你本不该做。

你认真地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你就无愧天地。放松自己吧,让自己悠游于生命之旅。

人是有思想的精灵,就应该享受生活的赐予!

伊笛丝。阿雷德太太从小就特别敏感而腼腆,她的身体一直太胖,而她的一张脸使她看起来比实际还要胖得多。

伊笛丝有一个很古板的母亲,她认为把衣服弄得漂亮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她总是对伊笛丝说:“宽衣好穿,窄衣易破。”而母亲总照这句话来帮伊笛丝穿衣服。所以,伊笛丝从来不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动,甚至不上体育课。她非常害羞,觉得自己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样”,完全不讨人喜欢。长大之后,伊笛丝嫁给一个比她大好几岁的男人,可是她并没有改变。她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他们也充满了自信。伊笛丝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要像他们一样,可是她做不到。他们为使伊笛丝开朗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只是令她退缩到她的壳里去。伊笛丝变得紧张不安,她躲开了所有的朋友,情形甚至坏到害怕听到门铃响。伊笛丝知道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又怕她的丈夫发现这一点,所以每次他们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时候,她假装很开心,结果常常做得太过分。事后,伊笛丝会为这个难过好几天。最后不开心到使她觉得再活下去没有什么道理了,伊笛丝开始想到自杀。

直到有一天,她的婆婆在谈她怎么教育她的几个孩子,她说:“不管事情虑么样,我总会要求他们保持本色。”

“保持本色!”就是这句话,在那一刹那之间,伊笛丝才发现自己之所以那么苦恼,就是因为她一直在试着让自己适应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模式。婆婆随口的一句话,改变了伊笛丝的整个生活。

学会欣赏厄运之美

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的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炼,否则,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我们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曾经有两个囚犯,从狱中眺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满目泥土,一个看到的是万点星光。面对同样的际遇,前者持一种悲观失望的灰色心态,看到的自然是满目苍凉、了无生气;而后者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明快心态,看到的自然是星光万点、一片光明。

人生在世,困难、挫折不可避免,关键看你是想战胜它,还是甘愿忍受它的摆布。做出不同的选择将会有不同的命运在等待着你。

有位犹太裔心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了折磨。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于纳粹之手,唯一的亲人是他的一个妹妹。当时,他本人常常遭受严刑拷打,死亡之神随时都会青睐他。

有一天,他在赤身独处囚室时,忽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就客观环境而言,我受制于人,没有任何自由;可是,我的自我意识是独立的,我可以自由地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后来他发现,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应之间,他完全有选择如何作出反应的自由与能力在马德里的监狱里,塞万提斯写成了著名的《堂吉诃德》,那时他穷困潦倒,甚至连稿纸也无力购买,只好把小块的皮革当作纸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