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纳德
5496300000006

第6章 从军(2)

祖父少年得志,30岁出头在五羊城里已经红得发紫,不幸后来投资证券,起落之间,竟于数日之内宣告破产。遂坠楼自杀。

祖父去世那年,陈香梅的父亲陈应荣才13岁。祖母含辛茹苦,设法让子女接受教育。陈应荣自英美学成归来之后,做过北平英文日报的主笔,在北大当过教务长,并在辅仁大学教英文,后来又转入外交部。

外祖父廖凤书,少年时与祖父陈晓云相识为至交。早年便将长女廖香词许与陈应荣,当外祖父担任中国驻古巴公使时,他们在古巴京城完婚。

陈香梅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

廖仲恺即是外祖父的胞弟,因而陈香梅叫廖承志为舅舅。后来母亲病逝于香港,父亲在美国续弦。陈香梅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

4“毛瑞斯祖母”

1926年,陈纳德完成了在夏威夷的演习任务后,奉调返回得克萨斯州,在勃鲁克斯机场,担任飞行教官,随后又担任了初级训练班主任。

他通过夏威夷的飞行演习,逐步建立起他自己的理论。然而,陈纳德无法说服他的上司们,却只赢得一个“急进的陈纳德”的绰号。

空军部队的首脑人物一致认为,战斗机与驱逐机的时代已成为过去。而且参谋本部也将驱逐航空术置于次要的地位,他们对火力猛烈的轰炸推崇备至,赞不绝口。

为了使别人弄懂他的理论,陈纳德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他的见解。

他认为,如果辅以先进的侦察术,战斗机仍然可以中途拦截轰炸机,不管轰炸机的装备如何完善,战斗机完全能将其击毁。

他一而再地说教:

“侦察——中途拦截——击毁。”

他的理论依然不为人所注意。

后来,连杂志社的编辑们也都开始怀疑了。他们在陈纳德的文章之前,不得不加上一段按语:

“作者的见解并非代表杂志社,或者代表空军部队的官方意见。”陈纳德的理论还包括建立一种警报系统。

有了这种警报系统,防御的飞机便可以及时起飞拦截,从而摧毁来袭的轰炸机。

可是,这个理论在当时并没有为美国空军战略家所接受。只是后来陈纳德亲自利用这一警报系统,制服了中国上空的日本飞机的时候,他的理论才得到了证实。陈纳德早期创立的警报系统,现在仍然为美国地面搜查部队所采用。

尽管陈纳德在空军军事方面,屡遭挫折,但也有令他开心的时刻。

有一年在得克萨斯州的布莱斯基地,举行飞行演习和空军特技表演。

吸引了大批的人群前来参观。

人群中传说:

有一位人称“毛瑞斯祖母”的老太太,坐着50年前的有篷马车来到得克萨斯州。她扬言要在入土之前,坐一次飞机。这位老太太穿着一身旧式长衫,头上扎着一条挡风的大红丝帕,步履蹒跚地来到准备作特技表演的驾驶员们跟前,请求捎上她。

这些驾驶员一个个连连摇头。

最后,有一个驾驶员同意载她飞一程。

此时全场轰动,人群欢呼雀跃。

驾驶员和机师费了好大一番力气,才把老太太扶上了那架有双座舱的飞机。

飞机发动了,马达轰鸣。

“毛瑞斯祖母”挥手向呐喊着的人群致别,全场又响起了一片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

突然,飞机向一边倾斜,驾驶员被摔了出来,手足朝天,仰卧在地上。

人群骚动。

有人在大声喊着,叫老太太赶快跳出来。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飞机已经直冲向狭长的跑道,忽然以一个疯狂般的角度,直升上去,几乎撞上一根悬挂着的干杆,又掠过一簇树枝。

飞机飞得更高了,它在蓝天盘旋,翻着跟头,接着在半空中俯冲下来。

只见飞机直往下坠,就要擦着地面了。人群中发出一片惊恐的叹息声。

瞬息间飞机又奇迹般地攀缘而起,擦过跑道,直升蓝天,接着又是一连串的跟头、旋转,以及离奇古怪的花样动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不仅普通观众,就连训练有素的空军官员,也都带着惊愕的表情,痴痴地翘首观立着。

“可怜的、饱受惊吓的老太太!”人群中不时发出一阵阵同情的唏嘘叹息。

突地,飞机朝着跑道俯冲下来,以一种优美的着陆姿态,紧急降落在地面。

此时,“毛瑞斯祖母”从机舱内跳下,也不见有人搀扶,手足麻利地脱去长衫,取下丝头巾、眼镜。

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竟是一位身着军装的空军飞行员。几乎凝固了的空气之中,不知是谁带头呼喊着:“陈纳德!”于是,万众欢腾,潮水般的人群,涌向陈纳德,将他簇拥着……

当时美国的航空事业尚处于襁褓时期。美国空军隶属于陆军部之下,因而陆军一些将领对于倡导飞行的官员都有点不满,认为这是不足道的玩意儿。

1928年。得克萨斯州的勃鲁克斯机场。

担任飞行教官的陈纳德,又在开始他的降落伞技术试验。他把双座机排成一个V字形的队形,让每一架飞机的机舱后座配一名伞兵,而他自己则驾驶一架三引擎的运输机,机内装满了各种配备,飞在V字形机队的中央。

机队飞到目的地上空的时候,伞兵立即跳伞,运输机上的弹药、枪支、食品等供给,则用降落伞直接下投,正好投放到地面伞兵的中央。

陈纳德颇感得意。

可是,当陆军参谋总长森马卢少将来勃鲁克斯机场,检阅这种跳伞演习时,他还没有看完全部演习就扭过头来说:“别再搅乎这些没有意思的把戏吧。”

言毕,他就抽身走开了。

这无疑给了陈纳德当头一棒。

事隔几个星期之后。

来了一队由巴干诺夫将军率领的苏联军事考察团。军部命令陈纳德为他们表演降落伞技术。

于是,陈纳德率领机队重新表演了一番。

在苏联考察团乘坐汽车离开机场后,他们中的一个留下来了。此人自称是苏联驻美贸易公司的代表。

起先,这个代表特地来访问陈纳德,并送给他几箱伏特加酒、鱼子酱、朱古力糖和雪茄烟等礼品。

随后,话锋就转到了正题。

“你愿不愿意到苏联去训练降落伞部队?”来者问陈纳德。“算了吧,这是不可能的。”陈纳德回答说,“我是一个战斗机驾驶员,这些降落伞部队只是一种附带表演而已。”来者接着说:“我们才不这样想呢。如果你考虑好了,可以写信给我,告诉你的条件吧。”

陈纳德那时在空军已经干了九个年头,月薪225美元,还有飞行津贴,以及其他配给品和一套住房。

更主要的是,他早就预感到美苏两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友人,他不愿意把他的技术传授给苏联人。

于是,他在给那个苏联代表的回信中,故意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

签订五年合同,每月薪金1000美元;

提供汽车与司机和其他杂费;

此外,有权驾驶任何苏联空军飞机;

要有上校军衔。

不久苏联代表回电表示同意,并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启程。这时,陈纳德反而觉得为难起来,只好以迁家需要花很长时间为由,作为缓兵之计,以便搪塞了事。

谁料他们仍然死盯不放,缠了他数月之久。

最后,直至陈纳德把他们的来信原封不动退回,这件事才算了结。

数月之后,军部竟然下令停止这种演习:

“不准再作降落伞训练,我们要在还没有人受伤之前停止这种无聊举动。”

5《防御性追击的作用》

1930年。

陈纳德有幸被保送进入空军战术学校。

这所学校设于弗吉尼亚州的兰黎机场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著名空军驾驶员克莱顿·比斯尔,是这所战术学校的老师。他传授的空战概念,仍然是老一套的“黎明巡航”和“混战”的西线式战术。

比斯尔甚至建议,战斗机在抵御轰炸机的进攻时,战斗机可以从上面投下一个连着锁链的球,以此撞坏轰炸机的推进器,达到阻击轰击机的目的。

实际上,比斯尔的战术,根本就不适宜于抵御那些新型的轰炸机,而陈纳德总觉得不对劲,可一时又找不到有力的证据。

不久,新式的“马丁B—10”型轰炸机出现了。其时速达235英里,且配有五门小炮,而“波音”厂的P—26型战斗机,时速为225英里,只配有二门小炮,自然难与轰炸机相抗衡了。

意大利军事理论家里奥·杜赫将军,极力鼓吹“轰炸至上”的理论。

杜赫主张,将那些远距离飞行和运弹量大的重型轰炸机,分布在各个机场。一旦有敌情出现,各个机场的轰炸机立即以纵队方式,一批批地对准目标飞去。他认为,地面武器无法及时形成对付这些轰炸机的防御网。如此经过3~4天的连续轰炸,被攻击的国家就会不惜代价求和。而且欧洲许多军事专家也断定,轰炸机一旦进入空中,将是无法阻挡的。很快这种理论便成了美国空军推崇备至的“圣经”。那些爱好轰炸机的热心斗士也更加疯狂起来了。许多曾在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活跃过的战斗机好手,却不约而同地改习轰炸机了。

陈纳德一直认为,这种理论只是一派胡言而已。根据他在夏威夷的飞行演习经验,陈纳德深信,轰炸机固然是空军力量中的一个支柱,而一个良好的空军是不能没有战斗机的。在未来的战争中,战斗机肯定会像轰炸机一样,扮演重要的角色。

不过,他认为,要抵抗敌机的攻击,必须配备灵活而有效的自卫武器。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要驳倒“轰炸至上”理论,就必须从空战理论上加以研究。

于是,陈纳德着手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空战纪录文献。

他发现一个至少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就存在着的军事原理:在所有的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交战双方的火力差,并不等于火力单位数目的差异,而是火力单位数目差的平方。换句话说,也就是一个由两架战斗机编队的机组攻击一个目标,其结果不只是二对一的优势,而是四对一的优势。他断定,两机小组是最容易运动的并最能集中火力攻击轰炸机或敌人的战斗机,同时又最能保护每一个进行攻击的驾驶员。

在这方面,早年德国的空军名将波尔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运用了这一军事原理。他曾主张两架战斗机编组作战,因而可以说他是发明战斗机战术的鼻祖了。

波尔克于1916年10月因飞机失事丧生。

1917年的春天,他的弟子里却杜汾,运用他的那套理论,创出了著名的“飞行马戏班”。

他们在空中大显身手,飞机穿梭般地飞来飞去,娴熟的飞行技术无疑使协约国的飞行员感到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