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宣讲经法的竹林精舍落成了,频婆娑罗王亲出城迎护佛陀一行进京。当象辇入城时,妇女们倾城而出,夹道欢迎,顶礼膜拜。皆因佛陀用他慈祥的法音第一次向世界宣告,众生同是善男信女,女人可以与男人同样皈依佛门,只要诵经作课,超脱尘累,都能回头是岸,都能圆证菩提。
佛陀庄重安详,向道路两旁的众生报以慈祥的微笑,颔首致意。忽见一个衣着褴褛的女人走上前来,跪拜于地。
这个女人叫陀罗尼达,原是恒河下流一个山村里的孤女,被强盗抢去后,卖给了妓院,受尽皮肉之苦。在她从妓院里只身脱逃出来后,只因途中偷吃了一碗米饭,又被定为罪犯,押进大牢里。三年后,刑满释放,流落到王舍城的街头,以乞食为生。不久前,她听说这里出了一个伟大、愿深、慈祥、普渡的佛陀,并听说最下贱的女人也可以皈依佛门。于是,她当下见性,事先剃度……
佛陀慧眼识相,用慈祥的目光望着陀罗尼达,轻轻地抚了一下她光光的头顶:
“陀罗尼达,佛门弟子,我庆幸你离苦得乐,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即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门认为皈依后即可获得现时的身心平静。陀罗尼达如愿以偿,开始修补她残缺不全的人生。佛陀短短的一句慈音,熨平了这个苦女心中愁苦的皱纹。她得救了。
中午时分,由频婆娑罗王举行国宴,为佛陀和弟子们洗尘。国宴后,国王又亲率满朝文武大臣将佛陀请到日月殿上,为众人讲经宣法。佛陀为他们演说四圣谛、五戒、十善道和苦、空、无我等佛门真理。给人们掀开一扇洞见自己心灵的窗口。
第二天,举行隆重的竹林精舍竣工大典。
一早,佛陀带领一千余名弟子来到竹林精舍。他举目注望,见这是一座仅次于王宫的宏伟建筑,金钉朱户,碧瓦重檐,耀眼夺目。楼阁、讲堂,院落遮映在一片青翠竹林之间。这时,国王请佛陀为精舍题名,佛陀欣然命笔,挥书“竹林精舍”四个金字。笔有灵气,墨透佛光。国王命人把题词刻在一块白玉石上,嵌在门前。
这座精舍,是全世界佛教寺院的前身。在后来两千多年间,一切佛教寺庙,都是在精舍设计结构上发展演变的。中原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礼拜取经。三年后,他们随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为中国的善男信女翻译《四十二章经》。同时,在当时首都洛阳雍门外创建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因“时白马负经而来”,故取以为寺名。据传说,中国洛阳白马寺的规模,就是仿照古印度的竹林精舍而建的。
从此,佛陀率领弟子们在精舍里朝夕静修和讲学,长年不事炊爨,只靠托钵乞食,佛陀自己每天带头这样做。《金刚经》中首言:“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据《戒律广本》记述,释迹牟尼创教伊始的教规,本无吃素的规定,弟子们托钵乞食于街巷之间,任人施舍,遇荤吃荤,遇素吃素。在印度有些地方,这一佛门习俗一直沿传至今,直到今天,我国蒙、藏地区的喇嘛僧人,仍有不戒肉食者。
当时小乘戒律一般只食用“三净肉”,即“不见,不闻,不疑。”不见者,不眼见为我故而杀的畜牲;不闻者,不听为我故而杀的畜牲;不疑者,是人慈心不能夺畜生命。这些戒规出现于佛灭度大致百年后,约为公元前三百多年。
佛教传入中国后,南北朝时期影响最大的经典有《涅槃经》、《楞枷经》等,都主张禁止一切肉食。到了南北朝后期,梁武帝虔诚信佛,在京城建康广建寺庙,他本人又舍身同泰寺,受一些高僧的影响,自身戒食酒肉,把戒酒肉和善恶果报、生死轮回的教义结合起来,说“酒为放逸之门”,“肉是断大慈种”。自梁武帝提倡素食以来,已历一千五百多年,中国的佛教一直认为,若食酒肉,“即同畜牲豺狼禽兽,亦即具杀一切眷属,饮啖诸亲”的罪过。
至今,无论出家僧人或在家居士,都以不杀生列为五戒的首要戒规,认为世上一切生物都是有情的众生,断绝有情众生的生命,是一种残忍的行为。佛法以慈悲为根本,戕杀有情生命是违反佛门教义的。
佛陀接受了频婆婆罗王赠送的这座宏大庄严的精舍,为后来弘扬佛法得到了很多方便。然而,在当时印度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那时,婆罗门教不仅风云一时,而且占绝对统治地位。他们的教徒自称是古印度的征服者,在社会上有绝对的权利,一直雄居崇高的统治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印度第一等级。他们左手捧着《摩奴法典》;右手举起血淋锋利的宝剑,横眉竖目地对众生大喊:“信者来念我的天经;疑者在我的宝剑下断首!”
在王舍城里有两位学术界的权威人士,一个叫舍利弗,另一个叫目犍连。两个人均是婆罗门的首领,他们门下都有自已的弟子。这两个人天资慧敏,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早年于印度大学问家删阇耶的门下深造。后来,由于他们慧悟超群,才情卓越,便离开了师长,想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实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一天,佛陀的弟子阿舍婆誓手托钵盂,在王舍城中沿街乞食募缘。他的穿戴和仪表,令人一看就知道是佛陀门下的弟子。正巧被舍利弗遇见。舍利弗大摇大摆地走上前来,问道:“喂,你是竹林精舍里的出家人吗?”
“是的,先生。”阿舍婆誓点点头。这样说来,那个山野村夫释迦牟尼就是你的老师喽?”
“是的。”年轻的出家人沉吟有顷,摇摇头:“不过,他不是山野村夫,佛陀从前是一位尊贵的太子。”
“那么,他在竹林精舍里整天都对你们讲些什么呢?”
“先生,对不起。我出家不久,还不能完全领会佛陀的弘化,所以我不能对你随便宣说师父的微妙法理,那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嗨,”大学者舍利弗近前一步,“出家人,你也太固执了。你难道就不能凭着自己浅显的领会,略谈一二吗?”
阿舍婆誓闭上眼睛,寻思一会儿:“佛陀常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他还常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师父昨天还说‘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阿舍婆誓仅仅简略旁引了佛陀的只言片语。哪料,聪慧不凡的舍利弗一听,惊呆了。只见他扑通地跪倒在地,面朝竹林精舍的方向,揖了又揖,拜了又拜,口中钦佩而虔诚地喃喃有词:“佛陀啊,四海天下的圣人,千年万代的贤者。相比之下,我舍利弗太肤浅,太惭愧了!……”
他顿开茅塞,佛陀倏忽间就占据了大学者舍利弗的心灵。
舍利弗一直认为,人生的一切因和无因,虽然无所作为,但均由自在天主宰,今天从佛陀弟子口中听到这因缘弘法,了然到一切诸法不是人作,也非天作,乃是因缘而生,也将由因缘而灭。世间万物,均是依此生生灭灭,轮回不止。他受到这一启示后,立时解除了一直凝聚在心中的疑云和忧烦,使他豁然开朗,大放光明。他越想越觉得佛陀慧明伟大,并惭愧自己多年苦修参学,还不及佛陀的几句话!
舍利弗自惭弗如,甘居下风,立时放下了傲岸清高的架子,恭敬谦虚地与阿舍婆誓攀谈起来,约定一有机缘,就去拜访佛陀。俩人告辞分手后,舍利弗径直去找自己的老朋友目犍连。一见面,他就将阿舍婆誓在路上说的佛陀之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朋友。目犍连听了,大为震惊。经两个人商议后,决定带领弟子们前去拜见佛陀。
第二天,竹林精舍一改往日的安详宁静。
佛陀正坐在讲堂里给弟子们说经扬法,忽见两百多人浩浩荡荡地拥了进来,领头是两个举止潇洒、气宇轩昂的中年人。当即经人传告,一个是舍利弗,另一个是目犍连。佛陀早有耳闻,这俩人博学多闻,才情卓绝,他们的威望为国人所瞩目。同时也清楚,这俩人虽然素负盛名,然而高傲得目空一切。
哪料,他们一进来就礼拜,颂扬佛陀气度恢宏,学问超世,令人叹服,请求改弦易辙,随佛陀出家学道。佛陀并不想跟他们攀谈佛理,议论学问,只想探一探他们的心灵是否空灵彻悟,廓然灵朋。于是,便问他们,昨天弟子阿舍婆誓对舍利弗说了些什么。当佛陀知道后,就顺便问他们:“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含义何在?”
舍利弗和目犍连一致回答说:“世人以四大观身,而入如幻法门。所谓四大,即在身体中,坚者是地,润者是水,暖者是火,动者是风,虽然各有名目,然如幻如影,似有似无……”
心有灵犀一点通。
他们的解释很有见地,看得出来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佛陀很满意,认定他们确实是婆罗门中的佼佼者。
佛陀当天就接纳他们为自己的弟子。
舍利弗和目犍连,这两位蜚声古印度的大婆罗门,大学者,后来成了佛陀十大弟子中的人物。此后他们一直辅佐佛陀以正法教化人间,对佛陀教义的弘扬,劳苦功高,其德性一直为后人所景仰。舍利弗聪慧过人,辩才出众,人称他“智慧第一”;目犍连修炼绝妙,据说“能飞上兜率天”,故人称他“神通第一”。不幸,后来自犍连被反佛教的婆罗门杖击致死,成为伟大的殉教者。
现今的一般寺院中,站立在释迦牟尼左右的两位比丘像,一老一少,老的是摩诃迦叶,少的是阿难陀。也有另一种佛像,佛陀左右两比丘年龄相仿,即是舍利弗和目犍连。
在他们皈依稍后,佛陀证悟前的妻子耶输陀罗公主、佛陀之子罗睺罗和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王妃,也都相继剃度,皈依佛门。舍利弗和目犍连,与他们齐名列入史册,载入真经。佛陀灵心慧眼,对舍利弗和目犍连这两个洞达人生、修持绝卓的门徒,一生怀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在几十年后,佛陀于拘尸那伽河边涅槃的前夕,还沉吟着:
“学我者,舍利弗和目犍连也。知我者,舍利弗和目犍连也!”
可惜,这两位贤德弟子在佛陀涅槃以前,就先师而殁了。
自从舍利弗和目犍连率众脱离婆罗门,皈依佛陀后,对印度宗教界是一次很大的冲击。一时间,众生竞相信仰和皈依佛门,每天前来礼拜、听法和皈依者络绎不绝,熙熙攘攘。竹林精舍门庭若市,京城里的人都渴望到这里来化颠倒为清静,求得方臻圆妙的今生和自在受用的来世。
于是,婆罗门和其他三教九流对佛教嫉恨得如疯似狂,他们唯恐佛教的势力日益崛起,于是各教派倾巢出动,到处散布流言蜚语,毁誉佛教。这种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佛教的羡慕和嫉妒而引起的。一时之间,各教派四下出动,造谣中伤,甚嚣尘上,沸沸扬扬,胡说什么近来从他乡异地来了一个花花太子,妄图以宣讲教义为名,破坏和离散众生的家庭,断绝众人的宗嗣。他诱惑世人剃度出家,乃是从母亲怀中夺走儿子,从贤妻身边夺去丈夫……居心叵测,最后要达到人间断子绝孙、毁灭人群的目的……
智者尊严;勇者宽宏。
佛陀听到这些闲言碎语后,安抚弟子们不要牵系于心,真正的佛教,是引导众生了达人生的真谛,却灭生老病死的哀苦,非但教人要做人,而且教人做完美的人;非但教人群繁衍,而且要教人建创一个永远安详和平的世界。学佛并非要把世间的房舍都改为庙寺,也无需人人剃度出家,在家中信奉佛陀之法,也能近而体味人生的苦涩,远而洗去迷惘,彻悟正觉,修善成佛。
于是,佛陀的弟子们,朝夕乞食,行走在街上,逢人就宣讲佛陀的道理。感情会通畅,理智会升华。没过几天,空疏冷漠者开始亲近佛教,固执顽强者开始了解佛教,到竹林精舍来拜望佛陀的人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