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莫扎特
5497600000012

第12章 贵族只记得爱犬的名字(2)

那一天,莫扎特穿上了刚买不久的苹果绿的外衣,那衣服四周是带有玫瑰色的饰边和银色钮扣的。他戴上了一个白辫假发套,两鬓的头发则微微有些卷曲。再配上漂亮的白色丝袜、缎子内衣和别致的网式前褶。然后,这个笑容可掬的美少年出现在罗马教皇的会客大厅里,人们的直觉就是“气度不凡”。而在这个气度不凡的美少年的身后,却是一个身穿崭新栗色波纹绸外衣,外衣四周饰有天蓝色镶边的男子,他就是利奥波德。这一老一少站在一起,加上那精心考虑过的衣着和色彩,构成了一幅十分迷人的画面。

当教堂音乐响起的时候,教皇在一群人的簇拥下缓缓地走进大厅,接着,他向莫扎特颁发了金制骑士敕令,同时赐给莫扎特以金质勋章和“贵族骑士”的封号,然后又是一段长长的乐曲。

按照常理,这样的封号会使很多获得者终身炫耀的。但莫扎特也许是从小就受到很多国王的赞许和赏赐,对这样的封号却并不以为然,回到住处以后,他拿起教皇的恩赐笑着对父亲说:“让这份金制骑士敕令和‘贵族骑士’的封号放在旅行箱里和我一起去旅行吧!”

然而,对各种名誉不很关心不很热衷的莫扎特,这时却对学习很关心很热衷,他不时地要南内尔给他寄些教科书,甚至还要寄例题,这从莫扎特的信件中可以看出:

“C·S·M·(卡拉·泽莱拉·米亚):

“请你快点写信给我,每个邮信日都写吧。谢谢你给我寄来的算术书,还要请求你把这样的例题再给我寄一些来。你给我的海顿第十二号小夜曲我很喜欢;你把低音部配得妙极了,一点儿错都挑不出来。

请你多做一些这样的尝试……

“请告诉我金丝雀‘先生’怎么样了?它还在唱歌么?它还在啼叫么?你知道我怎么会想起金丝雀来的吗?这里以前厅里有一只金丝雀,它叫的声音和我们家的那只一模一样……

人们可以看出,长期的旅行演出生活,使莫扎特的各方面知识都很丰富,而且信件写得很幽默,有时甚至很捣蛋、很调皮,这些,我们将可以从他日后的书信中得到印证。

在那不勒斯城的演出旺季里,莫扎特的演出又成了旺季中的热门。人们甚至为这个美少年的演出才能发生了争论。

在一次演奏会上,莫扎特弹起了他喜爱的巴赫和海顿的乐曲,但奇怪的是,剧场里却一直不见有掌声,人们只是在下面窃窃私语,喧嚣声、嘈杂声还此起彼伏。莫扎特正有些纳闷。这时,台下有个好心人从前面乐团的方阵中走上台来,附着莫扎特的耳朵轻轻说道:“台下人们都在说,你手上的那枚戒指是有魔法的,所以你每次奏出最动听的乐曲时那戒指都在闪光,如果你能取下戒指,让人们听听你的琴声,我们将感到不胜荣幸。”

噢,原来如此,那戒指又不会弹琴的,那不勒斯难道会被这种妖言所迷惑吗?于是,莫扎特让剧场人员拿走了他的戒指,然后像变魔术似地把双手正正反反在观众面前亮相,接着又捋起袖子,以示无法私藏魔法。走到琴凳前慢慢地坐下了。突然,琴声大作,似乎给观众以一种清醒,乐曲随之倾泻而出,很多观众在一阵响亮的掌声之后才清醒过来,知道这再不是魔法在起作用,于是热烈的掌声更加热烈,人们称赞这是真正艺术家的演奏。

由于莫扎特在意大利的大小城市的轰动的演出,一个更实在的荣誉又在等待着莫扎特的到来。

在波伦亚,莫扎特见到了伟大的音乐理论家、神父及作曲家帕德尔·马尔蒂尼。莫扎特的天才,把这个平时比较冷漠的人吸引了,他饶有趣味地对莫扎特进行了全面的音乐知识的考问,在对莫扎特赞不绝口的同时,他认为莫扎特还大有提高的必要和余地,于是就出于诚挚的关心,为莫扎特连续讲了好几天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和体会,让莫扎特深受教益。利奥波德知道马尔蒂尼在音乐界及教会中所具有的实力,所以把他看作孩子成名中一个强有力的靠山。

事实证明,利奥波德的眼光是十分厉害的,因为马尔蒂尼确实让莫扎特又一次成为人们瞩目的对象。然而,利奥波德的眼光又错了,因为此后当莫扎特遇到困难时,马尔蒂尼只是在写信时表示同情,但从未在实际上为莫扎特的工作出过力。

按照波伦亚音乐研究院的规定,年满20岁才能有申请成为院士的资格,而有了这种资格,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莫扎特当时才14岁,但马尔蒂尼还是推荐他参加了音乐研究院院士的考试,并破格成了音乐研究院的正式院士,这里,让我们来读读利奥波德的一封家信吧:

10月9日下午4点他必须准时到达研究院的大厅。研究院院长和两名主考官(都曾担任过乐队指挥)当着全体院士的面交给他一部应答轮唱的赞美诗,让他到隔壁房间去把赞美诗谱上四个声部的曲调。监考员把他领进那个房间并锁上了门。

他写完之后,主考官、所有在场的乐队指挥和作曲家们都检查了卷子,然后用黑白二色圆球投票。黑色表示反对,白色表示赞同。他得的全是白球。接着研究院院长招呼他进来。

他一进门,大家纷纷鼓掌、欢呼,并向他表示祝贺。研究院院长代表研究院接纳他为院士,他一一致谢,全部过程到此结束……

其实,莫扎特成为音乐研究院的院士,是因为人们知道他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每次他听完音乐,都能作出些独到的评论和分析,有时甚至是毫无顾忌、直言不讳的。也就是从那时起,莫扎特形成了一个终生的癖好:喜欢对一首乐曲或作者作出入木三分的优劣评价。这使他在音乐界里除了妒忌才能的人之外,又树起了一些敌人。直言不讳,使他的树敌大于他的音乐才能。然而,他给南内尔的信还是那样风趣,有些地方真可以说除了这个萨尔斯堡是绝无第二个人能与之媲美了。

应该说,莫扎特在意大利的成绩是喜人的,而且,在这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他还学习了意大利很多优秀歌曲的作曲方法和音乐知识,这对他的创作都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这时,菲尔米安伯爵请莫扎特为米兰的宫廷庆典创作一部歌剧,莫扎特欣然应命。

1770年夏末秋初,莫扎特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谱写宣叙调,然后把乐谱寄给了米兰的导演。导演对莫扎特的乐谱非常满意,随即,莫扎特父子于10月18日来到米兰,准备完成歌剧《海洋之王,莱特里达特》(K. 87)。由于莫扎特这时已受到了意大利歌剧的熏陶和名师的指点,再加上他已有过创作小歌剧的经验,所以写作进行还很顺利。但由于这个歌剧反映的是古代的一个悲剧,所以谱写乐谱必须进入感情,这甚至影响了他的情绪。莫扎特在创作中有时沉入了深深的思考,这时,他就又会写些家信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他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说:“我亲爱的妈妈,我实在写不很多,因为写了那么多宣叙调,我的手指疼极了。求妈妈为我的歌剧一切顺利而祈祷,也为大功告成后我们能愉快地重逢而祈祷。”莫扎特的烦恼和祈祷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要用音乐的音符达到叙述故事情节的目的,还要用音符表现出人们的对话,有时甚至要和剧中人说话吟诗的韵律相一致。

啊!终于完稿了,这是莫扎特真正掌握歌剧创作技巧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即将正式上演的第一部歌剧,人们可以把这部歌剧看作是莫扎特歌剧创作上的处女作。这一炮到底能否打响呢?作者和音乐爱好者都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