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聪明人识人要诀
5502600000013

第13章 慧眼识人,交友动点心眼(3)

投其所好,满足虚荣心

“投其所好”乍听起来似乎不太好听,其实,我们这里所说的“投其所好”,是取其积极的一面,并不是无原则、无责任,而去拍马屁。与朋友相处,如果是真正的朋友,一般不存在原则性问题,适当做些“投其所好”是有益的。

因为人都有一点“虚荣心”,所做的事都需要别人予以承认,所说的话也希望别人能听,为什么不满足朋友这点“虚荣心”呢?

古时的唐伯虎能诗善画,也能作对联。有一次,一个官商请唐伯虎为其写一副对联。唐伯虎知道这个官商是个胸无点墨、见钱眼开的人,就提笔为他写了一副:

生意如春风

财源似流水

商人一看,面有不悦之色,认为“春风”、“流水”没有把发财的意思表达出来,要求唐伯虎另写一副,并提出要求,要有财源广进的意思,句子差一点倒不要紧。唐伯虎稍加思索,于是提笔重写一副: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有进有出

柜里铜钱,好像冬天虱子,越积越多

这回商人满意了,眉开眼笑,叩谢而去。

唐伯虎面对的不是自己的朋友,而是一名商人,尽管所写的对联中有点捉弄的意思,但商人的要求还是表达出来了,商人高兴而去,这就是“投其所好”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对待朋友,投其所好的内容很多。比如,朋友喜欢看小说。你不妨给他买一本小说集或推荐一篇优秀小说;如果朋友喜欢喝茶。你出差时不妨给他捎回一点来。这比给他黄金都高兴……

“投其所好”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朋友要采取不同的战术。比如说话吧。与智慧型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见闻的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辨析的能力;与善辩的人说话,就须简明扼要;与名人说话,就要用奇妙的事来打动他:与部下说话,就要用好处来说服他。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强;对方所喜欢的,就模仿而顺从他;对方讨厌的,就避开而不谈它。也就是说说话要有针对性,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时候共同的爱好、兴趣,也可能成为彼此交情的纽带。比如,都爱下棋,在路边棋场相识,相互成了棋友;都爱垂钓,在湖边相遇成了钓友……这样共同的爱好把彼此召唤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结下了友情。某军校外面有一条清幽的小路,早晨常有人到这里跑步锻炼。一位姓王的教员和一位姓高的教员,每天跑步之后在这里相遇,然后一起散步,边走边聊天,由一般的寒暄到互相了解。两个人都爱好写作,少不了交流体会看法,彼此虽没有物质的交往,只是一种信息和思想观点的交流,但依然有很强的吸引力,都觉得受益匪浅。时间长了,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形成了习惯,不管春夏秋冬,都不约而同地准时到这里会合。后来,老王调到北京还经常打电话来问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多一个朋友,少一个敌人

不念旧恶,是赢得人心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看过《水浒传》的人,都对书中宋江这个人物留有极深的印象。宋江在梁山泊中,论谋论武都并不出众,但他为什么能赢得众将的一致拥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宋江能不念旧恶,使招降纳叛过来的将领们对他心悦诚服。

细数梁山的将领,很多人当初都和宋江作过对,或者是对宋江有“恶”,但宋江乐于忘记别人的“恶”,这就使得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他不念恶,以礼相待,甚至格外表示亲近,也就使得过去的为“恶”者,感念其诚,改“恶”从善,自愿投其麾下,征战立功。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中是不胜枚举的。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

魏征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尽全力”,也为唐王朝立下了大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的。他当宰相的时候,因为苏东坡同他政见相左,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的位子上垮台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时写信给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谈心。临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好与他永做睦邻。苏东坡也满怀深情地感慨道:“劝我试求三亩田,从公已觉十年迟。”两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心朋友。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这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通过李吉甫的手把陆贽干掉。不想李吉甫不计旧怨,而且“只缘恐惧转须亲”,上任伊始。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计成了泡影。对此,陆贽自然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搞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多么渴望能得到对方的谅解,又多么希望对方把这一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记啊!那么,将心比心,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宽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呢?

只要我们这样做了,得到的将是对方的内疚、自责和感激,必将在日后的生活中报答于你。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人生活在这个大干世界上,需要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需要与朋友友好相处,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通俗地说,必须用善良的心来对待一切,必须时时检点自己,也就是要严以律己。同时,对待朋友要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也就是宽以待人。

严以律己,可使朋友从中感受到你的诚实、你的忠诚。也感受到你的为人,从而友好相处。

“万金易求,良心难得!”人心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物质的诱惑、偏见的误导、恶人的拨弄,往往使人良心失落,失落了良心,怎能与朋友相处?对待朋友需要的是良心,对朋友要“宽”。怎样才能算是宽以待人呢?

1.不能以自己为标准来要求朋友

生活在大干世界中的人在性格、爱好、职业、习惯等诸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事物、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能要求朋友与自己一样,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和经验来衡量朋友的所作所为,要承认朋友与自己的差别,并能容忍这种差别。不要企图去改变别人,这样做是徒劳的。

2.不可吹毛求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宋代文士袁采说过:“圣贤犹不能无过,况人非圣贤,安得每事尽善?”朋友与朋友在日常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失误,这时不要动不动就横加指贡,大声呵厅,甚至恨不得将他置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而要做到“乐道人之善”,多看到朋友的长处。《论语·阳货》中有“宽则得众”的思想。《论语·微子》中周公曾对鲁公说:“无求备于一人!”

3.小要怨恨朋友

若朋友未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么过错或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怀恨在心。因为怨恨不仅会加深朋友间的误会,影响友情,而且会扰乱正常的思维,引起急躁情绪。凡事要站在朋友的角度想想,这样或许能够理解朋友的所作所为。

《菜根谭》中有句话:“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为涉世一极乐法。”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只要心中常有这种想法,那么人生就会快乐安详。此话也可以用在朋友之间,“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远,务加让三分之功。”也就是说走不过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就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给别人三分便利,有理也要让三分。

刘宽是我国汉朝时代的人,为人仁慈宽厚。在南阳当太守时,小吏、老百姓干了错事,他只是让差役用蒲鞭责打,表示羞辱。他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下属集会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把肉汤泼在他的官服上,结果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汤烫了你的手吗?”还有一次。有人曾经错认了他驾车的牛,硬说这牛是他的,刘宽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来给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后来,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送还给刘宽,并且向他赔礼道歉,刘宽反而安慰那人。

刘宽的雅量可谓不小,有礼也让人三分,他感化了别人,赢得了人心,对待一般人是这样,对待朋友更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