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的生存之道
5502900000040

第40章 淡静智雅,爱意融融的居家之道(3)

武德九年,李世民经过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等密议,和中郎将常何里应外合,在玄武门外埋伏精兵千余人。当李建成与李元吉毫无戒备地路经玄武门时,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尉迟敬德也将李元吉杀死。随后,李世民令尉迟敬德带甲进宫,要挟其父李渊发布“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命令。李建成为争夺皇位,不惜骨肉相残,兄弟反目,最后是人已死而皇位未得,岂不哀哉!李世民尽管夺得了皇位,但也时刻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生命成为生活的累赘和负担,岂有一丝快感可言?

老子认为,生命无疑比名与利要高出许多倍。追求名利是为了人的生命,如果名利损害人的生命,宁肯抛弃名利,也要保存生命。如果把名利置于生命之上,为了名利而丧生,那就是舍本逐未了。

老子唤醒世人要贵重生命,不可为名利而奋不顾身。世俗之人,多轻身而殉名货,贪得而不顾危亡。老子倡导,人生在世,应爱惜身体,重视生命,不要过分地追求名利。名利不是人生的目的,生命的目的是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循依本性而生活。

庄子也把高官厚禄比作死老鼠,把争官抢爵的人比作猫头鹰,明确地表示对高官厚禄不屑一顾,自己“宁生而曳尾涂中”,也不愿“死为留骨而贵”。庄子向往不为功名利禄所累、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世俗之人功名利禄为人生的快乐大惑不解,他怀疑名利能不能带来快乐,更怀疑名利是否能真的带来快乐。

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当名利尚未得到时,他会精心竭力、惨淡经营,甚至把名利当作自己生命的支柱而孜孜追求,待名利得到后,还要机关算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惟恐一个闪失而丢官失利,弄的自己身心憔悴,未老先衰,宁愿承受如此这般的非人折磨,就是拥有不了淡泊名利、笑看人生的做人心态。要是能明白——功名乃瓦上之霜,利禄如花尖之露,人生无千年之寿,花开无百日之红的道理,那些无聊的烦恼也许会顷刻就烟消云散。

祸福相依,起伏相至,笑对人生悲与喜

【道家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五十八章》

【智慧细语】

灾祸啊,幸福依靠在他旁边;幸福啊,灾祸隐藏在它里面。

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左右着,我们着实应该有一种豁达的心态,不能动辄患得患失,大喜大悲。得与失是辩证的,当你失去一种东西是,你同时却得到了另外的东西。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确实要提高自己的修为,能够对荣辱、悲喜淡定、释然。

有位大臣特别有智慧,而这位大臣也因他的智慧,格外受到国王的宠爱与信任。

智慧大臣拥有一项与众不同的特长,他保持绝对积极的想法,不论遇上什么事,他总是愿意去看事物好的那一面,而拒绝消极观点。

智慧大臣这种凡事积极看待的态度,的确为国王妥善地处理了许多犯难的大事,因而备受国王的敬重,凡事皆要咨询他的意见。

国王酷爱打猎,有一次在追捕猎物的意外中受伤,弄断了一节食指。国王剧痛之余,立即召来智慧大臣,征询他对这件意外的断指事件的看法。

智慧大臣仍本着他的作风,轻松地告诉国王,这应是一件好事,并劝国王向积极方面去想。国王闻言大怒,以为智慧大臣在嘲讽自己,立时命左右将他拿下,关到监狱里。待断指伤口痊愈之后,国王也忘了此事,又兴冲冲地忙着四处打猎,却不料祸不单行,竟带队误闯邻国国境,被丛林中埋伏的一群野人活捉。

依照野人的惯例,必须将活捉的这队人马的首领献祭给他们的神,于是便抓了国王放到祭坛上。正当祭奠仪式开始时,主持的巫师突然惊呼起来。

原来巫师发现国王断了一截的食指,而按他们部族的律例,献祭不完整的祭品给天神,是会受天神谴责的。野人连忙将国王解下祭坛,驱逐他离开,另外抓了一位同行的大臣献祭。

国王狼狈地回到朝中,庆幸大难不死,忽而想到智慧大臣所说,断指确是一件好事,便立刻将他由年中释放出来,并当面向他道歉。

智慧大臣还是保持他的积极态度,笑着原谅国王,并说这一切都是好事。

国王不服气地问:“说我断指是好事,如今我能接受。但若说因我误会你,而将你关在牢里受苦,难道这也是好事?”

智慧大臣笑着回答:“臣在牢中,当然是好事。陛下不妨想一想,今天我若不是在牢中,陪陛下出猎的大臣会是谁呢?”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者对任何事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即使遇上困难和挫折,他也会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这样的人生当然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唐进士王参元是柳宗元的朋友,他的家中财货堆积如山,在这种环境中,他只图过恬安无事、朝夕优游的平庸生活。富裕安逸逐渐消磨了他上进的斗志,虽然他的文章诗赋也有可称道的地方,但和他同辈的相比,就像他的生活一样平庸。

一天,一场火灾把他家的财物烧得精光。王参元从富家子弟变成了一个赤贫的人,甚至连栖身的地方也没有。且不说过去那种奢侈的生活已不可得,就连三餐都成问题。他平时的奢侈豪华惹来许多人的嫉妒,现在狼狈不堪的样子,又让往日嫉妒他的人转为同情怜悯。

他遭火灾的时候,柳宗元已被贬在湖南永州当司马,不久,当他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他不像其他的朋友那样一洒廉价的同情泪,向王参元不痛不痒地说些宽心话。他对朋友家中所遭受到的火灾真心诚意地表达“幸灾乐祸”的心情。在写给王参元的信中,没有半句安慰同情,全是真诚的祝贺,他把这场灾祸说成是应该庆贺的大喜事。信的第一段是这么说的:“从杨八的信中,知道你家遇上了火灾,现在家中无储粮,你是一贫如洗了。我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十分震惊,后来感到十分疑惑,最后不禁大喜,所以我的心情从宽心慰勉变成欢欢喜喜。我离京城路途遥远,杨八的信中说的又太过简略,我不清楚火灾严重的程度,如果大火真的把你们全家的财产化为乌有,一切积蓄荡然无存,那我就更加表示庆贺了。”

朋友遭到如此的灾难,柳宗元为什么会喜上加喜呢?柳宗元说:“如果没有这场火灾的话,你的一生也许就在游山玩水、走马下棋中打发掉了,可以想见,你会浑浑噩噩、平平庸庸,没有什么作为。”

柳宗元一面说出朋友原来的状况,一面进一步分析说:“这一定是上天将要降大任于你的身上,所以先让你饱受人间的劫难,让你从安逸闲适的处境中振作起来,受尽困顿的煎熬,饥寒的折磨,使你变得坚韧刚强又成熟,然后才能承担历史交给你的重任,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再说,你的文章诗赋都做得那么好,但一直没有赢得相当的社会声誊,原因就在于别人嫉妒你的财富而故意压抑你的才华,你的才华受你的财富所拖累。现在可好了,一场大火为你除掉了财富的拖累,你一定会在同代中脱颖而出,我等着听你成功的好消息!有句话我早就听老子说过:‘灾祸里面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面未必不潜伏着祸根。’你的灾祸其实就是你的福音,叫我怎么不为你‘幸灾乐祸’呢?”

曾有一豪门大户,家里的良田无数,多到自家散放出去的马群半个月吃不到别人家的庄稼。每到麦收季节,地主就登上城墙,看家里的长工在地里收割。当看到长工们纷纷往自家偷扛粮食时,就会禁不住捋着小胡子偷着笑个不停。家里人都感到奇怪,问他原因,他则每每笑而不答。他临终前将儿子单独叫到床前告诉他,长工们偷窃你家的东西说明家道还会兴旺,一旦扛活的都不稀罕你家的东西,就预示着家道要败落了。儿子半懂不懂、将信将疑。后来的情况应验了太姥爷的判断:因为家境殷实,所以都很善待下人,渐渐地下人们的家里也都殷实起来,庄稼收获季节在没有私拿的情况,而是“颗粒归仓”。家里失去了生气,渐渐就开始败落了。

这种现实确实耐人寻味。这里面分明地蕴含着福祸的依存辩证关系。在常人看来是无法接受的事情,却蕴含着积极因素;在人们认为是很好的事情时,却暗藏着不幸。这也就是“月盈则必亏”的道理吧。

苏轼说:“使天下之士,能如庄周齐生死、齐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禄所以砺世磨钝者,皆废矣。”(《议学校贡举状》)如果天下的有识之士,都能超脱到不被功名利禄所诱,那么就会有完整的人格,不会屈服于高压和权贵,无道的政府就不会有高士屈就,久之则自然被有道政府所取代。

婚前去爱,婚姻会爱,应该懂得怎样去爱

【道家说】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庄子·人间世》

【智慧细语】

用主观的方法去体现爱心,而得到相反的效果。

我们这里讲的几个小故事,都是与“爱”有关的,他们各自给我们带来不同感受。值得我们咀嚼、深思。

有一位爱马的人,伺候他的马无微不至。他用竹编的篓筐去接马粪,用巨大的海蛤去装马尿。有一天,有一只巨大的吸血苍蝇停在马背上正在吸血,养马的人一看,便悄悄走过去,出其不意地用力拍去。马受到惊吓,便用后脚一踢,把养马的人踢死了。于是,庄子在这里有感而发:你喜欢一个人,那人却不一定了解你的爱。

这一则寓言确实值得我们三思。以父母对子女的爱而言,就不无启迪警策意义。

有许多父母将孩子视为自身血肉,精魂的延续,认为儿女是属于自己的拥有物。他们的爱和期待像根丝线般紧紧系住子女,牵引着他们一履一印,永远舍不得放手。因此,他们的子女终其一生,都可能活在父母广大无边,无所不在的影响力里,追追寻寻,摸摸索索,却永远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追求什么。这样子的“爱”其实是莫大的负担,对父母和子女只是两败俱伤。“爱”是需要节制的。

打开每天的广播、电视、报纸,为了爱情而杀人与自杀的案件层出不穷也是一例。其实,爱情不是应该为生命带来喜悦、欢乐与圆满的吗?问题也许出在过度狂热的情绪。可见过多的爱有时会给人带来危机。

家长关爱孩子成长,就因该培养他们的“爱、立、信”。而其他的就不要事无巨细一切包办了。“自爱”就是自己知道生命的可贵,懂得自我保护,不因得失成败或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或消糜沉沦、走向歧途,而是内心充实并淡定地面对世间的纷繁;父母就应该着力训练孩子的心理素质,让孩子胜不骄败不馁,多接受历练,多经历风雨。“自立”就是独立从事活动,自立则不依赖,不以父母显要富足为资本,小到日常琐碎,生活能够自理;大到安身立命,能够自食其力;思想上有独立自主考虑问题的能力,对是非曲直有正确的自我判断。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信”则是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现实、面对未来,不怕挫折、不惧风雨、不畏强敌,相信自己“我能”!

爱,像炭一样,烧起来时要想办法让它冷却;不然的话,让它任意下去,将会把一颗心烧焦。

某市一家幼儿园公开招聘园长,由于待遇极优厚,一时间报名者众多,其中甚至包括专攻幼儿心理的女研究生和多名早已有了职业和稳定收人的女大学生。但经过考试,最终被录取的却不是她们,而是一个扎着小辫儿的极文静的姑娘——她叫刘媛。她的学历并不高。

在最后一轮面试时,面试考场在二楼,楼梯拐角处有个脏兮兮的小男孩儿,拖着鼻涕,正站在那里泪汪汪地等着什么,当众多的应聘者穿过长长的楼梯去面试时,只有刘媛一个人停了下来,她不仅掏出手帕给孩子擦了擦鼻涕,还亲切地说了一句:“小乖乖别哭,是不是找不着妈妈了?别哭,等我一会儿,姐姐去去就来,带你找妈妈!好吗?”

面试之后,众多的应聘者都匆匆下楼,视若无睹,唯有刘媛把脏兮兮的小男孩抱了起来,温柔、亲切地哄他,给他唱着柔美的儿歌,讲着动听的童话——而这一切,被早已架设好的录像机全都录了下来!

哎!应聘者谁也没有发现,这个小男孩儿,原来是幼儿园方面专门安排的!

自然,当幼儿园宣布被录用者是刘媛并播放了刚才的录像时,所有的报考者都羞愧地低下了头——她们显然已恍然大悟,自己被淘汰乃是一种必然!因为她们尽管知识渊博修养深厚,却恰恰缺少了一种叫做“爱”的东西。

现在有许多家长就象这里讲的应聘者一样,爱孩子爱的不是地方,该给予孩子的他们很吝啬,不该给予的却很大方。在培养孩子方面往往与出发点背道而驰。有些家长只知道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以为这样就是最爱,而很少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发自内心的关爱和体贴入微的呵护是不可或缺的。但也绝不能溺爱,否则这又是背道而驰。

上古时期,主宰南海的天帝叫“儵”(音shu),主宰被海的天帝名叫“忽”,总管中央的帝王名为“混沌”。儵和忽场跑到浑沌那儿去玩,浑沌待他们很友善。日子久了,儵和忽很感激他,两个聚在一起,商量回报浑沌的法子。其中一个说:“每个人的头脸都七窍齐全,能够用来听呀、看呀、吃呀、呼吸呀、感受五彩缤纷的世界,唯独我们的好友浑沌连一窍也没有,真可怜,我们试着给他开窍吧!”

儵和忽商量妥当,果真说做就做,每天给浑沌开一个窍。到了第七天,一算,总共打开七个窍。就在这时,他们却发现纯朴天真的浑沌因为耐不住使劲的敲打,早已死去。

这就是庄子说的“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的故事。“儵忽”和“倏忽”一样,都是指时间的神速。浑沌”代表着茫无所知,也可以说是天真素朴。平时我们说“开窍”,是指一个人经过知识或经验的诱发,思绪豁然贯通,把原来不明白的事物弄懂了。可是庄子这里的“开窍”却是反面的意思,是指过度的人为造作。过度的人为造作往往对“自然”造成很大的伤害。好比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观,开辟成观光地区后,如果人类不好好珍惜爱护,很快就会被弄得面目全非。又好比人类的天性中,都有温和善良的部分,若没有善加保护维持,任它受物欲竞逐的污染,很容易就会丧失。

这则寓言,它强调的是“自然本真”的可爱可贵,“儵”和“忽”虽然出自善意去开发浑沌,可是,善意的作为并不能保证一定有良好的后果。现在的父母那种一切事都包办,孩子不喜欢的事也要强迫去做:学钢琴、小提琴、拉二胡、学油画、学外语、学舞蹈、补数学……占用了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原本天真浪漫、活泼可爱的儿童,早早的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压抑了他们的天性,导致他们后劲不足,缺乏自主能力和创造性。

将孩子的性情中过多地添加了家长的意愿,这与“日凿一窍”有何区别?久之,孩子应有的天性不就死去了吗!父母什么都替孩子想到了,就是没想到让孩子独立自主做他们的事,就是没想到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蓝天上翱翔。鲁迅先生说过:玩,是孩子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