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5503700000013

第13章 法则5:做事要留三分余地(3)

得意时须谨慎

从表面来看很多失败都是偶然的,其实也有其必然性。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这种目的性越强,反而越不容易成功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俗话说:“世事无常”,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保证可以百分之百的成功。既然如此,何不给自己一个失败的心理准备呢?而在成功之后,也得要有失败的准备,不能得意忘行,时时保持谨慎。

唐朝名将郭子仪戎马一生,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宁,他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更难得的是他权倾天下而朝庭里没人妒忌,就连皇帝都不怀疑他,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的敦子仪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郭子仪忠勇爱国,但从不居功自傲,并且又能宽厚待人。他还处处做士兵的榜样,领兵打仗时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在手握强兵的时候,皇帝诏命他何时入朝,他都从未迟延过。他曾经与李光弼的关系不太好,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以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要借刀杀人,让他去战场送死。郭子仪听到李光弼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泪对李光弼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我现在只想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反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怨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于是两人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其次,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时,他的府第在京城最繁华的地段。来往的行人、车马都很多,而郭府的大门总是大开着的,不论什么人都可以随便出入郭府,没有任何限制。有一次,郭子仪手下有位将军即将出征,特意前来向郭子仪辞行,由于不需要通禀。这位将军就直接来到郭子仪的家中。此时郭子仪的妻子和女儿正在梳妆打扮准备出门,郭子仪则在一旁伺候,十足是个仆人的形象。来拜见郭子仪的将军看到这些,一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只好在门前不停地踱步。过了好一会,郭子仪才发现了他,这位将军不好意思的说:“郭将军,小人特地来向您辞行。”郭子仪看到他难以启齿的样子,明白他是觉得不应该看到,自己给夫人和女儿梳洗,认为这有辱大将军的尊严。于是,郭子仪哈哈大笑着说:“习惯了,习惯了,平时我都是这么伺候她们的。”

再说这位将军拜别了郭子仪,心里越想越觉得不妥,更让他觉得不妥的是郭子仪家里还开着大门,来来往往的人都看到了,这是明显有辱大将军威严的事。于是,他在临走之前召集郭子仪的弟子们,和他们说了自己看到的“不该看到的一幕”。大家商量着,一起去说服大将军不要这样不顾身份。他们对敦子仪说:“大将军,您功名显赫、德高望中,但却不知道自重、自爱。不论高低贵贱,什么人都可以在您的寝室里随便走动,我们认为就是伊尹、霍光那样贤德的大臣也不应该这样啊!”郭子仪笑笑说:“我的做法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我现在位高权重,所以进退没有什么余地。如果我还围起高墙,紧闭大门,不和外面来往,一旦有人与我结仇,诬陷我不守臣子的法度,再加上那些贪图功利、嫉贤妒能的人借机煽风点火,那么我们全家就要遭受灭族之灾啊!现在我胸怀坦荡,四门大开,虽然有人想诋毁我,但也找不到什么理由。”弟子们听了,都十分佩服郭子仪的做法,也就不再劝他了。

再次,郭子仪虽官高权重,但并不放纵子女。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后代,因为自己功劳太多而被皇族忌恨、担心,所以一再嘱咐他们不可出头,凡事都要躲在人家的后边。郭子仪70大寿时,全家的人全来拜寿,只有他的六儿媳升平公主没到。升平公主的丈夫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还斥责道:“你依仗皇父就不来拜寿,我父亲还不愿意当皇帝呢!”郭子仪知道以后,带着儿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请罪。代宗却对郭子仪说:“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郭子仪回家之后还是把儿子痛打了一顿。

郭子仪一生历经了四朝皇帝,他以85岁的高龄辞世时,唐德宗沉痛悲悼,并亲自到安福门临哭送行。郭子仪不仅自己既富贵又长寿,而且后代繁衍安泰,他的八儿子和七个女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孙子更是有数十人之多。这些就是郭子仪的高明之处,他不与人结私仇,又能在位高权重时,心里有失败的准备,所以才能为自己与家人免除祸害。他的故事与西汉霍光的故事,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他们有着同样的功劳,他们的家族也曾经都是朝廷的要员。不同的是霍光本人虽然忠诚,但他的家族大多是不肯奉公守法的人。霍光死后,霍氏一门的更加骄奢放纵,甚至密谋发动政变,所以最终被汉宣帝全部灭族。这就是霍光的家人,在得意时没有失败的心理准备的后果呀!

智慧火花

在成功之前先做好失败的准备,并非是要人放弃对成功的追求,而是让他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如此一来反倒容易成功。在成功之后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就是让自己在得志时,不要得意忘形,而是要给自己留下后退的余地。

见好就收,过犹不及

从进与退的角度来看,如果前进时容易,就会因为走得远、爬得高,而到后退时就会很困难。俗话说:“登高必跌重”,就是这个道理。阴阳转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体表现在进退的关系上,就是因为进取或者退却时没有节制,反而让事情出现相反的现象。比如:袁世凯在1913年10月时,已经是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了。从进取来说,他已经很成功了,可他却不懂得适当的退让一下,控制住自己对权力的欲望,相反还妄想做皇帝,结果当然是“事极而反”。袁世凯落得了众叛亲离的下场,他在举国的声讨声中忧愤成疾,很快就死去了。

见好就收,过犹不及就是告诉人们要掌握分寸,在差不多时候就要收手,适可而止,不可太贪心,否则后果严重。汉初名将周亚夫与父亲周勃不同的结果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公元前180年,在诛灭诸吕,匡扶汉室的事业中,周勃功居首位,名垂后世。文帝即位后,赏赐有功之臣,以周勃担任右丞相,赐黄金五千斤,封地增加到一万户。有人劝周勃说:“您诛灭诸吕,迎立代王为帝,声威震动天下。您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得到皇帝的宠信,这样不久就会大祸临头。”所谓功高震主,明智的周勃也感到自己处境危险,于是他请求辞去右丞相的职位,皇帝应允了他。然而不久丞相陈平去世,文帝又让周勃当任丞相。十个多月后,皇上对周勃说:“我下令所有诸侯离开长安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走,你一直被我器重,希望你可以带头就国。”周勃于是辞相归国。

周勃免相归国,一年多之后,便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周勃谋反。朝廷把这件事交给廷尉协理,廷尉要地方官逮捕周勃,进行审问。周勃非常害怕,他不知道自己要怎么辩解才好,于是就送给狱吏一千两黄金,狱吏便教周勃以公主(是文帝的女儿,嫁给了周勃的儿子周胜之)作为证人,再把先前皇帝给他的赏赐都送给了汉文帝的舅舅薄昭。果然,薄昭便到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那里替周勃说情,而薄太后也认为周勃没有谋反之意。当文帝朝见太后时,太后便对文帝说:“绛侯周勃诛灭诸吕时,当年身上挂着皇帝的玉玺,在北军统率军队,不在那时谋反,现在他在一个小县里,难道要谋反吗?”文帝已看到了在周勃狱中的供词,现在又听母亲这样讲,便向太后道歉说:“官员们正在查清这件事,我正准备释放他呀!”于是,派使节赦免了周勃,并恢复他的地位。

公元前169年,周勃在自己的封地病逝。继承爵位的大儿子周胜之因为杀人罪被剥夺了侯爵之位。因为怀念周勃对国家立下战功,文帝不愿意就此剥夺了周家的爵位,于是下令推选周勃儿子中最好的来继承爵位。大家就一致推举了周亚夫,文帝于是让当时当作河内太守的周亚夫继承了爵位。周亚夫也是一个十分有才能的人,公元前158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文帝急忙调边将镇守防御。为了警卫京师,文帝派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抵御守卫。一路驻守在灞上,一路驻守在棘门,而周亚夫则守卫在细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