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5503700000015

第15章 法则6:适时变通,依道而行(1)

绝处求生的应变智慧

根据经典的相反趋势理论,人在最绝望的时候,孕育的正是反向思维的最佳机会。身临绝地,按常规出牌,往往将必败无疑,若能独辟蹊径,定能起死回生。

从前,有位商人和他长大成人的儿子一起出海远行。他们随身带上了满满一箱子珠宝,准备在旅途中卖掉,他们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这一秘密。一天,商人偶然听到了水手们在交头接耳。原来,他们已经发现了他的珠宝,并且正在策划着谋害他们父子俩,以掠夺这些珠宝。

商人听了之后吓得要命,他在自己的小屋内踱来踱去,试图想出个摆脱困境的办法。儿子问他出了什么事情,父亲于是把听到的全告诉了他。年轻人决定跟他们拼命。但被父亲给否定了,说他们会制服我们的。儿子又说,那把把珠宝交给他们。父亲又反对,认为给了珠宝,他们还会杀人灭口的。

最终二人想了好办法。过了一会儿,商人怒气冲冲地冲上了甲板,“你这个笨蛋!”他冲儿子喊道,“你从来不听我的忠告!”“老头子!”儿子也同样大声地说,“你说不出一句让我中听的话!”

当父子俩开始互相谩骂的时候,水手们好奇地聚集到周围,看着商人冲向他的小屋,拖出了他的珠宝箱。“忘恩负义的家伙!”商人尖叫道:“我宁肯死于贫困,也不会让你继承我的财富!”说完这些话,他打开了珠宝箱,水手们看到这么多的珠宝时都倒吸了口凉气,而商人又冲向了栏杆,在别人阻拦他之前将他的宝物全都投入了大海。又过了一会儿,父与子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只空箱子,然后两人躺倒在一起,为他们所干的事而哭泣不止。

后来,当他们单独一起呆在船舱里时,父亲无可奈何地说:“我们只能这样做,孩子,再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救我们的命了!”“是的,”儿子答道,“您这个法子是最好的了。”

轮船驶进了码头后,商人同他的儿子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城市的地方法官那里。他们指控了水手们的海盗行为和犯了企图谋杀罪,法官派人逮捕了那些水手。法官问水手们是否看到老人把他的珠宝投入了大海,水手们都一致说看到过。法官于是判决他们都有罪。法官问道:“什么人会弃掉他一生的积蓄而不顾呢,只有当他面临生命危险时才会这样做吧?”水手们听了羞愧得表示愿意赔偿商人的珠宝,法官因此饶了他们的性命。

故事中这个久经商场磨炼的商人见识确实高人一筹,而这种绝处求生的应变智慧,使他和儿子既保住了命,又使钱财失而复得。

智慧火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在世,人有逆天之处,但天无绝人之路。生活中,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也不要轻言放弃。上帝总会在我们最绝望时给我们留下一线生机,只要我们善于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机遇,就能转危为安,重新扬起希望的风帆。盲目行动是莽夫的行为,以退为进才是智者的选择。

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当我们前进途中障碍重重时,或者根本无法前进时,这时我们就要改变一下原有的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你的面前就会是一片碧蓝的天空。

在战术上,以退为进实际上往往是为了麻痹对方,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从而增加取胜的可能性。在我国历史上,三国时魏国的大将司马懿可以说是运用以退为进的高手,最终夺取了政权并建立了西晋王朝。

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出仕于公元208年,出仕时正好30岁。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不同,司马懿由于是名门之后,他不可能做种田的事,他就在许昌城中,却一直对曹操避而不见,因为他从心底看不起出身低贱的曹操。最终曹操也是访问了他三次,司马懿才答应出山,这与诸葛亮三顾出山很相似。但与诸葛亮不同的是,曹营的“智囊团”不是刘皇叔手下的一无所有,初来乍到的司马懿不可能在里面有什么大的作为,司马懿一开始做的是文学掾,这个官职从现在来看可能就是抄抄写写的一类官员,这对于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天才司马懿来讲实在是大才小用。但司马懿并没有在乎这些,他在这时是一直“屈”着的。总之一句话,在曹操时期,司马懿一直都是“屈”着的,虽然他后来的官升到了丞相府主簿,但始终没有什么带兵作战的机会,他所有的只是作为谋士提出过两次重要的计策:一是在取下汉中后劝曹操乘势进攻刘备立足未稳的西川,二是献计联合东吴共同对付得到汉中的刘备。这两个计策曹操只用了后者,就这一下就使得不可一世的西蜀大将关羽命丧建业,说关羽是间接死于司马懿之手都不为过。但司马懿的真正能力绝不是一个普通的谋士,在孟达响应诸葛亮北伐时,身为荆州都督的司马懿有了第一次带兵作战的机会。

诸葛亮攻下陈仓后,魏主曹睿面对如雪片般的陈仓告急文件,又听闻郝昭已死,诸葛亮再出祁山,不但收了陈仓,更抢夺了附近的城堡。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是好。另一方面,文告又到,说东吴孙权称帝,与蜀国结盟,陆逊在武昌练兵,随时入侵中原。两处告急,如何是好?此时又传出曹真病危的消息,曹睿只好再次找司马懿商量妙策。司马懿说:“以我猜测,东吴孙权只是称帝,伪称与蜀国结盟,故作兴兵。我们不用派兵防吴,只要集中兵力防蜀便可以。”

曹睿认为有理,立即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总摄西边各路兵马。又吩咐左右,说:“去曹真府取总兵将印来。”司马懿阻止说:“让我自己去取吧!”说完辞别而出,直往曹真大都督府。

司马懿见了卧病的曹真,说:“东吴、西蜀联盟兴兵来犯,孔明又再次出祁山,你知道吗?”曹真大惊,说:“我因为病重,家人封锁了消息。现在国家危急,只有司马兄才有能力拒蜀兵呀!”司马懿谦虚地说:“我才薄智浅,怎可称职呢?”曹真命左右,说:“取总兵将印来!”司马懿说:“都督不用担心,我愿助你一臂之力拒敌,只是受不了这个帅印呀!”

曹真听了,整个人跃起,央求地说:“你如果不担此重任,国家可要危急了!我今日病重,也要面见皇帝推荐你呀!”司马懿见他如此有诚意,便只好说:“天子已有恩命,惟我不敢接受罢了!”曹真大喜,说:“你若肯担当此任务,蜀兵可退!”司马懿再三推辞,终于才接受。

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司马懿,恰当地运用了一招以退为进的方法,化解了曹真被夺权的怨愤,真是进退术运用的高手。同时,让司马懿在魏明帝曹睿心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

智慧火花

生活不可能永远都是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有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占上风,什么都强于别人。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怎么办?我们不妨后退一步,迂回前进有时反而能让人收到更好的效果。以退为进,你依然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

死不服输等于彻底输掉自己

世上的事情千差万别,对于永不服输的这句话,不能绝对化。因为在有些时候,我们要勇于服输。因为我们不可能时时是赢家、处处是赢家,需要服输的地方并不少。倘若凡事都永不言败,死不服输,最后反而会惨遭失败,彻底地输掉自己。

我国古代有个十分著名的大富翁叫石崇。石崇这人为了发财什么事都敢做,他在当荆州刺史时,竟然对路过的商人们,实施明火执仗式的抢劫。也许正是这种亦官亦盗的勾当,才是他发家致富的本领。而发了财后,石崇还是什么事都敢做。

石崇每次请客饮酒,都让美人斟酒劝客。如果客人不喝酒,他就让侍卫把美人杀掉。有一次,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一起到石崇家里去赴宴。丞相王导虽然向来不能喝酒,但怕石崇杀人,当美女行酒时也只好勉强喝下去。可大将军王敦却不买账,他原本是能喝酒的,却故意不肯喝,结果石崇连斩了三个美人,他仍然是不喝。王导于是就责备王敦,王敦说:“他自己杀他家里的人,跟你我有什么关系!”

当时在京城除了石崇之外,像晋武帝的舅舅王恺等皇亲国戚也极为富有。当时王恺是后将军,石崇是散骑常侍,他们二人互相攀比,争豪斗富,都以能显示自己雄厚的财富为最大荣耀。石崇到了京城洛阳,听说王恺的很有钱,就有心要跟他比一比。他听说王恺家里洗锅子用饴糖水,就命令他家的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王恺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在他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丝编成屏障。谁要上王恺家,都要经过这四十里的紫丝屏障。这个奢华的装饰,把洛阳城轰动了。石崇成心压倒王恺,他就用比紫丝还要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