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5503700000025

第25章 法则9:避免不必要的争执(2)

有人问尤翁:“您是怎么预先知道的呢?”尤翁回答说:“我怎么会事先知道呢?不过,就我的经验来看,凡是无理取闹的人,他一定有所倚仗,如果我们不容忍一下,就要遭到祸害了。”大家听后,都很佩服尤翁的见识。

在生活中,适当的容忍别人,是给自己留下更宽阔的余地。如果事事都斤斤计较,小事也能变成大事。

齐国大夫夷射,有一天晚上侍候齐王喝酒,感到有些醉,就悄悄端着酒到走廊去休息一下。看门房的人说:“您把剩下的酒赐给我喝吧!”夷射见他只有一只脚,知道他曾经是受过刑的人。不仅没有给他,反而怒声地斥责道:“你这样犯过罪的下贱刑徒,也敢向大夫要酒喝!”看门房的人羞愧地退了下去,等到夷射走了之后,他又回到原地,在走廊的柱子边浇了一些水,弄成是像有人在此小便的样子。第二天,齐王看见后非常气愤,问道:“是谁竟然敢在这里小便!”看门房的人回答说:“我不知道,不过昨天晚上,大夫夷射曾经在这里站过。”就这样,因为一件小事,夷射稀里胡涂地就被处死了。夷射在酒足之后,看门的人只是向他求点残羹剩菜,他不仅不给,反而痛责人家。他的死虽然是看门人的小人行径,但夷射不能容忍他人,却是最根本的原因。

孔子的弟子季羔,曾经在卫国做最高的司法长官。有一次,他依法砍一个犯人的脚。不久后,卫国动乱了,季羔弃官逃走。他到了城门,发现正好是那个被砍脚的人守门。那人对季羔说:“那里有个残破矮墙,你翻墙逃吧。”季羔说:“君子不翻墙。”那人说:“那里有个地道。”季羔说:“君子不钻洞。”那人又说:“这里有个密室”,季羔这才进去,随后追捕他的人找不到他,也就撤走了。后来,季羔对那人说:“我当初不能违背王法,砍了你的脚,现在我落难了,正是你报仇的好机会,而你却三次救我,这是为什么呢?”那人说:“我被判断足之刑,是自己罪有应得,不能归罪任何人。但你在宣判我的时候,脸上流露出来的忧郁表情,令我非常感动。我心里明白,你不是处于私心判我的罪,这就是我保护你,尊敬你的原因。”孔子听说后,他说道:“好啊!作为一个官吏,用法一视同仁,宽容就树立德行,残暴就增加仇敌,能这样做的人,大概就是子羔吧。”

季羔身处危难之时,所遇到的守门人正是被自己“刖足”的刑犯。按推论理当是守门人的一个报复的机会。而这位守门人并没有报复季羔,反而为他提供三种逃亡方案,加以庇护。这就是平时待人容忍的好处,所以说为人之道容忍为上。

智慧火花

人生在世,当然是喜欢自己的人,尊敬自己的人越多越好。而不喜欢自己的人,甚至是怨恨自己的人,要越少越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与人为善于己为善,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理解并容忍他人,就是避免得罪小人而保全自己的最好方法。

忍则心平身安

凡事只以忍为好。在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中,“忍”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也历来被人们所提倡。《劝忍百箴》是中国最系统的忍学教科书,为元代学者许名奎所著。作者一生饱经沧桑,总结自己和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得出这部忍学精华。他将人一生的所为,以一“忍”字概之。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谚语也曾说:“得忍则忍,得戒则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对人对己,忍与不忍,事关重大。忍则心平身安,不忍则祸及身家。所谓“一忍百事成,百忍万事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有这样一则故事:

唐代宰相娄师德是一位既有武略、又有文才的大臣,在保卫和巩固西北边防上卓有建树。可他处在武则天一朝,那时酷吏横行,罗织诬告成风,多少忠贞大臣都横遭不测,死于非命,因此他在当宰相时极为谨慎小心。一次,当他与内史李昭德相随入朝时,娄师德因身体肥胖而行动缓慢,李昭德好几次停下来等他,可他还是赶不上。李昭德便怒骂他:“为田舍子所留。”娄师德却笑着说:“吾不田舍,复在何人?”什么意思?其实是李昭德在骂娄师德是一个只配种地的臭家伙!可是,师德听了,并不发火,反而笑着说自己就是个种过地的人。如果我不是种地的人,还有谁是呢?

娄师德最知忍字之道。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升为纳言平章政事后,有一次巡察屯田。出行的日子已经定了,部下随行人员已先起程。娄师德因脚有毛病,便坐在光政门外的大木头上等马。不一会儿,有一个县令不知道他是纳言,自我介绍后,跟娄师德并坐在大木头上。县令的手下人远远瞧见,赶忙走过来告诉县令,说:“这是纳言大人。”县令听后大惊,赶忙站起来赔不是,并称:“死罪。”娄师德说:“你因为不认识我才和我平坐,法律上并没有说这样也是死罪呀。”县令说:“曾有一个叫左嶷的,以其眼神不好请求辞职。其实,这个人的辞职书就是晚上写的,而眼睛并无大病。”娄师德取笑他说:“可不是吗,人家是说自个晚上眼神不好,而你呢大白天就不认识宰相了。”县令惭愧不已,说:“请纳言千万别给我宣扬,您可是老佛爷在世啊。”听县令这么说,娄师德和左右的部下们都笑了起来。

到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后,娄师德在驿站吃完饭,便让人牵来马。娄师德的判官这时说:“大人您是吃过饭了,可是我们连水还没喝上呢,根本没人理我们。”娄师德听后对判官说:“噢,是吗?现在师德已经上了马,我就不下去了,这件事我帮你出气就是了。”于是便叫来驿长批评道:“判官与纳言何别?不与供给?索杖来。”驿长一听吓得连忙叩头。娄师德说:“我欲打汝一顿,大使打驿将,这是小事一件,只是会有损我的名声。但如果告诉了你们州县道,可能你丢的就是一条命了。这次我暂且放过你,但以后不可再出类似之事。”驿长叩头流汗,狼狈而去。娄师德望着他的背影,对判官说:“我已经替你出气了,不要再怪罪他们了。”大家看到这,也只好摇摇叹息了一下。

后来,其弟授任代州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我官至宰相,你又当判史,荣宠太甚,最为人所嫉恨,你怎么才能避免呢?”他的弟弟跪着回答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向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生气,自己擦掉就是了,免得兄长为我担忧。”娄师德一听,忧心忡忡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啐你的脸,是生了你的气,你擦掉了,这不是会更让人生气吗?啐了你,不擦它也会自己干掉,应当笑着接受才是。”他弟弟听后会心地笑了。

这就是成语“受唾自干”的来历。正因如此,娄师德才在武则天执政时,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

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动不动就发脾气,终会自己害了自己。容忍心中的怨气确实不大容易,但只要遇事多思虑一下,又怎能让一时之气冲昏头脑呢?

古时候,有一位大臣受国王派遣到其他国中采购本国没有的物品。大臣来到一国,听到市场上有一位老者在叫卖“智慧”,感觉新奇,便决定买下。他将五百两银子付给老者,老者对他说“长虑谛思惟,不当卒行怒,今日虽不用,会当有用时。”买到智慧之言的大臣,趁星夜回家。他怕惊醒妻子,悄悄进屋,不料却看到床边有两双鞋,心中怀疑,顿起杀心。这时,他却突然想起自己所买的智慧之言,不觉念叨出声来。声音惊醒了屋中人,“儿子回来了!儿子回来了!”床上之人喊道。原来是大臣的妻子生病,母亲前来照看。明白情况的大臣,不觉大喊:“这智慧之言真是便宜!”对老者所授的智慧之言,暗自称道。试想,如果大臣没有及时克制自己的怒火,岂不是白误了亲人两条性命?

翻开一部部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关于“忍”的论述比比皆是。先哲们无论是儒、是道、是佛,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了“忍”。“忍”是为了某种崇高的目的而达到的惩仇窒欲、自我克制的精神境界。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在一个充满忍让精神的环境中,少生多少闲气,少生多少争斗,气氛又是多么的宽松平和。

忍,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忍来消除矛盾,减少摩擦,最终达到成功。

智慧火花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愉快的、难堪的事情,有时甚至会感到很气愤,很窝火。而此时此刻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

避免不必要的争执

在成都市新都区宝光街的宝光寺,有一句著名的楹联。楹联上说:“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联语颇富佛教哲理,具有辩证观点。大意是:因势利导,因时而变的手段,才是最好的方法;那些很难了却的烦心事,那么不去了却它,也许就是最好的一种了却的方法。当然这里的不了了之,是指把事情暂时放在一边不去理会它。表面看来它与破罐子破摔有相近的地方,而实质却是不一样的。破罐子破摔是自暴自弃,不了了之是顺其自然。一个冲动,一个冷静。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难题,这时候保持冷静的态度,才能是最有效的方法。

明朝安肃人赵豫,曾经任松江知府。赵豫处理日常事务时,有他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每次他见到来打官司的,他总是慢条斯理地说:“各位消消气,明日再来吧。”起先,大家对他的这套工作方法不以为然,甚至还暗地里给编了一句:“松江知府明日来”的顺口溜来讽刺他。后来,赵豫对人说明日再来的好处,他说:“有很多的人来官府打官司,是乘着一时的愤激情绪,而经过冷静思考后,或者别人对他们加以劝解之后,气也就消了。气消而官司平息,这就少了很多的恩恩怨怨。”

赵豫的这种作法,是符合人的心理规律的。以冷处理来缓和情绪,才能理智地对待所发生的一切,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太平公主是初唐时期颇有声名的公主。她的性格酷似母亲,因此深得武则天的宠爱。一次,武则天赏赐给她各种珍贵宝器,共两盒,价值黄金千两。太平公主收到母亲这批赐物,即带回家中密藏了起来。但是,一年之后,宝物不翼而飞。这是圣上御赐的宝物,太平公主不敢隐瞒,立即告诉了武则天。

武则天知道后,认为有损她的脸面,恼羞成怒,立即召来洛州长史,诏令他三日内破案。如限期之内不能缉盗归案,则以渎职、欺君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