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5503700000028

第28章 法则10:吃小亏才能赢大利(2)

酒宴结束之后,景公就要回宾馆去了,师旷来送他。景公有些不甘心,就第三次向师旷求教,师旷仍然重复了那句已说过两遍的话。景公回到宾馆后,越想心里越不塌实,师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句话,难道真的有所指吗?想着、想着景公突然醒悟到:弟弟公子尾、公子夏在国内大得民心,原因就在于他们施恩于民的缘故。他们获得了民众的拥戴,岂不构成了对自己的威胁?想到这里,景公吓出了一身冷汗。景公回国之后,立即下令打开粮仓,赈济饥民。并把府库中多余的财物,分发给孤寡的老人。他还下令后宫中,未曾受过宠幸的宫女,将她们嫁给民间的无妻百姓。对于年届古稀的老人,都由国家供给粮米。他如此竭尽全力地施加恩德于民众,渐渐地民心朝向了景公这边。这样过了两年,景公的两个弟弟感到景公威信日高,地位更加巩固,见篡位难以成功,便都逃亡到了国外。齐景公这时,才从心底生出了对师旷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齐景公是个国君,为了得到老百姓对自己的支持,他还不得不施加恩德于民众。我们一个普通人,为了能在将来得到他人的支持,难道还不应该舍得眼前的一些小利吗?

智慧火花

为了维持与他人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做攻心活动。很多人在进退之时,不懂得攻心之术,所以往往是进退两难。“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舍得小利,着眼未来的办法,就是最好的攻心术。

帮人就是帮己

在美国加州,有一种红杉树。它最高可达110多米,相当于三十多层楼的高度,胸径可达8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树种之一。红杉的寿命也很长,可以达到3000年以上。在加州有一棵名为“昌德利亚”的红杉,树龄已经有2400多年,它高达96米,胸径在7米以上。因为挡住了公路的去路,而人们又舍不得砍倒它,于是就设计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在树干的基部开了一条隧道,这样汽车就可以在树洞里穿过。现在这棵巨杉仍然健壮地活着,成为了公路史上最著名的大路标。

每个到加州的观光客,看着那高耸入云霄的一棵棵红杉,他们有的瞠目结舌,有的惊呼出声。“红杉能长得这么高,那么它们的根一定很深吧?”一个观光客问导游。“不!加州红杉是浅根型植物。”导游回答。“不可能吧,狂风暴雨一来,不是很容易被连根拔起吗?”另一个观光客不相信。“这里面有一个奥秘,”导游说:“就像你们所看到的,加州红杉就是成群结队长成一片森林,在地底下,它们的根也彼此紧密相连,形成一片巨大的根网,有的可达上千顷。除非狂风暴雨大到足以掀起整块地皮,否则没有一颗红杉会倒下。”

观光客都为大自然的神奇而陷入沉思之中。导游又接着说到:“因为不必扎太深的根,红杉就将扎根的能量用来向上生长;而且,浅根也方便它们快速、大量吸收养分,这是它们长得特别高大的另一个原因。”

自然界的这种依存的关系,也启迪了人类社会。它告诉我们只有相互借力,相互帮助,才能更好的生存,更好的发展。

每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曾经或多或少借助过别人的帮助。

在美国,有一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他从美国西部一个偏僻的山村来到纽约,走在繁华的都市街头,他发誓一定要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然而,对于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丹尼尔来说,这简直比登天还难,他几乎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就在他心灰意冷之时,有一天,他接到一家日用品公司让他去面试的通知。但是面对主考官有关各种商品的性能和如何使用的提问,他吞吞吐吐答不出来,因为眼前的许多东西,他从未接触过。眼看惟一的机会就要消失,丹尼尔不甘心地问:“请问阁下,你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主考官微笑着说:“这很简单,我们需要能把仓库里的商品销售出去的人。”丹尼尔回味着主考官的话,突然有了奇妙的感想:不管哪个地方招聘,其实都是在寻找能够帮自己解决问题的人。既然如此,我何不主动去寻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呢?丹尼尔倔强的认为,总有一种帮助是他能够提供的。不久,在一家报纸上,登出了一则颇为奇特的启事。启事中这样说到:“谨以我本人的人生信用作为担保,如果你或者贵公司遇到难处,如果你需要得到帮助,而且我也正好有这样能力给予帮助,我一定竭力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这则启事登出后,让丹尼尔没有料到的是,他接到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区求助电话和信件。丹尼尔将这些情况整理分类,然后一一记录下来,并毫不保留地告诉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应该要怎么做,而他也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过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一些得到他帮助的人给他寄来了汇款。据此,丹尼尔灵机一动,他辞职注册了自己的信息公司,业务也越做越大,很快成为纽约最年轻的百万富翁之一。

后来,丹尼尔告诫自己的孩子:给别人帮助的同时,其实也为自己创造了最好的成功机会。

智慧火花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从进退之道来说:人其实也如红杉一样,只有广结善缘,彼此相互帮助,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为别人铺路,其实是给自己铺路,当明白这个道理时,就不应该放弃帮助他人的机会,因为这也是成就自己的机会。

吃小亏则能赢大利

只有善于发现、舍得付出的人,才能小中见大。人人都有贪图的心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当你想得到大的利益时,你必须要先放弃一些小的利益,否则,你会一无所有。只有善于发现、舍得付出的人,才能小中见大。从最功利的目的而言,吃亏的目的在于占大便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而着眼于大目标。

唐代窦公在京城有一块宝地,与大宦官的地段相邻,宦官看重这块地想得到它。这块地仅值五六百缗(古代一千文为一缗),窦公很高兴地把这块地献给了这位大宦官,却根本没有提价钱。

在讨得宦官的欢喜之后,他就借故说自己打算去江淮,希望得到两三封给策军中的护军(由宦官担任)的信,那宦官便替他写了信。窦公借这些信总共获三千缗,从此他的事业便发达起来。东市有一片洼地,地势低洼有积水,他就用低廉的价钱买到手,然后让女用人带着蒸饼盘在那块空地上引诱儿童:哪个孩子扔砖瓦击中空地上的一个目标,就奖给他一个蒸饼。小孩们都跑来争相扔砖瓦块,这样那片洼地填平了十分之六七。接着又用好土铺垫,在这块地上盖起了个客店,专门留波斯客商居住,每天能获利一缗。

选择吃小亏,方能赢大利。所以,在商场竞争中,你要学会放眼未来。不要仅盯着眼前的利益,以致因小失大。

一个青年非常羡慕一位富翁取得的成就,于是他跑到富翁那里询问他成功的诀窍。富翁弄清楚了青年的来意后,什么也没有说,转身到起居室拿来了一个大瓜。青年迷惑不解地看着,只见富翁把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三块。

“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会如何选择呢?”富翁一边说,一把西瓜放在青年面前。

“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眼睛盯着最大的那块。

富翁笑了笑:“那好,请用吧!”

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青年,自己却吃起了最小的那块。青年还在享用最大的那一块的时候,富翁已经吃完了最小的那一块。接着,富翁得意地拿起剩下的一块,还故意在青年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其实,那块最小的和最后一块加起来要比最大的那一块大得多。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没有自己的大,却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块代表一定的利益,那么富翁得到的利益自然要比自己的多。

接着富翁向青年讲述了自己致富的秘诀:“要想得到大利,就要放弃眼前小利。”

人人都有趋利的本性,你吃点亏,让别人得利,你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从而使你的事业兴旺发达。

如果你还没有付出就想着收获,可能真的什么也收获不了;如果你付出是心甘情愿,根本没想到收获的话,那么你当即就开始收获了,那就是“快乐”。

智慧火花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你都要舍得放弃,舍得付出,不过分看重得失,你才能真正有所得。目光敏锐的人,都懂得以小搏大的道理,他能发现沙粒中的金了。

孟尝君吃亏免祸患

如果说做人不吃亏,是一门学问,那么做人能吃亏,就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然而人可以吃一时的亏,但不能吃一世的亏。一世都吃亏的人,一定是真正的傻瓜;能知道一时吃亏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家里十分贫穷,竟然到了不能养活自己地步。他托朋友去跟齐国的相国孟尝君说情,要到孟尝君门下充当食客。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说:“冯先生,他爱好什么?”朋友回答说:“他没什么爱好。”孟尝君又问:“他有什么才干呢?”朋友回答说:“他也没什么特别的才能。”孟尝君笑了笑,说:“好吧。”孟尝君手下办事的人见到这种情况,就给冯谖吃一些粗劣的饭菜。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自己的佩剑,高声唱道:“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在这里没有鱼吃。”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门下一般的客人看待。”然而过了不久,冯谖又唱道:“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里出门没有车坐。”左右的人听了都笑他,又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马,照门下出门可以乘车的门客对待。”没想到过了不久后,冯谖又弹剑,唱道:“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在这里无法养家。”孟尝君手下办事的人都认为这人贪心不足,所以十分厌恶他。孟尝君知道后就问:“冯先生有亲属吗?”手下人回答说:“听说他有位老母亲。”孟尝君就派人给冯谖的母亲送吃的与用的。于是,冯谖就不再唱这样的歌了。

后来,孟尝君拿出文告,询问他的门客:“你们谁会做会计、能为我到薛城去收债吗?”冯谖报名说:“我能。”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于是,冯谖整理好行装准备出发,并问孟尝君:“债全部收到后,还要买什么东西归回来吗?”孟尝君说:“你看看我家缺少什么东西,就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吧。”冯谖到了薛城后,派官吏召集百姓来核对债据。核对好以后,冯谖站起来,说:“孟尝君命令我,把债款全部赐给老百姓,不用还了”。说完就叫人烧掉了那些债据,百姓们都十分高兴,大家齐呼“万岁”。冯谖很快就回来了,孟尝君问:“债全都收完了吗?怎么回来得这么快?”冯谖说:“全都收完了。”孟尝君又问:“那么,先生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当初您说看家里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的宫中珍宝一类的东西都很多,所缺的是‘义’这种东西罢了!于是,我私自为您买了义。”孟尝君道:“先生,是怎么买义的?”冯谖道:“现在您的封地在薛城,然你却不安抚薛城的百姓,反而凭着商人的那些做法,来取利于薛城的百姓。于是,我私自假借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老百姓,顺便烧掉了所有的契据,百姓们都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地说:“呵,先生算了吧。”

一年后,孟尝君被人陷害,齐湣王免去了他相国的职位,孟尝君只好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去。在距离薛城还有百里地时,薛城的老百姓们扶老携幼,就来迎接他了。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真是太感谢先生了,先生先前替我买的义,今天我才见到了。”冯谖说:“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他就给了冯谖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就这样冯谖去了魏国,他对魏惠王说:“齐国的强大,都是因为有孟尝君。现在齐湣王放逐了孟尝君,哪个国家先迎住了他,哪个国家就可以富庶而强大。”

于是,魏惠王空出相位,派使者带著黄金千斤,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了回去,他对孟尝君说:“千斤黄金,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也是十分显贵的使臣了。齐国的君臣大概都听说这事了。”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都坚决推辞。果然齐湣王听说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惊恐,他也派人携带千斤黄金,封好书信向孟尝君道歉说:“我不应该深信于巴结迎逢的臣下,得罪了您。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姑且回到国都来,治理全国的百姓吧。”后来,孟尝君又当了十几年的相国,并且没有再遭到丝毫的祸患,这都是冯谖当初的功劳呀!

这是《战国策》里有一个故事。孟尝君当初几次容忍冯谖一步进一步的要求,后来冯谖又一把火烧了薛城所有的债据,孟尝君真是吃亏到了有苦说不出来的地步。然而后来孟尝君却因为冯谖的功劳,又当了十几年的相国,并且没有遭到丝毫的祸患。这固然是冯谖的深谋远虑,也是孟尝君深知吃亏的学问,才会给自己免去祸患,带来幸福的结果。

智慧火花

得失之间,是多么奥妙的事呀!越是不肯吃亏的人,就越有可能吃大亏。像宦海的浮沉,商场的争让,本来就是进退两难、祸福不测的事情。能做到待人有恩,才可以维系人心;能做事留有余地,才可以提防不测。世界上没有白占的便宜,爱占便宜者迟早要付出代价,只有不计较吃亏的人,才会真正的有福。

少点贪欲,莫为名利遮望眼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过一辈子。自古以来的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更是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然而,有取必有舍,有得必有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收取,相比之下是不是值得的,否者付出越多越可悲。所以在追求功名利禄时,要少一点贪欲,莫为名利遮望眼。

据《唐才子传》记录,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年轻诗人。有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名叫《代悲白头翁》。诗的前半部分,写洛阳女儿见花落而感伤,抒发青春易逝的悲痛;后半部分写白头翁由青春到年老的经历,倾吐人生短暂、富贵无常的感慨。诗写好之后,刘希夷就到舅舅家中请舅舅宋之问指点。当宋之问读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情不自禁连连称好。诗读完之后,宋之问忙问这道诗还有没有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宋之问,这首诗刚刚写完,还不曾给别人看。宋之问于是说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就让与我吧。”刘希夷说:“舅舅,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