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将来进行时
5509300000023

第23章 思想决定未来(4)

2012年尤其是灾难性的一年,因为有了手机上网。我正点到现场时,发现人已经到了不少,但没有往年的欢声笑语,多数人不是仰着头想灯谜,而是低着头摁手机。看一个谜语,手机上网搜一下,让孩子去抢一个灯笼回来。再看下一个。

网络那叫一个快,所以所有人都跟打仗一样,孩子都来不及看清楚谜语,更没时间想,得了答案就直接去拿灯笼(因为答案几乎肯定是对的),要是还多问一句“为什么‘冰’打一个字是‘汗’啊”,那灯笼一准已经被人捷足先得了。除非工作人员不甘心地额外设置路障:“哪个han字?”

孩子也不看谜语,只管胡乱地嚷“汉族的汉,出汗的汗!”

“为什么呀?”孩子想都不想,直接将这个问题原样转送给告诉他答案的父母“为什么呀。”父母不耐烦了,说,你管呢,反正是对的。工作人员无可奈何地点点头:“好吧,灯笼拿走吧。”

这是有史以来最无趣的一次小区灯谜会。也就二十来分钟半小时不到,所有的谜语,无论难易高低,统统被一网打尽。刚刚还布置红火的大厅,风卷残云的转眼空荡荡了,灯笼被提走了,人散了。近百个谜语,正经被猜出来的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多数人——包括那些双手提满灯笼的人——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没意思。有老人生气了,在对物业工作人员抱怨:都这么个玩法还搞什么搞,明年别办了,别浪费物业费了。也有人出主意,明年增加条规定,不准带手机来,要在门口寄存了才准进场。我家孩子说,明年要是还这样,就不来了。我说,还有灯笼呀。他说,不管有什么,都没意思。

现代人就这样用聪明的高科技毁掉了自己的快乐。破解了,成功了,胜利了,达到目的了,领到奖品了,但全部的趣味和意义都毁了。有朝一日连活动都毁了,依存于活动的那点儿成功、胜利、骄傲、奖品,还不跟着烟消云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人类有时真傻,一心只想着“把事办了”、“办成”,只想着要结果,却将过程视如畏途,目若仇雠。岂不知很多事的意义和快乐,只在过程当中。灯谜会的快乐,在于“猜”中,而不是猜“中”。正所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奖品不过是泥上的爪印,人生感受才是潇洒的飞鸿。

由苏轼其诗想到其人,想想现在从眉山去开封,汽车转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而九百多年钱的嘉佑年间,苏家父子无论是从成都经蜀道出剑门到汴梁(开封),还是走三峡水路,经嘉州(乐山)、忠州(忠县)直下江陵,哪一次不得在路上折腾好几个月?确实辛苦多了,而且效率低下。但走那么一趟,父子三人不仅饱览“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杂然有触于中”,而且趁“舟中无事,博弈饮酒”,咏叹唱和,留下百余首诗篇,结集成彪炳千古的《南行集》。比较而言,现代人呢,得到的只是晕车晕机的烦恼和堵车不耐烦的心境,留下的只是对飞机晚点的投诉。到底哪种旅途更有趣些?

苏氏父子出蜀出峡,无不有其目的,不是进京赶考,就是进京赴任。可除了这个目的,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也是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可以减损和忽略的,而且自有情趣和收获。

而试看当今的商务人士,从一地到一地,追求的是越快越好,火车不够快,飞机!如果能坐火箭则更好。一上飞机就闭目睡觉,恨不得一睁眼,已经到了目的地。路途中的云海变幻、同路旅人、心境感受,统统是不存在的云烟,毫不关心。这过程虽短,短到几小时,也是毫无意义的、全然浪费的、被生命感受排斥的几小时。而古人的旅程虽长,长到艰苦的数月,却是鲜活生命的一部分。

人生岂不也是这样的旅途,除了过程,哪有什么结果,谁的人生,最终结果不是死亡,不是烟消云散,不是城外一个土馒头?大馒头小馒头豪华馒头旺仔馒头,本质有啥区别?那么还如此匆忙紧张,做完一件事又一件事的,赶着往前奔,到底要奔向哪里?

这个人生的问题也许听起来太复杂和高深,那么我亲爱的邻居们呀,你们那么紧张忙碌的让电脑和网络送给你答案,你们要的,难道真的就是那几个未必精致而且了无情趣的灯笼?

《博览群书》2012第5期

7 施米特:自我颠覆的自由主义者

20世纪德国的思想界群星璀璨,但因为有了法西斯的存在,绚烂中亦有鬼魅。最着名的如海德格尔,一直受到后世的垢难。较之海氏,另一位思想家与纳粹的亲密接触和精诚合作,似乎更不能被容忍,也更耐人寻味,他就是施米特。

自由之于集权,本是水之于火。而施米特作为自由主义者,从反纳粹政治开始,最终却走向与纳粹沆瀣一气。自由主义者何以竟携手强权?或许透过刘小枫的《现代人及其敌人:公法学家施米特引论》,透过对施米特这个个案的解读,我们能对这个悖论性问题有所领悟,并能进而探知民主、宪政和自由的可能性命运。

一战后帝制解体的德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建立什么样的共和国?可能的选择有二:或通过列宁式的俄国革命建立苏维埃国家;或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有趣的是,施米特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列宁”。但他既没有促使德国成为“苏维埃国家”,也没有支持德国成为“民主共和国”,反而是为德国纳粹专制强权的统治推波助澜。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一个悖论。

一方面,他是魏玛宪法及其体制的坚决扞卫者,对纳粹主义极其反感,这是其自由主义者的本质立场。“自由主义”源出西班牙语Li-berales,其本质特征和根本立场是崇尚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始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以其最初的意思就是政治自由主义(political liberalism),基本含义包括个人的政治权利、宪政政府和代议制民主。

另一方面,施米特对魏玛宪法的妥协性与脆弱性有清醒的认识,并忧心忡忡。有了宪法并非万事大吉,因为它不能靠自身的规范系统自动运作和维护,“宪法的效力有赖于制定宪法的人的政治意志”。所以,施米特私心里一定期待着一个政治意志强大的人站出来维护宪法和民主的效力。因此,当希特勒上台后,反对纳粹的施米特却改变了对纳粹的态度。和多数暴君一样,希特勒最初是以拯救和平、扞卫民主的姿态出现于历史舞台的。只是一旦“民主”胜利,暴君本人就自行代表全部的“民”来做一切事情的“主”。而自由主义者施米特,却抱着对宪政改革的幻想,企图挽救濒临解体的魏玛民国,一步步与纳粹政权亲密接触,直到万劫不复。用刘小枫的话说,施米特是“站在自由主义的根本立场上来批判自由主义,或者说,为了自由主义而批判自由主义”的思想家。正是这一点最后导致了施米特的自我颠覆。以强力来保障民主,结果是走向反民主。,不幸让施米特言中了,魏玛民国最终断送在自己脆弱的宪政体制中,而施米特本人也没有逃脱“书生议政”和“书生参政”所难免的悲剧结局。

小学生都知道,民主的反义词是专制,但民主与专制之间,却似乎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在一个历史上极度缺乏民主因素的国家,建立民主制度,需要极其强悍的政治意志。但这样的力量谁能保证不暗度陈仓,变成集权呢?毕竟,对于统治者来说,集权总是比民主更具吸引力。这就是民主的自杀,这就是自由主义的悖论。一如意大利版《新世纪百科全书》的“自由主义”词条所言:“自由主义一词在以各种不同的含义使用着,这些含义除了描述它对新观念的开放性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所以,出现施米特这样反自由和民主的自由主义者,似乎也就不奇怪了。

自由主义作为当今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基本组织原则的理论依据,长期以来是西方的主流思想和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纳粹本来就是西方思想体系的自然衍生物和可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多么可怕,自由的母体里孕育着不自由,民主的另一张面孔是专权。现代人想借助民主做自我保护时,也正是开门放进敌人的时候。

《现代人及其敌人:公法学家施米特引论》的第一篇“现代性政治思想纷争中的施米特”是从现代性政治哲学的视域,对施米特生平与思想作扼要介绍,第二篇“施米特论政治的正当性”则贯穿讲解了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到《政治的神学》的体系及理路,是施米特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这之后,刘小枫或许担心中国的读者“事非关己不动心”,故而装作漫不经心地附上了一篇“民国宪政的一段往事”,回忆中华民国时期的一段宪政历程,从比较政治哲学角度讲述了中德两个年代相近的“民国政权”:魏玛民国与中华民国的宪政体制。

1911年的中国推翻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政权,随后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然而,宪政体制并没有随着“约法”的制定而自然确立,自身脆弱的“约法”更像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是政客们的面具和玩偶,在一波又一波的革命浪潮中,古老的中华大地始终没有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宪政体制。那一段久远的历史被刘小枫闲话般娓娓道来,俯仰之间,令人感慨。

刘小枫的这本书出版在2005年。7年后的2012年底,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的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任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会上说,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扞卫宪法尊严,就是维护和扞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和尊严。而且,宪法的生命和权威都在于实施。这来自中央最高权威对于宪法根本大法的强调,真是久违了的声音,这时再想想刘小枫在2005年的书中“前记”写的:向汉语学界评介施米特“赶得早不如赶得巧,早了搞不懂,晚了错失时机。”什么叫赶得巧?或许他还是太早了?要不就是我们太晚了?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此中玄机,还是留待读者去品味吧。

2006年1月

(2013年1月修改)

8 在圣彼得堡邂逅“熟人”

旅程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就像坐着时光机器从斯大林的苏联回到了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时期,在俄罗斯的历史里溯游而上,那种骤然明亮、阔朗和优雅起来的感觉,印象深刻得让人心痛。

圣彼得堡某站地铁里立着普希金的雕塑,基座上不知谁放了两枝康乃馨。莫斯科地铁站里的雕塑是库图佐夫,旁边扔着一个烟头。这就是差别。圣彼得堡完全是欧洲城市,莫斯科则更像中国。晚高峰时被堵在立交桥上,望着车窗外丑陋的高楼,猛的一恍惚,难道回到马甸桥了?简直面目可憎,就这感觉。最奇葩的当属莫斯科地铁,在人防工程基础上建的,超级深,坐很陡的扶梯下去,行进速度又快,有沉入地狱之感。据说最初设计了两条路线,不知道修哪一条好,图纸交给斯大林定夺。没想到斯爷在两条线的交叉处签的名,还加了一个圈。办事的下人不敢多问,只好猜:斯爷的意思是两条线都建?再加一个环形将两者连起来?于是就这么建了。后来求证得知,那个圈是杯子的污渍印痕。——不是笑话,是事实。

所以,忘了莫斯科吧,连同那首关于郊外晚上的优美的歌,还是留在圣彼得堡城里溜达吧,随时可能遇到各种熟人。

以彼得大帝命名的城

圣彼得堡,神圣彼得的城堡。那个“彼得”与其说是圣经里十二门徒之一的圣彼得,不如说是沙皇彼得。早初的俄罗斯只是个内陆国,彼得一心想拥有个通向西欧的出海口,发动了旷日持久的大北方战争,硬生生从瑞典手里抢到了一片荒芜的沼泽地,波罗的海芬兰湾的出海口。大帝就在荒地上修建新城,建城过程中死的人,比夺得这块土地的战争中死的人还多,新城被命名为有鲜明日耳曼语系特征的“圣彼得堡”,取代莫斯科成为首都,直到两个世纪后的1918年3月(一战中德国围困圣彼得堡,苏联因此迁都),圣彼得堡一直是俄国唯一的出海口,也是俄国与西欧的铆接点。后经过历代大帝们不断建设,这座西北角落上的城市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中心,“面向西方的窗口”。

1914年一战爆发后,俄国为去掉日耳曼语系色彩,首都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改称列宁格勒。苏联解体后,市民投票公决恢复了“圣彼得堡”旧称。彼得pk列宁,胜出。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定乾坤的第一人。在他之前,无论是基辅罗斯(俄罗斯史上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还是作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建立了持续两个半世纪的伊斯兰教国家金帐汉国,再到沙皇俄国(俄罗斯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在“世界民族之林”一直是个落后的小老弟。第五代沙皇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1682年即位时,也只是傀儡一个,但他在母亲去世后开始掌控国家大权,随即开始全面西化。为了欧化改革,他先后收拾了同父异母姐姐、第一任妻子及其儿子,两次前往西方考察,回来后亲自操刀剪掉贵族的大胡子。他身高2米多,性格强悍,精力充沛,而且超级好战,他统治帝国40余年,没有战争的时间不超过13个月,着名的波尔塔瓦战役不仅给俄罗斯带来了圣彼得堡这块土地,还让俄罗斯取代瑞典成为欧洲北部具有支配地位的大国,由此迈出大国崛起的第一步,成为欧洲主要强国之一。他本人也得到“大帝”、“国父”和“皇帝”的称号,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1721―1917年),彼得大帝对俄罗斯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历史学家波戈金曾写道:

无论我们在哪里,只要一睁眼、一迈步、一转身,就能碰到他(彼得大帝)。每一天,每一刻,每一步,他都在。他无时不在!

确实,在圣彼得堡在任何地方,你都可能邂逅彼得大帝,他无处不在。在伊萨基辅大教堂与涅瓦河之间,是彼得广场(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后改称十二月党人广场),广场中央雄立着彼得大帝纪念碑。普希金作为彼得大帝的粉丝,在叙事诗《青铜骑士》里写道:

那里在寥廓的海波之旁

他站着充满了伟大的思想

河水广阔地奔流独木船

在波涛上摇荡凄凉而孤单……

而他想道

我们就要从这里威胁瑞典

在这里就要建立起城堡

使傲慢的邻邦感到难堪

大自然在这里设好了窗口

我们打开它便通向欧洲

就在海边我们要站稳脚步……

一百年过去了年轻的城

成了北国的明珠和奇迹

从此这雕塑被称为“青铜骑士”,是城市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从广场能看到海军总部。彼得大帝创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码头上立着他亲自造船的雕像,中央阶梯式塔楼屋顶上的镀金长针,高达72米,直插蓝天,在圣彼得堡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是该城的地标之一。

有两处是直接以彼得命名的:彼得宫和彼得保罗要塞。两者都是典型的18世纪俄国早期巴洛克式建筑:古朴、雄伟、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