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气场修习术
5510800000016

第16章 懂一点人情世故,(1)

做交际场上最亮的那颗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女人要想让自己气场强大,就必须懂一点人情世故。因为人生不易,处世更难,唯有洞察社会,掌握世故,通晓人情,才能看清人间冷暖,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上左右逢源!

放低姿态,提高你的人气

有人说:“如果你无法成功,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是出在你不够努力,而是出在你无法在关键时刻放下身段。”身段是一个人自恃的身分,有家世的人觉得自己的身段高,有学问的人觉得自己不同凡响,有钱财的人觉得自己不同旁人,有名位、有才华的人,认为自己胜人一筹,并借此来抬高自己的身段,事实上若依赖这些作为身段,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会有一种强烈的身份荣耀感,他们或以出生于一个良好家庭为荣,或以进入一所名牌大学读书为荣,或以有一份好工作为荣,或以身居高位为荣……使得自己在他人面前总是架子十足。其实在别人面前摆架子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要知道一时的装腔作势只会让别人对你敢怒不敢言,而且摆架子很容易疏远彼此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亲朋好友也必定对你敬而远之,弄不好,自己还会臭名远扬。如此你的人生境界就很难有所提高,而且人生也必将处处受阻。相反,若一个人能放低姿态,就不仅可以赢得他人的好感,更为重要的是,放低姿态会助你飞得更高。

放低姿态是一种人生智慧。一个富有了仍然不忘看低自己的人,他将不会自傲和奢侈,从而淡化人们对自己的嫉妒心理,使自己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继续发展;一个身居高位仍然看低自己的人,他将不会专横和贪婪,从而展示出自己的君子风度,让人们觉得可亲可敬。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会见到这种现象:当有人做自我批评时,总会给人以诚实可信的印象,也会赢得大家的同情和支持。

压低自己便是相对地抬高了对方,自然会赢得他人的好感。这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受到重视。你一旦压低自己把对方抬到高处,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满足对方的需求,这当然显得你格外真诚。

比如在适当的场合,你可以谦虚地说:

“我在这方面和你差得远……”

“我怎么就不能……”

“我怎么就学不会呢?”

“你做的菜真好吃,这道菜我在家里怎么也做不好,你给我讲讲具体的做法……”

“你打字排版又快又好,学了多长时间?”“两个月。”“你学得可真快,我学了半年还不如你好。”

“你这歌唱得真棒,练了多少时间?”“几天吧。”“啊?这首歌,我在家练了半个月,总也唱不好。”

采用上述表达方式,即使你是“不善言辞”或“不善于称赞别人”的人,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他人好感。

当然,放低姿态,看低自己,并不是鄙视自己,压抑自己,而是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放低姿态不是让我们低声下气、奉承谄媚,失去做人的原则,而是以一颗诚挚的心去对待人和事;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而是清醒中的一种经营,是一种用低姿态获取高气场的智慧。

所以,在此希望广大的女性朋友们能够放低姿态,做一杆谦虚的稻谷,低下高昂的头,用“饱满的谷穗”证明自己的实力,用低姿态赢取强大的气场。

注意维护他人的面子

心理学家指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天性使然,每个人都希望给他人留下良好的个人印象,因此人们会表现出相对平时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当他们遭遇窘境甚至误入歧途时,其自尊心就会严重受挫,并变得异常敏感,如果这时候又有人使其下不了台,就会引起他们最为强烈的反感。

有一位年轻的女孩长得很胖,吃了不少的减肥药,但是一直以来都不见效果,为此她是大伤脑筋。有一天,她的同事王莉对她说:“你吃了什么呀,像气儿吹似的,才几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儿,比我家的小猪还好养活呢!”说完哈哈大笑。这个女孩一听,十分气愤,大声说:“我胖碍着你什么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被别人大骂一顿,王莉感到很尴尬,但除了面红耳赤之外,却无言以对。

谁都有忌讳之处,如果这些被人当面说出来,无疑是打了人家一个耳光,太不给人留情面、留余地了,而揭人之短的人除了招致对方的怨恨外一无所得。在这里,王莉明知对方的短处,却还要一味地拿对方的弱点说事,触痛了对方的心理底线,这样必然伤害到对方的自尊,一个人自尊受到伤害了,就必然反击。

因此,女性朋友们在与人相处时,应做到时时处处考虑对方的面子。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不扫对方的兴致

对方正在兴头上,你却不看时机、不讲技巧地站出来冷嘲热讽或是给其当头一棒,这无疑是当众给他泼凉水,会让对方觉得很没面子。即使对方涵养很好,不当场发作,也会破坏彼此之间的感情。

2不当众批评和指责

如果有意见或者建议,尽量不要在众人面前批评或指责,否则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最好的办法是,私底下用委婉的方式提出,这样对方非但不会生气,还会发自内心地感激你。

3不揭对方的短处或隐私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说话不揭短。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提及他人的缺点。

此外,我们还应该尽量对他人的某些隐私给予保护。毫无疑问,任何人都有其私密空间,而且是不容侵犯的。一旦这些隐私被“曝光”,人们往往会感到非常难堪,甚至怒不可遏。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尽量避免踏入这一雷区,必须要提及时,我们也应采用暗示的方法,对其点到为止,绝对不能过分,以免惹火烧身。

4不张扬对方的失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对方的失误,我们应该予以理解,不仅没有必要对此大加张扬,搞得天下皆知,也不应对别人的过失讥讽、嘲笑,随时拿出来当笑柄。我们应该做的,是善意地提醒,使对方意识到自己的失误,或者帮助对方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这样一来,我们必将赢得对方的好感。

5不在人前逞能

在他人面前趾高气扬地逞能逞威风,就意味着你瞧不起他们,那样一来,无论你有没有真本事、真成绩,都会让对方觉得很没面子,进而鄙视或嫉恨于你。

6不“得理不饶人”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尤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得理不让人,使对方走投无路,如果一味地抓住对方的“小辫子”不放,不仅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会逼得对方作“垂死挣扎”,到头来结果只会是鱼死网破,两败俱伤。

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扮演的角色,活着就需要以自己的角色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英国有句谚语说:“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别人的鞋走一英里。”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与别人相处融洽,就需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同身爱地明白及体会身边人的处境及感受,并适当地回应其需要。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抱怨:为什么别人不尊重我?为什么别人不理解我?在发出如此感叹之前,你是否问过自己:我做到理解别人了吗?我做到尊重别人了吗?

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你会有很多不同的发现,而且你会对事实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你会觉得很多事情的发生都很自然,都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说理解别人和被别人理解确实是不容易的事,而“将心比心”则是理解的最好前提。

将心比心是一种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能力。这种能力帮助你站在别人的位置上,去了解别人的感觉、需求、想法及行动。这不但意味着要去了解实情,也意味着用一种形式去正确地感受。

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之所以会提升魅力,是因为它带给人许多心理上的好处,诸如个人的价值感、明晰度或者一种如释重负。

因此,在生活中女人要学会将心比心,遇到事情应常想: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怎么做呢?如果我是他的话,我的想法又会是怎么样呢?如此一想,或许前一刻让你气愤的事情,下一刻就会让你觉得对方做得很对,说得很有道理。

当然了,将心比心并不同于同情心。如果你对别人有同情心,那么你感受到的是一种热情,但它仍然是你自己的感觉,你并不知道别人的感觉是什么。你只是感觉到别人不好受、寂寞、压抑、生气,你为他们这些感觉感到难过罢了。但是,如果你真能将心比心,那么你不单单会感觉难过,而且会把自己投射到别人的心田里,你完全能感受到别人真实的感觉,你能去体会。

所以说,将心比心,好说难做。难在真正将心比心,难在真正换位思考,难在真正付诸行动。如果在平凡的生活中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家庭会幸福许多,夫妻会和睦相处,一切关系会融洽起来。生活是门艺术,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守好自己本位的同时,多多给予他人关爱体贴,那么,生活就会迸发出绚丽的色彩,我们也会觉得生活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最后,我想说:女人对人应少一些冲动,多一些理智;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怀疑,多一些信任;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理解。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经历,也许他得罪了你,让你感到很不如意,但你是否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他那么做是不是有自己的难处,他是不是有很多不得已。再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如此一来,既照顾了大局,又维护了两人之间的关系。距离适宜才有吸引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离喜欢的人比离讨厌的人更近些,要好的人比一般熟人靠得更近些,从距离可以看出亲密程度。同样,你和对方的距离也会对他对你的态度产生影响。

比如,与朋友相处的有效空间距离为213~366厘米。小于这一空间给人以盛气凌人的印象;大于这一空间会使别人觉得你没礼貌,你也就不可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一对夫妻整天生活在一起,妻子觉得丈夫懒惰的毛病难以让人忍受,晚上睡觉时的打呼噜声更是让她难以忍受。丈夫则觉得妻子一天到晚的唠叨快把他给逼疯了,于是夫妻两人因为对方的缺点而发生了争吵。妻子一气之下回了娘家。可是等到妻子气消了之后,却发现没有丈夫制造的杂物整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等到晚上时,听不到呼噜声的她也常常惊醒,一整晚都睡不安稳。而丈夫也因为没有了妻子的唠叨声而觉得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开始想念妻子的唠叨声了。于是丈夫赶到丈母娘家,做出了低姿态,给了妻子一个台阶,两人又欢欢喜喜地把家归了。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这次争吵后的小别,夫妻两人都知道了彼此的重要性,感情变得更深了。

正所谓,“小别胜新欢”说的正是上例这两位了。因此,与人交往总要有个“度”,过之则烦,少之则陌生。

正如瑞士人希洛在他的《距离美学》中论述的那样:“如果以超然的态度去观赏大海汹涌的波涛,就会觉得它非常的美;但是,如果置身于现实生活波涛的威胁中,那怎样也不会感到它的美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感情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在与人相交时女性朋友们要依据交际环境的不同、交际对象关系的亲疏进行距离调整,从而使自己的气场始终处于吸引他人的状态。

1亲密距离

这个交际距离允许存在身体上的接触,量化为0~50厘米,只有夫妻、情侣、极亲密的朋友或亲子的交际关系中才会产生。陌生人处于这个距离往往是在拥挤的公共场合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在高峰期乘坐公交车或地铁的人肯定很有体会,对这种肌肤相亲的距离既讨厌又无奈。

2个人距离

在非正式的交谈中我们常用此距离,量化为50~120厘米。像在路边和偶然相遇的一个老朋友交谈、在同学聚会上和同学聊天这个距离比较合适,既亲切又不过分亲密。

3礼仪距离

用于个人社交和商贸谈判中,量化为12~36米。商店的营业员隔着柜台接待顾客、贸易代表隔着谈判桌进行业务洽谈等都属于这个范围。这时目光的交流就起到了在一定的地理距离下沟通双方的作用。

4公众距离

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约36~76米,远范围在76米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同时,还值得注意的是:对异性谈话比对同性相距远一点。对性格内向的人比对性格外向的人要保持较远些的距离。

要想被人喜欢,先学会喜欢别人

每个人都愿意成为一个被别人喜欢的人。然而让别人喜欢和喜欢别人是互为因果的事,周围的人你都不喜欢,你一定为周围的人所讨厌,因此,改变一下态度,先学会喜欢别人,再去接近别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与林德请了许多被试者分四组来参加一项实验,其中一位被试者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助手,也就是说假被试者,研究者安排这名假被试者担当这些被试者的临时负责人。在每次的休息时间,这名助手都会离开被试者,到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向其汇报情况,其中会谈到对其他被试者的印象和评价,被试者的休息室与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虽然两人压低声音谈话,但是实验以巧妙的安排,让被试者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别人怎样评价自己。

具体有四种情境:肯定——让第一组被试者始终得到好的评价:假被试者从一开始就用欣赏的语气说他们如何如何好,他如何如何喜欢他们;否定——对于第二组被试者,假被试者从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提高——对第三组,前几次评价是否定的,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降低——对第四组,前几次评价是肯定的,后几次则从肯定逐渐向否定。

当研究者问所有被试者在多大程度上喜欢这个助手时,让被试者们从-10到+10的量表上标出答案,结果发现,喜欢程度的平均分:第一组得分是+642,第二组为+252,第三组为+767,第四组为+087。

研究者认为,前两组的表现说明了人际吸引中的“交互性原则”,即你肯定别人,别人也喜欢你;你否定别人,别人也不喜欢你。对此,心理学家霍曼斯进一步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只有当一种关系对人们来说是值得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才会出现,人际关系才可以建立和维持。

福克纳也证实,人天生有一种酬答的倾向:“我们都是社会的产物,因此社会影响力会发挥作用。我们会对权威做出反应,留意友善,尝试着酬答对方,达成我们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