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为人处事
5511300000008

第8章 慧眼识人,学会瞬间读懂人心(2)

有一次,一位过路人来到昭烈帝刘备的住所,与刘备谈天说地,很是投机。这时诸葛亮进屋来,客人立即起身上厕所。当刘备对诸葛亮赞不绝口地夸奖客人时,诸葛 亮却说:“此人见了我面色大变,神情紧张,贼眉鼠眼,不敢正视我,奸相外露,邪心内藏,定是曹操派来的刺客。”刘备听罢,急派人去追捕,那人已越墙而逃。

做贼心虚者,往往就是把“心虚”表现在脸色上,所以,看贼先看脸色。

所谓“脸色”,其实就是人的情绪的外露,是心情或心境的外在表现形式,从人的“脸色”中可以窥察出人的内心感情、欲望等,其内容之丰富往往胜过语言表达的千万倍。所以,与人相处要学会看“脸色”。上司老给你“脸色”看的时候,最好研究一下自己干错什么了,自己哪里不注意了;下属的“脸色”也要看,如果下属脸上“如沐春风”,那开展工作就顺利了,而如果下属脸上“阴风密布”,那就别跟下 属说加班、减薪之类的事,否则引起公愤,做上司的也不好受。而去求人办事的时候,如果主人一面跟你说话,一面眼往别处看,同时有人在小声讲话,这表明刚才 你的来访打断了什么重要的事,主人心里惦记着这件事,虽然他在接待你,却是心不在焉。这时你最明智的方法是打住,丢下一个最重要的请求,然后告辞:“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扰了,过两天我再来听回音吧!”你走了,主人心里对你既有感激,也有内疚:“因为自己的事,没好好接待人家。”这样,他会努力完成你的托付,以此来补报。

朋友突然见到你,勉强挤出笑容算是打招呼的时候,你如果善于看脸色,就可能看出朋友可能刚好有什么烦恼或痛苦,试着引导他向你倾诉,或许能帮朋友解决问题。不然,朋友可能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出来。能帮朋友解决困难是件令人开心的事,特别是这种不是朋友开口而是通过自己观察发现的更让人觉得有成就感,这就是会看脸色的好处。

“出门看天色,进屋看脸色”,虽然我们不推崇那种刻意的阿谀奉承,但是通过看人脸色与人和谐相处,见机行事,这是一种职场为人处事的准则。

听其言,观其行

有一则寓言故事:

一只青蛙从洼地里潮湿的家蹦了出来,大声对所有的野兽宣称:“我是一个医术高明、能治百病、博学多才的医生!”一只狐狸问他:“你连自己跛足的姿势和起皱的皮都不能治,怎么还吹牛说能给别人治病呢?”

这故事告诉我们,看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不要被对方的花言巧语所迷惑。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那些把什么事情都看成“小菜一碟”的人说的话,多半就是大话;对那些滔滔不绝、口吐莲花的人,他们越是说得天花乱坠,我们越得多个心眼儿,别光听他说,更重要的要看他怎么做。孔夫子说: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一个人的考察不是要看他说的如何如何,而要看他做的怎么样。

《资治通鉴》上有一个李克如何察人的故事:

魏文侯要选个宰相,有两个人选:一个是推荐过吴起、西门豹、乐羊这样能臣的翟璜;另一个是招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贤人的魏成。文侯对李克说,“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这两个人要挑一个,你看谁更好呢?李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了几条察人的方法。他说,看人,平时要看他亲近些什么人;富起来后要看他把钱用到什么地方去;有权了,要看他任用举荐什么人;困难了,要看他不肯干的事是什么;贫穷了,要看他不肯要的东西是什么。一席话,说得文侯马上有了主意,两人心照不宣,后来,魏成当了宰相。

作为领导者,要想用人、管人,就得先学会识人。要识人就要研究人,一要研究人的共性;二是研究人的类型;三要研究人的心理;四要观察人的行为。而行为的观察与研究乃是识人的关键。“听其言,观其行”,人有言行一致者,有言行不一致者,所以要通过言行对比加以鉴别。

《六韬》曾提出识人之“八征”,即:“微察问之,以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与之间谋,以观其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远使以财,以观其廉;试之以色,以观其贞;告之以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唐人赵蕤在《反经》一书里还提出“观诚”、“听气”、“察色”、“考志”、“测隐”、“揆德”、“察相”等七种知人方法。

孔子还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就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 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花言巧语之人,往往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成就大业,所以不足为用。

还有一种人,虽然表面上什么也不说,但在背地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这种人更得小心了”。弗洛伊德说过,“即便有人可以管住自己的嘴巴、保持缄默,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泄露出秘密的蛛丝马迹。”所以,只要用心去观察其行为,嘴巴再紧也能找出突破口,从而知其内心。

可见,“听其言”是重要的,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观其行”。先听听其说了什么,然后再看看其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无关紧要,做了什么才至关重要。对于好的事情,只说不做,是口是心非,不说只做,是正人君子;对于坏的事情,只说不做,不可怕,不说只做,才真正可怕。

从口头禅里找到对方的“鼻子”

“口头禅”,一个很像口语的词,其实最初却是佛教禅宗用语,指没有经过心灵证悟就把一些现成的经言和公案挂在口头上,装作得道、很有思想的样子。演变到了今天,口头禅已经演变成了个人习惯用语的代名词。

现代心理学认为:口头禅是外界事物在人内心中的一种反映,是在内心对外界信息进行一定的心理加工后,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语言反应模式,以至于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形时,就会不由自主脱口而出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就是说,口头禅并不是完全不用心的表现,其实在它的背后隐含着一些心理活动和心理作用的潜意识。

口头禅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重大事件对人产生影响的结果,另一个则是重大事件的积累效应产生的后果。在人生旅途中遭遇到重大转折、变故或重大事件时,会悄然植入心灵并在当下体验中折射出来。或者当一个人多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后,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在语言上,也就是说积累效应会在他的口头禅中得以展现。口头禅能够反映人的心理和个性。

周一的早上,高杰刚到单位就发现办公室里一派喜气,经打听才知道处长高升了。正当大家都在祝贺处长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也摆在了大家面前,那就是接下来新处长会是谁呢?

高杰和老张都是副处长,而且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业务精通、年富力强、人际关系良好,于是大家又开始议论纷纷。突然有一天,领导宣布高杰接替处长的职位,主持并管理全处的工作。这时公司正好接了一个国际合作的大项目,高杰刚刚上任,他希望通过完成这个项目来体现自己的能力,于是高杰召开了全处的项目动员大会。

老张,作为技术副处长,业务在这个行业是顶呱呱的。这次,高杰也希望像以前很多次大项目一样,能与他继续完美的配合。项目已经进行一个月了,但进展比较缓慢,始终拿不出有效的技术方案。

下班后,高杰请老张去以前常去的一家餐馆去喝酒,想和他继续探讨一下这个项目的技术方案,这也是高杰上任后两人的第一次私下交流。席间,高杰听到老张多次嘴里冒出“真没意思”的话语,在他的印象当中老张并没有这样的口头禅,于是高杰留心了起来。几杯酒下肚后,高杰主动跟老张分享起了以前的浓厚友谊、现在的工作压力,老张也恢复了以往的轻松幽默。原来他害怕高杰升为处长后排挤他,心理压力特别大,根本没有精力放在国际项目上,所以技术方案迟迟不能让对方满意。

推心置腹之后,高杰和老张前嫌尽释,又像往常一样通力合作、配合默契,不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任务,而且这个项目还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并一举拿到了国际大奖。

几乎每个人都有口头禅,它是无意中形成的,也可以有意培养强化。口头禅可以暴露个性,起到某种心理暗示作用,消极的口头禅会在不经意间磨灭人的意志,肯定的口头禅则可以赢得好的人脉与机会,更重要的是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自我的成长。

一位知名人类行为学家曾说:“人类有两种表情,一种是面部表情,即脸上所呈现的表情;另一种是言语表情,即说话时传达给对方的信息。”也就是说,语言是人类的第二表情。心理学认为,语库中提取使用率和重复使用率较高的口头禅,就好比心灵的莫尔斯电码,它具有某种心理投射功能和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说话者的内心世界。

在周围人当中通常可以听到的一些口头禅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其心理潜台词。比如,有些人无论遇到大事小事、公平与否都会附上经典的口头禅“凭什么呀”,这里的潜台词表达出讲话者认为事情不应该是这样子的,但却这样发生了。反映了讲话者不愿接受与意愿相悖的事,有可能是出于心理失衡,有可能是基于愤世嫉俗。于是就会以重复出现的这句口头禅来鸣不平,缓解内心的郁闷。这类人的性格比较正直,但却有几分神经质。对公平和特权十分敏感,表现苛刻,但却不一定专门针对任何人。讲这些话的时候其实是在诉苦,或者是在进行控诉,属于典型“愤青”的情结。

再比如有人经常在大家面前讲一句“不靠谱”,给本来拥有熊熊燃烧激情和创意的人们兜头浇一盆冷水。心理学认为,总是把“不靠谱”挂在嘴上的人,实际上是从主观上“怀疑一切”,凡事担心,人人怀疑。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事实上只是自己在怀疑罢了,而并不是事事真的可疑,其实真正可疑的只是他本人。因为总是对结果不确信,所以就开始怀疑一切,是在为不自信和不敢承担后果寻求托词罢了。这种人性格多疑,对人表现苛刻,遇事既追求细节又看重结果,容不得生活中有半点差错和不顺心的事情存在,属于典型的完美主义者。绝大部分情况下,其实他更多在顾虑自己的感受,而很难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所以往往把一些意外因素主观地归结到对方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