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毛泽东名言故事
5512100000004

第4章 人生故事(3)

14.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不要怕困难。

1960年3月15日下午,上海锦江饭店对面的倶乐部的会议室里坐着好多人。毛泽东在上海市的领导人陈丕显、魏文伯、刘述周的陪同下,在这里宴请上海的工人代表。

由于人不太多,毛泽东提议两桌拼一桌。入坐后,毛泽东微笑着说:“这一次,上海工人在党的领导下,技术革命搞得很好,我想请大家吃饭,可是上海那么多工人,不可能把大家都请来。你们是上海工人的代表,你们多吃一点吧。”那一天,《解放日报》正好头版用大字标题刊登了上海工具厂革新成果的长篇报道,还配发了朱富林等同志的照片。毛泽东笑着对朱富林说:“你是革新闯将。我国军事战线上出了个‘朱总司令’,现在上海工业战线上也出了个‘朱总司令’,太好了!毛泽东又关切地问朱富林:“搞试验有没有困难?”朱答:“没有什么困难。”主席听了回答笑着说:“不见得吧?困难肯定有的。你搞了多少次才成功的?”朱富林说:“228次。”“是嘛,你们上海有个王鹤林,发明高压电桥不是经过300多次试验吗?困难是不小的。但是,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不要怕困难。”毛泽东接着又说:“革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你们在大搞技术革命的时候,尤其要记住这条真理。搞试验,一次不行,十次、百次、甚至几百次,最后还是会成功的。不试验,不失败,不成功!凡事都要经过试验,在失败中取得经验,然后才会成功。”

(张诚主编《新编毛泽东故事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版,第330-332页。)

15.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1961年12月25日,毛泽东给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谈话,他说:“像今天我们在一起吃饭一样,大家团结得很好,这就好。你们整风,检查一下,批评一下,大家还是团结在一块。这就叫作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问题得到解决,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批评就是帮助,对人是有好处的。”接着,毛泽东给大家讲了《张仪列传》中张仪的故事,毛泽东详细讲述了张仪在发迹以前所受到的压力。一是在楚国张仪被怀疑偷了和氏璧而遭到毒打;二是他厚着脸皮投奔能力在自己之下的同学苏秦,却受到了极大的“羞辱”。于是,张仪在这样的压力下开始发奋努力。最后当上了秦国的宰相。

最后,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看,苏秦对张仪是好意还是坏意?我们之间,进行批评帮助都是好意。就是明明知道某些批评是恶意也要听下去,不要紧嘛!人就是要压的,像搾油一样,你不压,是出不了油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党的文献》1993年第4期。

16.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963年元旦,郭沫若满怀激情地填写了一首《满江红·领袖颂》: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

太阳出,冰山滴;真金在,岂销铄?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

这首词在1963年1月1日《光明日报》上发表后,触动了毛泽东的词兴,他在1月9日和词一首:

满江红和郭沐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毛泽东的和词高屋建瓴,总揽世界全局,不仅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对当时风起云涌的世界革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词调高昂。用词非同凡响,对活跃我国诗词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在这一年,《毛泽东诗词》正式出版了,而且在国际上也造成了很大的轰动,很多外国友人纷纷索要《毛泽东诗词》。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为了满足这些国际友人的要求,开始组织翻译出版英译本。1964年1月,毛泽东应英译者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部分词句作了一些口头解释。毛泽东对“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样解释:“你要慢,我就要快,反其道而行之。你想活一万年?没有那么长。我要马上见高低,争个明白,不容许搪塞。但其实时间在我们这边,‘只争朝夕’,我们也没有那么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35-139页;刘汉民编着《毛泽东诗话词话书话集观》,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247页。)

17.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

1964年9月,毛泽东从南方回到北京。当他听说司机朱德魁患肺病住进医院的时候,立刻派护士吴旭君和保健医生李志绥到医院去看望。两个人向朱德魁表达了毛泽东的问候,并嘱他好好休息,不要紧张,听大夫的话,配合治疗,并将毛泽东让他们带来的300元钱交给了朱德魁,让他增加些营养。

300元钱对当时一个月只有几十元工资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差不多是朱德魁一年的工资。朱德魁曾经回忆道:“当时我总在琢磨自己是否已离死期不远了,情绪非常低落。主席知道这种情况后,又多次派身边工作人员来医院看望我,安慰我,并亲笔写下了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鼓励他说“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更不怕养不好病了。”

(刘汉民编着《毛泽东诗话词话书话集观》,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240页。)

18.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到长城非好汉”,出自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原诗为: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其中“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毛泽东时常在不同的场合自己引用,而且常常是带有幽默意味地使用,无形中增加了很多欢乐的气氛。

1973年,毛泽东在北京见到歌唱演员小叶,知道小叶首次进京,叮咛小叶一定要去长城看一看,一定要登上烽火台。还对小叶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嘛!”遵照主席的指示,小叶到了八达岭,并鼓起勇气攀登了险峻的烽火台。小叶回来向主席汇报了自己的感受,主席含笑夸奖:“好,困难锻炼人的意志,坚持上去了就好。”

(吴直雄着《毛泽东妙用诗词》,京华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176页。)

19.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一家牺牲了六位亲人。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1930年就义于长沙,那时候她才29岁;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1943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于乌鲁木齐,时年47岁;小弟毛泽覃,1935年与国民党军作战,阵亡于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交界地区,时年不满30岁;从小在毛泽东家长大的堂妹毛泽建,1929年牺牲于衡山,年仅24岁;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1950年殉难于抗美援朝的前线,年仅28岁。他的侄儿、毛泽覃的独生子毛楚雄,1946年牺牲于陕西南部,年仅19岁。

一个多么伟大的革命家庭啊!时隔38年,毛泽东回到阔别多年的韶山,旧地重游,万千感慨涌上心头。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国家的振兴,为了人民的幸福,共产党人甘洒热血,前仆后继。如今,革命的目标正在--化为现实,但是曾经一起奋斗的亲人却为国捐躯。毛泽东发自内心地、豪迈地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诗句:《七律·到韶山》,其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

( 谭振球编《毛泽东外巡记》,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3月版,第15页。)

20.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吃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毛泽东的饮食极为简单,一般情况下就是四菜一汤,并不讲究,要说“讲究”,一是讲究吃辣椒,要干烘吃个纯味;二是讲究吃红烧肉,他一生没有吃过任何补品,只要求“一碗红烧肉”“补补脑”。1947年,沙家店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对李银桥说:“银桥,你想想办法,帮我搞碗红烧肉来好不好?要肥的。”李银桥回答说:“打了这么大的胜仗,吃碗红烧肉还不应该?我马上去搞。”当时,战局非常紧张,毛泽东为了指挥战役,三天两夜没有合眼,听了李银桥的话,毛泽东摇了摇头说:“不是那个意思。这段时间用脑子太多,你给我吃点肥肉对我脑子有好处。”于是,李银桥告诉炊事员高经文烧了一碗红烧肉。

红烧肉端上来了,毛泽东先用鼻子深深地吸吮肉的香气,两眼一眯,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啊,真香!”然后,抓起筷子,三下五除二,转眼之间就吃了个碗底朝天。

毛泽东放下碗筷,忽然发现李银桥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有点馋了……打胜仗了,我的要求不高吧?”这次战役俘敌6余人,毛泽东几天几夜没有睡觉,只要求一碗红烧肉。李银桥的眼圈一下子红了,用力摇摇头说:“不高,不髙,主席要求的太少了,太低了。”有一次人们劝慰毛泽东吃点有营养的食品,补养一下身体,毛泽东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吃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人跟其他动物的区别。”

(袁永松主编《伟人毛泽东》(中卷),红旗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