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楼外谈红
5515000000002

第2章 家长楷模:天下老太太中最为出类拔萃者(1)

在《红楼梦》这部杰作里面,老祖宗贾母这个人物形象,恐怕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一个老太太了。你能记得起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里哪个老太太的形象么?莎士比亚剧本中那么多人物,你能找出一个堪与贾母比美的老年妇女角色吗?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倒有位相国夫人,但出尔反尔,寒酸刻薄,那一股小家子气,更是无法比拟的了。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曹雪芹的贾母,是世界文学之中一个成功的老太太典型。

伟大的作家,他的不朽创造之中,有些是属于自觉的,有些连作家本人也叹为鬼斧神工之笔的那些章节,倒可能是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化所形成的智慧密码,在作家脑海中的闪电般的爆裂。

“天才”二字,恐怕就是这样来的。

当然,曹雪芹不可能研究人类发展史中,是经历过漫长的母系社会阶段的;他也不可能研究过什么“普那路亚婚”(虽然贾珍、贾琏两弟兄和尤氏两姐妹的关系多少有点近似),以及什么“劫掠婚”(来旺媳妇硬为她那喝酒赌钱的儿子娶了彩霞,倒有点像这种婚姻形式的残余)。恩格斯着作他那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时,没有看到《红楼梦》的译本,否则,他也许会援引这样的例子的。

然而,在曹雪芹的智慧密码中,肯定存储有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也就是母系氏族中,那至高无上的、不可逾越的女家长的影子。这样的至尊的女性权威,不但是实际上进行统治的首脑,也是维系家族团结的象征,更是护卫家族传统的精神领袖,自然也是众望所归的、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核心人物。

当然,能够触发起这种灵感一霎那间的升腾,像原子能似的产生链式分裂,毫无疑义,还是作家所面对的现实世界,起到火媒般的引爆作用。否则,很难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莫扎特的音乐,普希金的诗歌,也包括千古不朽的《红楼梦》,为何成为世界文化瑰宝的原因了。

于是,我们也就懂得,天才是无法复制的,也是不能重复的,更是不能狗尾续貂的。那些《红楼梦》的续作,除了被红学家物议的后四十回以外,永远不可能超越的理由,就在这里。曹雪芹笔下“天籁自成”的高度升华了的艺术境界,不是后来者仅凭借努力就能达到的。所以,有些红学家希望从脂批的只言片字中,获得《红楼梦》的真故事,纯粹就是痴人说梦。这像企图解决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傻瓜问题一样,永远不会得出结果。

感谢大师,他推出来一个了不得的史老太君!

从文学价值上衡量,贾母作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应该说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精彩形象,从社会意义上估价,曹雪芹塑造的这位老太太,也为世人提供了一个“样板”女家长的范例。要当好一家之长,一族之长,一地之长,一国之长,一个特别具有权势的,也是最年长的统治者,贾母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精彩榜样。

尽管进入父系社会以后,母权大大削弱,尤其在中国,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从孔夫子“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开始,到程朱理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人便跌入被压迫的深渊。所以,中国只出了一个女皇帝,那就是武则天,算是给中国的女权主义者出了一口恶气。但最后,武则天终归还是摆脱不了妇人之见,是以李治的老婆,并不是以周皇帝的名义进入乾陵,终于把江山社稷交给姓李的夫家,而未交给姓武的,这颇能说明特别张扬男权主义的中国国情。因此,其余的那些坐在宝塔顶端的女人,例如慈禧太后,无论怎样赫赫扬扬,不可一世,老佛爷也只是垂帘听政,而绝不敢坐在九五之尊的宝座上。这和西方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女皇、女王、女公爵、女郡主,是不太相同的。

《红楼梦》里的贾母,她的权威,比不上武则天那样显赫,她的声势,比不上慈禧那样不可一世,但她也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家长,一个绝对称得上为样板的领袖。为她不像上述两个女人,杀过很多人,作过许多恶,树过许多敌,留下许多孽。史老太君的人生哲学,得享福且享福,得不管且不管,要比那两位至高无上的老太太,快活舒服得多,备受尊崇得多。

好多老家长想不开这一点,活着被人憎恶,死后被人诅咒,真是何苦来的!而且,越老越不安生,越离死亡近,也越恨那些死在他后边的人,于是,也就益发地倒行逆施,咒诅所有的新生事物,反对一切后来居上的年轻人,最后,成为一个精神上的老绝户。所以,这班人死也不会解悟的,你千万别指望,甚至他们咽了这口气,放在太平间里,那股尸臭,也是要熏得你掩鼻而过。

那又有什么法子呢?

在构成社会细胞的家庭格局里,一是由于男性平均寿命要低于女性,这是全球性的现象;二是由于在中国尤为突出家庭观念特别浓重。因此,作为未亡人的老太太,最终,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登上或名副其实、或徒有虚名、或只不过是一个牌位的傀儡,或竟是碍全家人的眼,咒之曰老不死的家长地位。受尊敬也好,不受尊敬也好,表面上受尊敬,背后却极不受尊敬也好,但摆在那个位置上,她是家长,她是老祖宗,谁也不能僭越。我想,这种原始母系社会里的家长崇拜心理,人类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可能不在中国的漫长历史和如此众多人口的社会生活中反映出来,哪怕是些微的,变换了形式和内容的,也应该有所表现的。

《红楼梦》中这位老太太,便弥补了人类进化史上的这一页空白,这就是伟大的曹雪芹的不朽贡献。他刻画出一位活得多么滋润、多么自在的老太太啊!老而通达,老而随和,老而圆熟,老而与后人有共同心声,那才是老人快乐的根源。榜样的力量,即在于此。

一开场,“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就交待说:“……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是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为妻……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曹雪芹通过这位古董商的嘴,对宁荣两府的上上下下做了介绍。应该说,这种静态叙述人物的开端写法,并不十分高明。中国古典小说常用这种手法,曹雪芹也不能免俗,而且他似乎还挺喜欢这种提纲挈领式的报户口的法子。譬如“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护官符,譬如魂游太虚幻境的“金陵十二钗”,管你接受得了还是接受不了,一下子把菜全部上齐,都端上桌来,推给了你。

这就是大师的自信,无论读者懂或是不懂,无论来得及领会或是来不及领会,他们是不计较的。小作家迁就读者,让读者牵着鼻子走,大作家要读者迁就他,是他牵着读者的眼睛走,努力适应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家,大概很难写出好作品。我始终认为,有出息的作家,有信心,也有力量,能够使读者接受你要读者接受的一切。换言之,这也叫做本事。曹雪芹就是本事高超的大家,他不怕采用俗而又俗的写法,因为他能脱俗出众。“金陵十二钗,那一首首命运谶语的诗谜,读者懂也好,不懂也好,他才不管呢,照写他的。”

而且也不在乎读者把这几页翻过去,他知道你会回过头来重读的。

冷子兴这番演说在他笔下,每一位寥寥数语的评价,生动传神。但对贾母,不置一字褒贬。到了贾宝玉名下,才对老太太略有微词。

“雨村笑道:‘果然奇异!只怕这人的来历不小。’子兴,冷笑道:‘万人都这样说,因而他祖母爱如珍宝。’”别看那位古董商“冷笑”,其实他笑得不对,老太太不完全是偏心眼,她爱宝玉的前提是“万人都这样说”。拿今天的话说,宝玉被看好,是有群众基础的。同是贾政的儿子,她为什么没把环三这个不上台盘的东西放在眼里?我想,并不因为他是庶出,探春也是赵姨娘所生,老太太不照样一视同仁地疼爱?贾母所以这样不待见环三爷,恐怕是和这小子太不得人心,太臭,太粪有关。这就是老太太会当家长的高明之处,择善而从,绝不存心逆着大伙儿去选家庭的接班人,偏去抬举不长进的种子,落个天怒人怨的结果。

生活里就难免这种故意的别扭,分明人人都不以为然的臭大粪,或者竟是个下三烂之流,他非要器重之,宝贝之,除了落一个“王八看绿豆”的嘲谑之外,焉有他哉?

老太太要会当,当不好就难免被骂做“糊涂油蒙了心”的老混账了。

同样,贾母对待凤姐,并不比宝玉差,为什么冷子兴倒不说嘴呢?第一,不是老太太提拔的;起用孙媳妇当家,是荣国府两股政治力量平衡的结果。这个王熙凤既是长房邢夫人的儿媳,又是二房王夫人的内侄女,除了她,能成为两种势力的结合点外,别人是扮演不了这个角色的。第二,别忘了她的家族背景,她娘家那位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可不是一般人,有谁敢不买这位首都卫戍司令官的账?贾雨村了了薛蟠的案子后,赶紧修书报告这位司令,可知其势力之大和气焰之盛了。第三,在贾府中,不能不承认凤姐是拔尖的能干人,冷子兴说:“上下无一人不称颂”,或许言过其实。但她却是“男人万不及一的”女强人,是没说错的。

凤姐的贪婪和心毒手辣,未必是贾母理想的理家人选,可环顾左右,贾府的男性公民,有几个是能挑得起这份担子的呢?不过,贾府无论如何还不至于像胡传奎的队伍那样,只有十来个人,七八条枪,无可选择。有一阵子,探春、李纨,加上一位身份实在暧昧的薛宝钗,不是组成三驾马车,进行临时执政吗?名义上因为凤姐小月了,其实也有一点阴谋倒阁的味道。背景是王夫人对她内侄女的越级行为,动不动捅到老太太那儿去不太满意。在发放月例钱的问题上,还对凤姐发过难呢!结果,赵姨娘捣乱,老妈子造反,小丫头、小戏子闹成一团,大观园半点也不平静。这充分说明王夫人比老太太的政治素养差得太远,即使你如此着急地打算培养薛宝钗接班,至少也得讲个名正言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