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鬼谷子的谋略之道
5520900000020

第20章 忤合六:知己知彼,掌握主动权(1)

原文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译文

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会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服他人,扩大影响,扬名立万。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符合自己的意见。

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另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物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主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主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

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要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庭,就必然要把整个家庭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

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而后才实行飞箝之术。

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主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控制各个诸侯,促成“忤合”转化的趋势,然后达成“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

过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人所知,就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主而毫不犹豫。

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

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应用事例

忤合,本意指违背一方的意愿,而合于另一方的意愿。“忤合”的实质是“以忤求合”,指在处事、论辩或游说中,要准确判定形势,灵活决定自己的立场,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鬼谷子认为,万物皆在变化中,变化才有发展,正所谓“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因此,做人办事要灵活多变,以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拘泥于固有观念。施用“忤合”之术,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前途,知道该联合谁,反对谁,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具体事物,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才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将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上。

李嘉诚任人唯才建大业

“以貌取人”的选才观会将许多优秀人才阻挡在门槛之外。这样不仅挫伤了求职者的自信心,对他们的成才产生负面的效应;而且这样的企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路会越走越窄,竞争力也只会越来越弱。

选才时能够做到不以貌取人,任人惟贤是很不容易的。

李嘉诚从创业到华人首富,他的发展是离不开人才的。创业伊始,李嘉诚选用忠心耿耿、埋头苦干的人才,宁损自己也不亏员工,留人先留心,使员工具有极大的积极性,从而企业也具有很强的活力。企业发展壮大后,老员工的知识和业务技能就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李嘉诚又适时任用富于开拓精神的青年专门人才。这时候,李嘉诚对公司的事务不再事必躬亲了,而是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人事管理上。他用人不拘一格,不管洋人汉人,唯才是用,并且采用待人从善的管理方法。李嘉诚的得力助手中就有不少是外籍人。收购了不少英资企业以后,他又采用“以夷制夷”的招式,利用洋人来管洋人。这样做,一方面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彼此间易于沟通;另一方面,在海外业务方面,他们有血缘、语言、文化等天然优势,事半功倍。李嘉诚的董事机构采用“老、中、青”交替、中西结合的方式。

长实在20世纪80年代得以急速扩展及壮大,股价由1984年的6港元上升到90港元(相当于旧价)。这和李嘉诚不断提拔年轻得力的左右手实在大有关系。

元老重臣经验丰富、老成持重,但拙于开拓、缺乏闯劲。而事业处于上升期,则需要勇于开拓者。企业越发展越壮大,就越需要科学管理,就越需要人才,特别是需要闯劲十足的年轻人。

年轻人有强烈的热情,以及大胆创新和力求上进的精神。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跌倒后能够再站起来,继续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这正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是一种创新。其后的事实也证实了他的举才用贤招术十分管用。做领导就是要学会用人才。

“士用则为虎,不用则为鼠。”同时也对李嘉诚不以貌取人,惟才是举的用人风格给予了很高评价。的确,如果年轻人不被赏识,被压制,他们的才能只能埋没于世,而正是李嘉诚的识人术使其能够发挥才能。

鬼谷子用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世界上追求富贵的方法是没有一个公式可以套用的,任何事务也不会有固定不变可以遵循的规律。也就是说,事物是变化的,人的认识也是变化的,要随着变化中的事物而变化。所以,大智慧的人是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但是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远离人群的。他们不会什么都听,也不会什么都不听,对有用的成分他们就吸收了,对无用的东西,他们就“左耳朵听右耳朵冒”。归根结底,就是要按照不断变化的事物规律制定应变谋略,谋略一定是与时俱进的、合乎规律的、切实可行的。

鬼谷子的“事无常师”“谋无定谋”的思想,还是强调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

善于听清弦外之音

人内心的思想,有时会不知不觉在口头上流露出来,因此,与别人交谈时,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从谈话中深知别人的内心世界。

明洪武初年,浙江嘉定安亭有一个名叫万二的人,他是元朝的遗民,在安亭郡堪称首富。一次,有人自京城办事归来,万二问他在京城的见闻。这人说:“皇帝最近做了一首诗。诗是这样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万二一听叹口气道:“唉,迹象已经有了!”他马上将家产托付给仆人掌管,自己买了一艘船,载着妻子,向江湖泛游而去。两年不到,江南大族富户都分别被收缴了财产,门庭破落,唯有万二逃之于外。

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这个“声”指的就是言外之意。通常除说话以外,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可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出明确的意思,就是同一句话也可以听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不能掌握和摸透这一点,就有可能遭受他人的伤害或伤害他人。

邓主编约孙教授为刊物写一篇稿子,恰巧邓主编的刊物搞座谈会,他也邀请了孙教授。孙教授刚进会场,邓主编就冲了过去:“太好了!太好了!我一直在等您的稿子。”

“糟糕!”孙教授一拍脑袋:“抱歉!抱歉!我留在桌子上,忘记带了。”又拍拍邓主编的肩膀:“明天,明天上午,你派人来拿,好吧?”

“没关系!”邓主编一笑:“也不必等明天,我等会儿开车送您回去,顺便拿。”

孙教授一怔,也笑笑:“可惜我等会儿不直接回家,还是明天吧!”

座谈会结束后,邓主编到停车场开车回家。转过街角,他看见孙教授和李编辑在等出租车。

邓主编摇下车窗热心地问:“到哪儿去呀!”

李编辑说:“陪孙教授回家。”

邓主编一听,就停下车将孙教授和李编辑拉上车。邓主编边开车边说:“我送您回家,顺便拿稿子。”

“我家巷子小,尤其这假日,停满车,不容易进去。”孙教授拍拍邓主编:“您还是把我们放在巷口,我明天上午把稿子给您送去。”

谁知邓主编说自己顺路,一定要去。邓主编硬是转过小巷子,一点一点往里挤,开到孙教授的门口。

“我还得找呢!这巷子不好停车。”孙教授说。

“没关系,您不是说放桌子上吗?”正说着,后面的车大按喇叭催促。

“您还是别等了吧!”孙教授拍着车窗:“告诉您实话,我还没写完呢……”

孙教授再三找借口推辞,邓主编居然没有听出孙教授“我还没有写完呢”的言外之意,结果弄得两人都不愉快。

可见,听出朋友的话外音,从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发现朋友的态度,和他自己要做些什么,这对你与朋友的交往很有帮助。

一个人的言谈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言谈的内容和方式往往是他品性和才智的表现。言谈能告诉你一个人的地位、性格、品质以及流露的内心情绪,因此善听弦外之音是“察言”的关键所在。

分别判断人的言语,善于捕捉“弦外之音”,是洞察人的心理奥秘的有效方法。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言语是一种现象,人的欲望、需求、目的是本质。现象是表现本质的,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言语作为人的欲望需求和目的的表现,有的是直接明显的,有的是间接隐晦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对于那些直接表达内心动向的语言来说,每个人都能理解,正常的、普通的人际交往,就是以这种语言为媒介进行的无须赘述。而那些含蓄隐晦甚至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心理动向的言语,就不是每个人均能理解,人与人的差别,大多也就发生在这里。若能够知一反三、触类旁通,反过来想想,倒过来看看,增加点参照物,减少些虚假的东西等等,最后透过言谈话语,发现人的深层动机,那就说明,你比别人有“心计”得多。而这种方法,也就是言语判断法。

1.由话题知心理

人们常常将情绪从一个话题里不自觉地呈现出来。话题的种类是形形色色的,如果要明白对方的性格、气质、想法,最容易着手的步骤,就是要观察话题与说话者本身的相关状况,从这里能获得很多的信息。

2.措辞的习惯流露出的“秘密”

语言除了社会的、阶层的或地理上的差别外,还有因个人的水平而出现差别的心理性的措辞。人的种种曲折的深层心理就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在自我表现的手段——措辞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现的自我形象无关,通过分析措辞常常就可以大体上看出这个人的真实形象,在这种意义上,正是本人没意识到的措辞的特征比词语的内容远为雄辩地告诉我们其人自身。

3.说话方式能反映真实想法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感情或意见,都在说话方式里表现得清清楚楚,只要仔细揣摩,即使是弦外之音也能从说话的帘幕下逐渐透露出来。

(l)说话快慢是看破深层心理的重要关键

如果对于某人心怀不满,或者持有敌意态度时,许多人的说话速度都变得迟缓,而且稍有木讷的感觉。如果有愧于心或者说谎时,说话的速度自然就会快起来。

(2)从音调的抑扬顿挫中看破对方心理

当两个人意见相左时,一个人提高说话的音调,即表示他想压倒对方。

对于那种心怀企图的人,他说话时就一定会有意地抑扬顿挫,制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有一种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欲望,自我显示欲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来了。

(3)由听话方式看破对方心理

构成谈话的前提包括了两种不同立场的存在者,即说话者与听话者。我们可以根据对方对自己说话后的各种反应,来突破对方的深层心理。

如果一个人很认真地听话,他大致会正襟危坐,视线也一直瞪着对方。反之,他的视线必然会散乱,身体也可能在倾斜或乱动,这是他心情厌烦的表现。

有些人仔细倾听对方的每一句话,等到讲述者快说完时,他也会透露自己的心声,由此看来,这位倾听者完全依靠坚强的耐心再配合一股好奇心,才能最终突破讲话者的秘密。

如果你想套知某人某方面的消息,你就会和他从一个平常的话题切入,然后认真倾听、提问、倾听……一步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方在高兴之余,也忘了提防,相反还会认为你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善解人意呢。

你去请求朋友帮忙办事,而他始终不正面回答你,躲躲闪闪,“顾左右而言他”,那就已经说明他不准备帮助你,你就不要在他那里耽误时间了。

你有朋友商谈一件重要的事,他不公开称赞你的想法,而是说:“完全可以,但是……”这说明他不支持你的想法,甚至反对,只是碍于你的情面,不好意思直说出来。

留神别人的言外之意。善于聆听既可以改变你与别人的关系,还可以帮助你了解别人的内心,避免伤害别人。

办公桌上的心理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细节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成就会有多大,正所谓见微知著,从细节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事实上办公桌往往是一个人个性的投射,聪明的老板都更愿意信任那些注重细节注重效率的员工,良好的办公习惯是显示一个员工素质的比较明显的客观标志之一。而且你可以看到,越是真正忙碌大事业的成功人士,他的办公桌就越是整洁条理,这表明了他的思路的清晰和工作的效率。

在一个公司,如果老板是以“空桌面表示空脑袋”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努力,这招或许管用;但是,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老板宁可相信“凌乱的桌面显示凌乱的心思”。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不爱整理自己办公桌的人的话,你就要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