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鬼谷子的谋略之道
5520900000034

第34章 谋篇十:谋大事,出奇制胜(2)

刘邦见郦食其碰了钉子回来,气得七窍生烟,即命韩信为左丞相,和灌婴、曹参统帅10万大军渡河击魏,开辟北方战场。魏王豹闻讯,把重兵调集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封锁了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来到临晋关,派人一侦察,对岸全是魏兵,只有上游夏阳(在陕西韩城南)地方魏兵不多。于是就决定在夏阳渡河。渡河需要木船,但他们只有一百多只,不够用。韩信就派人砍伐木材,并去收买小口大肚子的瓶子(古时候叫罂)。

灌婴和曹参不明白韩信买罂的用意,请他解释。韩信说:“把几十只口小肚大的瓶子封住口,排成长方形,口朝下,底朝上,用绳子绑在一起,再用木头夹住,叫作‘木罂’,用它做成筏子可以比一般筏子多载人马。”灌婴和曹参非常佩服,就各自去忙着伐木购瓶了,几天工夫,一一准备齐全。

这一天,韩信命令灌婴带领一万兵马和一百多只船,在临晋关黄河的对岸排开阵势,假装要渡河的样子。魏王豹率领重兵虎视眈眈,严阵以待。谁料想,韩信和曹参却偷偷地带领大军连夜把木罂运到了夏阳。魏王豹等了几天,并不见临晋关对岸发兵,以为汉军不敢渡河。正在这时,安邑守军来报,韩信已攻下安邑,向平阳方向杀将过来。魏王大惊:上游的夏阳向来没有船只,难道汉军是飞过河的?仓促之间领兵去阻挡,但是以木罂渡河的汉军在安邑得手后,士气更旺,一路势如破竹,魏军哪里抵抗得往?魏王豹正想往临晋关退去,灌婴的兵马却趁临晋关空虚之机,挥师渡过河来攻占了关口,也向平阳冲来。两路夹击,腹背受敌的魏王豹只得下马投降。韩信很快平定了魏地。

韩信连施二计,都是避重就轻,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声东击西,为自己计划的实施打掩护而取得成功的。

丰子恺妙释“丰”字解疑难

一个人的说话做事是要看人的,不同的人需要用不用的说话方式,否则会照成不必要的麻烦,做人是这样,做事更是如此,每当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先加以分析,才好给事物下定义、做结论,要是只是一味的本本主义、经验论,觉得这件事和以前的事情是同一类还是运用原来的处理方法,那新的这件事肯会与原来的事情有所区分,非要这么死搬硬套原来的做法,自然是要受到苦头的。

小恺是一家银行临柜人员,有一次在柜台前来了一个商人,商人想给一位姓丰的朋友汇钱,可怎么也想不起丰怎么写了,就问小恺怎么写,小凯回答道:“三纲一竖。”商人有些纳闷地问“什么纲?我都听说过太钢。”并呵呵笑道。小恺见其疑惑再次解释道:“咸丰皇帝的‘丰’。”商人仍旧不解。一个经商的商人,主要关注还是经济类的信息,哪管你那么久远的皇帝名字如何写,更不用提及历史,因此并不知道咸丰。无奈小恺又解释道“五谷丰登的‘丰’。”谁知商人仍然满脸疑惑,显得更加的满然,最终还是不知道到底是哪个丰字,小恺哭笑不得,最后拿出纸笔将“丰”字写在纸上。商人凑过去一看,恍然大悟,哈哈哈大笑道:“原来是这个字啊!你早说吗,这不就是‘汇丰银行’的‘丰’嘛!我就说很熟悉的字,可就是一下蒙住了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你这么早说一下我不就知道了吗?”小恺也乐了,心里想:此商人说得确实不错,“汇丰银行”的确比“五谷丰登”对于商人来说,是更加好想象到,要时髦些,比“咸丰”更加要通用些。

事后没过多久,小恺又给一位农民大爷办业务,由于大爷没受过多少教育,所以好多字都不会写,正巧农民大爷给其姓丰的亲戚汇款买化肥只能自己到银行来,现在又不会写丰字,只能求助小恺,小凯也为人随和,很热情地为农民大爷解答。正当农民大爷问丰字怎么写时小凯便说:“汇丰银行的‘丰’”。农民大爷这一半辈子了都在乡下种田为生,哪里能听说过一个汇丰银行,便摇头表示自己不清楚。小恺就说“咸丰皇帝的‘丰’。”一个商人有文化的人都对咸丰皇帝的“丰”都有所模糊,更何况农民大爷呢?整天里除关注自己的温饱问题和庄家收成外,又管谁得了江山呢,何况是百年前的皇帝的名字,脑袋摇的更加厉害。小恺无奈便像上一次一样将“丰”字写了出来,将纸上的丰字递给农民大爷后,大爷看过后连忙说:哦!这个丰啊,虽然俺没上过多少学,也没有多少文化,但这个字俺还是认识咧,这不就是“年年丰收、五谷丰登的‘丰’嘛!你早这样说,俺这个庄家人不就一下就明白了吗?一边说着,一边在汇款单上将丰字写了上去。”

此时小恺再次恍然大悟:“上次就因为这个“丰”字的解释没有符合对方的身份,才使对方一次次的困惑。像刚才我要是跟农民大爷直接说是丰收的“丰”想必农民大爷肯定一下就知道了是哪个“丰”字了。

后来小恺总结这两次因为解释丰字的事件看,一直认为说话并不是难事的事,现在看来说话也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对待不同的说话对象,是要说的话还真不一样。要是当初自己能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弄出那么两件让别人困惑,自己也为难的地步。看来,自己以后也还得在说话的本事上好好学习一下,以后更加方便为不同身份的顾客解答疑难问题!”

鬼谷子中说:“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事物有好就有好,遇事要通过观察分析其中的不同。我们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本例中一个“丰”字两种说法,有浓厚的文化味,体现了中国文化,最主要是让我们认识到,遇事要先分析后定论,是成大事的必经之路。

冲出思维定势,把危机化成转机

做事有谋略的人在做事的过程中,总是努力挣脱思维定势造成的枷锁,并从中找到可以突破的方法。

一次,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汪洋大海里,幸存下来的九位船员拼死登上一座孤岛,才得以幸存下来。

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为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曝晒下,每个人口渴得冒烟,水成为最珍贵的东西。

尽管四周是水——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根本不能用来解渴。现在,九个人唯一的希望是老天爷下雨或别的过往船只发现他们。

等啊等,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天际除了海水还是一望无边的海水,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岛。渐渐地,八个船员支撑不下去了,他们渴死在孤岛。

当最后一位船员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受不住地扑进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船员喝完海水,一点也觉不出海水的苦涩味,相反觉得这海水又甘又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许这是自己渴死前的幻觉吧。便静静地躺在岛上,等着死神的降临。

他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船员非常奇怪,于是他每天靠喝这岛边的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人们化验这水发现,这儿由于有地下泉水的不断翻涌,所以海水实际上全是可口的泉水。

谁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根本不能饮用,这是基本的常识。八名船员因为思维定势,不敢去想,也不敢去做新的尝试,结果渴死了。只有最后一个船员误打误撞,无意间突破了思维定势,反而饮到了可口的甘泉。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玻璃,奈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然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会固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象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

一个小孩在看完马戏团精彩的表演后,随着父亲到帐篷外去拿干草喂养表演完的动物。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问父亲:“爸,大象那么有力气,为什么它们的脚上只系着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它无法挣开那条铁链逃脱吗?”父亲笑了笑,耐心为孩子解释说:“没错,大象是挣不开那条细细的铁链。在大象还小的时候,驯兽师就是用同样的铁链来系住小象,那时候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小象起初也想挣开铁链的束缚,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铁链,也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成大象后,它就甘心受那条铁链的限制,而不再想逃脱了。”

做事有谋略的人,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会努力地避开思维定势和经验的局限,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找到突破定势的方法。在大象的成长过程中,人们聪明地利用一条铁链限制了它,虽然那样的铁链根本系不住有力的大象。故事中的鲨鱼和大象都是被固定的思维所束缚,把习惯了的事情当成理所当然的,不试图去改变它。就我们而言,一些生活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判断和抉择的能力,我们要有勇气去打破已有的格局的束缚。

在我们成长的环境中,也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链条系住了我们。我们经常将这些铁链当成习惯,视为理所当然。就这样,我们独特的创意被自己抹杀,认为自己无法成功。我们甚至自己告诉自己,难以成为配偶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无法成为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无法成为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然后,开始向环境低头,甚至于开始认命、怨天尤人。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心中那条系住自我的铁链在作祟罢了。当我们发现自己的那一条铁链的时候,要当机立断,运用我们内在的能力,立即挣开消极习惯的捆绑,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投入另一个崭新的领域中,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如果一味恪守前人的经验,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就会像鲨鱼和大象一样,在思维定势中失去了创新的机会。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思维定势,只不过思维的方法不同而已。固定的思维方式容易产生偏见,这种偏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它容易把人的思维引入歧途,也会给生活与事业带来消极影响。

要改变这种思维定势,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也就是不断学习新知识,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行动。因为思维是改变自己的内在基础,只要运用头脑,积极思考,你就能够在社会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实现人生目标。

要成为一个做事有谋略的人,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善于改变思维,就根本不可能找到成功的路径。

与众不同,善于“反弹琵琶”

当你依靠常规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不妨变换一下思考的角度,采用“逆向思维”方式,从事物的反面入手,有时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布里奇玩具公司董事长莱希顿常常为了公司的事情而烦闷。由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各大玩具公司竞相推出儿童们喜爱的新型玩具,并且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对布里奇玩具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莱希顿的别墅后面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每当遇到令人头痛的问题的时候,他都会到树林里去散步。

这一天,莱希顿又慢慢地踱到了树林里,但他的脑子里一刻也没有停止转动,他是一个不肯服输的人,为了对付其他公司的排挤,他绞尽脑汁,努力地想找出一个新的方案来给予反击。

正在这时,他看到小路旁的一棵树下,几个小孩似乎在玩什么东西,每个人都玩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莱希顿马上跑了过去。原来,那几个小孩正在玩一种肮脏而且看起来十分丑陋的昆虫。

莱希顿十分奇怪,便问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们怎么玩这种又脏又丑的虫子呢?难道你们的爸爸妈妈没有给你们好看的玩具吗?”

那个小孩一撅嘴,说道:“那些商店里卖的玩具我都有,可是全玩腻了,都是一个样子,没有什么意思。这种虫子我从不见过,虽然脏一点,丑一点,可是比家里的那些漂亮的玩具好玩多了。”

莱希顿头脑突然闪过一道火花。他知道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不到一个月,布里奇玩具公司就隆重推出了一种新产品,一改过去玩具总是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的格局,而是以丑陋、色彩暗淡作为主要方向。一时间,这种丑陋玩具满足了儿童们的好奇心理和新鲜感,于是成为市面上的抢手货。

布里奇玩具公司因为莱希顿的奇妙设想而在竞争之中稳住了阵脚,并且一一击败了对手,而成为玩具业的佼佼者。

一位美国的家具商人马德罗尔斯,他是个勇于创新的商人,整天除了生意上的工作外,便是思考着如何设计出更好更独特的家具来迎合口味越来越高的消费者的需要。

有一次,马德罗尔斯到纽约乡下去度假,路过一个小村庄时,眼前出现了一片残垣断壁,原来这里刚刚发生一起火灾,烧毁了大批的房屋和树林。由于道路被阻,马德罗尔斯不得不停下车来等候路障的清除。

突然,一片焦松木引起了他的兴趣,那块木头的边缘已经烧焦了,但是中心的木纹却十分漂亮,仿佛是一幅画似的,他从中得到了启示。

回家之后,经过几个月的研制,他发明出一种仿纹家具,这种家具美丽的花纹和美丽的色彩使之在老式家具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市场上的畅销货。

长期以来许多人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喜欢“一窝蜂”,看到别人干什么马上也跟着干什么,从不进行逆向思维。虽说反其道而行之有悖常理,行事需要超凡的胆识,但只要你用心去揣摩市场定能寻得商机,创造巨大的收益。

要创新,就必须要有用逆向思维,打破常规的决心。不敢打破常规者,他的事业将注定不能有大的发展。只有创新,才能出奇制胜。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也。”意思是一种反常规的做法往往是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体现,这也就说明了有“心机”的人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墨守成规。

《草庐经略》上说:“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兵法上有实则虚之谋略,然而,这都没有一定之规,关键要看个人的知识量和悟性。兵者,“诡道”也,所谓“诡”,在兵家那里是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的,而这类词的意思无非就是一个,那就是变化。谁能变化得宜,谁就会取得胜利。在军事上,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而智,就是变化。所以我们要善变,不可拘泥于一格,否则就无法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