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女如云
5523900000061

第61章 有了思想才有別的

--点评第二届《红豆)全国精短散文大赛

亳无疑问,第二届《红豆》全国精短散文大赛比起上届来,枝头的果实是更大、更红、更丰硕了。

此非虚词:我阅读它们时,曾几度将眼睛移开,转向窗外堪蓝寂静的星空下,几株并排而立的高大杨树正俯仰开合,随风歌吟。透过它们的暗影,叶片间有霓虹灯在闪烁,像极了树上结出的红光闪闪的果实。我喜不自禁,伸手欲摘,却又忽然停下来,问道:他们怎么写得这么好?

尽管我的审读是很严格的,却也不由得一篇又一篇地连续打出高分。全部读毕,只有两篇85分,这是最低的分数;最高的分数只能给邻分,还怎么往高给?我的小学老师曾经教导说:作文是不能给满分的。最终的统计结果:全部49篇文章,平均分高达90.45分!它们好在什么-呢?

在我看来,整体性的文学含量饱满、朗润、神采奕奕。就像大家都商量好了似的,所有文章都写得极尽精心、典雅、精到、成熟,用文学的术语来说,叫做有情况(文学情况),是回事(进入了文学创作),不辱文学刊物(《红豆》是南宁市文联的专业文学期刊,它的文章都应该达到较高的文学水准)。

这直叫我想到,此不仅是《红豆》的辉煌成果,也可以看做是全社会教育成果的大进步大展示:似乎满大街行走的皆本科以上,无白丁;一个个都是文质彬彬,显示出良好的文化素养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满目疮痍中从娃娃抓起,终于一茬茬培养出了专、本、硕、博、后、教授、研究员等越来越多的人才;又通过广泛的各级各类的文化培训,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也仿佛入了春的青草地,一茬比一茬繁茂和浓密。而文学作品的艺术含量和美学含量呢,也是芝麻开花,一茬比-茬高,比如回想起30年前新时期文学刚刚发轫时的作品,再对照今日文坛之盛况,不由得令人感叹不尽长江滚滚流啊!

21世纪,尽管还是初年,但毕竟已是2+1而非2+0了。

(一)许多作品呈现出一派新的散文气象。

很多篇文章的语言是新鲜的,借鉴了诗歌的意象,以主观感觉点染客观物事,将其二者无间隔衔接;打破传统作文的用语习俗,将名词、动词、形容词混用,营造出奇诡离常的艺术效果;模糊时间、空间的界限,让思绪从地面飞到天上,从人间飞升天堂,借助神祇的光芒实现性灵的倾吐;把光、影和声响的幻异铺排到文字上面,使平面的书写时而眺上珠穆朗码峰时而扎下马里亚那大海沟……总之,将现有的一切秩序、一切成熟、一切规范、一切既定统统颠覆,重新打造出一个新鲜一点的、离奇一為的、动荡一点的、窳幻-点的新世界,以标明新一茬人类的新的期冀、新的幻想、新的解放、新的存在。而这一切,是以大量阅读而锻造出来的,是文化和学识的新一茬成长,是昨天散文的螵旋式上升。

像《西伯利亚的清醒》、《湖水在眼镜边框上行走》、《声音》、《城市片段(五题)》、《初夏忧伤似水》、《秋天的笔记本》等文章,都是以这样的行文织就出的一块块织锦,文字不长而密度很紧,用词不繁而典雅隽永,没有特别用力和特殊强调什么,即氤氳出了一派华美不凡的气象。

再比如有些文章的结构奇巧独特,以错位的角度重新打量世界,给某些司空见惯的平常物事以诗意化的解读,就宛如为尘封有年的灰瓦餓镀上了一层金箔,使平凡闪烁出了文学的奇彩。

像《父亲的家园》一文,以出人意料的奇想描摹病后的父亲(从文字上猜测可能是脑梗以及后遗症):他不再信任家门口那块青石踏板……先是尽量地绕开它们,能少走一个就少走一个,遇到非踩不可的,也要用拐棍戳戳打打试探了又试探,才敢把脚搁上去。

又像《交注在天心深处》,第一则正写友情的高尚:我借了朋友2000元钱,想还而被拒绝,就一次次偷偷将钱放进朋友的钱包,并因没被发现而沾沾自喜。结果呢,其实朋友早就发觉了而没有言声,只是默默地将钱珍藏了起来……这感人肺腑的细节虽然无声,却力大无比,像重锤一样击打着读者的心;至此,作者意犹未尽,又加上了第二则,从负面的角度解读没有心灵交往的友谊犹如绝交。一正一反,运用对比的力量,予读者心灵以连续的敲击,收到一石双鸟之效。

类似这种令人意外惊喜的文章,还有《你带有纸币的芬芳》、《黑色的蝴蝶》、《一颗牙齿的阴谋》等。

(二)传统写法仍然彰显迷人光彩。

新与旧从来都是相对的,什么事都不应走向极端,比如一说创新所有旧的就都必须打倒之类。不,旧的也是从新入门的,然后经过岁月的淘洗而坚守、而少年气盛、而中年鼎盛、而老当益壮,亦说明是因其优秀才能流传千古的。

由于这次征文大赛的评审统统掩去了作者的名字,评委们面对的只是文章,所以我们一律不知道作者的子丑寅卯、男女老幼、名人抑或是平头百姓。没有影响情绪的阅读障碍,全凭文章的好坏取舍,这其实也令我们自身兴奋,因为这亦是对我们自身水平的一次检验。

我在这49篇文章中,发现了《笔与人(外一篇)》,读罢叫绝,当即眉枇:文笔老到,知识积厚,且具无以言说的人生感叹。该文起笔就不凡,请看:

书房有笔简七、笔盒四,毛笔之多,可以想见。然常用作书者不过六支笔,余皆侍立简内,卧在盆里,滴墨不染。非嫌其质材不佳,做工不良,实由于主人家用惯了那六支,懒得启用新锐而已。那六支只是当初试笔,偶然选中罢了。一如世人遭际,有浮有沉,有幸有不幸。攉用走红者未必十分佳良,投闲触晦者未必窳劣下品文字多么凝练而传神,又具有多么沧桑的入生发现与感慨。这是典型的传统笔墨,也典型地放射出了传统的光芒(我投完票后被告知,此文作者乃著名老作家流沙河先生--难怪)。

其余的传统型文章,文笔和识见虽不及流文老到,却也各有千秋:《秋风明秀园》写游览广西武鸣县的一座旧园林,落笔却不在游园,而更在钩沉历史,使已被今人遗忘的近代名人陆荣廷跃然纸上,是对当年历史虚无化所造成的荒敝无知的一种反拨-种挽救(同样的,我投完票后被告知,是文已被选入某种教材了)。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朴实无华,照实记叙了岁的白血病女孩坚忍的生活态度、超人的乐观精神及其所昭示出的博大境界和宽阔胸怀。文中那两句白描:一个脆脆的带笑的声音、白色口罩后是双笑盈盈的大眼睛,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使感动这个走得远了的词,重新回来了且重筑起我们高尚的情怀。由此可见,文章的感人力挝,归根结底还不在于技巧,而在于能够打动人的细节和其精神力量。

值得一提的还有《奋斗在这片土地》、《上世纪的几个鼠年》等篇,我喜欢它们的明亮、豁达和开放的心态,作为和改革开放一同走过来的建设者,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共和国大厦的建造,自豪于青春、汗水和热血的奉献,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

(三)写作没有止境。

文章千古事。写作,也许是人类最艰难的工作之一,没有止境,没有顶峰,天有多高,它的高度就有多高,你还永远也达不到。然而正因如此,它也激励着人类永远为之奋斗,永不停步地攀登,直至献身!

如果说本届《红豆》精短散文大赛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我以为,最需要注意的问题,亦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共通难题思想。

让我永远铭记的是,2005年9月29日,我去北京305医院看望当代布衣大儒张中行先生,那时他已经97岁高龄,是在这个世间的最后一次住院,不到半年就爐然长逝了。席间我问他广您觉得一个文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张先生想了一想,用足力气回答:思想最重要。停了一会儿,又加了一句:有了思想才有别的。后来,老人又在我的本子上,写下了思想最重要五个字。

这是一位大智者留给世入、特别是我们这些写作者的遗言,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资源。古往今来,世人写了那么多书,留下了那么多文字,为了什么?当然是要把人生经验留给下一代。而若要把蒙昧的人变为有知识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有思想的人。有思想的文章才有力量,古往今来歌咏岳阳楼的文章不知千万何,独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光辉思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成为千古绝唱。

所以,随着对这个世界一天天的领悟,我确认,好散文和其他任何体裁的好作品一样,首要的因素是思想。思想是纲,纲举目张的纲。当我们把稿纸铺就、把电脑打开,即将敞开心扉向文学倾吐时,必须以这个纲作为大前提,这是写作之本,是文字脚下最坚实的基石,也是我们活在世上的安身立命之本。

从这个高标准来说我有点遗憾本次这鏗精美的征文,精美矣、精巧矣、精到矣、精当矣,但尚缺乏能予我以电光火石般重重一击的思想,所以,还鲜有能让我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力作。写作是灵魂的搏斗和重塑,文学是个人和社会的永远的教师。歌德说:文学是经由语句组织起来,而成为一种叩动人类心弦的、和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巴尔扎克说:文学是事实与灵魂相契合后的再现。毛姆说:文学基本上就是借文字为媒介的入生表现。大师们的话没有过时啊。

2008.6.16完稿于北京协和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