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女如云
5523900000076

第76章 好作家赵本夫(2)

对此,看起来一向随和宽容的赵本夫竟然寸步不让。他针锋相对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将对土地、水源、空气等造成不堪重负的压力,未必是人类良好的出路;而人类为了服从于物质享乐至上主义的要求,不断加速科研、飞速开发,今天发明这个明天征服那个,还自豪地夸耀这些都是人类自然的伟大成就……其实未必是好事也许明天回过头来看就会后悔不迭。所以,赵本夫坚持认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还是应该回归乡村,把乡村那种自然主义的生活方式奉为圭臬。

说来,这也是赵本夫令人尊重的地方,他一点也不否认自己与土地和农民的关系,并且他是挺直了腰杆,充满了非常的自信与自豪。他把多年来一直被奚落、被批判的农民形象,改写为正面形象,理直气壮地加以歌颂,让这些强有力的、依靠土地作为支撑的农民,成为俯视生病的城里人、并为他们疗伤治病、引领他们走出困境的新的社会力量。以我对他的理解,赵本夫不是故作姿态,也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地故意跟谁对抗,而是因为他骨子里流淌的就是农民的血。

他从小生活在徐州丰县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赵集团,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直到1984年才到南京定居下来。他家袓上是当地的大家族,曾经拥有不少土地,但到上世纪40年代逐渐衰落破败。赵家的衰落过程有点与众不同,不是家族子孙不肖挥霍,也不是无能经营,而是家人一次次被觀,而后一次次割膽款单是他父亲就娜过两次。这些雜、杀人与自杀的血淋淋事件,在他少年时代一次次遭遇到,并由此构成了他生命底色的灰色调,他觉得自己从来就没有过童年,内心里是非常忧郁的。

尽管已进城多年而且成了城里人,然而他还是留恋农村,与土地有一种亲人般的情感关系。他留恋农村那种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不喜欢城里人老死不相往来的淡漠。他喜欢土地上的无限生机,那混合着牛嘶马叫和庄稼拔节生长的热闹与嘈杂,经常让他陷入回家的冲动。他也读了不少书,包括中西方思想家对城市文明以及乡村简单生活的思考等等,这些思想火花点燃了他的原始乡村记忆与情感,使他越来越从一己的感性的乡村理想,演绎为自觉地守护乡村的意识。

从外表看,赵本夫方脸阔眉,五宫非常周正,脸上总是挂着一副厚实、又带着本根忧郁的神情,稳重得像一座北方的大山。平日的他一向节言、戒躁、勤恳、宽厚、忠诚,是一位兄长式的完全可以信赖的朋友。当然,大半生的丰富经历,也使他积累了成熟的人生经验,自信地面对世界,所以他走上江苏省作协的领导岗位也勘顷理成章、受人拥戴的。然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他的脑海里又经常涌动着许多不可思议的奇异浪花,有时简直天真得像个孩子。

比如某年过春节,他家买了几只活鸡,其中有一只大公鸡长得特别漂亮,每天清晨一到还亮开歌喉,威武雄吐地宣布新的一天到来了。这一下子勾起了赵本夫再般温馨的乡村记忆,他就舍不得杀它了,专门在阳台上设置了一个安乐窝,让它每天清晨高高兴兴地歌唱。

孰料几天后,突然有电视台的两位年轻记者造访,东拉西扯之后,记者突然问起大公鸡。赵本夫也没多想,高兴地答是啊,每天听鸡鸣真犹如天籁之声啊。人家两个小青年相对一笑,吐一吐舌头,说赵老师咱们是老朋友了,不说外人话,您家大公鸡出名了,有人把它告到电视台了,说它扰民……赵本夫一愣,这才明白人家上门干吗来了。他哭笑不得地叹了一口气,十分天真地反问道:

我怎么和他的差距这么大啊?我听着鸡鸣,觉得是城里难得的天籁;他们却认定是噪音而厌恶至极,可是他们却能容忍火车叫(这楼房不远有一条火车道)。唉,我们思想观念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大公鸡当然逃不过扰民的制裁.客人走后,马上就被毙了。赵本夫却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关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对立和差距,关于自然观念与人造观念的水火不相容,关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资源的无度滥用开发,关于E时代的物质主义欲望以及由此导致的爆炸式发展,甚至关于整个人类的终极归宿,等等。他想得越广、越深,就越觉得烈火烧心,坐立不安。

这还不只是环保问题,而是更大更严重得多的生存问题。他突然觉醒:第三部长篇小说得加紧写了。时间越来越紧迫,入类已经走得太远了,已经是积重难返了,不知道还能不能追回来?

我的小说卖的不是水而是血

赵本夫虽然忧郁,然而他并不悲观。忧郁是少年时代的印迹,一个人的少年印迹是永恒的,一生都很难改变;但它不会遮蔽成长以后的成熟,也不应该成为不断跃上新高度的阻碍。今天已经人到中年的赵本夫,在说他是个理想主义者的同时,也微笑着展示出自己对世界保持的乐观的一面,他说,今天是最好的时代,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问题当然还有,每个人都要发展,张扬个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与秩序的关系。什么是秩序呢?

他非常清晰地回答:一方面说,社会的发展让人越来越遵从于文明,文明就是秩序,比如国家、监狱、警察、红绿灯等都是文明的一部分。然而这种文明的秩序对个体生命来说,又是一种束缚,就产生了矛盾和痛苦。文学是理想主义的,我想通过文学,对入的生活进行一种补偿和追寻;另一方面说,由于文明的扭曲,造成了社会现象的扭曲,应该重建文明。可是难就难在这里,有些问题我也还没想清楚。

虽然自称没想清楚,但赵本夫的指向性已经相当明显。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述自己对农民的看法近年来,为了到真正的底层看看,他曾几次一个人拉着行李箱上路,自己掏钱住小旅店,有时到农民家做客就住在那里,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入生活。到了大西北,他欣喜于那里虽然人少,户与户都离得很远,但人与人反倒容易沟通;不像城市里,虽然人那么多,离得那么近,可是心却离得远。

他曾走进一个牧民家的帐篷。这是一个四口之家,夫妻俩带着一儿一女,加上一失奶牛,四口人轮流放这头牛。家里不富裕,用城里人的标准看相当贫寒,可是对素不相识的客人赵本夫,主人拿出了最好的食物,像亲人一样贴心地招待。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他跟着主人走路,行进中吃了一个西瓜。他随手把西瓜皮扔了,可是却被主人拣回,而且精心地扣着放在地上。主人解释说,这是沙漠的规矩,留给未来的遇难者,兴许就能救一条命。

还有一次在兰州逛市场,他无意间打碎了一个卖主的如意,老板气得大喊大叫。赵本夫心想这下完了,那老板还不得要求赔个天价?他已经在心里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却全然没想到,最后人家仅仅要他赔了10块钱。

赵本夫一次次热泪盈眶,一次次受到强烈无比的震撼。他看到了如今已很难见到的淳朴,他也最终相信了人与人之间的善良相待,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从而使他对人性之美和世界的明天信心大增。

这种人与人之间互换良知的理想境界,正是我的作品要追求的。所以,和那些对农民不停批评的声音截然相反,他着眼于分析中国农民身上存在的优点-

农民不是弱势群体,他们占全国人口的70-80%,差不多是10亿人。他门呼啸着,内心充满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中国最有力量的就是这些人。

4亿农民进城打工,一方面,他们胆怯着、卑微着,对陌生的城市心怀敬畏。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强大,能吃城里人吃不了的苦,能受城里人受不了的颠沛流离。他们带着很大的生命活力,有本事进入完全不了解的城市并顽强地生存下来。他们是不可忽视的一群。

在城里人越来越迷失的状态下,农民工却向着他们的幸福生活指数,越来越坚定不移地发力。有的在城市里学到了经验和智慧,挣到了第一桶金子后,转身就离去了,间到自然条件更好的乡下,发狠创业。看看长三角的农民企业家,万潮涌动,一浪高过一浪,这就是全中国农民的明天。

内心认识如此,情感热度不同,赵本夫笔下的农民形象就和别人的不一样。别人的农民进城后,可悲、可怜、可笑、可气,自轻自贱,仰视城市文明,为了扒掉农皮而不择手段,不是于连就是嘉莉妹妹。而赵本夫的农民是带着批判的眼光俯视城里人的他们鄙视城里人的争斗,可怜他们的逼仄、狭溢、不快乐,嘲笑他们的胆小怕事和怕死,更不喜欢到处都是水泥地的生活环境,连个鸡崽、鸭崽、猪眭、羊娃都没有,连个给人做伴儿的都没有,多没意思啊。

赵本夫发问:这还是不是我们需要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还有多少幸福感可言呢?

他说:我并不是在抵制什么。作为一个作家,我是想站在更深层面上看生活。

他还有一句让人心惊的话:我的小说卖的不是水而是血。

这就是赵本夫,我无法全盘总结他,只好笼而统之冠以一个好作家的称称谓。其实称谓并不重要,我也不是单想为一个赵本夫歌功颂德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好作家越多,则文坛幸甚,文明幸甚,中国的发展幸甚,人类的前途幸甚。

2008.4.8于北京协和大院花叶葳蕤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