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苹果里的星星:大师名篇诵读
5539600000033

第33章 生命的召唤:人生·感怀篇(7)

每个人的脑子都有能力去创造和想象,为自己寻找到机会。一位名叫尼古拉·格里斯多弗罗斯的希腊籍电梯维修工对现代科学很感兴趣,他每天下班后到晚饭前,总要花一小时攻读核物理学方面的书籍。随着知识的积累增多,一个念头跃入他脑海。1948年他提出了建立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的计划。这种加速器比当时其他类型的加速器造价便宜而且更加有力。他把计划递交给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做试验,又再经改进,这台加速器为美国节省了七千万美元。格里斯多弗罗斯得到了一万美元的奖励,还被聘请到加州大学放射实验室工作。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时常强迫自己挤出一小时来集邮,借以摆脱周围的一切。已故的吉妮太太曾告诉我,总统那时经常去她管的那幢房子,把自己关在里面,摆弄着各色邮票。总统来的时候脸色阴沉,心情忧郁,疲惫不堪。等到他走出屋子离去时,精神状态完全变了,变好了,似乎整个世界变得明亮了。对这位总统来说,这点时间的独自清静换来了他新的精神面貌。

要得到这样的收益,无论多大年纪的人都可以马上做到。我认识一位老人,他从七十八岁起每天抽出一小时学习欣赏音乐。他说:“我很快就养成了这种习惯,每天听一小时的音乐。我要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随着年岁增高,等到我不得不靠静坐度日时,就用得上它了。”

一天安排出一小时来静心,排除疲劳,即使看来没有做出多大的事情来,但我深信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有收益的。至少他们在这段时间里可以理清头绪,为自己定出一个明确的目标。

有一家很大的化妆品公司的负责人,见儿子在大学获得了神学优等生的荣誉,十分高兴。可是每次儿子回家,父亲就发现与儿子不再有“共同语言”了。这使他日益焦虑不安起来。虽然当父亲的对神学也很感兴趣,但毕竟从没认真系统地学过这门课,为此他在每天午饭后开始挤出一小时,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攻读宗教方面的书。

他说:“起先同事们认为我古怪,在干傻事。但不久他们对我的学习计划改变了看法。由于对宗教学的研究,使我涉及了人类学、社会学和其他一些科学领域。近几年来,我常被邀请到各地去演讲。我想我的演讲与文章对宗教信仰内部间的相互了解做出了一些贡献。”接着他补充道:“最主要的是,我的儿子一定会为父亲的自学成才而自豪的。”

亨利·索罗说:“我从没找到过这么一个伙伴,他能像这一小时那样长期地陪伴我。”每天花一小时来干你想干的任何事,这有助于挖掘出你身上的潜在能力,因为这种能力若不去挖掘,它很容易消失。抓住这点时间,就能使你的心灵变得更美,生活更有情趣,生命更有意义。不信你就试试,看看结果会如何。

(文一杜译)

挖掘自身潜力,使生命更有意义

《每天抽出一小时》赏析

一小时对于一天来讲,似乎是短暂的微不足道的,一晃而过,稍纵即逝,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若是要每天抽出一小时,用于自己的业余活动和兴趣爱好,对于一个身负重担、工作繁忙的人来讲,似乎又是困难的很不容易做到的;特别是持之以恒,天天如此,就更需要决心和恒心了。

这篇文章的焦点,便是这看似寻常、实则重要,并且关乎着发掘自身潜力、丰富生命意义的“每天一小时”。

作者是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来证明这“一小时”的重要性的。他列举了一连串翔实生动的例子--那位“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的总裁,居然“每天挤出一小时”来研究蜂鸟,并且写出了被称之为“自然历史丛书中杰出作品”的专着;那位自学成才的美国议员,每天用一小时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终于成为美国最高法院“知识最渊博”的法官;那位蜚声世界的织布巨头,从十分忙碌的事务中每天抽出一小时学画油画,居然取得了“几幅油画被高价买走”的惊人成功;那位地位卑下的电梯维修工,每天抽一小时“攻读核物理方面的书籍”,终于成为卓有建树的专家,得到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首肯,被破格聘请到加州大学放射实验室工作……还有上自罗斯福总统,下至平民百姓的许多事例,无一不是在“每天抽出一小时”中深受其益,或成就了事业,或调剂了生活,或丰富了情趣。总之,“抓住这点时间”并有效地利用它,便能挖掘自身潜力、发展个人爱好,既完善了自己,又奉献于社会--“使生命更有意义”。

毫无疑问,作者关于“一小时”价值的发现和论证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

如果我们细心研究这些实例,就不难找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第一,所列举的对象都是工作繁忙、担子沉重、时间紧迫的人;第二,这些人物所选择的业余爱好都是与“主业”和“本职”不同的,或完全不相关的,故而形成一种反差,一种调剂,一种补充;第三,由于他们都能准确地选择业余爱好,又能卓有成效地利用每天的一小时,故能使业余兴趣爱好也变成有益于社会的某种事业,成为可与“主业”并肩比美的显赫的成就。--这些成功的实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利用“八小时以外”的“一小时”,充分发挥其效能,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通篇用“事实”说话,尤其是用“知名人士”成功的范例说话,使之更具典型性;在具体描述这些事例时又尽可能做到错落有致,参差有别,使之更具生动性;这样,其效果就远胜于理念化的长篇议论和空洞说教。写文章务求扎实、有血有肉,力戒空泛、言之无物,这篇文章是很好的范例。

蜘蛛

【苏联】普里什文

我生起炉子,当火焰笼罩了木柴时,在一根劈柴发暗的断面上看到了一只蜘蛛。它兴高采烈,不过也许是因觉得热而感到不安,它顺着断面跑到了尽头处,而迎接它的却是一片火海。

如果我看到动物处在悲惨境地,总要设想自己处在它的地位上。每当我设身处地时,不会忘了把它那个相对的范围换成大小和我相称的地方。劈柴上的那点面积换成我所在的地方,就好比是一间房子,对我来说,就好比房子四面都起火了。蜘蛛奔到另一端,那儿也是一片火海。就这样绕着劈柴的整个断面跑了一圈,它停下来,呆住了。我懒得动手救出这只蜘蛛,而且还不单是因为懒,而是似乎在向谁挑战:哼,仿佛说,我还要去管这种事吗,由它去吧,我们人类自己的灾难已经够多的了!让蜘蛛自己照顾自己吧。

这时火已包围了这根劈柴,大概支撑着它的另一根劈柴塌下去了’于是轰隆一声,我们这根有蜘蛛的劈柴突然垮下来,倒到屋子里,蜘蛛曾经呆着的那个断面猛一下子撞在炉边被铁器碰坏了的地板上。

我以为,经这么一撞,蜘蛛大概已经粉身碎骨了。但当我捡起那根劈柴的时候,蜘蛛却生气勃勃,在一块铁片上跑起来了。这时我的小狗发现了它,于是把鼻子伸到它身上去,而且像它往常碰到昆虫时一样,

淌出一大滩口涎,形成了一片口涎的汪洋。在这汪洋当中,隐约看得出一个很小的小岛,这就是蜘蛛所留下的一切了。不过这还不是结局。

渐渐地,“小岛”动弹起来,从海里爬上了陆地。似乎它只剩下两条腿,但后来变成三条、四条,就这样,粘在一起的腿都舒展开了,于是蜘蛛很快向一个黑暗的角落里爬去。

我向它祝贺,同时想起了我自己生活中一件情况复杂的意外事故,当时我也是丝毫不靠别人帮助,在一场火灾中安然脱险;后来又想到战时的情况,想到我也曾像这只蜘蛛一样,浑身湿透,从大海里爬出来。什么事情我没有经历过啊……

可见,在世界上什么都不要怕,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要在灾难之中灰心丧气。

(非琴译)

推物及己,精微独到

--《蜘蛛》赏析

一只蜘蛛在火海中挣扎,奔逃,最后终于脱离险境,死里逃生。类似这种小动物惊险遭遇的事,也许不少人都曾亲眼目睹过。然而,却很少有人像作家普里什文那样,观察得这样细致入微,而且熔铸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际体验,写出如此生动而富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来。作家在描写蜘蛛从遇险到脱险的过程中,层次非常分明:

--劈柴上的一只蜘蛛被一片火海包围;

--火焰烤垮了木柴,蜘蛛似已粉身碎骨;

--没料到蜘蛛却生气勃勃地跑到了另一块铁片上;

--小狗发现了它,用一片“口涎的汪洋”淹没了它,蜘蛛成了汪洋中的“小岛”;

--“小岛”蠕动起来,挣扎着从“海”里爬上了陆地;

--蜘蛛那被口涎粘住的腿渐渐舒展开来,它积蓄了最后的力量,很快向另一块角落逃去……

这对于一个幼小的蜘蛛来说,算得上是险象四伏,九死一生了。如果作者仅仅停留于对动物的观察和描写,文章的思想意义就相对减弱了。而普里什文的主要特长,就在于他在描写“客体”时常常融进“主体”的亲身经历和人生感受,推物及己,推己及物,并由此而引出丰富的联想与哲理的意蕴。在本文中,他从蜘蛛的置身火海联想到自己的房子“四面起火”的情景,从蜘蛛的挣扎脱险而忆及自己在生活中和战争中也曾“不靠别人帮助而在一场火灾中安然脱险”和“浑身湿透,从大海里爬出来”的惊险场景。--“可见,在世界上什么都不要怕,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要在灾难之中灰心丧气”,作者根据蜘蛛的化险为夷和自己的绝处逢生,得出的这一精辟的结论,既是文章的宏旨,又是人生的箴言,其意义无疑是积极的有借鉴价值的。

在这里,一方面是作家细致敏锐的观察力使他能洞悉事物的精细微妙之处;另一方面,作家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又引发他由此事物推及彼事物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二者的结合,使作品的题旨得到深化。如果论及“作家的素质”,这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篇文章可与作者的另一篇《林中深渊》对照着读。那一篇里的“落进深渊里的蝴蝶”和本篇中“陷进火海的蜘蛛”,同是小动物经灾历难的遭遇,二者命运酷似而情景各异,其引申的含义也是相近的;而作家描摹自然环境的精微独到,状写物态人情的出神入化,则是值得鉴赏和玩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