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人兴会:毛泽东以诗会友记趣
5542900000064

第64章 《静女》一首说原委 夫妻二人永纪念--毛泽东书赠姚淑贤

1956年的一天,姚淑贤刚刚和男友约好晚上去中山公园幽会,却突然接到命令,准备出车。毛泽东要到北戴河开会。

下午3时,毛泽东准时登上列车,迈着矫健的步伐向主房间走去。

在走到客厅的时候,他忽然回头望着那些工作人员说:“今天是礼拜六噢,你们有没有约会?”毛泽东慈祥的目光从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掠过,听着这个像父亲关心女儿一般的话语,姚淑贤似乎有些忘乎所以了:“有,我有。”毛泽东回过身来,认真地望着姚淑贤,逗趣地说:“跟什么人约会?”姚淑贤腼腆而又有些矜持地说:“跟男朋友。”毛泽东仍然故作惊讶地说:“哎呀,糟糕,搅了你们的好事。”毛泽东望着窗外,仿佛在为小姚琢磨对策,看着姚淑贤说:“怎么办?你们打算在哪约会?”姚淑贤喃喃地说:“说好在中山公园玩,在门口见……没事。”晚上,姚淑贤捧着一些削好的铅笔给毛泽东送去。毛泽东抬起头看着她,若有所思地说:“小姚,你等等,有个东西你拿回去给你朋友看看,你的朋友就不会生气了。”小姚莫名其妙地问道:“什么东西呀?”毛泽东从小姚拿来的铅笔中选出了一枝,又铺开一张16开的白纸,说:“我给你写个东西,你拿回去交给他。再把失约的原因讲给他听听……”说着,毛泽东一边自言自语地在口中吟咏着,然后将写好的东西递给了姚淑贤。

姚淑贤接过来,反复看了两遍,明白一个大概,脸上有些热,心里也不觉地跟着热了起来。

毛泽东在纸上写的是《诗经》中的一首诗:

静女其殊,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姚淑贤小声说:“主席,我们有纪律。凡带字的东西都必须上交。”毛泽东又非常逗趣地说:“你为什么那么老实?现在没有谁看到,我是不会打小报告的。”说完,毛泽东又幽默地挤一挤眼睛,做了一个手势,说:“藏起来,带给他。”姚淑贤笑了,笑得很开心。她将那张纸小心翼翼地对折起来揣到兜里。迅速回到自己的房间,把它藏到一本书里。

从北戴河回到北京,姚淑贤把毛泽东写的《静女》给男友看,又把失约的事情和男友解释了一下,男友非常激动。

现在,毛泽东为他们录写的那首诗一直在他们身边珍藏着,姚淑贤曾经这样说:“它记录了我们那时的爱情生活,记录了领袖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第六十三章“能否至吾家”表明心迹 “挥手从兹去”天涯孤旅--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千古绝唱

1.明年秋色好 能否至吾家

1918年8月,毛泽东率领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二十多人来到北京。由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尚须较多的时日,他便经杨昌济老师的推荐到李大钊主持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在此期间,毛泽东和老师杨昌济的联系非常紧密。当时毛泽东住在鼓楼东豆腐池胡同9号,因为北京的熟人不是很多,所以杨昌济老师的家就成了他一个最重要的去处。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和杨开慧,彼此心仪已久的两个有情人终于相互表明了心迹。

杨开慧喜爱书法诗词,不事铅黛,志存高远。一日,毛泽东问杨开慧有没有诗作?杨开慧说:我喜欢诗,但作不好。去年在长沙时,和周南女中高才生李崇德要好,曾赠送她两册精装的诗韵。李崇德买了两盆菊花回赠,我写过一首诗答谢。说到这里,她略一沉思,吟诵起那首诗:

高谊薄云霞,温和德行嘉。

所赠娇丽菊,今日口口花。

月夜幽思永,楼台入幕遮。

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

其实,杨开慧的这首诗意有所指,所谓“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是暗示同学李崇德早日嫁到杨家来(后来李果然嫁到杨家,成为杨开慧哥哥杨开智的妻子)。可是毛泽东听了,却笑着对杨开慧说:霞,这首诗赠给我不是很合适吗!开慧听了,脸色绯红,心跳不已。就这样,毛泽东借用杨开慧写给别人的一首诗,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2.夜长天色总难明 披衣起坐数寒星

1920年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终于结成了伴侣。但是由于杨开慧矜持的性格所至,他们在恋爱期间也曾有过一些波折。杨开慧在1929年6月20日写的《六岁到二十岁》一文中说,她常常把对毛泽东的爱藏在心底,惟恐毛泽东看见她爱他的心。所以,即使是结婚后毛泽东也常常为开慧这种态度而苦恼。1921年,毛泽东为此给杨开慧写了一首《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墨。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923年12月,毛泽东离开长沙赴上海并转道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行前,毛泽东给杨开慧深情地写下了一首《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词人为投身革命而毅然告别爱妻的果敢、悲壮情怀,读之催人泪下。

1927年,毛泽东在铜鼓同潘心源一起领导第三团秋收起义。后来由于战斗失利,毛泽东率部队到井冈山落脚,开创革命根据地。当时由于敌人的封锁,通信困难,一封信往往要辗转几个月才能转到收信人的手中。1928年的春天,杨开慧收到毛泽东自井冈山寄来的一封信,知道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3.书信不可通 欲问无人语

然而,分别的痛苦毕竟是令人难奈的,在寂寞孤独的岁月里,杨开慧时常想念毛泽东,无奈之中就只能借助于文字寄托对毛泽东的绵绵情思。1928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的杨家大屋写下了一首《偶感》: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翼,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心怀长郁郁,何日复生逢?

但是,诗写好了却无从邮寄,又担心被敌人收了去。细心的杨开慧:

只好将它藏在自家墙壁的缝隙里。然而,这首《偶感》直到1982年3月才重见天日。当时,湖南长沙板仓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在拆杨家老屋的旧墙时,在杨开慧住房后墙砖缝中发现一叠手稿,全部出自杨开慧手笔:一首题为《偶感》的五言诗,一首新诗,两篇杂文,两封信,一篇自传式的散文。诗和散文都流露出对毛泽东深深怀念之情。试想,此诗如果能够于毛泽东在世的时候被发现,毛泽东见了这首五十四年前的诗稿又该作何感想呢?也许,毛泽东的诗词中又会因此而增加特别的一首吧?

不久,杨开慧收到毛泽东从江西某地代号“中药铺”寄来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在这里做买卖;赚了钱,‘生意兴隆,堪以告慰’。”信里用的是暗语,暗示毛泽东领导下的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斗争正顺利发展,不断取得胜利。杨开慧捧着这封信,两眼激动地噙满了泪花。

1930年10月中旬,由于敌人密探侦知杨开慧正在家中,八十多名“铲共”队员当即包围了杨家大屋,将杨开慧逮捕。毛岸英和保姆陈玉英也一同被抓去。

板仓党组织闻息,及时组织了二十多名赤卫队员前去营救杨开慧。

然而狡猾的敌人抄小路将她秘密送到了长沙。

在监狱里,敌人威逼利诱,不择手段地对杨开慧进行审讯,杨开慧大义凛然,豪迈地对敌人说:“要我背叛毛泽东,背叛革命,成为可耻的叛徒,你们是白日做梦,痴心妄想!”她还对前去看望她的亲友说:“死不足惜,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1930年11月14日下午1时,杨开慧被反动的湖南省清乡司令部执法处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时年29岁。

正转战在赣南、闽西的毛泽东,突然从报纸上了解到杨开慧被害的消息,顿时泪如雨下,当即给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写信,称:“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这年冬天,板仓人民收到毛泽东辗转从千里江西苏区给杨开慧烈士寄来的悼文和给烈士亲属的信,人们遵照毛泽东寄款给烈士修墓立碑的嘱托,刻下了一个石碑:“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刊”,“民国十九年冬立”。

1950年5月,岸英、岸青俩兄弟受父亲之托来板仓拜扫了母亲的墓。

4.我失骄杨君失柳 寂寞嫦娥舒广袖

1957年,杨开慧生前的好友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要求毛泽东把早年赠给杨开慧的一首诗抄给她。毛泽东于是在5月11日给李淑一回信,写道:“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罢。有《游仙》一首为赠……”这便是着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后来毛泽东在为此诗作注的时候,对“我失骄杨”一句注日:“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还有一次,毛泽东为次子毛岸青和儿媳邵华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以作永久留念。当毛泽东写到“我失杨花”四字的时候,岸青和邵华以为有误,提醒说:“不是骄杨吗?”毛泽东回答说:“称‘杨花’也很贴切。”表达了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深厚情感和不尽的思念。

毛泽东这首饱含革命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光辉诗篇,如今镌刻在烈士墓前一块巨大的纪念碑上,为人民留下了一腔千古绝唱。

5.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

其实,毛泽东怀念杨开慧的诗还有一首,由于不是专门为杨开慧所写,所以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1961年,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是毛泽东所写的诗中最浪漫的一首。诗中用词瑰丽多姿,飘逸俊秀,想像奇特,情景交融。对爱情、友逭、家乡表达了绵绵不尽的情思。

毛泽东在对此诗作解时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伴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

……‘斑竹一枝干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却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思想。”(引自《在毛泽东身边读书》一文,载1978年12月2日《光明日报》)

毛泽东的这首诗现在的题目是“答友人”,其实诗最初发表的时候写作“答周世钊同志”,后来才改为“答友人”。其实友人并非一人,而是三人,三位湖南老家的朋友。

三位朋友分别是乐天宇、周世钊和李达。乐天宇的家乡在湖南的九嶷山下,他在六十年代初带领一个科研小组到九嶷山考察斑竹、香杉等情况。下山后乐天宇和周世钊以及在湖南作社会调查的李达相聚,大家决定送几件九嶷山的纪念品给他们共同的老朋友毛泽东。周世钊送一幅内有东汉文学家蔡邕文章的墨刻;李达送了一根斑竹毛笔,又写了一首咏九嶷山的诗词;乐天宇送一条幅,上有蔡伯喈《九嶷山铭》的复制品,和一首七律《九嶷山颂》。三人还共同送一枝九嶷山的斑竹。毛泽东收到三位老朋友的信和纪念品之后,非常高兴,感慨之余,勾起对故乡、故人的怀念,诗意昂然,乃赋诗一首作答。

此诗的前两句所写的是一个发生在湖南的浪漫的古代神话,神话中传说:舜帝的两名妃子娥皇与女英在和煦的清风中徐徐飘落。接下来的两句写两位仙女的音容笑貌,其中又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的身影融入其中,仿佛是离奇的梦境,仙女在不知不觉中幻化为美丽的霞姑,表达了毛泽东对爱侣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斑竹一枝千滴泪”是开慧的泪!也是毛泽东相思的泪!但是,革命烈士的英魂如今已经化为朵朵红霞,飘扬在万里神州的上空。

奇异的神话和浪漫的想像之后,诗人回到了现实之中,洞庭湖畔、橘子洲头一曲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颂歌正在三湘大地回响,既表达了诗人的感奋之情,也对友人、已逝的爱侣、亲人以亲切的告慰。最后,对芙蓉国里的未来寄予了更大的期望。

正像毛泽东自己所说的那样,这首诗,既是回答他现实中的友人的,更是告慰他心中思念的“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