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三十六计》学生活
5546300000001

第1章 三十六计(总说)

【计名探源】

此是开篇总论。借用《易经》里太阴六六之数,来说明《三十六计》的命名由来。《易经》本是殷周时代一部占卜吉凶祸福的筮书。它以矛盾对立的阴阳两性组成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以八卦相互重叠组合,即为六十四个别卦,并推出三百八十四爻。占卜本来是一种迷信活动,但从《易经》中卦辞和爻辞对吉凶的推理解释来看,却可以透过迷信的形式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

通常我们提到的《易经》,就很自然地明白是指《周易》。《易》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天人之际”的大原理、大法则。中华民族人文文化以《周易》为宝典。《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等兵书一样,是古代文韬武略的结晶。在军事哲学上,《易经》对于战争这一社会现象已有初步的认识。我国古代军事家,如孙武、孙膑等,都精通《易经》,并用于军事,以“易”演兵。《三十六计》用《易经》中的阴阳变理,推演成兵法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劳逸等对立关系的相互转化,做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使每一计都闪烁着朴素辩证法的光芒。

《易经》深密难穷,为千古秘学。《三十六计》本着《周易》思想,其“总说”,开宗明义,提纲挈领,总揽全书。

【原文】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①,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按】

解语重数不重理。盖理,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世惑俗,而机谋泄矣。或曰: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卷。第一卷为胜战计,第二卷为敌战计,第三卷为攻战计,第四卷为混战计,第五卷为并战计,第六卷为败战计。

【注释】

①见《经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大意是,研究政治和管理国家大事,要使用相反相成的原理。

译文六乘六等于三十六,在筹算中求出策略,而策略却又依赖于周密的计算。这就是相反相成的原理——阴阳燮理的运用。作战策略就是这样制定的。机谋不可勉强安排,勉强安排就注定失败。

【译按】

解语重视计算,而反对空讲道理。道理能说明策略,而计算却更为重要。假若只知道为策略而策略,而不知道策略的制定,是依赖于周密的计算,则那种策略运用起来多数是不能成功的。而秘计和应变的手段,本来就合乎事理人情。倘若漫不经心的运用,则秘计立刻被发现,引人怀疑和惊讶,而机谋也就必然暴露了。或者说: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卷。第一卷胜战计,第二卷敌战针,第三卷攻战计,第四卷混战计,第五卷讲战计,第六卷败战计。

【活学活用】

诸葛亮隆中计定天下

“兵者,诡道也。”孙子这句名言,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军事斗争的根本特点,也道出了军事谋略的一个重要特点——诡计性。

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家都强调“计”,坚持“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计胜,则战胜;计败,则战败;计成,则大局已成,胜负已定。

在远至上古,近迄今世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竞争获胜,在政治、军事等竞技场上,纵横捭阖,巧施韬略,涌现出许许多多大智大勇、以计取胜的名家。诸葛亮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他的“隆中对”为他奠定了成功的基础,绘出了蜀汉发展的蓝图。《三国志》、《三国演义》等均记载了这个历史故事。

话说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并起,纷争天下。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率军屯驻新野,经徐庶推荐,便亲自到隆中,求助于诸葛亮。

当时诸葛亮年仅26岁,但才识渊博,目光深远,胸藏奇计,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才得以与诸葛亮相见一谈。

诸葛亮羽扇纶巾,草庐之中便有三分天下之远见。

我们且看卧龙先生的“天下大计”:

诸葛亮说:“自董卓作乱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力不如袁绍,而能战胜袁绍,不仅仅是靠天时,主要还是靠人的智谋。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目前绝对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经三代,那里地势险要,且又深得当地百姓拥戴,因此可以和他结盟而不可吞并之。荆州有北据汉、沔,南得南海的有利条件,东连吴郡和会稽,西通巴蜀,此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刘景升没能力守住它,这可以说是上天在资助明公,明公是不是想拿下它?益州更是险塞之地,那里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汉高祖以此为基终成帝业。而今益州之主刘璋懦弱无能,民殷国富,而不知安抚百姓,救济穷人。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明公既是帝室后裔,又能广行仁义,求贤如渴,愿招天下英雄辅之。如果能先占领荆州和益州,则可保卫疆土,西与戎族和好,南去安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一旦天下有变,可派一位上将率领荆州之兵进攻宛城和洛阳,明公亲率益州之兵以击秦川,到时百姓岂不慰劳喜迎明公吗?若真如此,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就是我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请明公图之。”

诸葛亮说完,叫书童取来一幅图,挂在中堂,对刘备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的地图。明公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权占地利,明公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基地,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刘备听了这番话,胸中茅塞顿开,忙离席拱手谢道:“先生之言,使我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是汉室宗亲,我岂忍心夺取?”诸葛亮说:“刘表身体不佳,活不太久;刘璋无力治理益州。这两处,日后必定归属明公。”

只这一席话,便可看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说:“我久乐耕锄,懒于应世,难以奉命。”刘备哭着说:“先生不出山,那老百姓怎么办!”说完,泪沾衣袖,袍襟皆湿。诸葛亮见刘备心意虔诚,只好叹道:“明公如此厚爱,我不得不殚思竭虑去辅佐啊!”

诸葛亮以一个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向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指出了曹操、孙权之所以强盛和刘备之所以衰败的原因,提出了统一全国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谋略。他明确主张必须避强击弱,先取荆、益二州,建立基地,进而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时机成熟,两路出兵北伐曹魏,统一天下。

在以后数十年的征战中,刘备依此计便取胜,违此计便失败。实践证明,正确的军事谋略对战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智慧金言】

三十六计的总论作为兵法韬略中的独立一篇,其反映的战争规律更带有普遍性,因它是全书的总纲,其基调回荡着一个主旋律,那就是——“数中有术,术中有数”,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变。《三十六计》的总论是原著者精心锻造而成的一块“合金”,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运用时虽变化新的手法,增加新的内容,但其谋略思想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这就决定了其指导意义,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计谋于势,谋出于情;

微言大义,渊源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