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三十六计》学生活
5546300000016

第16章 第三套 攻战计(2)

许多年以后,人们才识穿这场骗局,原来那个中年绅士巴布是穷掘井工米露斯克里,那个银行家的代理人谢尔曼当然就是化了装的保罗·格蒂。人们当然非常气愤,送了这个日后格蒂家族的当家一个“骗子”绰号。

然而,这样的骗局在当时并不算犯法。格蒂毫无愧色地作为成功者占有着泰勒农场。

格蒂的这次成功,最主要的还是使他的父亲改变了看法,同意他经营家族的石油业,从而使他青云直上,最后成为拥有60多亿美元资产的巨富。

【智慧金言】

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已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洞,使其中我埋伏,然后聚而歼之。

的确,商战中,大家你争我夺,各施其招,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怪招、奇招,甚至坏招层出不穷。只要能达到目的,又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几乎没有什么招是不能用的。难怪有人说:“商战没道德,只有成功与失败。”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计名探源】

此计名出自元代岳伯川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中记叙的一则道教神仙故事。后来《东游记》中也有记载,只是情节不同罢了。说的是:相传“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李玄嘱咐徒弟,看护好他的躯体。他的魂魄便离开躯体游山玩水去了。李玄的魂魄飘飘然游于三山五岳之间,看不够的自然风光,令其流连忘返。徒弟们等啊等啊,久不见归,师父的躯体已僵硬,误以为他死了,便将其火化。等李玄神游归来,却找不到自己的躯体,魂魄便无处依附。恰好此刻见路旁有一具乞丐的尸体,李玄慌忙把自己的魂灵附在其尸上。借尸还魂的李玄,此时面目与原来迥然不同,只见其蓬头垢面,袒腹露胸,并跛了一足。为支撑身体行走,李玄对着原乞丐用的竹杖喷了一口仙水,竹杖立即变为铁杖,因此他便被称为“铁拐李”。

“借尸还魂”这一民间故事,后来被人们喻指某种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有时也可用来喻指某些新的事物或新的力量借助某种旧的事物或旧的形式来得以发展。此计用于军事或政治,则往往是指凭借或利用某种力量,以图东山再起。

【原文】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①我求童蒙,童荣求我②。

【按】

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魂之意也。凡一切寄兵权干人,而代其攻守者,皆此用也。

【注释】

①匪:通“非”,“不是”的意思。②见《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经解》:“喻童子弱时必依附先生以强立。故曰童蒙。……又蒙者,蒙蒙,物初生形,是其未开著之名也。童,未冠之际。”大意是,不是我求助于孩童,而是孩童求助于我。这里可解作:不是我受别人的帮助、支配,而是我帮助、支配别人。

译文有用的(即强者)不可以借用(借尸),不能用的(即弱者)来求我借用(即想借助于我)。借兵于弱者而用它去发挥我的军事力量,这正象《易经·蒙》卦所说:不是我去求助于童蒙(弱者),而是童蒙求助于我。

【译按】

历史上改朝换代时,纷纷扶植亡国君主的后代,这固然属于“借尸还魂”的计谋;而一切把兵借给别人,并代替别人进。

【活学活用】

军事智慧 田子春计索兵权

汉高祖刘邦自即帝位,谋诛封王的功臣韩信、英布、彭越、陈豨之后,深以异姓王为虑,便把自己的儿子分封为王,在临危时还召集列侯群臣于病榻相率宣誓:“此后非姓刘的不得封侯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如违此约,天下共击之。”

乃至驾崩,大权尽归皇后吕雉之手,吕后一旦握权,便想杀尽遗臣及各王,变汉朝为吕家天下。各王逐渐被她杀害了,未遭毒手的也都没了兵权,惶恐待罪过活。

齐王刘泽眼见各兄弟被姓吕的迫害到这般地步,禁不住在院子里仰天大哭起来。

忽然背后有人说:“大王!有什么事值得这般悲伤?”

刘泽回头一看,原来是田子春,一个工于心计的部属,便对他说:“为什么不悲伤?我虽封王,却一点权力也没有,当日父王给我的二十万兵,又被吕后追回去了,变成一只无爪螃蟹。”

田子春笑着说:“这有何难?只要你相信,我自有办法去京城长安把兵权讨回来!”

“真的?”刘泽抹干眼泪问。

“那还有假!你给我一笔活动费和黑白两匹良马就行!”

刘泽马上答应。田子春还带了七岁大的儿子奉郎一齐上路,在长安的旅店住下。他打听到吕后最信得过的心腹是六宫大使张石庆,便在他身上打主意。

田子春知道张石庆每天上朝必经过此门前,便故意把白马拴在店门口。张石庆见到,便问左右:“是谁家的马?”答:“是住客的。”“的确是匹良马!”张石庆这样称赞着。

第二天早晨,田子春又将黑马拴出来,张石庆又看见了,更加欣羡不已。田子春暗里跟踪,见衙门前有所大宅,门上写着:“此房出租。”便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立即上前问门公:“这房子要多少钱出租?”

那门公向他看一眼,反问:“这是大使的房子,你是什么人?”

“我是街上那个卖马的,你回报大使就知道了。”

田子春被唤进去,张石庆首先就问:“你那两匹马卖不卖?要多少钱?”

田子春恭敬地说:“我那两匹马是一对良驹,特地从山里赶来的,大使喜欢的话,哪敢说卖,送给大使便是了。反正我卖马的目的,不外想弄点钱去求点事情做做,光耀一下罢了!”

张石庆听说,心想这个人倒算慷慨,所求的在自己也不外开口之劳,顿时多谢一声,问:“你贵姓?”

“敝姓田。”

“那更好——恰和敝眷同姓。既然你要做官,就索性做舅子吧,好不好?”

田子春巴不得这样,立即上前拱手拜见姐夫,再叫儿子过来叩见姑丈姑母,然后,便搬入衙门居住,俨然一家亲。

田子春是个善于逢迎的人,每天和张石庆高谈阔论,很得姐夫欢喜。一日,在闲谈间,张石庆谈起吕后的事,田子春乘机便说:“如果姐夫能向太后奏请封吕氏三人为王的话,她一定很欢喜,将来姐夫可能升做上大夫呢!”再把利害关系一说,张石庆猛赞他好计。次日入朝,张石庆果然奏请封三吕为王,太后大喜,脸转问丞相陈平,陈平说:“太后所见甚对!”因此,即封吕超为东平王,吕禄为西平王,吕产为中平王,又封张石庆为末厅丞相,赏制金三万。张石庆喜不自胜地回来,一一告诉了田子春。田子春诈作一晾,说:“我真该死,不应酒后胡言,这一来,倒坏了吕家世界了!”

“什么?”张石庆也吃了一惊。

“是这样,刘氏还有三个王在外,无兵无权的,今见一天之内封三个姓吕的为王,自然不欢喜啦,万一起疑心,造起反来,事情不是弄糟了吗?”

张石庆本是个脓包,听他这么一说,也急将起来,连忙问:“那怎么样好?”

“现在惟有想办法也给姓刘的一点好处,绥靖一下,拿耳过来!”如此如引,这般这般,在姐夫耳底唧咕了一阵,说得张石庆眉毛都动了起来。

当晚,张石庆即入宫见太后,奏说:“外间已传开了,说关外三王刘泽、刘号、刘长,知封三吕为王,心中不服,想造反了。”

太后问:“又要用什么方法制止他们呢?”

“可不可以这样?”张石庆说:“将三王中的有官者赐赏,无官者付给兵权,他们有了甜头就不会造反了!”

“对!你说的是。”

太后立即叫陈平入官,商议此事,陈平心里暗喜,想必是山东有人打进来替刘泽取兵印了。

太后问:“刘氏三王谁无兵权?”

陈平答:“只有山东刘泽久困在闲,无职无兵印。”

“好,叫刘泽入朝!”

使者到山东,告诉刘泽,刘泽大喜,即刻起程上京。太后在殿上召见,说:“我儿镇守边关,久困劳苦,我今把兵印军权给你,务要谨慎从事!”

刘泽叩头谢恩,太后一见刘泽身躯魁梧,状貌如神,心中有点畏惧,拿起兵符又问陈平:“可不可以给他?”

陈平说:“太后圣鉴不错!”

太后便把兵印给张石庆转交与刘泽。

太后又问:“兵印已经给了,应该给多少兵马?”

陈平说:“凭太后主意吧!”

“三万?”太后伸指对刘泽说。

陈平向刘泽眨下眼,刘泽不说话。

“五万?”

刘泽还是不开腔。

“七万?”太后再问一问。

刘泽依然眼睁睁地望着,头摇了两摇。

太后火了,连忙摆手说:“不给了,不给了!”

当时陈平立即喝叫起来:“刘泽!还不叩头谢恩?太后娘娘已允给你五五二十五万军马了。”

刘泽急忙跪下谢恩。这可急煞太后,真想不到陈平有这一着,但“君”无戏言,逼住要吞下死猫,乃无可奈何地对刘泽说:“看在高祖面上,就给了你吧!”

第二天一早,刘泽往兵部交割兵马,率领了二十五万大军在郊外驻扎。

张石庆见了田子春,告诉他刘泽已领到二十五万兵在城外操演了。

“笑话,山东怎会有兵马到这里来呢?”田子春佯装惊奇。

“不信你自己去看看吧!”

“也好,我正想明天出城打猎,顺便去看看!”田子春准备好一切,天未明便和奉郎骑了带来的两匹黑白马,托言打猎,带领五十个随从远出东门而去。

见了刘泽,急忙催捉拨寨起程,说:“兵马到手,此时不走,更待何时?这个老虎口随时都可以合起来的!”

于是,二十五万大军便浩浩荡荡涌回山东去。

没有多久,探子得了情报,报告吕后:“刘泽在山东造反了。”

吕后大怒,急召陈平,厉声问:“你知不知道刘泽造反了?这全是你之过!”陈平不慌不忙地说:“怎么干我的事?这全是张石庆摆布的!”吕后又传张石庆来,责他:“你知罪吧?是你摆计叫我把兵马交给刘泽,他现在就凭这些兵马造反了!”

“臣死罪死罪!”张石庆诚惶诚恐地跪在地上说,“臣不该听田子春的话,奏请封三吕为王,又请把兵马给刘泽,臣知罪该万死,请太后恕免!”

陈平在旁暗笑,却正色说:“你知不知道田子春是什么人?他就是刘泽最能干的谋士!”

“小臣真不知道他是个奸细!”张石庆颤声说。

“限你在半小时内把田子春拿来!”太后怒容满面地喝道。

“敬禀太后!田子春已逃回山东去了。”

“混账东西!”太后“啪”一声,桌上的文件飞了一地,“把乌纱帽摘下来,削职查办,永不叙用!”

商业智慧 “神奇的巫师”

他从充满血腥味的死人堆里爬了出来。

亲人都被德国鬼子杀害了,他孑然一身,手中只有父亲弥留时交给他的5美元。要不是父亲用宽厚的身体掩护了他,他的生命也许已不在这个地球上了。

他的名字叫保罗·道弥尔,那年他才14岁。

无依无靠的他只好四处流浪,自食其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不仅奇迹般地生存下来,还磨炼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品格。

1948年,道弥尔离开了他的祖国匈牙利,辗转来到了美国。21岁的他别无所有,也无一技之长,身上只有父亲留给他的那5美元。

他始终没有将它花掉,哪怕是在最危难的时候。因为在这5美元里,不仅珍藏着一份难忘的亲情,还寄托着父辈那殷切的希望。

在美国找一份工作勉强度日,实在不是很难的事。何况道弥尔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呢!但是,胸怀大志的他并不以能够维持生计为满足。在1年半的时间里,他竟变换了15次工作,一旦碰上了较好的工作机会,他就把原来的工作辞掉,另就新业。

一天,他来到一个制造日用杂品的工厂,希望工厂老板给他一个工作机会。

老板问他:“你能做些什么工作?”

道弥尔回答得很简单:“除了技术性工作之外,做什么都可以。”

老板说:“那好,你就来做搬运工吧。不过,这个活儿是挣不了多少钱的。”

道弥尔考虑的不是工钱多少,他另有打算。他问工厂几点开门,老板说早上7点半。不过可以8点半上班,因为来早了没有活儿干。

第二天早上7点钟,道弥尔已经在工厂门口等候了。老板感到这是个诚实可信的青年,对他产生了好印象。道弥尔不声不响,主动帮助老板忙里忙外,干得很卖力气,还做了许多分外的工作,一直到晚上9点才离开。

以后,道弥尔仍然一直这样坚持下来。他这种刻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终于赢得了老板的信任。

老板最后下了决心,决定把整个工厂交给道弥尔管理。一天,他把道弥尔叫到办公室,对他说:“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想请你替我照管这个工厂,你不会不同意吧?”

道弥尔当然非常高兴,也很自信:“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我想我会把它管理得很好。”

道弥尔做了工厂主管,每周工资由30美元升到了195美元。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令人羡慕的一笔收入了。

半年之后,他又向老板提出了辞呈。老板大惑不解。他认为道弥尔把工厂经营得井井有条,彼此问又合作得很融洽,没有任何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为何这个青年人要提出辞呈呢?

道弥尔说,想做推销员。

干推销员?这可是个苦差事!老板真不明白道弥尔为什么偏要自找苦吃。不过,他还是十分佩服这位年轻人敢于吃苦的精神。

道弥尔当上推销员之后,视野豁然开阔了许多。他广泛地同各种顾客打交道,丰富了销售产品的经验,锻炼了交际能力和技巧,学会了如何去洞察和分析顾客的心理,同时也更深地了解了当地的风俗民情。这对于一个来自异国的青年人来说,无疑又积累了一大笔无形的财富。

但是,此时的道弥尔又另有图谋。他果断地丢下了自己如日中天的推销事业,将亲手建立的销售网卖了出去,决定再从事新的事业。

道弥尔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他看中了一家面临倒闭的工艺品制造厂,决定以高价把它买下来。

工厂既然要破产了,为什么反要以高价购进呢?

道弥尔并非一个心血来潮的莽汉。他心里自有其如意算盘:这个工厂如果一倒闭,股东们连一半的股金也收不回来。他要确保股东们能够继续持有原有的全部股金,这对股东们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不过,道弥尔要求给他承担风险的补偿,条件是:占有工厂盈利的90%。

卖主对此感到为难:“你拥有的股份只有70%,却要占有90%的利润,这对别的股东如何交代呢?”

道弥尔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这个厂子已经支撑不下去了,现在谈盈利简直是说梦话。要不是我来收购,他们最终连现在这点股金也收不回去。”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道弥尔决定再让一步,答应其他股东如果认为这样做不划算,将来还可以撤回他们的股金。

最后,这笔生意终于拍板成交了。

道弥尔买下这个烂摊子后,工厂的人并不抱什么希望。尽管如此,道弥尔仍然毫不动摇,他知道既然自己买下了70%的股金,工厂也就差不多成了他独资经营的企业,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和改革了。

他一上任,就忙得顾不上白天黑夜,竟持续工作了36个小时,把工厂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细细地审查了一遍。他还仔细研究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分别采取了紧急处置的具体措施,过去积累的经验全部有了用场。

道弥尔首先从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实行整顿。

生产环节方面要提高效率、减少开支、降低成本。他知道不少员工对工厂的前景已失去希望,便借机大批减员,而对留下来的人员,增加他们的工作量,提高他们的工资。这些措施很快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