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佛经》学生活
5546400000010

第10章 辩得明——无知无明,是为罪过(2)

老人回答说:“年轻人,看你也是念过书的人,怎么也不懂呢?当你心中生意念想捞起你认为最美的鱼时,你打量过你手中所握的鱼网是否真有那能耐吗?追求不是件坏事,但是要懂得了解你自己呀!”

年轻人说:“可是我还是觉得你的网太薄,根本捞不起鱼。”老人回答说:“年轻人,你还不懂得捞鱼的哲学吧!这和众人所追求的事业、爱情、金钱都是一样的。当你沉迷于眼前目标之际,你衡量过自己的实力吗?”

不了解自己,自不量力,会让人失败,品尝痛苦。梅原谛愚禅师开示:“对内心世界的陌生,导致了生活中的无数挫折。不知自己,不明道理,亦即所谓无知无明,是为一种罪过。那是因为虽生而为人,却不知‘人’的真实意义,虽说是自己,却不知‘自己’的真实意义,这样一来,这种生活方式也就不具真实意义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但大多数平凡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他们经意或不经意地都陷进了好高骛远的泥潭里。为了使你避免步入那些好高骛远的失败者行列,下面我们不妨看一下人生的理想。

你是怎么设置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的?人生理想都是在追求实际目标,好高骛远者往往是把自己的理想设计得高入云端,而根本不知道应该把理想与自己的实际力量在一定范围内联系起来。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成功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做到了脚踏实地,他们随时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十分看重自己的价值,对目标执著,并且绝对坚持到底。

人们依赖某些天赋的能力,能够做出一番成就,除此以外的绝大多数成就都是可以靠后天的训练与努力得来的。一位知名的经济学教授曾经引用三个经济原则做了贴切的比喻:

第一个是“比较利益”原则。正如一个国家选择经济发展策略一样,每个人应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做自己专长的事,这样才能愉快地胜任。换句话说,当你在与别人相比时,不必羡慕别人,你自己的专长对你才是最有利的,这就是经济学强调的“比较利益”。

第二个是“机会成本”原则。一旦自己做了选择之后,就得放弃其他的选择,两者之间的取舍就反映出这一工作的机会成本,于是你了解到必须全力以赴,增加对工作的认真度。

第三个是“效率”原则。工作的成果不在于你工作时间有多长,而是在于成效有多少,附加值有多高,如此,自己的努力才不会白费,才能得到适当的回报与鼓舞。

境遇是自己开创的,成功乃是自己造就的。你要学会从你的现有能力出发,你也许正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有朝一日,你或许真的可以变得“很不平凡”。脚踏实地是获致成功的一大法宝。培养一技之长,一步一步去累积自己的个人资源,才是迈向成功的要素之一。该花的心血一定要投入,该有的过程一定要经过。人生充满机遇与挑战,一个人的成败与否,不单看他的资质,还要看他的能力。成功的条件是必须日积月累地做好准备,绝对不要躺在那里等待。

在奔赴成功的艰辛路途中,我们绝不需要好高骛远,我们需要的只有实力,只有实力才能对人生的事业与理想起到帮助和推动作用,使人生增值。

接受事实,挑战人生

人生中许多不快的经历,我们是无可逃避的,也是无所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做自我调整,抗拒不但可能毁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许会使自己精神崩溃。

——《佛陀的格言》

后唐保福禅师要辞世时,对大众交代说:“我近来气力不继,想来大概世缘时限快到了。”弟子们听后心中不舍,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弟子们仍需师父指导”,“要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等。

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保福禅师以非常安详、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样才好呢?”这个弟子毫不考虑地答道:“生也好,死也好,无法逃避,坦然接受。”禅师哈哈一笑说:“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说完就圆寂了。

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纪的教堂遗迹,上面有这样一句题词:“事必如此,别无选择”。命运中总是充满了不可捉摸的变数,有时它带给我们可怕的灾难,如果我们不能学会接受它,让灾难主宰了我们的心灵,那生活就会永远地失去阳光。

我们每个人迟早要学会这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只有接受并配合不可改变的事实。“事必如此,别无选择”,这并不是容易的课程。即使贵为一国之君也应该经常提醒自己,英王乔治五世在白金汉宫的图书室就挂着这句话:“请教导我不要凭空妄想,或做无谓的怨叹。”哲学家叔本华曾表达过相同的想法:“逆来顺受是人生的必修课程。”

一位很有名气的心理学老师,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当学生们正在赞美这只杯子的独特造型时,老师故意装出失手的样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成了碎片。这时学生中不断发出了惋惜声,老师指着咖啡杯的碎片说:“你们一定对这只杯子感到惋惜,可是这种惋惜也无法使咖啡杯再恢复原形。今后在你们生活中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破碎的咖啡杯。”

这是一堂很成功的素质教育课,学生们通过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人在无法改变失败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幸运与不幸相连,所以能否把苦难转化成幸福,关键在于人们能否从中受益。

威廉·詹姆士曾说:“心甘情愿地接受吧!接受事实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也说:“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件不可改变的情况。我像个笨蛋,不断地做无谓的反抗,结果带来无眠的夜晚,我把自己整得很惨。终于,经过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实。”

新英格兰的妇女运动名人格丽·富勒曾将一句话奉为真理,这句话是:“我接受整个宇宙。”是的,你我也最好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如果我们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能改变事实分毫,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莫德克是美国棒球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投手之一。他从小就决心要成为棒球联盟的投手,可是上帝并没有因为他的决心就将幸福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小时候在农场做工时,不小心手被机器夹住,失去了右手食指的大部分,中指也受了重伤。

我们要知道,对于一个投手,失去手指意味着什么。成为全美棒球联盟最好的投手,在这个事件之前是完全可能的。可现在,手变成这样,这个梦想好像永远只能是梦想了。可是这位少年不这样想:他完全接受了这个不幸的事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会用剩余的手指投球,终于成为地方球队的三垒手。

有一天,莫德克从三垒传球到一垒,教练刚好站在一垒的正后方,看到旋转的快速球划着美妙的曲线进入一垒手的手套里,惊叹道:“莫德克,你是天才投手。球控制得太出色了,球速也快。那种会旋转的球,任何击球手都会挥棒落空的。”正是受伤的手指,也就是变短的食指和扭曲的中指,使球产生了如此与众不同的角度和旋转。

莫德克投的球速度快,又有角度,上下漂浮,然后进入捕手手套的中央。击打者都束手无策,莫德克将击球手一个个三振出局。他的三振纪录和成功投球的次数都很了不起,不久他便成为美国棒球界最佳投手之一。

作家威廉·伯利梭曾写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以你的所得做投资,因为任何人都可以这样做。真正重要的是如何从损失中获利。这才需要智慧,也显示出人的上智下愚。”伯利梭写这段话时,他已在一次火车意外中丧失了一条腿。

同样,还有一位丧失双腿的人,他也能积极面对人生,变不利为有利,他名叫本·佛森。本·佛森到山上去砍伐山胡桃木,他把木材堆在车上开车回家。忽然一根木条滑下来,正在他急转弯时木条卡在车轴上。本·佛森立即被弹到一棵树上,脊椎骨受了伤,双腿因此瘫痪。当时本·佛森24岁,从那以后,他没有再走过一步路。

就这样,一个24岁的青年被宣判一辈子要在轮椅上度过!有人问本·佛森怎么能这么勇敢地面对事实。他说:“我不能!”他说他当时愤怒抗拒,怨恨命运的作弄。但是年岁渐长,本·佛森发现抗拒对自己毫无帮助,只不过使自己变得尖酸刻薄。“我终于体会到,别人都和善礼貌地对我,我起码也应礼貌和善地回应人家。”本·佛森说。

过了这些年,当别人问及本·佛森是否仍觉得那次事件是个不幸的时候,他说:“不!我几乎庆幸它的发生。”他说,经过了那个震惊与愤恨的阶段,他开始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生活。他开始阅读并培养出对文学的爱好。14年来,本·佛森至少读了1400本书籍,这些书拓展了他的领域,他的人生比以前所能想象的还要丰富。

他也开始欣赏音乐,以前只会令他打盹的音乐现在却使他感动。然而,真正最重大的改变还是他有了思考的时间。“我一生中第一次真正用心看世界,并体会其价值。我终于体会到以前努力追求的很多事其实都没有真正的价值。”由于阅读,本·佛森开始对政治感兴趣,他研究公共问题,坐在轮椅上发表演说!他开始了解人们,而人们也开始认识他。后来他还当上了佐治亚州州务卿。

耶稣曾说:“天堂在你心内,当然地狱也在。”我们对事情的反应决定了我们的心情,也许我们察觉不到,但是我们内心确实都有更强的力量帮助我们渡过灾难与悲剧,并且战胜它。事实上,我们都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

已故的美国小说家塔金顿常说:“我可以忍受一切变故,除了失明。我绝不能忍受失明。”可是在他六十岁的某一天,当他看着地毯时,却发现地毯的颜色渐渐模糊,他看不出图案。他去看医生,得到了残酷的事实,他有一只眼差不多全瞎了,另一只也将接近失明。他最恐惧的事终于发生了。

完全失明后,塔金顿说:“我现在已接受了这个事实,也可以面对任何状况。”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内得接受十二次以上的手术。只是采取局部麻醉!他会抗拒它吗?他了解这是必需的,无可逃避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优雅地接受。他放弃了私人病房,和大家一起住在大众病房,想办法让大家高兴一点。当他必须再次接受手术时,他提醒自己是何等幸运,“多奇妙啊,科学已进步到连人眼如此精细的器官都能动手术了。”

平凡人如果必须接受十二次以上的眼部手术并忍受失明之苦,可能早就崩溃了,塔金顿却因此学会了接受,他相信人生没有任何事会超过自己的容忍力,这次经验教导他“失明并不悲惨,无力容忍失明才是真正悲惨的”。

对于不幸,我们要先接受客观存在,然后再战胜它。请相信富兰克林说过的一句话:“苦难一旦达到了顶峰,就会马上过去。”

简单生活,处世不可贪

周遭环境很容易迷惑人,很容易令人生起贪、嗔、痴、慢等欲求,对于此,不必过于执著,当用则用,便是自在之事。 ——弘一大师

有一个农夫死了妻子,请无相禅师超度亡灵。农夫问无相禅师,他的妻子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

无相禅师说:“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地说:“我的妻子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吧。”

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说:“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土里一粒种子,终生果实万千。一支蜡烛引燃千万支蜡烛,光亮增加了千万倍,而最初亮的那支蜡烛并不因此就减少亮光,何乐而不为呢?”

农夫仍是顽固地说道:“你说得是很好。但是,有一位邻居老是欺辱我,能把他排除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说一切,哪有例外?”

农夫茫然,若有所失,若有所得。

佛教格言说:“贪心是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著,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有些修道的人贪念不多,而且非常精进用功,但是如果没有调好自己的心,就很容易产生贪念。

《佛陀的格言》上说:“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经常听到有人感叹:唉!活得真累!这个“累”主要不是指肉体累而是指精神之累。这是因为通常人的欲望很多,真正如愿的太少,所以就很难体会到生活中本已存在的快乐。怎能不累呢?

物欲太盛会驱使人的灵魂变态,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以致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这个世界,物欲太无穷,而人生却太有限。

一位做了12年心理顾问的医生曾说,在他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病例中,最为严重也最为普遍的一种就是人们一生总是不断地追求更多的东西,而并不注重自己已经拥有的。这种人往往并不是想使自己拥有的东西有所改善,他们只是要求得到更多,以填补他们永不满足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症状的人常说:“如果我的愿望能全部得到满足,我就会变得很快乐。”这句话会在每一次有新愿望的时候一再重复。

一位朋友,上周搬进了新家,第二个星期遇到人就说他隔壁邻居的房子装修得如何如何地比自己的豪华!下次再遇见他,还会听到他对自己房子所处楼层的不满意的抱怨,而且他还一直为没有选择楼房中间单元而怏怏不乐……

很多人都常常有这种思维习惯,总是想这想那,只要没有达到愿望,就会一直想着他们没得到的东西,永远都不知满足。而他们如果达到了这个目的,又会冒出一些新要求,新想法,于是,心理矛盾又会出现。因此,尽管这些人得到了他们所想要的,但仍旧幸福不起来,他们总认为自己还未得到的半杯咖啡比自己已经拥有的半杯更好。

弘一大师说:“周遭环境很容易迷惑人,很容易令人生起贪、嗔、痴、慢等欲求,对于此,当用则用,便是自在之事。”生活上没有过高的要求,并不等于好的食物不能吃,好的衣服不能穿,好的房子不能住,只是不追求、不贪恋而已。就是说,有也不坚拒,无也不苦求,得之不惊喜,失之不怨恼,悠悠然淡泊于心。简单生活给人快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皮鲁克斯说:“所谓简单生活,‘简单’意味着‘悠闲’,仅此而已。”无论是中产阶级,还是收入微薄的退休工人,都可以生活得尽量悠闲、舒适,在过“简单生活”这一点上人人平等。

简单是平息外部无休无止的喧嚣,回归内在自我的唯一途径,当我们为拥有一幢豪华别墅、一辆漂亮小汽车而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每天晚上在电视机前疲惫地倒下;或者是为了一次小小的提升,而默默忍受上司苛刻的指责,并一年到头赔尽笑脸;为了无休无止的约会,精心装扮,强颜欢笑,到头来回家面对的只是一个孤独苍白的自己的时候,我们真该问问自己干吗这样,它们真的那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