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佛经》学生活
5546400000016

第16章 放得下——爱恨恩仇,皆为情障(4)

老百姓饮了湖水之后,聋子听见了声音、瞎子看见了东西、哑巴开始唱歌说话;多年患佝偻症,不能活动自如的人也能挺直腰背走路了。人间的一切疑难病症统统被消灭干净了。

老百姓们个个欢天喜地,他们得了孔雀王这么大的好处,心里都非常感激。

孔雀王见自己的杀身之祸已经过去,便飞到树上,对国王说:“陛下您可知道这世间有三个人是最傻的?一个是我,一个是捉我的猎人,还有一个就是大王您。”

国王问:“您解释一下,这话怎讲?”

孔雀王说:“人们都说美色如同烈火,那火是会烧毁自己的性命的。我有五百位妻子,却不满足,还要舍弃她们,千方百计地想要娶青雀为妻。每天清晨、晚上,为了寻找她爱吃的果子,我跑来跑去地,就像差役一样,因为这样才被猎人捕获,差点儿送了自己的命。我说猎人傻,是因为在他捉住我时,我曾经真心诚意地对他说我知道一座秘密的金山,可以给他一山的黄金,可是他不要这实实在在的一山黄金和无穷无尽的宝贝,却偏偏听信王后的欺人之言,想娶国王您的女儿为妻。世上的蠢人都是那个样子!那些妇人们的话都是些欺人欺世之言,亡国害命就是这样来的,万万相信不得。她们的话,一万句里也找不出一句真话。您看,王后的病早就治好了,可是她还提不提许给猎人的承诺?可是猎人偏偏要信她的,这猎人不是很愚蠢吗?而大王您,费了那么大力气才得到我,凭借我奇妙的医术,治好了宫内和全国人民的病,使他们个个面色红润、精神抖擞,可是大王您竟然轻易地把我放了,这就是大王您的愚蠢了!”说完孔雀王拍拍翅膀,腾空而去。

故事里的孔雀王是佛的前世。佛在故事中打譬喻说“天下有三痴”,即迷恋美色、轻信人言以及放走宝物。世间有无数人陷入这“三痴”中无法自拔。迷恋美色的丧失智慧,轻信人言的无法辨别是非,至于“宝物”就不一而论了,可能是有形的物、人,也有可能是无形的时间、美德、机遇。我们不要做故事里的孔雀王,有万般智慧却被美色蒙蔽;也不要做猎人,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虚妄不实的承诺上;更不要做国王,让生命中的珍宝白白流失。

放下无谓的固执

人们做事情,处理问题都需要有决心和勇气,但切忌将“坚持”与“固执”画等号。

——禅语

佛经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某地有两个朋友离家外出,他们打算出外找些事做,积攒些钱财,以便养家糊口。有一天,他们在半路上发现了一片繁茂而无主的麻林,他们商量了一阵子,就开始割麻,准备背回家去,拿到市场上卖点钱。

他们各背了一大捆麻继续赶路,途中又看见一大堆无主的贝壳和丝织品等货物,其中一人放弃了背上的麻,而改拿贝壳和丝织品。

他们继续走路,结果又看见一堆无主的银子。那个背贝壳和丝织品的人改背起银子赶路。而另一个男人却依然背着原先的麻。

一会儿,他们又看见路旁有一大堆无主的金子。背银子的那个男人对背麻的同伴说:“老兄!你看路旁有一大堆金子,而且没有主人,你何不放弃价值不高的麻,咱俩一块儿把这些价值昂贵的金子背回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这样我们回到家里就变成富翁了。”

背麻的男人听了无动于衷,固执地说:“我辛辛苦苦背着麻走了这么长的路,我可不想轻易放弃它。如果你想要的话,你自己把那一大堆金子拿走,我是不会在乎的。”

背银子的男人觉得这个同伴实在愚蠢,伸手想要夺下对方背上的麻。对方却把麻看成宝贝似的,紧紧地拴在身上,一时竟夺不下来。

背麻的男人固执地说:“我拴得紧,你取不下来的。我不想要金子,你要的话,自己拿回去吧。”

背银子的男人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就把自己背着的银子放弃,捡起地上的金块回家了。他的父母望见儿子背着金块回家,夸赞道:“你真聪明,得了这么多金子回家。以后,我们有福可享了。连你的妻子、儿女、仆人都有好日子过。而且我们还能把钱财施散给大众,做些有益的事情。”

那个背麻的男人不声不响地回到家里,父母见他背着一堆不值钱的麻回来,十分生气,责怪道:“你这个傻瓜!背着沉重的生麻回来,到底准备做什么?你以为它能当饭吃吗?你以为它能养活父母妻儿吗?真是个大笨蛋。”

见善不取,见恶不弃者,跟背麻的男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去看故事中那个背麻的男人所说的话:“我辛辛苦苦背着麻走了这么长的路,我可不想轻易放弃它。”这是句很有道理的话,可惜用错了地方。对于正确的决定,这叫坚持;对于错误的选择,这叫固执。

即使是正确的决定,也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才是正确的,到了下一个阶段,要依据形势作更有利的选择,否则,死抱着最初的决定不放,就是无谓的固执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身边发现一些“悲情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然并不愚钝,却常常陷入某一绝对没有好处的事情中不能自拔。任凭周围的亲戚、朋友如何劝说,他们总是执迷不悟,甚至还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来欺骗自己,直到有一天,当他们受尽折磨,终于解脱的时候,才翻然醒悟,追悔莫及。

有很多事情,你自认为正确无比的,但实际愚不可及,固执就是其中的一样。放下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去作正确的抉择。每次正确无误的选择,将指引你走在永远通往成功的坦途上。

生活总是会给我们大大小小的选择机会,但是要获得惊喜就需要我们自己去突破。在人生的每一次关键时刻,审慎地运用你的智慧,作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你的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随时检视自己选择的角度是否产生了偏差,适时地进行调整,千万不能像背麻的男人一样,只凭一句死理,便欲强越人生所有的关卡。

能舍能得,才能成就完美

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证严法师

佛语有云:“勇于追求是一种精神,勇于舍弃却是一种境界。”的确,尘世中有太多的功名利禄,人浮于事,便有了太多的追求思慕。然而生命毕竟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旅程,揽住了明月,就挽不住清风。

为了追求大山的巍峨伟峻,就必然要舍弃小丘的玲珑俊秀;为了追求大江的波涛浩瀚,就必然要舍弃小溪的清流婉转;为了追求大漠的孤烟耸立,就必然要舍弃小园的豆苗稀疏。果实舍弃了花朵的美丽,换来了秋实的丰硕;小草舍弃了温室的舒适,换来了生命的刚强;幽兰舍弃了婀娜的姿容,换来了清新的暗香;雄鹰舍弃了低空的浅飞,换来了高空的壮美;烟花舍弃了安静的闲逸,换来了五彩的神奇。舍弃了花团锦簇的渲染,一抹幽兰数枝瘦竹才能勾勒出画的风韵;舍弃了八音齐奏的喧嚣,五尺桐木几根丝弦才能流淌出泉的天籁;舍弃了浓词艳赋的堆砌,一藤一树一鸦才能点缀出秋的悲凉;舍弃了推杯换盏的更迭,一盏清茶半碗米粥才能烘托出人的情操。

学过茶道的人都知道有一道工序叫做舍弃,超脱红尘的人都知道有一种境界叫做舍弃,深谙人生的人都知道有一种智慧叫舍弃。舍弃了五斗米,陶渊明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舍弃了官场名利,李白道出了“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清幽;舍弃了富贵生活,杜甫看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怆;舍弃了浮世华美,王维悟到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雅致。

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正是对这种得舍的一语道破。得与舍的互为转化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效的,但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嘉诚曾经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职务报酬都归入长实公司账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这5000港元,还不及公司一名清洁工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年薪。

李嘉诚其实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李嘉诚每年放弃上千万元的职务薪金,却获得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自然也信任长实系股票。甚至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莫不步其后尘,纷纷购入。

李嘉诚是大股东,长实系股票被抬高,长实系股值大增,得大利的当然是李嘉诚。就这样,李嘉诚每欲想办大事,总会很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通过。对李嘉诚这样的超级富豪来说,职务薪金算不得大数,大数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的价值。

一般的商家只能算精明,唯李嘉诚一类的商界超人,才具备经商的智慧,舍小取大,李嘉诚又是其中最聪明的人。一些人的目光只会停留在眼前利益,做生意不舍一分一厘,只求自己独吞利益。这恰好是一时赚得小利而失去了长远之大利,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李嘉诚却正好相反,他舍弃了小利而赢得了大利。

小利不舍,大利不来。这是定则。小与大这一对最简单的矛盾里,包含着最复杂的辩证法。有的人视小为大,有的人视大为小,而小与大之间又常可以互相转化。悟得小大之中的真味,也就能在商圈里立地成佛了。

人生在世,不会“舍”就不善于“得”;无所不为,反而可能无所作为。生活有追求,也应有放弃。对普通人来说,因为利益所在,下决心放弃也是一种困难;事业刚开个头就要放弃,实在于心不甘!许多人为这种不愿割舍的情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做人应当见机行事,当舍则舍。如果固执冒进,必然会有凶险,留下遗憾。

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我们不停地向外追求,心里头就产生了匮乏。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温情的感觉;追求财富,就产生财物不足的穷困;追求权势,便引起对权力的渴求。人生苦短,活着便是不易,我们要学会进取,更要懂得舍弃。

有一个中学数学教师,曾因参加县文化局举办的群众文艺活动,产生了当作曲家的念头。他把微薄的工资几乎都投在购买音乐资料器具和走访名家上。一位作曲家曾明确告诉他,作为业余爱好是可以的,作为终生追求他缺少基本条件。但他仍坚持追求,四十多岁了还孤身一人,教本专业数学课提不起精神,教中学音乐课又嫌档次太低,心态严重失衡,学校只得将他“闲置”起来。而他由于“创作”过分劳累,不注意锻炼身体,已落得病魔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