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佛经》学生活
5546400000018

第18章 思得正——心无妄想,即是佛国(1)

《菜根谭》中说:“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憧憧之扰矣。”人生旅途,坎坷丛生,不要误入歧途。内心光明,行为正大,是成就大事、行之久远的正确的途径。

一念一天堂,一念一地狱

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这个心,一念的善,就造天堂的因;一念的恶,会结地狱的果。——宣化上人

一天,信重武士向白隐禅师请教:“真有地狱和天堂吗?”

“你是做什么的?”白隐禅师问。

“我是一名武士。”信重武士答。

“你是一名武士?”白隐禅师大声说,“哪个愚蠢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

“你说什么?”信重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的讥嘲!

白隐禅师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信重武士勃然大怒,“哐”的一声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对准了白隐禅师的胸膛。

白隐禅师泰然自若地注视着信重武士说:“地狱之门由此打开!”

一瞬间信重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到自己的冒失无礼,连忙收起宝剑,向白隐禅师鞠躬道歉。

白隐禅师面带微笑地对信重武士说:“天堂之门由此敞开!”

佛偈:“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一旦无常至,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世上光阴短,地狱噩梦长,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波,欲免轮回苦,及早念弥陀。”善为正,恶为偏,这是古圣先贤的教训。这个教训是真理,超越时间、超越空间。

佛语有云:“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恶念是导致犯罪的潜在因素,有的人的恶念是出于非个人意愿,他也许只是为了驱除自己的不快。有的人的恶念是故意的,这种行为最危险,因为这是直接放任自己去作恶。

一个抱着恶念的人是不可能好好生活或者快乐的。因为恶念是违背人的本性和自然价值规律的。一个人与文明格格不入,自然无法好好生活。一个人产生恶念的时候,要告诉自己,这样做对自己现在的状况无改善的作用,相反只有恶化。恶念生,遁人魔门,谁也救不了你了,你是在自焚。

亚瑟与爱玛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俩都是上班族,每天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工作上。一天,爱玛下班,回来看见门外有个四方盒,里面装着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一个木盒上装着一个按钮,上面紧紧扣着个半圆形玻璃盖子。一张小纸片粘在木盒底部,上书写着:“斯图尔德先生将在晚8时来访。”

看到这些,爱玛也没有感到奇怪。因为现在那些上门卖东西的人经常搞出些花样,博得客户的兴趣。果然,在8点时斯图尔德先生来了。见到他,爱玛以为他是来推销什么产品的,不料他却向亚瑟夫妇出示了一个小信封,说里面是打开那个玻璃盖子的钥匙。打开盖子就会发现一个按钮,如果他们按下那个按钮,世界上某个地方就会有一个人死去,而亚瑟夫妇就能得到5万美元的回报。

亚瑟认为此举是令人作呕的恶作剧,并大声喝斥他,说伤天害理的事我们不会做的,你赶紧给我滚出去。但他却迟迟不走。最后,亚瑟发火了,把他立刻驱逐出去,并将其留下的名片撕成两半抛入垃圾篓。

然而,爱玛却动了心。第二天,她捡起破名片给那个家伙打了电话,说自己只是好奇。那个家伙表示理解,当他问是否要送回那个按钮装置时,爱玛坚决不要。但她当天下班回到家门口时又见到了那个四方盒。

当晚,爱玛试图说服亚瑟做这个“实验”,她认为这是某个行为怪异的百万富翁在与人们玩游戏。她甚至说:“假如要死的人是万里之外的一个老农或是病号,你也不干吗?”亚瑟说:“你杀的是什么人并不值得讨论,关键是你这是在谋杀,是犯罪!”爱玛说:“5万美元呢,那可是一个去欧洲旅游的机会,一个买下那座乡村别墅的机会!”亚瑟脸都白了,斩钉截铁地说:“不!”

第三天早晨,爱玛早早起床为丈夫做了丰盛的早餐。早餐时,他们又讨论起按钮的事情。爱玛说:“那些人只不过在搞一个研究项目,看看普通人对做此事的反应,是否有犯罪感和焦虑心理,他们不会真去杀一个人。”亚瑟一言未发,爱玛看见他的手在颤抖。

亚瑟上班去了,爱玛痛下决心按下按钮,然后如释重负去上班。傍晚下班回到家时,她接到某医院的电话,才知道亚瑟在地铁站中被拥挤的人群推向驶来的火车。死去的竟是他!爱玛想起亚瑟的人身保险,她将得到5万美元的赔偿金!爱玛一下子昏过去了,从此她疯了。

宣化上人开示:“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这颗心,一念的善,就造天堂的因;一念的恶,会结地狱的果。那么我们成佛和下地狱,都是在这一念里面分别,所以我们对这个心,时时刻刻都要管着它,不要叫它生出一些狂心野性、痴心妄想。”

我们之所以做出善恶的行为,是由于我们起善恶之心的结果。《胜天王般若经》第七卷中说:“心不自见,若善若恶悉由心起。”心是无形无相,因而自然不能“自见”,但是,人们的一切善恶言行,都是由心生起。心既然是导致一个人的一切行为,那么,“若能伏心,则伏众法”。要想防止做恶业,就必须“当好制心”,应当好好地制伏我们的心。

了凡和尚是大德高僧,他著有《了凡四训》。他开示说:“一个人生在世间,怎么会没有良心?可是世路役役,诱惑的力量太大了,人本有的天良会被这些迷惑了。”所以,我们要时时保持一颗纯正的心,与人相处,要存仁慈心、爱心,时时刻刻帮助别人,提醒别人,让他破迷开悟,回头是岸。他正在做大梦,我们想方设法希望他醒过来。譬如这个人久陷在烦恼中,我们如果给他一副清凉剂,这种恩惠是最大的。

不存妄念,安享太平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坛经》

惠能的偈是:人的觉悟本性并不像一棵菩提树,先天纯洁清净的心也并不如同镜子,原本就没有一种有形体的东西,又能在哪里沾染上尘埃。

六祖惠能禅师的这首诗偈是在听了别人口念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之偈有感而发的。慧能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主要在于打破修持中对身心的执著。神秀将染净、圣凡绝对地对立起来,要求人们“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但在慧能看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染净、圣凡关键在于自心一念,心生善端即为善,心生恶念即为恶。心性自然,本来清净。故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妄念,又称为“妄想”。例如,我们早晨睁眼,脑筋里不断想事情,种种念头、种种幻想、公事私事、人是我非、历年的陈年往事,就会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过去,又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没有一分一秒停止。心中有很多割舍不下的事或物,那么妄念是很难被清除的。

从前有一位名叫金碧峰的高僧,他有很深的禅定功夫。他禅定功夫已经到达无念的境界,只要一入定,任何人都找不到他。

有一天,皇帝送他一个紫金钵。他心里非常高兴欢喜,于是对钵起了贪爱之念。

一日,金碧峰的阳寿将尽,阎罗王便派了两个小鬼前来索命,可是任他们东寻西找,就是找不到金碧峰的魂魄!

俩小鬼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去找“土地”帮忙,“土地”对小鬼说:“金碧峰已经入定了,你们根本找不到他的。”

俩小鬼央求“土地”为他们出个主意帮帮它们,否则回去没法向阎罗王交差。

“土地”想一想说:“金碧峰终于什么都不爱,就爱他的紫金钵,如果你们想办法找到他的紫金钵,轻轻地弹三下,他自然就会出定。”

于是,两个小鬼东找西找,终于找到了紫金钵,轻轻地弹了三下。

当紫金钵一响,果然!金碧峰出定了!说:“是谁在碰我的紫金钵。”

小鬼就说:“你的阳寿尽了,现在请你到阎王爷那儿去报到。”

金碧峰心想:“糟了!自己修行这么久,结果还是不能了脱生死,都是贪爱这个钵害的!”

于是,就跟小鬼商量:“我想请几个时辰的假,去处理一点事情,处理完后,我马上就跟你们走。”

小鬼说:“好吧!就给你几个时辰。”

于是,金碧峰将紫金钵往地上一摔,摔得粉碎。然后,双腿一盘,又入定去了。这一回,任两个小鬼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他了。

人的头脑犹如一个大容器,装进什么样的信息就储存什么样的信息。如果人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得到的都是暴力、色情、拜金主义及现实社会中的利益争斗,这些不良信息就会在人的大脑中产生各种妄念,而且这些妄念不会自生自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形成固定的观念就长久地占据人的大脑。清除妄念的最好方法就是大量接受真诚、善良、宽容等良性信息,以人的正念取代脑中的妄念与邪念,其他任何人为的强制方法都难以消除思想中的妄念。

对待妄念,我们要记住两个词:一个是“不忘”,另一个为“不起”。不忘“见宗自相光明”,不起“遮遣、成立、取舍”等心,这是最最重要的。这样,妄念突起时,不压制它、不随它跑,不产生任何爱憎、取舍之心,才能感悟到逍遥人生。

不怕地狱,就怕心偏

天堂和地狱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和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证严法师

从前,有一只猴子在树林中自由自在地生活,还和一只乌龟交上了朋友。它们经常在一起玩耍、谈天,过得十分愉快,成了莫逆之交。

乌龟的老婆妒忌丈夫天天和猴子在一起,就想找个办法把猴子杀了。于是它开始装病,直叫心口疼,嚷着说只有吃了那只猴子的心肝才能好。乌龟开始不肯,但被老婆逼得无奈,只好答应。

乌龟来到猴子家,骗它说要请它去自己家吃饭。猴子高兴地答应了。乌龟背着猴子游到河中央,一时口快对猴子说:“有一件事,我想还是对您讲明了好。今天请您到我家,不是为了别的,只因我妻子病重,生命垂危,要吃了您的心肝才会好,想请您帮帮忙。”

猴子听了,大吃一惊,但又没办法逃。于是,它对乌龟说,自己的心肝没有带出来,让乌龟带它回去拿。乌龟转身往回游,猴子到了岸边,马上蹦下龟背,爬到树上,为自己脱离了危险而高兴得直翻筋斗。

乌龟在树下眼巴巴地等着,催促猴子快点去拿。猴子气呼呼地骂了乌龟一顿,并和它一刀两断。乌龟只好垂头丧气地爬走了。

这是佛教《生经》卷一《佛说鳖猕猴经》的故事。佛家常劝人多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多说有利于他人的话,多起有利于他人的慈悲心念,多从行动上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人,成全别人。

证严法师说:“天堂和地狱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和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洪应明说:“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不如寸心挹损。”做人一旦严重偏离道义标准,就会遭到现实的惩罚。做人必须念念分明,处处提起正见。

南宋理宗时期,贾似道等大臣利用理宗贪恋美色等弱点,渐渐地把持了朝政。在贾似道当政时,许多文人投入其门下成为其门客,为贾似道出谋划策。在众多门客中,有一位叫陈淳祖的人,此人正直而且很有豪气,与别的门客大不一样,因此门客们都想法排挤他,贾似道的家人也不喜欢他。

有一天,贾似道的诸姬争宠,有人就把一位姬子的鞋子偷走,藏在了陈淳祖的床下,意欲借机陷害两人。贾似道在陈淳祖的房间里发现了自己爱妾的鞋子,但他没有立刻发火下令把陈淳祖抓起来,而是不动声色地退了出来。

当天夜里,贾似道把爱妾叫到自己跟前,在她耳边轻声说了几句,她面色绯红、站着不动。贾似道又凑其跟前,说了几句,她才胆战心惊地朝外走去。她走到陈淳祖的房门前站住了,她抬起玉手,轻轻地叩了一下门。陈淳祖正在灯下看书,听见敲门声,就放下书,问道:“是哪位?有何事体?”

她轻声说道:“是小女子,今晚无事,想来先生处一坐,想必先生是愿意的。”

陈淳祖是个正直的人,听见是贾似道小妾的声音,连忙回答道:“夫人,夜已晚,我已睡下,您请回吧。”她又用言语挑逗陈淳祖,陈淳祖一声不吭,不予理会。

双方相持了一会儿,陈淳祖见她还不离开,就大怒道:“夫人,晚生为人正直,绝不做偷鸡摸狗之事,夫人请自重,不然,晚生明天就将此事禀告宰相大人。”

这女子轻声笑了笑,就离开了。躲在暗处的贾似道见陈淳祖没有他意,就解除了心中的疑团。第二天,他询问了一位侍女,得知内情后,就更加看重陈淳祖了。陈淳祖自身正直,不怕任何方式的考验,结果免去了一场灾难。

《菜根谭》中说:“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憧憧之扰矣。”人生旅途,坎坷丛生,不要误入歧途。内心光明,行为正大,是成就大事、行之久远的正确的途径。

改过宜勇,迁善宜速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功可造。我们修行,就是要去习气毛病,去肮脏的思想,现出本有的光明,本来之智慧。——宣化上人

从前有一个比丘,因为犯了过错,从僧众中被赶了出来,既伤心又烦恼,哭哭啼啼地往前走,在路上遇到一个鬼。这鬼也是因为犯了法被毗沙门天王赶出来的,鬼问比丘:“你为什么一路走一路哭呢?”

比丘回答说:“我违反了做僧人的戒律,让僧人们给赶了出来,所有施主们的布施供养全没了,远近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坏名声,因此我伤心得直哭。”

鬼对比丘说:“我能叫你的坏名声消除,让你得到许多供养。你可以站在我的左肩上,我背着你在空中行走,人们只看得见你,看不见我。你要是得到供养,我们就平分。”

于是鬼便背着比丘,来到比丘先前被赶出来的那个村庄的上空来回行走。村庄里的人看见这比丘在空中行走,都十分吃惊,以为他得道了。村庄的人们互相说:“这些僧人真没道理,竟将得道的人给赶了出去!”村人们都涌到寺庙里,大声责备寺里的僧人,又马上把这个比丘迎进寺里住下。于是这比丘得到很多供养,他照着原先说好的那样,得到的、穿的、吃的以及各种东西,都送给那个鬼一半。

后来有一天,鬼又背着比丘在空中行走,不料正好碰上毗沙门天王手下的属官。鬼一见到天王手下的官,吓坏了,扔下比丘拼命逃跑。比丘掉落下地,摔死了。

比丘执迷不悟,错上加错,最终害了自己。偈曰:“未法多邪魔,附人显神通。智者当明辨,勿把心迷惑。”做人时时要正自己的心,因为只要没有“正”的地方,“邪”就会出现。宣化上人开示说:“一心不乱成三昧,要时刻思量阿弥陀佛的善境界,不要想俗事俗务,要一心不乱,即入禅定。”这样做,就会减少自己的错误。

现实中人人都会犯错,人人都会有失误的时候,关键是能不能及时认识到错误,能不能及时改善它,精明之人总能够做到迷途知返。人生在世,知错能改,则为君子之道。有错不思改正,或者口是心非,那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知错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在错误改正之前,你要发现和承认自己的错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不会想到纠正错误,那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聪明的人总能够做到迷途知返,自我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