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命是因果在捣鬼
5546500000018

第18章 原理篇:因果法则(16)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同样一件事情,如果从不同角度去说,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可使听者心灰意冷,也可以使听者兴高采烈。

从思考问题的角度来说,事情也是这样。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也会有迥然不同的效果。用心理学家的话说就是:积极思维使人愉快,消极思维使人悲哀。

积极思维与消极思维的差异不在别的,而在于心态。一个人的心态好坏,既可以是快乐的酵母,也可以是悲凉的前奏。

人的心态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就迥然不同。譬如同样是写花,有人赞颂:“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人却写下让人肝肠欲断的《葬花词》。再如面对秋天,马致远写得悲悲切切:“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而刘禹锡却写得十分亲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面对同样的事物,遇到同一件事,有人感到快乐,有人却感到苦恼,这完全是不同的心态使然。

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两个工匠去卖花盆,不幸途中翻了车,花盆大半打碎。一个工匠哭丧着脸说:“完了,摔坏了这么多花盆,真倒霉!”另一个工匠却说:“真幸运,还有这么多花盆没摔坏!”

一个人如果有了好的心态,那怕在身处逆境、绝境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快乐和希望。

1914年12月的一天,一场大火把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化为灰烬,损失超过200万荚全,其痛苦心情可想而知。那时爱迪生已是67岁高龄,人们都担心他经受不住这么沉重的打击,会被痛苦压得趴下去。谁知第二天早上,爱迪生看着一片废墟说道:“灾难自有它的价值,瞧,这不,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和过失都给大火烧了个一干二净。感谢上帝,这下我们又可以从头开始了。”火灾刚刚过去20几天,爱迪生就开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声机。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如果我们有着凄惨的思想,我们就会凄惨。如果我们有害怕的思想,我们就会害怕。如果我们有不健康的思想,我们就会生病。”

境由心造,快乐的心境要由我们自己去创造。有时候只要换个角度来思考,遇事多从好处想,就能变消极思堆为积极思维,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艳阳天。

有一个法律界的专家曾对300外界犯和300外慈善家进行比较,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善比恶更利于身体健康,善人的寿命比恶人的寿命平均长27岁,而且生活质量要高3、5倍,健康程度要好4倍多。

人类的总是存在善与恶、正与邪、美与丑等等相对的斗争。而历代智者为什么都劝人向善而不劝人向恶呢?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人活得更健康,人际关系更好,更受人尊敬,更有自信,生活得更自由自在,而向恶者却恰好相反。

由此看来,一个人持善心做人,往好处想,是更能得到健康的身体。

往好处想,当然不只是向善一方向,你对某人有仇恨,而且积冤很深,此时,你可以试试往好处想,想想对方曾经的好处,或者作为对手的好处,如要不是你有一个这样强的对手,你也不会有这么利害的。

你也可以想像一下苦难给你带来的好处,苦难是负向的黄金,你在一次次挑战中终于成长了成熟了……

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也以偿试往好处想。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都有一正一反,你若死死抓住负面的一点思考,那么,你必将若不堪言,生出疾病,而你若总是尽力往好处去想,方法就会出现,前面就可能豁然开朗。

情绪分两类: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

情绪的第二个特性是“两极性”。从临床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把情绪分为两类:正性和负性情绪。凡是给我们带来愉快体验的情绪就叫正性情绪,凡是给我们带来痛苦体验的情绪则叫负’洼情绪。正性情绪包括喜、爱、满意、欣慰等;负性情绪包括愤怒、焦虑、恐惧、悲痛、羞愧等。

我们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多一些正性情绪,少一些负性情绪。

我们愉快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事情本身,它还取决于另外一些因素。第一是认知方式,即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如果我们感受到事物坏的一面,我们就会痛苦;如果我们感受到事物好的一面,我们就会愉快。

定律5:助缘助果——千里姻缘一线牵

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因、缘、果。

因果更确切地说是谈因、缘、果。可以用公式直白表达为:

好坏结果促成=根本原因+辅助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内因+外因

因——原因,包括因与缘两个方面。因是生力,是根据。缘是助力,是条件。唯物辨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发生变化,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待缘起,缘待因生,因缘和合,则生结果。

缘——辅助因素。缘起就是有了因就肯定有果,内外所有的事物,都是缘起的现象,因缘的结果。佛教所说的因果,就是一种类似骨牌游戏的因果网络确定的因果,只是这种因果网络与骨牌表示的因果网络有点不同。组成表示骨牌游戏的因果网络的基本因果都是必然的因果,而产生佛教所说的因果的网络,是由众多必然的、偶然的细小因果汇聚成的。骨牌在其因果传递过程中,表现出确定的动态过程;而佛教所说的因果网络所表现出的因果传递过程,却是飘忽而不确定的。因此,佛给这种网络启了一个更独特的名称——缘。

果——结果,是因缘发展的最后结局。事物具备了发生的根据和发展的条件后,则必然产生结果。

其实在佛学里“缘”是很重要的。

因——(遇到)——缘——(才是)——果。

你通过修行,把那个缘断了,他想报就很难了,等到你修成了,有承受能力了,再报也没痛苦了。就像你种一个种子(因),不给他浇水、施肥(缘),他想结果(果)就没那么容易了。你可以看佛讲的四圣谛中的集谛,你就明白了。

佛教的因果规律指的是因、缘、果相互生成、影响和转化的规律,也就是起因、变化的条件(缘)、造成的结果,而后因此结果生成新的因、缘、果。指的是因缘果报一个整体过程,在佛法中没有什么“注定”的概念,是个变化和无常的概念,由于缘(各种内外影响的条件)的存在,使因生不同的果,果又影响新的因。

由于“缘”的存在,使得事情发展总在变化中,由此产生不同的果的可能。只要我们控制好“缘”,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条件,就可以改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轨道。世上只有永恒的规律,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果,内外缘的影响变化改变了因是否结果,结什么样的果,多长的期间结出果。所以一切都不出这个规律。

由此可知,世界是由因与缘的和合而成。天地间一切万物,都是由自因(亲因)与缘(助缘)和合而成的。

什么是因缘和合呢?

因是直接条件或主观因素。

缘是间接条件或客观因素。

和合就是适当的、很好的配合在一起。

因缘和合也就是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很好的配合在一起的意思。

举一个比喻:拿一粒瓜果的种子种在土地里,这叫因;后来种子出芽长大,瓜果成熟叫果。助缘就是帮助成长的机会,好比种子,种了以后就要浇水、日晒、施肥,方会结果。所以必定要有因有缘,才会结果,这样看起来便很明显,见果知因,好像见瓜,就知道由瓜的种子生起来的。

再比如说:我们的身体是因缘和合的,那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元素适当地配合在一起所组成的。我们的感受也是因缘和合的。视觉是眼睛和色彩、光线的因缘和合:眼睛是因(直接条件),色彩和光线是缘(间接条件);听觉是因缘和合的;耳朵是因(主观因素),声音是缘(客观因缘);嗅觉也是因缘和合的,鼻子是因(能嗅),气息(香、臭)是缘(被嗅);味觉是因缘和合的,舌头是因(感官),味道是缘(被感知的对象);身体(皮肤)是因(主角),种种物体是缘(环境),所以触觉是因缘和合的。

因果是缘起的一个方面。过去对因果的理解,往往从单一因来理解,其实,因果概念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因与缘结合在一起,形成果。传统理解中,往往把缘给去掉了。实际上,有因有缘,才能生果;而现在往往只谈因与果,好比一个苹果种子,没有土壤、水分、肥料,能结出苹果来吗?这是大家理解偏了。

因,是必须具备的、主导性的直接条件。

缘,则是辅助的、配合性的间接条件。

因是主,缘是宾。因是主角,缘是配角;这是一出戏中众演员的关系。一出戏没有主角则绝不可能上演,因此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整体而言,则演员是因,道具是缘;道具是用来配合演员的表演、衬托剧情用的,属于辅助的间接条件(缘)。以一棵树为例,则种子是因,其余的泥土、水分、阳光等都是缘。当因、缘具足时,于是长成一棵树。这就是因缘和合的道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诗是指一切有为法,因为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小至芥子、大至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喻如星光:在天空中的星,在黑暗中,也稍有点光明,但日光出现的时候星光也就隐没了。众生在无明位中,有别别了知,就如黑夜星光似的;但无分别智现前时,这分别见也就被消灭了。

没有因缘,万物不生!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么?佛法的精髓,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缘起!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缘起性空!如果把握这个精髓,学佛就不会出偏差。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定哪一部或哪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大体上是由于所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如一篇文章的能够成为文章,能够到达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至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

这种关系(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着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

正因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缘生缘灭的,都是变化无常的,也就证明一切的现象,都是假有的、暂有的、幻有的;从一个水面的泡沫到整个的世界,乃至太空的星球,都是一样,都不是永恒的。既然不是永恒实在的,就证明是一切皆空的,所以佛教称此道理为缘生性空。

佛教,一向被人称为空门,原因就在于此。但是,大家对于佛教的空义,又是误解的多。因为佛教的空,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这个空,相当于不实在的意思,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多数人以为空了就一切都没有了,其实,佛教是从缘生(关系)的分析上说明空无实体的道理;正像一辆汽车,如以化学家的眼光去分析,汽车就不实在了,汽车仅是各种元素及关系的结合而已,但从现象来说,当汽车尚未损坏到必须送进大熔炉里重新熔铸的时候,汽车还是汽车。

所以,佛教讲缘生性空,是着重于本质的分析透视,从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不要为了幻妄的名利物欲而变成名利物欲的牺牲,这就叫作看破、叫作放下。看破的是现象的幻境,放下的是名利物欲的贪得无厌,而不是否定了现象的存在,所以佛教徒讲本体是空,但仍不能离开幻有现象而存在,因为若无能力解脱生死,终究是在业力的造作与受报之中,业力也是幻有的,但却能够牵引生命的升堕而感受苦乐。

在这里,不要忘了:一切现象的幻现幻有,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之所感化。因此,若能悟透了缘生性空的道理,便能不受一切幻境的诱逼;不做一切幻境的奴才,而得自由自在,那就是一种解脱生死的工夫。人,一旦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转,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业而能解脱生死或自主于生死了。

世间的一切物质、感受、感想、意志、判断、经验、认识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这是永久不变的定律。小至微生物,如细菌,大至整个世界,都必须彼此相依、互为因缘才能够存在的。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不依靠别人或其他事物的助缘而能够单独存在的。即使他躲到山林里去,他也必须从树上采摘野果、野菜来作为食物。这些植物都有赖于阳光、水分、泥土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的。所以,即使一个人独自躲在山林里,也还是需要间接地依赖大自然的种种事物。

就像这样子,世间的万物互为因缘,彼此相依相存而得以生存、增长;然而因缘既有和合,便也当有分散。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分散则灭。生灭的变换,就是无常。

事实上这种变换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著,只是我们不曾细心留意罢了!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

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

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