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平均法则的运行。但平均投掷或是单次投掷都遵循了因果法则,如果我们能够去追究之前的原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对一颗骰子来说,它不可能在同一环境同一时间下落。
如果有相同的原因或条件就会出现相同的结果。对每一件事来说都会有一个原因或理由。没有什么事情的发生会没有原因,甚或一系列的原因。
关于这条法则,在某些人的头脑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困惑,因为仅仅从事实来看,他们无法解释一件事情是如何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或者说一件事情如何成为另一件事情的缔造者。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引发或缔造了另一件事情。原因和结果是平等的。一个“事件”的到来或发生“只是作为在它之前发生的事件的后果”。没有一个事件会创造另一个事件,它们都只是一个串联万有的时间长链中具有前后关系的链扣。在所有之前发生和之后要发生的事件中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一块石头从大山的边缘上落下撞击到山谷边的一座茅合的屋顶上。第一眼看去,我们认为这只是个偶然的结果,但当仔细推敲这个事件,我们会发现在这单纯的事件之后隐藏着一系列的原因。
首先由于下雨的原因使得支撑石头的地表的泥土松动了,从而使得石头有条件下落;而在这个事件之后,又存在着太阳的作用、雨水的作用等等,这些使得这块石头逐渐成为一块很大的石头;然后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出大山形成的原因,是自然的动荡使其隆起,然后日积月累逐渐增高增大,最终成为现在眼前见到的大山。这之后我们又可以追查雨的形成原因,等等。然后我们可以再考虑屋顶存在的原因。简而言之,我们会发现我们处于繁多复杂的因果关系之中,而我们奋力从一个因果关系挣脱出来后,就又进入了下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中。
正如每个人都有双亲,两对祖父母,八位曾祖父母,及十六位高祖父母,如此这般往上追溯直到,比方说上数四十代,祖先的数目达到了几百万;同样,在最小的或是最不起眼的最琐碎的小事或现象背后也存在着如此多的原因,例如在你眼前飘过的一缕烟尘。追溯这缕烟尘的来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远古时代,追溯到大树枝干长成之后又变成煤,直至现在眼前飘过要继续它奇妙旅程的这缕烟尘。
一个庞大事件的原因结果链条,把它带到现在的这种情境,后者只是事件链条中的一个环扣,它将是几百年后事件的产生原因。同样的,正是由于这一缕尘烟所牵连到的一系列事件才引出以上一段文字,增加了排字工人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校对者的劳动量;引起了你或他人的某些思索,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想法,而这一切又影响到了其他人,如此一环扣一环,超出了人们再深入思索的能力——飘过的一缕尘烟所牵涉的一切,向我们展示了所有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也更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事实:“凡事无所谓大小,都存在于因果链条之中。”
现在我们稍作停歇,假想一下如果在石器时代某个男人没有遇到某个女人,那现在我们的读者可能就不会在这里读这些文字了。
如果这对夫妇没有相遇,可能现在我们写这些文章的作者现在也不会在这里。而现在我们这些写作者和读者都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许多其他的人,无论是现在的还是以后的。我们所思索到的每种想法,我们的每种行动,都在因果链条中有其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结果。
有些人说:“我当然可以随意自由地行动或做事——我只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他们没能解释“想做”、“随意”是从何处而来。什么是他们“想做”一件事而不想做其它一件事,又是什么使他们随意“乐意”做一件事而不是另外一件事?“难道他们所谓的“乐意”和“想做”没有原因吗?自我掌控者能够将这些“乐意”和“想做”推到思想杠杆的另一端。他能够真正地“随心”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由于一些感受、情绪、情感或环境的驱动而心生渴望来做这件争情或因情势所迫使他这样做。
大多数人像降落的石头那样随势所趋,受环境、外在影响或内在的情绪、渴望等等所影响,为比他们自己意志更强的其他因素诸如传统、环境和建议等等所左右,他们个人毫无抵制地随波逐流。他们像人生棋盘上的受摆布者一样被动地移动着,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游戏结束时就被搁置一边。
但那些掌控者,他们很清楚游戏法则,摆脱物质层面的束缚,置身于人性的更高层面上,掌控自己的情绪、性格、品质、极陛以及周围的环境,由此而变成游戏的控制者。
掌控者并没有摆脱更高层面的因果关系束缚,但他们遵循更高层面的法则,因而能够控制低层面的形势。他们是法则中有意识的一部分,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工具。他们受制于更高层面的同时,也控制着低级的物质层面。
然而,不管是高层面还是底层面,法则时时刻刻都在运行着。没有所谓的“偶然”的东西。蒙昧盲目的神灵已被理智所推翻。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用我们被知识擦亮的眼睛清楚地看到,一切都受普遍法则的支配——无限的法则归根到底只是一条大的法则的体现一法则就是造物主。正如圣经中所说的——没有经过造物主的允许就连一只麻雀也不能随随便便结束生命。甚至我们头上的头发都被数过。没有任何事物存在于法则之外,也没有事物与之对立。
然而,不要错误地认为,人类只不过是在法则支配下盲目地行动——远远不是那样。我们认为更高层次的法则总是高于低层次的法则,因此人类可以利用法则战胜法则,甚至在法则中寻找庇护,并凌驾于表面的法则之上。您能够从中把握到深层的意义吗?
指导3:确信因果报应
报应就是报答和感应。报是报答、报效、报恩、报酬、回报、报德、报复、报仇、报怨。应是感应、后果、应当、应该、答应、呼应、顺应、适应、应变。报应原指种善因得福果,种恶因得苦果。后来专指种恶因得恶果。对种什么因必然得到什么样的相对后果的报应报答。而行善者种善因,应得到善果,好的报应;对受惠者来说,要对行善施惠布施者应报恩报德。而对行恶者来说,被受害者心中怀恨不满,要寻机报复、报仇、报怨,这就是报应。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三个偈说明因果报应有如下九个特性,有位大师是这样总结的:
一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虚弃,果无滥得的必然性。任何事物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生起或消亡,它的出现生存发展必然有一定的条件和因果关系。要想得什么果,就得种什么因。“三祗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思想言语行为的出现,都有一种相应的因缘。同时又会对未来产生必然的影响,所谓“无因不果,无果不因”。在佛法的因果观里,这个世界绝对没有“偶然”的存在。偶然的概念只存在于片面的与短浅的眼光中,因此无法看清生命与时空的相续,偶然的东西包含在必然之中,也自然难以理解“偶然”背后的必然性。造业种因,非善即恶;感果,非苦即乐。这是因果的必然性。
二是因果无处无时不有,真实存在的普遍性。
天下之事,皆有因果。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都会结出一定的相应的果报。其事之成功与失败,皆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败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仍在事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理缘也。佛教法门虽多,概不出“因缘关系”。我们从日常生活上看出因果的件件事实。因果规律是不可逆转和抗拒的客观存在的,不是因为你相信它就有,不相信它就没有;也不是说佛说了才有,无佛世界也离不开因果报应。并不是由一两个人或一部份人否认反对就没有了因果,其实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都广泛存在因果至理。以天时论,日出日没为因,昼夜为果;寒冷为因,霜雪是果;以人事论,内伤外感是因,疾病为果;求学是因,知识为果;勤俭是因,富裕为果。任何一时一地,一举一动,没有一件事不是表演因果关系。因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确具有广泛的普遍性。
三是善恶分明果报一视同仁的公平性。
小(大)善行得小(大)福报,小(大)恶行得小(大)苦报。善恶不能轻易互相抵消。天地大公无私,因果面前,不分贫富贵贱,善恶分别报应,不能随便抵消,有钱有势者做了恶业,无法用金钱改做善事以求抵消应受的恶报。否则有势有钱的人,大可有恃无恐,做尽伤天害理的事,然后花钱做做善事,就可消灾,免受恶报,哪有公正可言。因果原则公正,报应不爽,合情合理,无偏无私,没有特权,偿罚严明,毫无例外,绝对公平,自作自受,一视同仁,一律对待的公平性。
四是祸福相连,因果转换的相对性。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祸福相连。享福消福,不可享得太过,享尽前生福报来生必然受苦。务要惜福植福,更要福中重积福,不要人在福中不知福。惜福才不会折福。福尽祸至,祸易闯而难防,要趋福避祸。因与果是相对的,互为因果,因可转变为果,果亦可转变为因,因果互相转化。因果法则中无第一因,亦无最后果;因前复有因,推之无始;果后复有果,引之无终。
例如你为祖之子,亦为子之父,祖与子亦复如是。因(果)是相对果(因)来说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皆是相对而成,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但有一条原则,同类等流,造什么因得什么果,因与果是相应的。这是因果互相转化的相对性。
五是前因后果相续不断的循环性。
任何一个人都要经过生老病死的规律。十二因缘的基本法则是: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第三个相续不断。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不断流转,叫流转门。十二因缘包括了三世两重因果。无明和行是过去所做之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所受之五果,这是第一重因果。爱、取、有是现在所做之三因;生和老死是未来所受之二果,这是第二重因果。生命的因果流转,是由过去烦恼障,不断造业受苦报;又由现在受报造业再受报,周而复始。一个业所产生之力量,回过头来,又要产生新的行为(业力),生死轮回流转,故而带有循环性。
六是似明不显,藏而不露的隐微性。
因果报应通于三世,隐微而不明显,我们凡夫无法知道过去世与未来世的真相。三世是指过去世,现在世(已生未灭),未来世(未生未起)三报(现报、生报、后报)。因果报应通于三世有三意:一是从行善(作恶)到产生果报所须的时间有快慢。快的当生来生,慢的未来世百千劫。二是产生果报后受报的时间也有长短。短的几月若干年;长的久远无穷报尽为止。三是造业成因,不会自动息灭。在一定时间内有效起作用的特性。
七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本质性。
《般若经》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万法皆空。缘聚就生(有),缘散就灭(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是妄相、幻相,佛家称为妙相,是空的,假的。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说明得不可得,所有也不可得。所以万法皆空。《地藏经》的中心思想愿力和基本教义法门都是建立在业力上的。十二因缘,生死流转,因果相属,如环无端,象一个环一样,叫因果之环,环体坚固不破,环的用是连绵不绝的,时刻不停的。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总难脱。
一切修行都要在业力上修证,才能从业力网里解脱出来。因变成果,因空了;果又是下一个果的因,所以果又变成因,果也空了。可知因果也是空的。因果怎么会不空?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相续不空因果永远是相续的;循环不空一个人造业是因,受报是果,受报时又造业,不断重复,连续循环。所以因果不空是讲它的这三个本质特性。
八是业力不灭,报应不爽的可怕性。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予先断除恶因。没有恶因,也不会得那个恶果。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比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众生怕受恶果,是因为不明白恶果是产生于恶因,造恶因而不顾后果,当恶果现前就害怕遭受悲惨的恶果。果报无情,严重残酷,真是可怕。
九是“善恶交错,互相矛盾”的复杂性。
这是指因果不是简单的一因一果,单因单果。而是种多类杂,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因果法则概括世间一切原因结果,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物质世界的物理因果;二是生命生理变化因果;三是精神世界心理行为因果变化。这三种因果互相交叉,相互影响,盘根错节,隐微难测。在实际生活中,同一个原因在不同条件下,往往会产生多方面的,甚至相反的结果;一个结果又往往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现象掩盖本质,真相确实莫辨。往往出现事物缘起的理则,与缘生的结果事实,互相矛盾。
例如为什么好人做好事得不到好报?
一是由于他过去所造罪业深重,恶因不可避免,而现在因缘相遇条件先成熟,所以先受恶报;如果他今生不行善,恶报还会更重。
二是今生行善做好事,虽然可以转变恶报。但功德不大,福报与恶报力量悬殊,善不敌恶,只能转变一部分罪报(重报改轻报,缩短报期)但还有未能转变的恶报,必须继续受恶报,直到报完为止。
三是今生所种善因,已作不失,但善缘未熟,迟遇迟熟,未来定会有相应的福报。善恶不能互相抵消,只能分别受报,先熟先报、后熟后报。
四是今生行善做好事,因缘即将成熟,福报可使原受重恶报转变为轻报;后报报期缩短提前受报。或者即将受报完毕。
如何正确理解与因果法则互相矛盾的现象?
本来有书中那么多实例做证,读者诸君大可深信因果报应的真实性。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矛盾的现象,可能使不少人在阅读本书后,对因果报应的道理仍旧半信半疑。
例如:书中说放生戒杀有好报,偏偏见到有些戒杀吃素的人,现世中受病苦折磨,坎坷度日;书中说杀生食肉有恶报,偏偏见到有些富翁们,每天三餐山珍海味,却不见报应临头,反而事业越做越大,钱越赚越多,甚至有些天天杀生的屠夫,却是钱囊饱满,身体肥壮,因果法则似乎管不著他。
由于这些矛盾现象的确存在,而且为数不少,难怪使大家对因果的说法疑惑重重,无法深信。因此首先要在本篇,简单讨论这些矛盾现象的来龙去脉。至于整个因果法则的原理,内容复杂,牵涉极广,须看专书讨论,方能尽其详情。
关于因果报应净松居士是这样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