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爱是最高的算计
5546700000025

第25章 聪明人为什么会在自私追求中使用大爱(3)

关于人的本性的冲动,什么时候应该压抑什么时候应该表现,完全是采取父母的标准。因为形成在早期,固定成习惯,常能保持终身。这种内化的态度即构成超我。所以人的道德品行往往植根于从小培养出来的人格。

由于人性具有超越性,因此,人性本私,但不唯私。因为人要在社会中求生存和发展,如果唯私,他将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人除了爱自己,还会爱别人,首先爱那些给予他快乐和好处的别人,继而爱那些帮助或能够使他生存和发展的人。

爱的程度以给自己好处和快乐的多少而定,给予快乐与好处最多者爱得最深,随着给予快乐与好处的减少,其爱的程度也跟着减少。假定以自己为圆心〔因为人最爱的是自己〕,划不同大小的同心圆,按照爱的程度不同,而分别放在不同圆圈上,那离园心最近的圆圈上是给自己快乐和好处最多的父母妻儿,然后是兄弟姐妹,再后是亲戚朋友,再后是同事同学等等。至于面不相识,情不相关的国人、世人。很难言之曰爱了。这就是孔子、弗洛依德所发现的“爱有等差规则”,也可称之为爱的同心圆定律,包生把它称为心理力学法则。

自私里面还蕴涵着欲望、智力和情感

自私的实现具体来说也是有步骤的,没有无缘无故的自私,自私首先表现在自私的对象上,即某个具体欲望;其次表现在实现具体欲望目标的方法途径上,即智力;最后表现在欲望目标实现的结果体验上,即情感。

我们把欲望看成是人性的第一范畴;智力是第二范畴;情感是第三范畴;还有其它人性现象都只不过这三个范畴演变和衍生而已。

古今中外,圣贤学者探讨和论述人性欲望、智力和情感的著作和言论、浩翰如海,多年的学习与思考,使我受益非浅,享用终身。由欲望、智力和情感组成的人性大致可以作如下归纳:

欲望:泛指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向往和追求。细致点说,它有先天固有和后天发展两个方面。前者可称“欲”,后者可称“望”,合称“欲望”。欲在人的生命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作用,肉体既己诞生,灵魂尚未毁灭,欲便是驱动人生活动的根本动力。前人对此己有深切的认识和论述。佛家认为人生该苦的根本原因来自人的贪欲。这无疑是一针见血的。但提出通过苦修,达到“无欲”的境界,儒家和道家又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实是没有一个人在生前达到绝对无欲的境界,也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力量能灭得了自然的人欲。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人到底有那些欲望呢?众说纷纭,我把它作如下归纳:

食欲:是一切生命存在的第一需要。生命一日不息,食欲一日不止。源自消化系统。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

性欲:是人类繁衍的需要,源自生殖系统。是有限的,在完成了任务以后在生命结束以前就会逐渐枯萎,退出人生的历史舞台。也是中性的。

知欲:也叫求知欲,自然基础是好奇心。开始是趁利避害的需要,思维一经启动,必向外界伸出探索的触角而产生思想,因而广延于自然和社会。是善的。

贪欲:原自人类原始阶段求食的困难,当求食十分困难的时候,本来是一碗饭就可吃饱的人,在有可能得到更多的饭时,就会贪婪的产生获得更多的饭,以保证今后生存的需要,长此以往,升华扩大而形成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是恶的。

权欲:表现为对同类的控制与支配。源于生存和发展本能的扩张。对同类的控制与支配其目的在精神上能获得尊重,在物质上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其性质是恶的。

竞争欲:人在天地间生存和发展,由于其生存发展的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始终是稀缺的,必然会因食物、性对象、巢穴等一系列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展开竞争。内部竞争不够,还会扩张到外部其它动物,此属生命链上的必然。人兽同理。此外还要和天灾,人祸抗争,其原点来自求生存的本能,进入社会文化后,求生存上升为求发展,竞争的目标和范围便裂变式的无限扩大,层出不穷。它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具有善性。也是扰乱人际和谐的毒药,具有恶性。

占有欲:它和竞争欲紧密相关,互为表里。可以说竞争是手段,占有是目的。也可以说竞争是因,占有是果。始于基本生存的需要。当发展到高级阶段,随着竞争欲的扩张,它也会跟着膨胀。竞争的目标越多,占有的范围越广,从财富,名誉,功名、权力和其它一切都想占有,甚至是为占有而占有。是一种恶。

荣誉欲:源于人的羞耻心〔不同于后天文化的廉耻心〕。人天生有一种可杀不可辱的人格意识,一个人被别人打了一拳,肉体感到疼痛,因而会愤怒,但另一个人并没有打他,只朝他啐了一口唾沫,肉体并不疼痛,其精神却蒙受了极大的羞辱,其反抗的力度决不亚于回报一拳。人做了好事,有人拿礼物致谢,他高兴。有人没有拿礼物,只是诚恳的说了一些赞美颂扬的话,他同样高兴,甚至更高兴。这种羞耻心就是天然的人格意识。经后天文化道德的彩绘,便形成崇高的荣誉感和自尊心。是人之大善。另外,不朽欲也是荣誉欲的一种表现。

自由欲:世上没有一只鸟儿愿呆在笼子里,也没有一个人愿在外力束缚下生活。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但自由作为宇宙精神之一,永远是相对的,第一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第二要受社会伦理的制约,故自由欲在趋向正义时,会产生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思想等善性。当趋向邪恶时,则会导致独裁自私,反民主,反社会的恶欲。

长生欲:它不同于求生欲,求生欲是针对生命而言,长生欲是针对寿命而言。前者重在对生的热爱,后者重在对死亡的恐惧。人人皆知人必有一死,但人人皆有贪生怕死的心理〔鸡犬牛马也一样〕。对水淹火焚、车祸、匪祸等非正常死亡自怀恐惧,对寿终正寝的自然死亡同样恐惧。这个原因单从社会角度很难解释。其根子在于生理反映,当正常运转的生命系统一旦出现某种意外和面临崩溃的时候,报警系统便会发出信号,通知各系统紧急调整和全力挽救,以延长肉体和灵魂的生存,防此解体和崩溃。这种报警信号反映到肉体上就是“难受”的感觉,反映到灵魂上就是“恐惧”的情绪。这就是长生欲的由来。长生欲进入社会文化后,受观念不同的影响而分道扬镳,一路走向炼丹吃药,求仙拜佛乞求不死,一路达观对待听其自然。其性属中。

以上十欲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先天固有自然的,也有后天文化的。概括而言这也只是欲望的主干,而且也不尽全面,细说起来远非十种,百种千种也有可能。我们以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好是坏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也只是浅显的,大致的。随着这些欲望在人身上表现的程度强弱的变化,其善恶属性也可能发生逆转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需辨证的看待。

智力:智力与情感无关、和欲也不同,是灵魂的使者。

人有天才白痴之分、贤愚之别。贤和愚包括了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天才和白痴却纯指自然因素。所谓天才,是指某人在某方面具有先天超常禀赋。如数学天才、艺术天才、军事天才等。所谓白痴,是指生理学上的痴呆傻人。这里的区别集中到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智力的高低。

智力纯属大脑的产物,表现为思维的力度,是人性的一个范畴。是中性的。

为了说明白,需要对如下几个名词加以界定:

智力:即思维的质量和力度,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想象力、感悟力等。

知识:指智力进入社会后,通过实践、学习、思考等获得的可以用来解决和解释各种问题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方法。

才能;指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只有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具有才能。才能的大小逻辑上与知识多少成正比,实际上却并不一定成正比,这是因为还有其它因素干扰的结果。

智慧:是才能融入了道德因素后的一种综合称谓。智是才,慧是德,德才兼备谓之智慧。有才无德或有德无才皆不能称智慧。

情感欲望是人性的一个范畴,情感是人性中的另一个范畴。欲的特点是主动追求,情感的特点是自然流淌。

情感:是个人对他人、他物情绪和感觉的感情流露的总称。至今没有被人完整的认识清楚。也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我这里只是妄自从学习和感悟中谈自己的体会。情感包括人对他人、他物的爱、恨、喜、怒、哀、乐、悲、忧、思、恐十个方面。情感的种类和表现是极其繁杂的,这十种只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象憾、怨、妒就没有包括进去。这些人的情感我们都经受过,都是天生的人性的一部分。值得说明的是:“悲”不是指悲伤的意思,悲伤属于“哀”的含意。“悲”的本义是慈悲,即同情心和怜悯心等。“喜”是指喜好的意思,不是指喜欢,喜欢属于“乐”的含义。

总之,人的欲、智、情三者综合就构成了人格、个性和气质。而人的人格、个性和气质还会具体体现如下:

意志力:是个体对待挫折和痛苦,在肉体和精神上的忍耐能力。肉体的忍耐力主要表现在耐饥耐渴、耐寒耐热、耐疼痛等方面,取决于身体条件和精神面貌,每个个体的命质不同而差异很大;精神方面的忍耐力表现为坚毅力,如对信念的不动摇,对寂寞和穷困的忍受力,对威胁和利诱的承受力等。意志力是促使智力充分发挥作用的催化剂。事情的成败往往不是智力和物质的较量而是意志的较量。但意志力也是局限的,人到油干灯灭的时刻,意志也会崩溃。

气质:是人的各种命质因素在个人神态表情上的外在表现。有的人气宇轩昂,给人以喜欢尊重的感觉;有的人卑猥琐屑,给人以不屑轻视的感觉;有人目光深沉,谈吐清爽,给人以敬畏的感覚;有人贼眉鼠眼,出言粗俗,给人以厌恶的感覚。气质在不与外界交流时,对人生没有什么影响,一旦与外界发生交流,对人生的价值就会无形的显现。

性格:是人性的浓缩。人性的多种范畴、各种因素集合起来,反映到某一个人身上叫性格。

人的欲、智、情、胆、才、德等,一切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无不体现于性格之中。每个人都有性格,每个人的性格又千差万别,对个人来说叫“个性”。

弄清了上面这几个名实问题对以后的探讨人性至关重要。

自私导致利己与损人,利己与损人导致爱恨情仇

自私在运作时是有简易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利己与损己。利己则爱之,损己则恨之。人类的一切其它情感表现形式都依次而生。

任何人在他的一生中,都会接受到他人给予的快乐与好处,如父母把他养大,妻儿给他快乐等等,因此在其人性中都存在爱他人之心理特质。由爱人之心所导致的情感是同情心和报恩心。

它们的区别是:同情心源于对别人的痛苦的感同身受,当你看到别人在受苦时,你会感到同样的痛苦,陪着别人流泪,直至伸出援助的手,被同情的他人不必与同情者有任何关系,同情者都会情不自禁的产生同情感。这是人性中具有积极潜能的社会情感,他引导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扶危济困的友爱行为。也是这些行为的心理原动力。

报恩心,是一种源于他人给予自己好处和快乐的感激之情〔感恩心〕予以报答的心理情感。前提是他人给予了自己的快乐和好处。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情感,他使人知恩投报,对他人具有责任感,能促进社会和谐。每个人都具有这一潜能,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有知恩投报的情感,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我国古典戏剧中宣扬了无数知恩投报的好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丧失自己的亲人以报答有恩于己的人。可种种社会原因使一些人泯灭了这一人性中的基本情感,酿成种种弒父母,残亲朋的悲剧。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社会问题。

恨。是由于受到痛苦和损害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和爱一样,个体所遭受的痛苦和损害愈大其恨之则愈深。恨之程度与遭受痛苦和损害的大小成正比,这也为弗洛依德等的研究所证实。人可以恨自己更可能恨别人。

当意识到自己的一些痛苦是由自己的原因而引发时,他会恨自己。从而产生内疚感、罪恶感和自卑心。我的一个亲人就是一个典型,她心地善良,待己极严,生活中的就业、评职称、生病,偶发事件中的伤残等等一系列痛苦遭遇,那怕是微不足道的,都铭记在心,念念不忘,都归咎于自己的原因。从而自卑、自责。生活总是过得不愉快,腿部负伤本来已痊愈了,但由于害怕重蹈覆辙。连累家人,而始终不敢独立行走。我也看到另一个洁癖的女人,她害怕自己的不洁而给别人带来痛苦的罪恶感,而拼命的洗刷自身和打扫家庭的极端行为,简直不可理喻。这是存在于人性中的一种潜能,个别人会显现出来成为行为。

恨他人是因为个体所遭受的痛苦是由于他人的原因造成的情感反映,由此所表现的心态是嫉妒心和复仇心。

嫉妒心是由于别人的某些方面优于自己而对别人采取的一种恶意,这种恶意并非他人有意给予了他痛苦而引发,而是嫉妒者自我感觉到被嫉妒者某些方面优于自己而产生的恶意,我看到过一个女人嫉妒另一个女人比自己漂亮而不惜故意把盐酸泼在她脸上。而犯罪,在此之前两人还是表面上的好友。因此,嫉妒心不仅害人,还会违法害己。

人在求生存求发展,推动爱、恨情感实现过程中,对未来成败的估计和判断是不一的,对成功估计强的自信者,充满着侥幸心理敢于冒险;对失败估计强的人充满恐惧感,总是畏缩不前。

侥幸心和恐惧感同时存在于每个人的人性之中,侥幸心强的人敢于冒险,但内心深处也存在一些恐惧感,冒险也会有一些约束。恐惧感强的人也会存在一些侥幸心理,去干一些勉为其难的事,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二者是中性的很难断言其善恶。侥幸心理导致的冒险精神,有利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同时也会促使人们冒险犯罪,危害社会。恐惧心强的人,因为害怕惩罚而循规蹈矩而有利于社会稳定,过分的循规蹈矩又不利于社会发展。

人性向善、向大爱进化是有坚实基础的

所谓人性即人的原始欲望所驱使的行为之心理本性。人性本“私”,但不唯“私”。因此,它有向恶的可能,也有向善的可能,这是因为:

一是在人的原欲中就有爱的需要。人既要别人爱自己,也会爱别人,婴儿呱呱落地,为了生存他要吸食母乳,本能的知道母乳是他生存的泉源,他的潜意识里就会本能的爱他的母亲。因而母亲总会看到不会说话的婴儿清澈无邪的眼睛朝着她示爱的微笑,随着年龄的增长,感知的增加,他会对抚摸他,拥抱他使他获得快乐的人示以爱意的微笑,这说明不需要任何外人的调教人性本身中就存在爱的本性。而这种对人的爱,是一切善的起源和基点。正是这种原始的爱经过后天的培养和发扬才可能使人有小善、大善、至善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