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生活·文学与思考
5547400000005

第5章 论赵本夫和他的小说(2)

然而,赵本夫毕竟没有在这里停步,而是把笔向纵深地带一人的情感领域伸去,探测这个领域中更为微妙的景观变化。《寨堡》所反映的内容在封建社会是不少见的。从小被父亲代定了娃娃亲的舒惠芬16岁那年让人趁未婚丈夫病危时娶过来冲喜。结果,成亲七天,丈夫就死去了,她开始了寡居的人生。惠芬信守孝道,默默地干活,孝敬婆婆,改嫁二字从未提起。甄家寨“执法”严在这一带是出了名的,对于男女私情更烈。恰在惠芬守寡这当儿,为了整肃族风,寨主甄山泰打定主意,立惠芬为他人效仿之本,动用大量财力人力为她立“贞节牌”。没想到,闹腾了多日,在树牌的前夕,惠芬失踪了,据说是跟着娘家的邻居小铜匠一块外逃了。甄家寨寨墙不谓不坚,族规也算森严,然而它终究未能圈定人性的勃发。“贞节牌”代表了封建社会很高的荣誉。但惠芬视它如恶鬼,弃它而追求自己的自由爱情生活去了。《寨堡》写甄山泰在非常庄严的气氛下想成就一件有助“公益”的事情,结果却演了一场闹剧,使他丢尽了脸。这是人性的反抗,是追求自由生活的人对封建宗法社会恶魔般婚姻道德观的嘲讽和斗争。甄山泰那庄严背后的冷酷无情,惠芬表面上无奈的顺从与心底里的憎恶和抗争,被作者表现得十分自然。这类事情在今天看来已远去了,但封建主义残余势力对于人们的束缚并未结束,还有不同的“寨堡”局限制约着人们,所以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还应是议题之一。

《“绝药”》和《绝唱》表现了不同人对两种东西的痴迷。一是人们普遍对崔老道专治骨折的“白鸡膏”的痴迷;二是尚爷和关山对“百灵十五口”的痴迷。崔老道的“白鸡膏”效果到底如何,似乎谁也无力论证出是与非,但是大家都信,还容不得不信的人。后来二毛接替师傅卖“白鸡膏”,尽管药是原药,他还有一副热忱的态度,可谁也不信他的药、不买他的药了,只把他视为一个“放洋片”的。小说在这里揭示了一种历史积淀下来的惰性,这就是对某一权威的全然迷信心理。在这种惰性的心理的支配下,某一种权威一旦形成,别的事、别的人不管有多么强的说服力,都无法得到承认,也永远替代不了已成就者,一直到这权威消失、断绝,留下无限的遗憾。这种全然的迷信心理,这种无原则、不做分析的对某一人某一事的盲目信从,为害甚烈。即以《“绝药”》中的这“白鸡膏”而论,得失也自分明。在人们只管痴迷崔老道“白鸡膏”的时候,心灵确是满足了,但是否治病似乎为其次了。而到了二毛时,尽管药是原药,可由于卖药人、卖药时的方式不一,人们就对他丧失了信任,结果在心理、实物两方面都变得空虚起来。人对于任何事情都应有所辨识,既不盲从地迷信,也不一般地怀疑排斥,这样才会在心理和实物两方面得到满足,达到平衡状态。

与《“绝药”》相近、但内容又完全不同的《绝唱》是篇十分出色的短篇佳作。在小说里,作者通过对两个人物行踪的精细描绘,颂赞了人们对一种奋进精神、对一种崇高的美的境界的敬仰和痴迷追求。所以,这种“痴迷”较之《“绝药”》中人们对崔老道“白鸡膏”的“痴迷”就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尚爷与戏班子的武生关山因为共同喜欢闰门旦女演员而由冤家对头变为朋友。他们既豪侠重义,还有共同爱好,都喜欢养鸟。后来,关山的戏功虽然大有长进,可是到了“十年动乱”时,关十三(关山的外号)遭到沉重打击,倒了嗓子,他极为心爱的“百灵十四口”也被摔死了。后来干脆就搬到乡下与尚爷住到一起,日常同尚爷养鸟、谈论鸟,日子过得倒也有趣。突然有一天,竹林飞来一只竹鸡,对着又一只“百灵十四口”鸣叫,争气的百灵鸟经过艰难的努力,冒着“叫落”的危险,三天以后终于叫出了“竹鸡”的声音,叫出了“十五口”,成为稀珍鸟。然而,它自又叫出一口后,就一直地叫下去,直到“绝口”,死了为止。在百灵死后一个多月,它的两位痴迷的主人也都去了。关山是突然死去的。在安排好关山的丧事以后,尚爷也悄悄地留下一张“我陪十三去了”的遗言引颈自杀。人们把尚爷、关十三和他们心爱的百灵葬在一起,一首动人诗章由此产生。作者在这里表现人禽在情感方面的某种相通,描绘他们为了追求高层次的美的境界的意志,非常细腻动人。小说通过一种隐喻的手法,把题旨与社会生活沟通,向人们标示出取得美的艰难、破坏美的丑恶、为美而死的崇高和庄严。《“绝药”》与《绝唱》,前者以神秘始,以遗憾终,作者用含而不露的文辞批评着一种历史积淀下来的心理习性,指出它的荒谬和难以理解,令人深思;后者又用清丽语言叙说着人禽是如何不畏艰难地向美逼近、为美而牺牲的情景,作品流溢出的对这种人禽钦佩的情感使人动颜。我不敢指称这两篇小说就是“二绝”,但是说它们是同类中的有特色的优秀篇章是决不为过的。

《羊脂玉》表现男女之间真挚而奇异的感情生活,《棋友》描绘人们之间纯真的友情及其不应有的变故。这两篇小说的共同点在于,它形象生动地向人们显示出,动荡贫困的岁月是如何破坏了人们之间本可能有的幸福和友情,给人生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羊脂玉》中的何师傅与七妮解放前在大地主白半县家干活时结识,有了感情,可惜后来由于社会动荡,何师傅去东北寻爹一年多没音信,七妮孤苦无依,最后为了报恩,下嫁给少心眼儿的俞二狗。以后,何师傅回来,木已成舟,只好承认现实,在不合法的情况下与七妮保持着爱昧关系。小说很有分寸地写出了这种合情而不合法的人际关系,看似矛盾,实际它是在复杂矛盾中找到的统一。这种统一适应了各方,所以它才能相安无事。何师傅与七妮间的感情被描写得很是纯洁、真挚,但由于外在条件影响给二人造成的尴尬局面却十分令人叹息。《棋友》中的王九泰与刘大胡子在柳镇棋场不谋而识,发展竟至成为挚友和儿女亲家。也许是由于情笃心过细之故吧,后来在困难时期,王九泰生活拮据,未能做出一餐微好的酒饭而导致二人关系破裂,直至十几年后刘大胡子心脏病发作,突然死去,两人生前竟没有和解。这个故事说出或许有人不信,但是它发生在这两个性格很强的人物身上却是完全真实的。从友情上说,都是诚挚的;但是,生活的贫困使一方对这种诚挚性发生了怀疑,以致不可收拾。我们能抱怨刘大胡子心眼小,太计较吗?在常情下也许可以这样做,但在情谊极深的王、刘二人间,因一点小事引出巨隙却是有合理性的。如果说要抱怨的话,我们只能怨恨那个贫困的年月及造成这年月的社会、人为的失误。

赵本夫这个系列小说的产生是长期生活积累的结果,离开了对这个特定区域人情物态的认识和了解是绝难写出的。另外,还有赖于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熔化,如对于鸟的知识,对于棋的知识,对于药的知识等,都是构成这些作品的重要环节。赵本夫说他“很想在自己的作品中,尽力反映四省交界之地纯朴的古风,深远的历史,人民的气质、性格,饶有风味的民情风俗,以及时代的变迁,使社会更多地了解这一带人民的过去和今天”。我认为,透过这些作品,赵本夫的这个目的已部分地达到了。如果像他说过的那样,要“盖一座土木结构的中国式小楼”,那么这些小说就是镶嵌在这座小楼廊间的一幅幅动人的民情风俗画。

气与情偕,人在气中

在前两类小说中,赵本夫比较注重对人物心理情态的表现和对民情风俗的描绘。下面我要谈论的另一类小说却是以十分强烈的气质见长的作品。这类作品有《斗羊》及中篇小说《古黄河滩上》和《村鬼》。在这些作品的故事和人物身上,不管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我们时时都会感到一股强悍气质在影响着自己,而形象也因为具备了这种气质而变得性格突出、棱角分明了。这也许同样是黄河故道民情古风之一种,但它在表现的方式方法上与《绝唱》等作品却很不相同。这些作品气势浑厚,情节和人物富有力度,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