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己解脱自己
5547600000012

第12章 调整自己错位的行为(4)

最近,医学科研人员研究证实,入睡时开灯将抑制人体有一种叫褪黑激素的分泌,使得人体免疫功能降低。经常值夜班的如空姐、电信工作人员、医生、护士等夜班一族,癌症的发病率比正常人要高出两倍。医学家警告,开灯睡觉不但影响人体免疫力,而且容易患癌症。

这是因为科研人员发现,在夜间当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大脑底部的松果体腺体会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褪黑激素的分泌,可以抑制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得血压下降,心跳速率减慢,心脏得以喘息,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得到加强,机体得到恢复,甚至还有毒杀癌细胞的效果。但是,松果体有一最大的特点是,只要眼球一见到光源,褪黑激素就会被抑制命令停止分泌。一旦灯光打开,褪黑激素的分泌或多或少都会被抑制而间接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日夜颠倒的环境条件下,自然免疫功能会下降。而夜班工作者,要在下班之后入睡时,尽量将室内的光线调整到最黑的限度,使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足够的褪黑激素,以保证人体正常的需要,使疲惫的机体尽快得到恢复。俗话说,吃一斤不如睡一更,但愿你有高质量的睡眠。

医学家还进一步发现,有变压器的电器用品,应让其尽量远离床头,比如床头音响、闹钟、调光型台灯、充电器,等等。因为这些电器的电波长期离人体太近,近距离的接触容易使人体荷尔蒙分泌改变。鉴于此,专家警告使用这些电器最好远离床头30厘米比较保险。

另外,开灯睡眠易造成儿童近视。

多年来医生和家长对关于造成学龄前儿童眼睛近视的原因认为有两种因素:一是父母遗传,二是看电视过多,受到电磁辐射的侵扰。美国学者又提出第三种因素,即婴幼儿夜间在开灯的房间内睡眠可受到灯光的伤害。

为了弄清楚开灯睡眠对婴幼儿的视觉器官发育是否具有不利影响,美国学者先进行了动物实验,得到了肯定答案。儿童眼睛近视率与儿童在婴幼儿期时夜间睡眠灯光照射状况呈正相关。

不过从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为避免婴幼儿的视觉器官发育受到不良影响,儿童夜间睡眠时大人应关闭室内电灯。夜间照顾婴幼儿时,应使用光线暗淡的灯具。

【心理处方】

如何矫治开灯睡眠癖这种严重的心理问题,摆脱对灯光的依赖呢?

1) 多看些科学书籍,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认识到鬼怪于世间并不存在,对鬼怪的惧怕而产生对黑暗的恐惧是一种幼年时期的幼稚情绪反映。如上例,应向患者说明那天晚上所碰到的并非巨人,而是活生生的某位农民,并在一番说明之后重演那天晚上的一幕,从认知上、潜意识里消除恐惧。

2) 可采用系统脱敏疗法。根据对黑暗的恐惧程度,建立一个恐怖等级表,然后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依次进行系统脱敏训练,不断强化,直到能关灯睡眠为止。例如,可找家人陪着一起关灯谈话,从数人一起关灯静坐,再到一起关灯睡眠,再到一人关灯静坐……最后一人关灯睡眠。

3) 选择灯光瓦数低些的,能调节亮度的台灯,晚上逐步调低亮度,慢慢地就适应无灯光睡眠了。能选择自动调暗、到一定时间不知不觉地关掉的台灯最好。

4) 临睡前做些运动,可洗个凉水澡,看一些有益身心的书籍,让身体累些,然后关灯就睡。

11、恋物癖——打开心窗,寻找阳光

恋物癖是指经常反复地收集异性使用过的物品,并将此物品作为性兴奋与性满足的唯一手段的现象。患者大多数为男性。表现为经常反复地收集自己癖好的东西,并会因此产生性兴奋和心理满足。对于有恋物癖心理的人,首先要能够正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坦然接受正规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能早日摆脱恋物癖带来的阴影和困扰。

【专家诊断】

恋物癖产生的原因大致和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 习惯性条件反射的结果

恋物癖患者最初的性兴奋出现时,往往与所恋物品有一定的联系,经过几次反复,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有时,青春期期间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事也可造成心理上的阴影。

2) 与同龄异性接触较少

在青春期时,如果患者与异性相互接触较少,他们便将自身的性冲动向一些异性的象征物发泄,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往往就形成一种习惯。

3) 性心理发育异常引起的

恋物癖患者往往都对自己的生殖器有一定程度上的忧患,如害怕被阉割等,从而把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或饰品作为性器官的潜意识,以缓解内心的不安。

【心理处方】

对恋物癖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但可施行心理治疗,配合环境教育与约束,能够矫正大多数恋物癖者的行为。同时,恋物癖者一定要有矫正自己异常行为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主动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交往活动,少接触易引起性冲动和性挑逗的情境和物品,尽量不看带有色情内容的文艺作品和影视节目。

⑴认知领悟疗法

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时,可通过让患者回忆叙述幼年的生活条件和症状产生发展的原因、过程及具体内容,帮助他分析发病根源。通过医生的详细分析和解释,让患者了解正常性心理与变态性心理之间的区别,并意识到性爱关系只能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恋物是一种变态与不成熟的性心理表现,是成年人采取了儿童的性快乐方式,是十分幼稚和愚蠢的。

⑵暗示疗法

恋物癖患者常常有强烈的自卑感,情绪低落,心境恶劣,有时会伴有失眠、焦虑、烦躁等。可以给患者以小剂量的氯丙咪嗪和阿普唑,并告知他此药对恋物癖有治疗作用,在心理治疗的前提下,服用此药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⑶厌恶疗法

强化对恋物癖的厌恶意识,每当产生恋物意念时,就尽可能地去回想过去由于恋物所遭受的心理折磨,联想将来对个人前途、家庭及后代的影响。

⑷脱敏疗法

过度的强化会使患者对所恋之物产生过敏现象。此时可经常到商店卖女性用品的地方转一转,每周3次,以使他能逐步在面对这些物品时控制自己的意念,战胜自我。

⑸多与异性沟通

恋物癖有轻重之分,多数恋物癖患者症状并不严重,所以不必有过度的心理压力。而且部分恋物癖患者的症状往往是暂时的,在有正常与异性的性生活后,症状会自行消失。单身而孤独的男子、慢性酒精中毒及正常性生活受阻碍者的恋物癖有进一步加深的可能,所以应多与异性沟通和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12、偷窃癖——顺手牵羊自成羊

偷窃癖是一类以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而反复偷窃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属于意志控制障碍范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一种反复出现的、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却难以改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并付诸行动。

【专家诊断】

偷窃习惯与其性格和环境有极大关系。有偷窃癖的人性格一般比较内向阴暗,与人缺少沟通,也缺乏必要的社交技巧,这种性格很难适应新的人际环境。在他们心里,感觉自己好像被人遗忘了一样,看不到存在的价值。所以在潜意识里,他们希望通过某些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偷窃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失误。

有偷窃癖的人大多有性格缺陷,如自幼倔强、好强、比较自私狭隘、交际范围小。另一个较显著的特点是报复心极强,无论是家人的责骂,还是同事朋友的批评,都容易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报复的冲动,而这种报复心理往往通过偷窃行为发泄出来。

事实表明,偷窃癖症者最初常常都有一种报复心理,是想通过偷东西来报复伤害过他的人,但以后的行为似乎与这种报复方式并不直接相关,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使然。

【心理处方】

目前治疗偷窃癖尚无有效的药物方法,对患者可进行教育,并结合心理治疗给予帮助。

1) 正确认识。给予宽恕

偷窃行为,常使人感到厌倦和憎恶;有偷窃癖的人,常常被人们认定为行为不良、品行恶劣,对于他们所在单位或学校多采取公开处分、处罚的方式,如开除公职或学籍。这些处置方法对他们来讲是致命的打击,极易使其滑向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的深渊。对于他们的行为,社会应将其与有目的性的偷窃分开,并尽量给予宽恕。

2) 帮助其重塑自我

尽管偷窃癖为人们所不齿,甚至其本人也不愿意这样做。对于他们,其家庭和朋友,还有社会应该给予更多关爱。真诚的关怀、安慰,有助于患者走出情绪的低谷,重塑自我。

3) 找对根源,对症下药

偷窃癖者往往对正常生活失去应有的信心,转而想方设法地偷窃,以达到引起别人注意或其他目的。同时,他们还会伴有情绪极度悲观和消沉现象。对于这些心理和行为,自己或家人要有正确的认识,深入了解出现这种状况的真正原因,然后再从这个原因人手来解决问题,对症下药。

13、自恋癖——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反之亦然

自恋癖也称自恋症、影恋或纳喀索斯症,是指个体热恋自己的身体,对自己有强烈性欲要求的状态,是一种以自己为性爱对象的性偏离。主要表现在情感上有自恋癖者表现出一贯性的冷漠,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及他人。

【专家诊断】

自恋,就是一种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按照现代自我心理学的观点,这种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赏式的自恋,是健康的自恋。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恋倾向——小到对一枚指甲的专心修饰,大到爱自己而不能与另外的人相爱。

人人都应该爱自己,但是爱得过了火,让自己成了自恋狂人,那就危险了。

自恋癖是一种心理疾病,其产生有着多方面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5个方面。

1) 特殊的家庭环境

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自恋心理,单亲家庭在自恋癖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若父母因感情不好而离异,那么父亲或母亲对对方的怀恨和不满会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使孩子觉得他人都不可爱,不宜接触,而促发自恋癖的产生。

2) 父母不正确的表扬方式

有些家长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在别人面前称赞、宠爱自己的孩子,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是社会的主体,父母对孩子是娇宠有加,使孩子从小就自视甚高,这也常成为自恋癖产生的基础。

3) 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溺爱

有的父母对子女尤其是父亲对女儿,母亲对儿子过分亲昵、宠爱,使有些孩子产生了把自己与异性双亲认做一体的心理而出现自恋癖的倾向。

4) 从小缺少同龄伙伴

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异性和同性伙伴,如果家长不鼓励孩子去结交朋友,不为孩子结交朋友提供条件,甚至还加以阻碍的话,就会促进自恋癖的产生。

5) 创伤性经历

如有的成年人在与性伙伴的交往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在精神上或肉体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等,可使其丧失异性恋或同性恋的兴趣,转而成为自恋癖者。

【心理处方】

自恋癖一旦形成后,常常很难进行纠正,因为患者的有关观念和人格已基本固化,带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性和拒医性。所以对自恋癖应以预防为主,对儿童适度的爱护和合理的教养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

⑴及时发现,引导治疗

当自恋癖被及时发现后,只要找出真正原因,进行适当的教育和调整、改善环境,一般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果是已经带有明显精神抑郁症状者,可采用精神治疗方法以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个人人格方面的缺陷并树立起纠正的信心。

⑵理智调节法

当自恋癖者的自恋人格出现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时,往往会伴随出现思维狭窄现象,而思维狭窄现象出现后,又会加速不良情绪的盲目增长。理智调节法就是用正常的思维,消除不良情绪盲目增长的自我调节方法。

第一步,必须承认不良情绪的存在。

第二步,当承认自己存在某种不良情绪之后,就要分析引起这种情绪的原因,弄清自己为什么苦恼、忧愁、愤怒和恐惧。

第三步,对具有真实原因的不良情绪,要寻求适当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⑶对比法

这一方法主要用于对自恋症的矫治。这一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在事实的面前领悟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从而克服井底之蛙的浅见与自大。如果有一些人由于自卑引起而外在表现上的自尊,运用对比法会更加深其自卑的心理,那将是有害无益。对这种原因引起的自恋症,要特殊处理。

14、异装癖——最吸引人的是内在的美

异装癖又称异性装扮癖,是指通过穿着异性服装而得到性兴奋的一种性变态形式。这种性变态患者以男性见多。主要表现为穿上异装,通过镜子自我欣赏。随后,逐渐频繁起来,出现在公众场合,或穿异装入睡。

【专家诊断】

异装癖习惯更多的是由于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行为影响造成的,父母让孩子穿上异装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缺憾,没有考虑到这种过多的心理暗示会让孩子渐渐染上异装癖。异装癖者一般在5~14岁之间容易萌生异装兴趣,父母的心理暗示更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除此之外,异装癖的形成主要还有三个原因。

1) 对两性关系的惧怕和忧患心理

一些异装癖者常常对两性关系有一种惧怕和忧患的心理,有不少患者在不穿异性服装情况下性交常会出现明显的阳痿症状,而穿了异性服装则无此性功能障碍。异性装扮能解除其潜意识中的对性活动的忧虑情绪或罪恶感。

2) 教育引导不当

有些父母总认为女孩子温顺听话、讲卫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时,总爱把男孩当女孩来对待,还常拿邻居家的女孩作榜样进行教育。这种意识的长期灌输会使孩子养成异性化的气质和性格。

3) 迷信思想的影响

有些家长,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爷爷奶奶,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总爱向算命先生算命问卦,为求孩子平安成长,便将孩子打扮成异性形象,并取异性名字等。

【心理处方】

尽管异装癖不会直接危害社会和他人,但其行为对个体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及时进行治疗。

⑴及时治疗

当发现自己有异装癖苗头时,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减少对自己性别期望的压力。这样可控制其发展,使异常行为有明显的改观。

⑵结婚治疗

当成年人出现异装癖时,应建立异性恋爱关系并结婚,在妻子的帮助下,其异常行为可望得到控制和纠正。由于异装癖患者有一定程度的性功能障碍,结婚后,爱人可以在进行性活动时通过爱抚、接吻、热情鼓励等多种方式帮助丈夫减轻、消除焦虑情绪,减轻性交的压力,逐步克服性功能障碍。

⑶厌恶疗法

男性穿女装在当今社会还不被广泛接受,所以,异装癖者也常常因自己的不正常穿着而遭受严重的心理打击。此时,异装癖者应该强化这种被人厌恶的意识,使自己对异装穿着也产生厌恶心理,这样就会慢慢减轻穿异装的强烈需求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