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己解脱自己
5547600000002

第2章 调整自己错位的个性(1)

1、虚荣心——短短的满足,长长的悔恨

虚荣心是不实事求是,不考虑具体条件,追求虚假的声誉,尤其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打肿脸充胖子。

【专家诊断】

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虚荣心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1)要面子。林语堂先生曾在《吾国吾民》中写到:面子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之一。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的心理问题,反映了中国人被尊重与有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是很难接受的,于是有些人为了要面子,即使打肿脸充胖子也觉得高兴。

(2)与戏剧化人格倾向有关。爱虚荣的人多半为外向型、冲动型、反复善变、做作,具有浓厚、强烈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待人处事突出自我、浮躁不安。

其实,虚荣心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层的心理缺陷。具有虚荣心理的人,也有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虚荣,对于个体而言只是一种补偿作用,竭力追慕浮华,是用来掩饰心理上的不平衡和缺陷。从现实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荣心强的人大多不愿脚踏实地的做事。而是经常利用撒谎,投机等不正常手段去捕获名誉。他们在物质上讲排场和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又很自负、嫉妒心重;在学习上不刻苦。正如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所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虚荣心的表现大致分为十四个方面:

> 喜欢谈论有名气的亲戚朋友或以与同名人交往为荣。

> 热衷于时髦服装,对西方的流行货追逐。

> 行事购物喜摆阔。

> 不懂装懂,海阔天空。

> 热衷于追求一鸣惊人的成果。

> 对名著、影片只求一知半解,夸夸其谈。

> 好表现自己,尤其想在大庭广众面前露一手。

> 好掩饰自己。

> 对表扬沾沾自喜。

> 对批评耿耿于怀。

> 表面热情,内心冷淡,讨好别人。

> 找对象过分追求长相门第。

> 婚礼讲排场、摆阔气。

> 讲面子,面子第一。

有了虚荣心理,对我们的危害也是非常明显的。

其一是社会道德品质优良发展的绊脚石,也会衍生出自私、虚伪、欺骗等不良行为表现。其二是没有自知之明,骄傲自满,盲目成性,在进步和成长中是消极的一面。其三是情感变化的导火索。由于虚荣的人的心理负担过于沉重,需求过多过高,自身条件和现实生活的差距不能让他们得到满足。因此,怨天尤人,愤怒压抑等负面情感随之滋生、积累,最终引起情感的畸变和人格的变态。严重的虚荣不仅会影响学习、进步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人的心理、生理的正常发育,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心理处方】

虚荣心理作为一种普遍心理,已成为人性中根深蒂固、难以根除的心理弱点。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趋利避害,把它利用到好的地方去呢?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对于虚荣心,切不可从如何破坏它人手,而应该放在如何改善它、诱导它走向有用的地方去。例如,对富有而虚荣的人,可以让他拿出来一点作为慈善基金,或者经营一项事业使他人多一种安全保障;对才华横溢而虚荣的人,可以让他多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那么,虚荣这一人际正常交往中的障碍物,就能为人类造福。

对于个体而言,人们要及时对自己的虚荣心进行积极的调适。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改变认知,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要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每个人都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爱面子,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有时不仅没有保住面子,反而会使自己的人格发生扭曲;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理,才能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要实现自我价值,不仅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需要,而且还必须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上,正确理解权力、地位、荣誉的内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实意义。

其次,把握好攀比的尺度。比较是一种普遍心理,但要把握好攀比的方向、范围与程度。从方向上讲,要多立足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比较,如比一比个人在学校和单位的地位、作用与贡献,而不是只看到个人工资收入、待遇的高低;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要比成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从程度上讲学习良好的社会榜样,从名人传记、名人名言中,从现实生活中,以那些脚踏实地、不徒有虚名、努力进取的名人中汲取精华,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在进步和成长中做一个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人。

最后,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虚荣心与自尊心是联系的,自尊心又和周围的舆论密切相关。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决定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他的话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真实的生活。面对虚荣心,让我们用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核心武器,去打败它吧!

2、猜疑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猜疑心理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像。陷入猜疑误区的人是活得很累的。如果猜疑发生在朋友之间,会破坏纯真的友谊;发生在恋人之间,会妨碍感情的发展;发生在同事之间,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它迷乱心智的毒瘤。

【专家诊断】

经过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发现,猜疑的心理成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 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

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他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 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

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 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

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过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心理处方】

人群中,生性多疑、经常对人抱有防范之心的秘密主义者,为数实在不少。他们认为,一旦别人盗取了自己的思想并加以评判,那就会和自己对抗或在工作中加害自己。也就是说,他们对别人总是抱着戒备、恐惧的心理。所以,他们从不敢相信别人,也不愿与他人分享某些积极的成果,更不敢委任别人担当重任。凡事都要自己控制,这样他们才会放心。

其实,这种人是心地简单、头脑僵化的孤独者。无端猜疑和防范别人的结果,必将使自己也失去支持和帮助,这就等于自己堵住了自己前进的道路。

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应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第一,优化个人的心理素质。拓宽胸怀,来增大对别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

第二,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只有摆脱错误思维的束缚,走出先入为主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第三,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获得最大限度的谅解。

第四,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长舌人的煽动下,才越烧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酿成恶果。因此,当听到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上当受骗。

第五,当我们开始猜疑某个人时,最好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平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产生了猜疑心,你可以有所警惕,但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猜疑有道理时,你因为做好了准备而免受其害;而当这种猜疑毫无道理时,就可以避免误会好人。

3、自卑——自为牛者人自骑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种缺陷或者短处,而是不能容纳自己,自惭形秽,常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欢,进而演绎成别人看不起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专家诊断】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郁郁寡欢,常因为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意与别人来往,只想和人疏远,缺少朋友,甚至内疚、自责、自罪;他们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疲劳,心灰意懒。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类都有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小的时候,看到别人长大而自卑;长大后,发现别人比自己有钱自卑;有钱的时候,看到别人比自己更富年轻力壮也自卑。这样看来,自卑其实是不可怕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卑也是推动一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但是,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自卑,而不愿意去进行自我突破的话,那么自卑对你来讲就是非常有害的。

为什么会产生自卑心理呢?一般来说,自卑感的产生与主客观因素及和自我评价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傲逼人。即人们常说的过分的自卑以过分的自尊表现出来,尤其当屈从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时,就采用好斗方式。有自卑感的人比任何人更注意到不让自己被别人发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当他认为别人可能会发现时,便采用这种好斗的方式阻止别人的了解。人们常发现这种人动辄就会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寻找借口滋事。其实,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反而暴露出自已真实的内心世界。

(2)跟随大流。丧失信心之人,常对自己的决定缺乏自信,便随大流以求与他人保持一致,去应验一句人随大流不挨罚,羊随大群不挨打的古训。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努力寻找他人的认可。我们发现对自卑者来说的一个规律:他们在做了某一件事之前就想:别人是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这样做会让人笑吗?会不会被认为是出风头?在做了事之后,又想:不知会不会得罪人?如果刚才不那么做就会更好等等。总而言之,求同心理极强。

(3)胆怯封闭。一些人由于深感自己不如别人,在人与人交往或者从事某项事业中必败无疑,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参与竞争,不干有风险的事,坚信安全第一。越是封闭自己,就越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造成不良循环。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卑的人很少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一些有激烈竞争的事业中更难觅踪影。

另外,自卑者都有一些共同的典型心理:

(1)意志消沉。自卑者的意志是消沉的,他们心情沉重的啄因之一是背负情感包袱。他们像负重的牲畜一样,把没有解决的老问题、老矛盾背在身上,天灭翻来覆去地念叨那些烦恼的事情。

(2)多疑,对别人和自己的信心都不足。

(3)消极地看待问题,凡事总往坏处想。自卑者最难忘怀的便是失望与厄运,他们整天想着消极的事情。

(4)总是自怨自艾与自责。

(5)不愿意改变,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在现代社会变化剧烈而竞争残酷的状况下,任何人都会不断地遭到自卑感的冲击,尤其是当以往在许多方面逊于自己的人、如今却优越地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的心理会严重地失衡,那种自卑感更是难以忍受。

(6)高兴不起来。如果你对于生活前景的看法是消极的,你就不可能快乐。对于情绪消极的自卑者来说,几乎根本没有过欢笑愉快的经历。他们把现实可能享受的欢乐也失去了,因为他们还在回味昨日不愉快的经历,沉溺于痛苦之中。

(7)老是想着扫兴的事情,一旦看到别人热情地去做某件事,会觉得不可思议。

可是自卑并不是错。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并非什么坏的情感,或是变态的征兆。相反,它是每个人在追求更加优越的地位和完美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反应。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像孩子那样利用自卑作为借口逃避现实,事事依赖他人,还是勇敢地克服和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人生?

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选择——第一种人自惭形秽,被自卑所压倒,在消沉中萎靡不振,在忧郁的情绪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形成恶性的自卑情结。

第二种人由于刺激产生了相当强烈的反抗心理,急于改变自卑的地位,不顾他人的利益,极端的自私,形成专注于自我的狂热的优越情结。这是和极端的自卑者完全相反的人格类型,由于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同时过分妨碍他人,往往也遭到失败的结局。

第三种人是上述两者的中间型,他们既正视自己的自卑,注重克服和超越,更清楚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人之间既有冲突,也有合作,而自我的成功就需要在合作中达成,需要兼顾他人的利益。这是一种理性的、健康的优越人格。看看当今的社会,这样的人才会如鱼得水,无往不胜。因此,对于一个自卑者,如何调适自卑心理对于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理处方】

告诉自己——我能行!

首先要承认,自卑情绪人皆有之。实质上,一个人并非在每个方面都能出类拔萃,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在某些时候的某些方面有不如意的感觉,出现自卑也是正常的,大可不必以此为耻而自暴自弃,更犯不着用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去掩饰,那只是自欺欺人。

战胜自卑就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都有自已的长处。如果我们以己之长去比别人之短,就能发掘出自信,可以在客观地认识短处和劣势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可以将自己最满意的事情、最引以为荣的优点和令人瞩目的成绩炫耀于心中的荣耀室,从而反复地刺激和暗示自己我还可以、我能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斯威尔说:人的所有行为、感情和举止,甚至才能,与其自我意向是一致的。如果能将我还可以、我能行的心理暗示不断地渗透到自己人生的各个方面,便能撞击出生命的火花,就能培养出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的那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