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这样说孩子最能接受
5547800000015

第15章 培养孩子优秀心理品质的最佳对话模式(2)

第三,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情况。

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受苦受难,担心孩子遭受挫折。既然我们在提倡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建立平等关系,就应该让孩子了解一些我们的喜怒哀乐,就如我们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一样,让孩子学着承担我们的一些喜怒哀乐。

第四,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不要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知道关心体贴别人。一般情况下,勤快是培养出来的,所以家长要树立这种观念,并付诸行动。要循序渐进地教会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大胆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五,不给孩子“特殊”待遇。

不要让孩子有与众不同的心理。尽量避免给孩子特殊待遇,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他知道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这样可避免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一旦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做家长的要坚决给予拒绝,不可心软。

第六,鼓励孩子关心帮助他人。

在能够帮助别人的情况下,而别人又有事相求的时候,家长可以教孩子如何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可带孩子参加一些募捐活动,当然要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孩子会通过实际活动与父母的思想启发认识问题,具有良好的助人为乐精神。

4. 别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上小学时一直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妈妈一天到晚说:“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上好中学,考不上好中学就没有出路。”孩子说:“妈妈,知道了,我一定行。”在妈妈的督促和自己的努力下,她如愿以偿,考上了理想的中学。

妈妈又说:“你在班里的成绩要进入前十名,否则就没有发展前途。”这个女孩子不懈努力进入了前十名。妈妈又说:“你得争第一,这就是出路。”很自然,接下来妈妈会要求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否则就一事无成。

这个女孩子就在妈妈无休止的要求中艰难地成长。

有一天,她终于向妈妈发威道:“妈妈,你无止境的加码,真的压得我实在喘不过气来……每当我实现了妈妈的愿望,妈妈就高兴极了,此刻我就成了天上的星星;当我失败没达到妈妈的要求,我就成了地上的狗熊,无休止的奚落就会披头盖脸地扑来……多少年来,在我的心中只有第一,必须第一,无数个第一整天在追赶着我,我真是太累了……”

试想这样的孩子一旦失利会怎样呢?

一个人的进步需要一定的压力。没有压力,就会疲疲沓沓,一事无成。但是人承受压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过重也会使人喘不过气来。

据报载:一位女学生在高考分数公布的前几天自杀了,而她的分数实际高出了高考录取线。原因是这个孩子从小很少经历过挫折,在班上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但高考结束和同学们对答案时,发现自己做的有许多和同学们不一样,这时她就感到自己考砸了,受不了考不上大学的打击,自杀了。再如某大学一个男生,考试时因为作弊被老师发现,自杀了。近年来,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这样的人即使再聪明,也做不出成绩,成不了大材的。

家长要从关心孩子出发,有爱心、有耐心地与孩子多谈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郁闷得到疏散,使孩子每天都有个好心情。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

第一,父母不要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

不要给孩子的行为太多的约束。如果不顾孩子自身实际,只知道让孩子这个拿第一,那个要优秀,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还有的父母只让孩子学习,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这也会让孩子感到压抑。

第二,让孩子安排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如果孩子不能得到足够的睡眠,休息不好,就会感到身心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最终让孩子感到紧张,给孩子带来压力。娱乐是化解孩子压力的较好途径,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使孩子沉浸在快乐的事情之中,压力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第三,积极鼓励孩子。

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做父母的还可以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这也能大大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而父母对孩子的否定态度则往往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

第四,父母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做父母的,要善于观察孩子,当孩子情绪不好时,要注意帮他调整,孩子有话,该说就让他说。孩子委屈,该哭就让他哭。孩子郁闷,该喊就让他喊……让孩子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帮助他解除心理压力。

第五,教孩子思维不要绝对化。

家长把进大学深造,看作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很自然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家长的思想,一心一意努力奋斗,为上大学而学。那么在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考生中,如果孩子一旦失利,没有迈进大学的校门,那你想他会有出路吗?他还会有希望吗?因为他把出路和希望都寄托在“一定”或“必须”上了,因而后果可想而知。

第六,教育孩子平时广交朋友。

若有善解人意、开明豁达的朋友,开导帮助他理解父母的爱护和关心,那本来属于不开心的苦恼以及对父母的责怪,也许就会化转为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每个人的烦恼与忧愁、幸福与快乐,都能给人以启迪。

5. 让孩子不再脾气暴躁

宋佳佳迷上了一种猜字游戏,每当做完功课后,她都会捧着一本厚厚的书本来做这些猜字游戏。可是,这种游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有时候,佳佳会忙活了老半天也猜不出一道题,真的有点令人懊恼。

这天,宋佳佳再次玩起了这种游戏。正在她陷入沉思的时候,邻居家的罗欢过来找她玩。兴许是宋佳佳太入神了,竟然没有注意到罗欢在向自己打招呼。罗欢误以为佳佳不理睬自己,便顺手把她手中的书抢了过来:“哟,在研究什么呀?这么痴!”

宋佳佳被她吓了一跳,思路被打断了,本来即将思考出来的答案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宋佳佳很生气,对着罗欢叫道:“你怎么这样呀!太讨厌了!”

罗欢看到宋佳佳如此愤怒的样子,一溜烟地跑回了自己家。

妈妈也听到了佳佳的叫声,便问道:“怎么了?怎么这样对罗欢说话呀?”

宋佳佳正好有气没处发,竟然也对着妈妈吼了起来:“这样怎么了?你别管我!烦死了!”

看着无端发火的女儿,妈妈没有生气而是平静地说:“你一定要学会控制你的脾气,不要冲着人大喊大叫的,这样不好。”

宋佳佳听罢,方才觉得刚才有点过分了。停了一下,情绪才缓和了许多。佳佳抱歉地对妈妈说:“刚才,实在对不起……”妈妈体谅地对着女儿笑了。后来,宋佳佳还主动到罗欢家向她赔礼道歉。

孩子和成人一样,有着自己的个性与脾气,但是过于频繁地发脾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坏脾气”了。

脾气不好,往往会影响人生的发展。因此,父母一定要从小纠正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

孩子的情绪表达往往非常直接,一发起脾气来,就是什么话都听不进了。这种情绪的表达往往会伤害别人,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碰到孩子发脾气时,对孩子的行为不要过多责难,更不要实行体罚,那样做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心理专家认为,心病还需心药治。对孩子的坏脾气,父母只有通过沟通交流,慢慢地开导,才能予以有效的化解。

第一,让孩子认识发脾气的危害

告诉孩子:发脾气会伤害友情。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动不动就发脾气,往往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有时还会引起对方发脾气,结果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伤了彼此之间的和气。再者,对别人发脾气,是对别人的不尊重,那么必然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相反,还会遭到他人的轻视;况且,暴躁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医学心理学认为,性格暴躁,常常会损伤肝脏,妨碍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第二,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对乱发脾气的矫治,需要有坚强的自制力。告诉孩子,并让他时刻铭记:当感到自己要发脾气时,可反复默念“不要发火”。又如,当感到自己要发脾气时,也可迅速离开现场,去干别的事情,或干脆去找别的人谈谈心,散散步。这样“气”头过后,返回现场,发脾气的外部条件已不复存在,理智也占了上风,就可进行有效的克制了。

第三,拓宽孩子的心理容量。

教育孩子,做人应当有一点“雅量”,即容人之量。心理容量大的人,能尊重理解别人,承受刺激的能量也大,对外界刺激能够”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而心理容量小的人,则承受刺激量也小,往往会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发雷霆。

第四,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双方在交流意见时,能变换角色而站在对方立场上想一想,就会在比较中了解彼此的动机和目的,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对方是否能接受,就可以避免大动肝火。比如:一个孩子和爸爸的意见不统一而大吵,这时作为爸爸可以与孩子商量,爸爸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也做一回“爸爸”。这样结果也许会出人意料。

综上所述,作为父母,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可以随时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发现他情绪低落或反常时,引导他们寻找一种好的发泄方式。父母可以试着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疏导;可以带孩子到野外登山,或进行较激烈的体育活动,让他的情绪得以释放;父母可以兑现一件他久为期盼的承诺,以满足他此时不平衡的心理;或是父母主动离家一天,让他邀好友们来开个聚会,任凭他们扯着嗓子唱卡拉0K,或疯狂地扭一扭迪斯科……父母会发现他并不会滥用父母给他的自由,相反,父母的理解也许更拉近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彼此相处会更和睦、更愉快。

§§§附录: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10句话

* “XX有什么了不起啊,我们还不稀罕!”

* “妈妈求求你了!”

* “你看人家……”

* “小孩子不要管大人的事!”

* “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许插嘴!”

* “你读书吧,别的你不用干!”

* “都怨你!”

* “你不行,我来!”

* “不准失败!”

* “不许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