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听解脱之道
5548000000024

第24章 从浅层中解脱出来

生命的质量是有层次之分的,但大多数人却都生活在生活的表层,一如湖萍一样,从生到死都在游移之中,都从未止过一次。

我们的城市在日夜加速现代化,无论你走到何处,都能听到建筑机器的咔嚓声、各种吆喝声、喧闹声。 城市成了声音的城市。在声音中,我们想要有片刻宁静,简直是不可能的。

当然,真正乱我心者不能归结为外在的声音。真正乱我心的是我们的欲望太强盛,我们的头绪太多。我们带着贪婪心出发,我们什么都想求得。我们心中同时装着几件事,我们目标游离,目光闪烁,我们的心总是不在家,总是被一切一切五光十色美仑美奂美丽迷人的声色犬马所吸引,所牵制。

我们只是在动。只是在匆匆地赶路。吃饭时间减少了,休息时间减少了,我们成了一台只是“动”的机器。偶尔一个人星期天躺在床上享受片刻宁静,才会发现我们有时走错了路。

喧闹对占有、掠夺是有利的,但对心灵的愉悦和生命的滋长是有害的。

恰恰相反,真实的生命,都是在宁静中滋长的,生命只有在宁静中才能回到我们真正想要的需求上来,我们才会有所创造。生命若总处在喧闹之中,我们生活的质量将大大降低。万物的孕育都在宁静中滋生,万物的生长都在宁静中生长,只有衰老和死亡是不需要宁静的。

只有静,我们的本性才会复归,才会深深的 “在”。只有身在、心在、神在,我们才能与大自然和谐交流。否则,我们是分裂的,心与身是分裂的,是痛苦烦乱的。而现实却恰恰相反,我看到许多城市少年、青年人,他们本来可以有一些独处的时间空间,但他们却讨厌这个时空。也就是说,他们讨厌宁静,他们害怕宁静,于是便三五成群的去看录像、搓麻将、跳劲舞、划拳行令等。

当然,他们也不希望如此打发时光,但他们由于更害怕面对宁静,害怕直接面对自己的那贪婪的、丑陋的、赤裸着的灵魂。

因为,宁静见心。他们最怕看到的就是面对自己空虚落寞的灵魂。有时他们在静夜中不小心偶尔看到了,他们会很痛苦,会变得更自卑。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躲避它,绝不再轻易面对它,碰触它。正因为这样,没有人会真正乐意谈心的,因为他们心灵深处存着太多的伤疤,太多的裂隙。

他们宁可喝得醉醺醺,也不愿一个人在清醒中入眠。他们宁可戴着流行歌曲的耳机入眠,也不愿抓住入睡前的片刻进行反思,这就是现代人的心灵特征。

万物在天地间静静地滋长。它们之所以能生长,只是因为它们全身心的“在”。在是最深的和谐。

“在”与“不在”是区分人生质量的判别式。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体验上的不同。下面我们从局部体验和高峰体验中来理解“在”与“不在”。

局部体验是不充分的、是没有达到满足感的。而高峰体验则是全然的、彻底的体验。所谓高峰体验,就是肌体极度亢奋,血液循环极快,精神处于全然真空状态,潜意识被强大的能量流打开,整个生命都是敞开的。

西方哲人马斯洛不仅是一个智者,而且也是一个全然触及到人的本质的人。他不是一个逻辑分析家。逻辑是属于低层次的,在逻辑中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人。逻辑是最适合研究自然运动形式的,但它一运用到人最本质的部分,它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所以说,高峰体验是研究精神及灵魂特征的一种最佳工具,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探讨生命意义的一个强有力的名词。

人有三种高潮形式,即大脑的高潮、肉体的高潮、身心互动的高潮。所谓的灵感就是指大脑的高潮。我们时常对某一信息特别敏感,且能产生兴奋,产生大脑高温,从而达到接通大脑中的其他所有信息,从中产生出灵感,产生出瞬间电流,你于是便有被电击一般的感觉。但这种高潮有时由于电流不足,不能产生强大的持续的震撼力。因为大脑能量有限,电流有限,不能将你充分的燃烧。另外两种高潮就不在此多说了。

体验为何如此重要,主要是由于人是一种灵性的动物,而不是逻辑的动物。研究人的全部过程中,最初的环节和最后的环节都只有一个——研究体验,研究怎样才能在所有的行为里获得高峰体验。中间的逻辑只是一座桥梁,一个过渡,一个阶梯而已。研究高峰体验就是在研究生命存在的质量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一切行为心理中,我们只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曾经每天兴奋的频率是多少,获得大脑高峰体验、身心高峰体验的频率是多少,就能看出你活得怎么样了。你一定要扪心自问,你快乐吗?喜悦吗?你正在干的事是你真心愿意干的吗?

因此,从此时此刻起,我们无论处在什么行为里,都要尽力找到满足。

你想看一场电影,电影正在放映,你就应该全然地去看,而不应该想到场外与电影无关的事。你应主动去看,专注地去看,你要变成那个看本身。你感觉口渴,所以你会喝水,一个微妙的体验就被满足了,正如你想看电影的欲望被满足了一样。人一旦满足,就不会再时时牵挂着它,就不会去干扰后面所做的事,反而还会带着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能量执着于下一件事。

头脑有时也是有害的。头脑是一种记忆,它对于那些未曾满足的东西时时牵挂在心。因此,我们为了满足头脑,就应时时在行为中去寻找体验,感知体验。

这里讲的一切行为和心思,当然也包括你的负面的情绪。如你正在痛苦,你就要立即进入那个痛苦,全身心都进入。你不要注意那个引起痛苦的原因,不要在痛苦之前或之后,就只在痛苦中进入,你要变成那个痛苦,全然地去感觉、体验那个痛苦。让它从产生到发展到高峰体验,再到归于平静。这样,你就深切地感知了那个痛苦的程度的持续时间及痛苦时你的肌体感觉÷你就会转化那个痛苦,就会提升那个痛苦。如此一来,痛苦就自然会消失了。

在生活中,不论是面对正面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感,我们都要使用这种消耗的转化技巧。这样才会在每一次体验中增长能量,才会在无声无息中获得改变,才能强化正向的能量,瓦解负面的障碍。任何一种行为、障碍都是一扇门,一扇通向积极能量之门;都是一次机会,一次跳跃、超越的机会。你进入了,你体验了,你在其中找到满足,甚至是深深的满足,那么,你就又完成了一次飞跃,一次跳跃,一次质变。

另外,任何一次满足都会在大脑中产生一些记忆痕迹,满足越深,记忆痕迹越深,超越就会越大。如果你享受正向的行为,心思很多,那么你的大脑中便会充盈着正向的积极的心思,你就会活得更生动,更真实。如果你进入负向的深刻体验,那么,你也会增添许多转化而来的消极能量。

记住,从现在开始,你要整天记住这个:每天起床,你要带着一种寻找体验满足的心思出门,要让二十四个小时之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满意的、喜悦的体验。若一个人总处在随喜的心绪下,处在高峰体验之下,快乐就会很接近你。但是,若你太过于执著在痛苦;太过于牵扯在不幸之中,那么,你将继续错过它。太阳升起,鲜花盛开,小鸟歌唱,杨柳依依,它正在发生!正如一个小孩子以天真的眼神看着你,然后会有一个微妙的、喜悦的感觉进入了你,或者,当某人微笑时,而你亦觉得喜悦。

保持敏觉的目光,环顾四周,试着去找出那喜乐的事物,让它充满你的心灵,在那个片刻,忘掉每一样东西,让它充满你的全身。品尝它,成为它,让它的芬芳跟随着你,它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当芬芳成为你的一部分,别人也会时时感觉到你的芬芳,从而使你变得更加正面积极。

这种随喜之心是很具累积效果的。如果你一整天都能随处找到满足,那么你就能真正的带来人生的大突破、大超越。

满足,深深的满足就是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人一生中最能张扬活力,最能感到坚强、自信。高峰体验可由任何一种行为和心思达成:如一次流畅的表达,一场激动的演讲,一桌醇香的美酒,或倾听伟大的音乐,体育上的卓越成绩,一次完美的性行为,甚至也可以是跳舞等。也就是说,任何一次全然地投入的活动都有可能产生高峰体验。

又如嚼口香糖和享受口香糖是不同的。嚼是嘴巴和牙齿的运动,只是简单的口腔运动。而享受口香糖则不同,它不仅有口腔运动,还有全身每个细胞的参与,更为重要的是有头脑、心智的参与,它是全方位的参与,是主动的参与,而把心智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的行为。嚼和享受嚼之所以不同,是有根本原因的,嚼是为了打发枯燥的时间确。而享受嚼则是在享受时光,享受外界的馈赠。嚼的另一个目的是不让心灵与肉体会合,它是一个石子,它不允许心潮彻底平静下来,正如城里大多数人无法打发夜晚一样,他们整天都生活在声音和嘈杂之中,他们已习惯了打扰,习惯了分裂和被动,所以一到夜晚来临时,孤独便总伴随在他们左右。所以他们不敢面对家中安静的黑夜,他们在入睡前那段时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所以他们去夜总会,去开家庭舞会,去吃夜宵,去疯狂玩耍,去打游戏机,去寻求各种各样的刺激。总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愿在静处时看到自己的心。只有心湖被石子打扰,他们才不会看到自己的心。失败者从不敢看到自己的心。看到心,就会看到责任和义务,就会看到距离,就会看到躁动,所以,他们总是有意无意识地不停地打扰自己,让自己的心灵漂泊在外。

他们的心总是不在自己身上,不在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上。这正好解答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总是心不在焉。聘请的厨师在炒菜时总是将菜炒糊了或放多了盐什么的,因为他的心不在享受炒菜上,而在工资、女友等与炒菜无关的事情上。他们手虽在掂着炒锅,在做机械运动,但心却不在此。

一切失败者的问题,追根溯源都出现在这一根本问题之上。他们总是自我分裂的,总是在不由自主地虐待自己,他们从来就没有全然地进入过。

我们在炒菜时,应忘掉自己,忘掉大脑中的各种羁绊,忘掉回忆,忘掉一切文明、文化、教育、习俗,我们要专注地炒,敏捷地炒,要看着火候地炒。我们要从根本上接受自己正在做的事,不然就没有必要去做。那样做反而会把事情搞砸,会制造出一系列的冲突,制造出一个深深的障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的,当我们看到心仪已久的女友时,我们要立即进入那个喜悦,要让兴奋和喜悦荡漾至周身的每一个细胞,让那个喜悦弥漫在我们的周围。我们要全然地进入那个喜悦,与它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整体。我们要让心与身同喜悦合并起来,我们要有三到:一是身到,二是心到,三是神到。也就是说我们不仅意识到,而且潜意识也要到才行。

我们要学会体验那种突如其来的喜悦,而不是将眼睛盯着对方不足之处,或者回忆与她相处的过去时光,那都是错误的,那是你以后要做的,但在见面的那一刹那,你的心中已然升起了喜悦,那么,你就要去发展这个喜悦,不要错过真正要做的事情,而要将全部精力都快速集中到那个喜悦之上。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快乐,你才会从正面去感激你女朋友的到来,感受到与友人的相识相知的意义,你才会更进一步地发展这份友谊。你在笑的时候,不只是做给对方看的,不只是迎合性的,你是自然而然由内心升起的。正因为你笑得坦然,那么,对方才会感觉到你是全心全意地欢迎他的到来,对方才会看不到你的分裂,看不到你的口是心非。假若你是凑笑,则会大大的不同了。对方从你的肢体语言中,一眼便会很快看到了分裂,看到了冷淡,看到了虚伪,故在以后的交往中自然会多少打一些折扣。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从浅层中解脱出来呢?

处方:在。

在与不在,是一道深深的门。在,心在,全身心的在,你便找到了通向积极能量的这扇门。不在,心不在,身心分裂,你便永远徘徊在能量的仓库之外。失去能量的输入,你将日渐枯萎。

在,是最深的智慧,是进人一切智慧的大门。老子是一个伟大的东方智者,他是研究“在”的伟人。西方“不能踏人同一条河流”的哲人赫拉克利特也是深知在的人。总之,古之成大事者,都无一不是深切地领悟到真实、客观、活在当下的重要性的人。

只有打开了心锁,你才会与外界统一,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自由;才会真正懂得去享受除性之外的一切其他存在;才会懂得去享受阳光、春天、大自然中的一切一切;才会懂得去分享他人酌快乐。很难指望,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会给他人以爱,那只是一种谎言。

人一生下来时当然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裂的。他是初开的花朵。他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没有文化的顾忌,没有文明的禁忌,在半夜可以哭,在死人时可以哭,他没有管那么多,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今天的青年人、成年人为何绝大多数都成了分裂性的人呢?他们成了不能自然的、真实的、正常的表现自我,成了无论什么事都或多或少带有一种压抑,好像变成了一个演员,演员当然也就不是真实的。

只有一个无可奈何的原因,那就是后天的教育,就是文化、教育、道德等参与对人进行综合治理的结果。每个人,整个社会都希望把孩子教育好,但那只是主观的。出发点是一回事,结果又是另一回事。我们都成了一个深深的分裂者,我们无论一举手一投足总是出现分裂,或分裂为二,或被文明撕成了碎片,这一点必须深刻了解,这是一个前提。惟有如此,我们才知道我们自己被带上了一条失败之道。

生下来时,我们只是一个感知的生命体,我们是没有思想的,思想是后天教化的。在后天的教化中,问题就出来了。一是过分的理性教育,过分的逻辑教育,从而使你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本有的感知能力。而感知力却是发展逻辑力、思想力的第一道门。且感知力比思想更真实、更纯然。你一生下来就凭它帮助你成长,而逻辑是社会给予的,逻辑多了,感知力就被冷落了,被压抑了。当然这种感知力并没有完全死掉,你虽然在成人后一直被理性和逻辑所控制,但感知力依然在你头脑的某个小小的死角上,它被外来教育囚禁在那里,它被冷落在那里,发挥不了作用,只证明你想感知。这种情形的发生有几个原因。

我们都是被塑造品。我们刚生下来时能放声大哭,会裂着嘴笑。但如果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是哭,则是很不受欢迎的,因为,成人文化是不崇尚哭的,一哭他们就会烦乱。小孩一哭就会有麻烦,大人要拿糖或玩具哄他,或打他。小孩是一个感知者,长此以往他觉得只要笑,就有玩具、有奖励,于是他便笑得多了。理性固然在此生长,不巧虚伪也同时滋生出来了。

我们的教育是从一个一个片段去做的,它本身就存在着不足,那么对于我们的接受者也是一个片断一个片段接受的,如知识分出数千种学科,而每个人又依爱好修习不同的学科,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学习的是整体知识。实际上这些只是局部的局部,分支的分支。这些省去了前因后果,省去了背景的教化,如大人教小孩不能玩火,就那么一句话,不解释为什么不能玩火,当然,解释了小孩也听不懂,故在小孩被烫后才渐渐知道真不能玩火。这就遗留下一个问题,在小孩身上,人是习惯的动物,于是小孩便在一系列的规定里被塑造成了束缚型的人。小孩子为了取悦大人、老师等,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好处,但这种心思行为多了,他便成了迎合型的人了,成了圆滑型的人了。我们长期对小孩进行枯燥的说教,从而渐渐扼杀了小孩的兴趣,扼杀了小孩的感知力。当然,除了被教成迎合型的人之外,我们还被各种各式省去了前因后果的“好心”教育,教成了刻板的人、狡诈的人、冷漠的人、胆小的人和疯狂的人等。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的绝大多数人忽视了一个最起码的目的——把人教得活生生,教得生龙活虎,教得对生活充满激情。而现实却恰恰相反,你只要到大学生就业分配的招聘现场看看,便知道教育方式还存在多大的不足。当然我们不能一味指责教育,因为任何存在形式都会有它本身的不足。

假如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于是在这种一切为了未来的教育中,我们被教成了准备型的人,我们只要看看现实生活中,谁都在为明天作准备,都希望通过今天的付出,明天一定会过上好日子。我们一直在等,如一个女人年少的时候希望考个好学校,以后找个好工作。工作找到后又希望找个好老公,好老公找到了又希望生个好儿子,好儿子生出,又希望儿子考个好学校,又为儿子找个好工作,又等儿子成家立业,一个循环下来,操劳过度,华发早生。生命没有一分钟活在此时此刻,一生都陷在为明天的准备之中。有准备就有担忧、有悲惧。活在未来之中,自然也就是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了。类似这样有极大副作用的方法,是学校教育、是局部教育和片段教育本身所无法根本解决的。

总之,父母爱孩子,惟有孩子以大人期许的方式表达时,才会爱他。于是在小孩身上强加了无数的不自然的东西,你今天的头脑里的片段酌内容都是不同时期被加入的。你的头脑就成了不真实的了。当那个分裂太大的时候,你就无法连接起来了,你会完全忘掉你真实的本性,你会变成一个虚假的人,而你本的面目就丧失了。同时,你也不愿意重操本来的面目,因为重操它时,因为它太真实了,因而,这个社会有许多人都会反对你。

任何完整的人都有三种能力需要开发,一是知觉感悟能力,二是逻辑分析能力,三是灵性穿透能力。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尤其是东方教育只强调了逻辑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大都是能力发展不足的人,西方人为什么那么幽默生动,是因为他们在这一点上、在知觉教育上有足够的开发和开放。

文明的本意是教我们活得更真实,而事实上它却成了一项不真实的训练。而我今天写的这些文字,是愿你走向真理,回归真实的一种有效方法。我没有强调逻辑,因为逻辑人们在学校教育中已得到足够的开发,我在此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大咳一声,让人们警醒起来,不要成为一个被他人主宰的生灵;二是不要舍本逐末,走向极端。我就是要人们了解这个阻碍人生圆满的大障碍,一旦你了解了,很多事便会马上改变,很多行为观念就会马上改变,从了解真相的那一瞬起,你就会成为突变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