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听解脱之道
5548000000004

第4章 从高速中解脱出来

科技要提速,但生活却要减速。我们的一切努力原本想使人类自身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只想活得更轻松,于是我们造了手机,造了汽车,造了机器人。结果呢?恰恰相反,机器活得越来越上档次,人类自身却活得越来越下贱;机器人将越来越聪明,人却越来越没有灵魂;手机是想加强沟通的,结果我们却越来越隔膜;汽车是想加快沟通的,结果我们都在疲于奔命。一切的发明反而成了一种讽刺,一切的努力反而更加加重我们的工作量。

我们发明了牛车、驴车、三轮车、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火箭等。外物的速度已越来越快,而且还将更快,甚至无止境。只可惜,人,这个一百多斤的人的双足,却很难再快。100米短跑50年仅提前数秒钟而已,而且几乎难再提速。

这就是一个两难。人类可以叫外物提速,但很难叫自身提速:双足很难再跑快,双手很难再举起更重的杆铃;肩膀很难担起千斤重担;思维很难快速算出789乘以987;……

总之,外物的潜能无限,而人类的潜能却十分有限。

这里就有一个麻烦,当外物要求人类自身加速时,人却只能苦笑摇头,而自己却根本做不到。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没有考虑人自身的承受力问题,都一味要求人自身也应以身作则提速前进。如此一来,人必将越来越赶不上外在的速度。如此下去,人必将累得趴下。绕了一大圈,我们原本去寻找轻松,结果却找来一大堆麻烦。我们经过曲折和苦难,经过一连串的努力,到头来只不过是在为自己挖坟墓而已。我们总在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和我们的同类快速整死。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创造难道错了?

显然没有。那么,错在哪里?错在创造要一切为了人这个中心。社会所做的一切,都应考虑人的自身不足。人是主人,人是主语,人不能参与到机器比拼之中去。

因此,我们要时常谨记,高速进取的智力也是存在着许多不足的。据我分析,高速进取的智力至少有三大致命误区无法自身消解,他们分别是:

一是不停地操纵大脑,导致大脑烦乱;

二是不停地驱赶身子,导致筯疲力竭;

三是不停地制造枷锁,导致身心囚禁。

是的,整个社会似乎都疯了,都在日夜不停地赶路,都在狂奔不做稍微地短暂停留。停下来休息,那是很可笑的,是不符合这个快速运转的社会的。

你每天必须闪电般地一弹就起床,然后是快速地穿衣,漱口洗脸,吃路边早点。其实不叫吃,你为了赶时间,那叫吞早点,而后行色匆匆上车,或小车或自行车,一路朝前赶,你讨厌路上人太多,你讨厌红灯太多,你讨厌路面不平开不快。

虽说不快,但你还是很快赶到了目的地,或单位办公室,或其它外岗位,于是便开始管理三台电话机,二部手机,你开始与上百人联系,这是你的任务,因此你要讲速度,不然就完不成任务。

要速度就自然要技巧,要会很快从对方套出关键字眼。你讨厌客套话,就是说,也是很快不带感情地一语带过。中餐只能在单位或附近吃工作套餐,一边吃一边眼睛斜瞟着工作,或想着工作。

下午你出差谈判,自然更是紧张,你要对对方进行摸底,而后是用几套方案去设计对方,你绞尽脑汁都想不出良策,因为对方也有如你差不多的大脑,他也在设计笼子以便诱你入套。

每当夜晚来临时,你匆忙向家赶,疲倦的身影终于被押运到家,你先是快速地问问儿子作业咋样,快速问问老婆休不休息,然后你打开电视,里面又在推介新人新事。日子就这样在机械中作快速运转。

为了迎合速度,我们社会推出了什么快餐面、快餐饭、速食商品、速溶补品、麦当劳、肯德鸡、路边店、三合一方便面等等,当然,目的只有一个:提速。否则会被别人赶上和超过。我们终于成了速度的奴隶,成了速度的牺牲品。

你只要看看每年死在速度之下的人数,你就知道我们人类个体对速度的承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是有一个不可跨越的度的。

飞机一年杀多少人,火车一年杀多少人,汽车一年杀多少人,摩托车一年杀多少人,快速建筑一年杀多少人,快速掘矿一年杀多少人,快速拼命工作一年要杀多少人,等等,只要认真统计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最少在一千万以上。

而后你再看看速度每年间接伤害(此处指精神伤害、心理伤害)了多少人。因速度而下岗的人,因竞争而淘汰的人,因不能胜任速度而无法就业的人,因虽在工作虽未下岗但压力重重的人,因负荷太重的人,因机遇少而被勾心斗角伤害的人,因不胜速度而走上犯罪的人,因忧虑过度而愁眉苦脸的人,等等,这个数目全球最少不下于五十五亿人。

普天之下,除了很少的几个没听说过电的少数民族之外,你很难找到几个没被速度弄得精疲力竭的人。

当然,你本来可以每分钟走三十步,现在要你走三十二步,要你适当的快一点,那倒没什么问题,现代社会关键不是要你只快一点点,而是要你每分钟走六十步,走一百步,走二百步,此时,你的能力是有限度的,你又怎么能应付日渐提速的“速度社会”呢?

提速可以,但疯狂地提速,我们就无法承受了,而当今现状却是在疯狂提速。

为何会造成如此疯狂提速?

因为竞争的偏执教育,因为比拼的偏执教育。当然,教育本身并没有错,只不过教育本身也是有局限性的,它永远只能对你完成一半,它只能将你打造成为一个半成品。更何况,分科教育只会将你的人生导入狭窄之地,而人要活好却需要做整体的人,这里就存在一个很大的冲突。

目前,我们时代的偏执教育是一个关于“拼命”的偏执教育。无论你是在家中,在学校里,在单位上,在社会上,你都得拼,不然你就得不到名次,得不到名誉、地位、财富、女人,你就会被别人瞧不起,被视为狗屎和垃圾。所以,你能拼也要拼,不能拼自然也要拼,也要死拼,否则,就去死吧。

有竞争在,就必然有淘汰在,自然也就有牺牲品存在。而且这种竞争是一种很窄面的竞争,它只比学习速度,只比金钱、权力,只比拼人的生理层面、物质层面,而不是比拼心灵高尚层面的内容,不是比道德,比真比善比美,不是,都不是,而今社会主体上只比银子,于是有多少人,为了一个钱字而困而伤而愁,有多少人成为了生活的弃儿、旁观者和路倒儿。

竞争速度的危害?

危害之一是制造了一大群无自我的“疯狗”,一大群工作狂。没有一个企业不想快速扩大品牌知名度。怎么扩?最实惠最低成本而且又最有效的方式,在全球仍只有培训推销员,只有快速培训出出色的推销员。当然每个推销员企业不可能让你培训三年五载,它要的是速度,在最短时间内培训出最能做事的人,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即告诉你一些技巧,你复制,完全复制,你不必知道技巧的原因,不必知道知识的来笼去脉,那对推销是没有意义的,再加上十天半月也不可能跟你讲那么多。

于是在数以千计的培训师严格复制下,全国各地都充斥了复制疯狂行动的推销员,都充斥了咬住你绝不放嘴的“疯狗”。

我们常常在大街上在家里在办公室里被一疯狗咬住,半天脱不开身子,因为这些咬人者都是经过“见人十八缠”严格训练的。

我考查过许多保险公司和营销公司的高级核心王牌推销精英课程,如什么“进门十八招”、“见人十八亲”、“遇人十八缠”、等等,叫我啼笑皆非。

这些可怜的人,他们还捧着一本叫着什么《神经语言程式学》的书以为至宝,日操夜练。他们一出门便按标准操作,脸色、肢体、衣着、行为、语言诱导程式等等,甚至笑的程度,握手的力度都有严格规定,不然他们就很难成交。

当然可怜,他们一出门便没有自我,一切都在按外在的标准行动,讲了数万句违心的话,做了大量违心的积极暗示,哄了大量隔行如隔山的不警觉的人。如此害人害己,自然心有难受。一个人无论做了多少坏事,都永远杀害不了你内心深处的那个真心,那个正义的灵魂,谁也不能。

因此,你的身心便成为了一个两难,你虽赚了别人的钱但并不真正高兴。

另外,速度还制造了一大群工作狂。工作狂并不是指那些最会工作的人,那些以工作为乐趣为享受的人,而是指那些有非常大的压力,而想凭借工作去发泄、去释放他内心的压抑不满的人。这些人表面上扑在工作上,而实际上则是讨厌工作本身的。

危害之二是主题只崇尚速度,自然相应就抑制了道德。这是必然的,没有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强者不提道德,但由于他们只是口中提而行动的主题却是经济或政治权力,所以,这个道德无论怎么倡导,都必然只是无法真正派上用场的老朽而已。

速度的本质是只要结果,只重结果,只关注结果。它不关注过程,不关注你采取什么方式,使用什么手段来获取结果,于是社会上便出现了双猫经济观,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社会只承认结果,不管你用什么手段去抓老鼠(当然我只是从一个侧面论及猫理论,而不是从邓小平的张扬个性自由和全民开放的角度来谈猫论猫,我们这个世界只是由无数个角度拼合而成的世界,请读者千万别误解),因此,社会上现在出现的丑恶现象如贪污、受贿、行贿、色相、卖淫、抢劫、杀人越货、诈骗、哄抬物价、垄断市场、贩毒、走私、砍伐森林、绑架、敲诈等等,都只为了一个目的,捞到更多的钱权,而且是以最快的速度。

这个社会谁都等不起,正如香港千年一叹的黑社会老大张子强,对新闻媒体说道:“我没有文凭、学历、背景,但我又想干点大事,想出人头地。我一生只有短短几十年,若花上三、四十年时间慢慢赚点辛苦钱,去做苦力去过为了油盐柴米整天发愁,过那种紧巴巴的日子,那样,我实在不想。我只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搞到钱,去过我自己设想的自由日子。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哪里能经受得起太多的磨难和打击?我本不是来做事的,我是来潇洒的。不过现在看来,我还是错了。我还是被骗了。”

怪不怪,一个震惊世界的头号绑匪,他居然也说被骗了。那他又被谁骗了呢?

自然是偏执教育,是他从社会上感受到的贪图享受的偏执教育,是速度时代种种对他不利塑造了他,推进了他。不错,他的确被速度偏执教育欺骗了。

因此,一个过度崇尚速度的社会,自然而然社会对执行道德对展示道德力不从心,当然不是指宣传道德,宣传只是起到了教嗦的作用,它并不能真正接受。

危害之三是造成必然的失业。从而加剧了社会冲突和政府的负荷。我不太关注政治,记得九八年朱镕基上台时说要彻底解决好五个中国最棘手的大问题,其中之一是失业人口安置问题。今天看来他解决了吗?不可能的。因为淘汰是竞争的另一面,正如一个铜板总有两面,你哪里看到过只有一面的铜板?没有。因为有正就有反,有强者就有弱者,有能上者就自然有弱下者,你不可能全上岗,那是不符合辩证法的,那是不可能充分推行竞争的。

要安置一切失业人员,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干掉竞争,就是不竞争。这当然不可能。所以,一个时代它选择了某种择优的模式,实际上也就选择了它的“敌人”,选择了它的对立面,选择了必然的冲突。前些年下岗工人闹到省、市、县政府去的不下数百起,这当然给政府也带来了压力,压力归压力,但要理解这是必然。

四是制造了比较的苦海。这个社会因为速度,因为竞争,从而制造了无处不在的比较,有比较就有不足,有不足就有追赶,有追赶就有人追不上,追不上者就痛苦。佛家中早有“求不得苦”,这苦是人生八苦中的一大苦。

那么,究竟怎样从速度中解脱出来呢?

处方:慢慢品味。

今天,又有几人体验过“品”字?

慢。当然这只是临时处方,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处方。正如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慢》中说的,速度是出神的形式,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水泡和喘气;当你跑步时,你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会更意识,自身与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个时候起,身体己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那些休闲的吉它手不见了,那些在冬日暖洋洋的日光下掏耳朵的人不见了,那些几个朋友围着一个红泥小火炉品茶的人不见了,那些一边散步林间一边哼着小调的人不见了。一切悠闲的形式都不见了,都被速度赶跑了。

我们成了速度的仆人,我们成了竞争偏执教育的牺牲品。

仅凭一个人要想阻止时代的疯狂那是不可能的,惟一有点实际价值的是你管好你自己,你适当地放慢一点脚步,因为你并不必为了几个臭钱而拼命,不必为了早到十分钟来得到好评而快速赶路。总之,你不必太注重那个结果。你应当在工作中、生活中将注意力从结果上调适到过程中来,否则,你就会成为了一个空虚的人,没有乐趣,没有感知的人。

品味,就是要全面进入感知,体验双向情感。要想真正深刻而全新地进人事物的本质,我们就得先搞清楚与进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进入首先是感知的。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一切新事物或旧事物时,首先对事物的把握是感知的,即从感性的角度去体验事物的最基本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对事物认识的第一步是认识事物的感性层面,而不是理性层面,正因为这层感性层面,才会决定我们是继续认识下去,继续深入下去,还是立即停止。所以在这一层面上虽然没有真正认识事物,但对我们能否真正客观地把握事物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我们不得不对感知层面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忽视了这一认识过程,我们在进一步认识时就会带有偏见和肤浅,就会流于庸俗和随便,就不可能透彻理解事物,就不能敲开基本能量库,不能进行能量连接和能量交流,所以在此,我们不得不对感知有所认识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感知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感知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对外部环境刺激而引起的内部选择及组织,为感知人提供有意义的体验。也就是说,感知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从情感的角度层面较肤浅地认识事物的状态。

其次,感知的主要身体器官是:眼、耳、口、鼻、舌和整个肌体等,当然这些都是反映到大脑的直觉认识层面上的。

再次,感知过程的各个步骤基本上都是在一刹那之间完成的。

也就是说感知的优点就是速度快,它几乎不需思考,不需像研究事物一样仔细琢磨,它讲究的就是速度,就是灵敏度。它能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处理需要快速作出解答的诸多问题。这种能力,当然是人类在与自然长期斗争中逐步演进而成的。

最后,感知是带有选择性的感知,它能极快的将被观摩的事物进行适当归类。

另外,它还具有上面所讲的防卫功能。不过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常常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具体说来会出现认识偏差、认识的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出现以己度人,出现认识肤浅的现象。

正因为会出现这些情况,而我们又无法去回避这一感知层面,所以我们不得不适当地采取一些调适办法来发展感知的有利面,同时又能摒弃不利而来敏捷地把握事物。另外,感知还具有一定的组织功能,即是将环境中的刺激归类为可以认识的各种模式的过程。

总之,感知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可以因刺激强弱而改变体验的认识方式。所以,我们在下面还得进一步对这种认识作深入的理解和进行必要的重点训练。

现代社会有个阻碍智力进步的最大问题,就是省略了感官体验而直接进入理性,这就是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