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5553500000004

第4章 伦敦蒙难

广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悬赏千元缉拿孙中山。孙中山留住香港已不安全。11月17日,便同陈少白、郑士良乘船前往日本横滨。在横滨孙中山继续进行革命活动,结识了冯镜如、冯紫珊兄弟及黎炳垣等人,组成了兴中会分会,推冯镜如为会长。孙中山等人在旅日侨胞中宣传反清的革命思想,但多数华侨都认为,反对朝廷是大逆不道,鼓吹革命困难较大。孙中山决定远游美洲。

1896年1月,孙中山在离开日本的前夕,决然剪掉了象征清朝统治的发辫,并脱去了长袍,改穿西装,独自冒险前往檀香山。这时,孙中山的母亲杨太夫人携孙中山的妻子及儿子、女儿已经到檀香山,住在孙眉的家里。孙中山阖家团聚,自然欣喜非常。他在茂宜家中住了几天,便急急忙忙到檀香山正埠去会见旧日的兴中会会员,准备重整党务。经过孙中山的宣传和发动,很快,华侨中的革命风气便又振作起来了,他感到十分欣慰。

1896年6月,孙中山离开檀香山前往美洲,打算到那里联络华侨,募集革命经费。途中,凡遇有华侨聚居的地方,他便进行宣传,鼓吹救国反清,但由于华侨中的多数怕听反清造反的言论,使孙中山感觉到美洲的华侨比檀香山华侨更为闭塞。因清政府驻美国公使是满州人,朋友们都劝孙中山,不宜久留。他便于9月23日由纽约前往英国利物浦。

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逃往香港后,清政府把他看成最重要的“逃犯”。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外交部)一面致函两广总督谭钟麟,要求他立即派大批侦探到香港、澳门、西贡、新加坡等地跟踪缉拿孙中山;一面通知各驻外使馆、领事馆,密切注意孙中山的行踪。孙中山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孙中山的行踪被中国驻美国使馆侦知,驻美公使杨儒立即电告驻英公使龚照瑗,说:孙文于9月23日乘“麦竭斯底”号轮船到英国黎花埠登岸。

驻英公使龚照瑗得知孙中山即将到英国的消息,立即行动起来,雇了外国侦探,专等孙中山的到来。派人同英国政府交涉,请英国政府代他们缉拿孙中山,英政府拒绝后,他们便又设计,想办法诱骗孙中山到使馆,用七千英镑的高价雇船,准备把孙中山装在一只木箱内运往广州;如果这个计划不能实行,便打算把孙中山毒死在使馆内,然后把尸体解运回国。一张罪恶的大网正在向孙中山张开。

9月30日中午,孙中山一路风尘抵达利物浦,10月1日到达伦敦。孙中山到达后,便去拜访原香港丽雅氏西医书院的老师康德黎。经康德黎帮助,住在距康德黎寓附近的一家旅馆内。10月11日,适逢星期天,孙中山从住处去康德黎老师家,打算跟他到礼拜堂祈祷。正在行走间,从后面跟上来一个中国人,用英语问孙中山:“先生,你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孙中山说:“我是中国人。”那人又问:“你是哪个省的?”孙中山回答说:“广东省。”那个人仍用英语说:“那么我们是同乡了,我也是广东人。”不一会,又走过来一个中国人,同他们说话,两个人一左一右把孙中山夹在中间。等快到康德黎家时,两个人坚持要孙中山进一座楼内叙谈。孙中山哪里知道这就是中国使馆,便同他们二人进了门,从此,便被幽禁在使馆的第三层楼上。

孙中山身陷牢笼,自知难免于死,但他绝不束手待毙。他千方百计将自己被囚禁的消息传递出去,想了很多办法都因为看守太严没有成功。情况万分危急。幸亏得到英国仆人柯尔的同情和帮助,才把他写给康德黎的求救信传递出去。康德黎收到孙中山的信后,见义勇为,四方奔走。10月19日,康德黎奉英国外交部的命令,将孙中山被诱骗的经过写一份报告,呈交外交部。英外交部经调查属实,便决定对此事进行干涉。在英国政府的干予和强大的舆论压力下,10月23日下午,孙中山获得自由。

孙中山脱险后,写信给英国政府和报界,对他们的慨然相助表示感谢;同时,给柯尔付了酬金,以示感谢。尔后,孙中山便着手撰写《伦敦蒙难记》。经过这一变故,他对清政府的专制残暴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

自1896年11月至1897年7月,孙中山一直留在欧洲。在英国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到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里去看书,一去就是大半天。他阅读的范围很广泛,但最感兴趣的还是有关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有面的书藉。因为他明白,要想改造社会,必须首先了解社会政治问题和研究社会政治问题的理论,所以对有关这方面的书藉,他“攻之甚勤”。

孙中山在留英期间,不仅勤奋攻读,努力汲取书本知识,更重视考察社会政治风俗,结交各方面的人士。

孙中山在英国的考察,对他革命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通过对欧美社会的考察,不仅产生了民生主义的革命思想,还具体地确立了民权主义的内容,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民族主义思想。孙中山已经看出,要想解决民族压迫,必须同时解决民权问题和民生问题。至此,孙中山完成了他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的构想。

孙中山在欧洲考察几个月,思想认识和政治理论虽然有很大收获,但因为英国没有中国留学生,华侨也很少,很难开展鼓吹革命的工作,他认为久处欧洲,必将“旷废革命之时日”,故于1897年7月离开英国前往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