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和谐做人
5554300000010

第10章 闻道得道(4)

1983年3月,为了获得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的权利,鲁冠球主动向乡长提出,要搞承包责任制。乡长说:“好,给你搞承包!”乡里测算后,给他下达了一个比上年实绩高不少的承包指标:1983年产值要完成630万元,毛利比上年增长13%,即达到170万元,以后每年递增10%。完成指标不奖不赔。若有超额,提取10%的超利部分奖给承包者,其中5%由承包者奖给企业有贡献的干部和工人。若完不成指标,缺额部分由承包者赔。乡长宣读完承包合同后,鲁冠球站了起来,很严肃地说:“乡政府定的承包指标太低了,我愿再增加10%,其余条件不变。”一语即出,四座震惊,哪有自己要求增加承包指标的呢!鲁冠球却坚定地说:“就这么办。”在公证处盖章时,公证员问鲁冠球:“如完不成指标,你用什么赔?”鲁冠球坚定而郑重地说:“我家自留地里的苗木值两万多元,我以此作抵押承包,完不成,拿它赔上。”说完,鲁冠球堂堂正正地在承包合约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当鲁冠球把签章盖在了合同书上,鲁冠球家人的心为鲁冠球缩成了一团。苍老的母亲说:“我刚过上几天好日子,你又要折腾,又要让一家老小为你担惊受怕了。”鲁冠球安慰母亲说:“过去是政策不对头,不是我没办好;现在政策好了,我一定能干好!”

鲁冠球目光远大,判断准确,承包的第一年就超额完成154万元,随后的1984年、1985年,年年都超额完成。根据合同规定,鲁冠球第一期承包可拿到承包奖金44.9万元,但他没有要。他写信给公社党委说:“我愿将承包超额利润分成部分全部献给企业,用于企业发展生产,智力开发,使企业办得更好。”于是他把第一年应得的奖金87万元,送给厂里培养人才;第二年的奖金11.2万元,送给乡政府造了一所小学。他说:“我承包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挣钱,而是为有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把企业搞活。”他吃过许多没有自主权的苦,因而坚决主张在承包责任制中,只要经营自主权,不拿奖金。到1993年止,鲁冠球共放弃的承包奖金已达300余万元。

“现在我们厂是搞股份制了,按上级规定,企业里有许多资产、资金要量化到人,我感到集体创造的财富,应归集体所有,要保持集体公有制的主体成分。现在我们企业已办起了农场、养鳗场、蛇场、商场,工农商都有了,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比江南乡村是富了些。今后我厂要开始第二次创业,把现有的集团股份公司,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高、精、尖技术密集型大企业;要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再扩大规模,向大西北进军。要把企业的部分资金投人到大西北去,到那里去办万向节厂,去发展经济。因那里还相当贫困落后,我们办企业,发展经济,应该面向全局,面向全体农民、全体人民。”这就是鲁冠球的胸怀,我们国家一代农民的胸怀。1994年4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登出了一条消息:万向集团筹措资金投向西部,拓展经营领域,缩小东西差距。消息说:“万向集团西进计划完全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扶贫,而是通过企业投资的市场行为,将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资金、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及思想观念进行有机结合,在西部地区再造一个乃至若干个万向集团。现在他已设立40万元重奖,公开征集万向集团开发西部地区的良计妙策。”

这又是鲁冠球胸怀事业心的一个具体行动。

如果全体国民都有事业心,就能改变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所以事业心问题也是做人问题。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

挑水砍柴,无非妙道。道就在日常生活中。

一定要行动,要从小做起,要见微知著。生活中,有美丽的愿望当然是好事,但一味地空想,不但会一无所获,而且还会耽误了你的进取。

走进《老子》的世界,最先接触的便是他的“道”,能够闻其道,并且能得其道,这便是一种智慧的提升,从而将古代的智慧转化为今人的智慧。

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玄妙出于道。从而由“道”之悟知,可悟知天地万物的玄妙,这不是一件令人最为快慰的事吗?老子的“道”贯穿于大至宇宙、小至一木一草一器一皿之中,无处不在。东郭子曾问庄子:所谓“道”,在哪里呢?庄子回答说:“无所不在”,甚至“在屎溺”。

“道在屎溺”成为一个典故。若以道眼观一切,则处处可留心,处处皆有“道”。

有一个天才面包师,自打一生下来,就对面包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闻到面包香就如醉如痴。长大后,他如愿以偿地做了面包师。

他做面包时,要有绝对优良的面粉和黄油;要有一尘不染、闪光晶亮的器皿;打下手的姑娘要令人赏心悦目;伴奏的音乐要称心宜人。这4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他就酝酿不出情绪,没有创作灵感。他完全把面包当作艺术品,哪怕有一勺黄油不新鲜,他也要大发雷霆,认为那简直是难以容忍的亵渎。要是哪一天没做面包,他就会满心愧疚:馋嘴的孩子和挑剔的姑娘只能去吃那些粗制滥造的面包了。他从来不去想今天少做了多少生意,然而他的生意却出人意料的好,超过了所有比他更聪明更迫切想赚钱的人。

有一位农夫非常爱吃土豆,于是他就在他的土地上种满了土豆,其他什么也不种。春天,他唱着歌种土豆;夏天,他唱着歌给土豆苗除草;秋天,他唱着歌收获着一车又一车的土豆。他的收入比起其他人来虽然不是那么多,但是却一年比一年多。最为关键的是,他非常快乐、非常满足。这就够了。

如果有一个这样令你感兴趣的工作,你还求什么呢?

孔子说:求仁得仁。这样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

我们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都是“道”,就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如:早晨起床,上班的上班、上课的上课,晚上,也是该休息的时间了。“道”绝对是很单纯的,不要将它想得太复杂!它就是一种生活的规律而已。我们生活在社会上,不论个人或整体,寻求出一种规律出来,而且是合适的规律,那就是“道”。而“德”呢?那就更简单啦!只要寻求出合适的规律来,自然对人的心境与身体都大大地提升,那种提升的效果便是“德”。

《老子》是智者的书,它给人们诉说“道”,论辩“道”,授人以“道”。从政者,老子之“道”教你如何治政,以无为而治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从军者,老子之“道”教你如何治军,其谈兵的精警使人神往。从艺者,老子之“道“教你如何治艺,传诸艺术的真谛。搞科技的、经济的、教育的都可以从《老子》中得到心灵的启迪。

孟子在游历诸国、聚徒讲学的过程中,曾反复向弟子强调修养要力行践履的重要性。

有一天,一个叫曹交的人询问说:“您讲过‘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吗?”孟子回答说:“是这样的。”曹交又问:“周文王身高一丈,商汤身高九尺,而我自己也有九尺四寸,却只会吃饭,别无所长,怎样做才能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呢?”孟子接着阐述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名言,认为是否成为尧舜与身高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要遵循尧舜的仁义之道,努力力行践履,就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贤。他接着阐述了人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志向,指出:

“如果有人说自己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就是毫无力气的人;如果认为自己能举起三千斤重,那就是很有力气的人。那么,人能举起乌获所举的重量,也就是乌获那样的大力士了。谈到做人的道理,难道畏惧困难而怕做不到吗?只是不去身体力行罢了。”

孟子运用的两个比喻,意在说明提起一只小鸡,人人都能做到;举起大力士乌获所举的重量,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不去提起一只小鸡,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人们要做尧舜那样的圣贤,并不是像举起鸟获所举起的重量那样,而是如同提起一只小鸡那样,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关键在于努力实行。

孟子又进一步提出了力行践履的根本途径。

“在长辈后面慢慢地跟着走叫做恭敬长辈,抢在长辈前面而快步走叫做不恭敬长辈。慢慢地行而恭敬长辈,难道是人不能做到的吗?只是不肯这样做罢了。尧舜道理的根本,就是孝悌。”

这样,孟子强调孝悌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认为不去力行践履,就不能达到圣贤的境界。孟子又进一步强调为善为恶全在于个人的践行。他说:“你穿尧那样的符合规章制度的服装,说尧那样仁义的话,实行尧那样孝悌的行为,便就成为尧;穿桀那样谲诡逾规章制度的服装,说桀那样违背仁义的话,做桀那样的淫虐行为,便就成为桀。”最后,孟子拒绝了曹交跟随自己学习的请求,告诫说:

“尧舜之道像光明的大路一样,难道还难认清吗?只怕有人不去追求罢了。你自己回去寻求吧!到处都会有老师。”

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道德修养重视力行践履的优良传统。修养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创业实践中提高人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