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生活方式与长寿
5555400000020

第20章 老年人心理健康(1)

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公告:“健康长寿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候条件占7%,生活方式占60%”。

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疾病,增加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健康就握在手中、寿命由自己决定、健康生活100年不是梦”。

全球范围健康长寿老人调查统计的结果一致表明人到老年心理上的健康是最为重要的保健措施其重要性相当于所有保健措施及保健品加起来的总和所以老年人必须十分重视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和稳定。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关键在于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社会和生活用平常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就会心态平和感到满足和从中获得快乐。一句话就是做到如古人所说的那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心理上的稳定关键在于注意心理上的调节随时化解压力和矛盾。面对当今社会五光十色的生活环境不为所动活出自我活得潇洒。要注意交几个知心朋友心中不快就与朋友聊天及时释放不良情绪。老年人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并有精神上的寄托和希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身心健康。

§§§第一节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有自己的心理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基于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的功能发生老化;二是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及社会角色的变化而形成。

首先,由于视、听功能减退,老年人活动受限,交际减少,逐渐局限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易产生孤独、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有些老年人当视、听严重障碍时,容易产生猜忌、怀疑心理,甚至出现偏执的人格。其次,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社会经历,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更明显。其兴趣、爱好、脾气、性格都比中青人更加个性化。

老年人的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情绪的特殊化。有的变得心胸狭窄,十分小气;有的宛如小儿,俗称“老还小”;有的又变得十分固执,俗称“老固执”;还有的变得特别急躁。正如朱丹溪所说“视听言动,皆成废懒,百不如意,怒火易炽”。老年人最常见的情绪变化是寂寞和郁闷,易于伤感,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言“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

有人提出老年人的5种人格(人格可大致理解为个人的心理表现或个人性格特征):

1.成熟型:感到自己是有成就的一生,心安理得,毫无牵挂。对人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乐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及人际交往,生活充实。

2.安乐型:对目前的现状能接受,但较为消极,对社会和他人不提什么奢望,在享受悠闲自得的生活的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上期待别人的援助和支持。

3.装甲型:用积极的活动和充沛的精力来排除对身体功能降低的不安,但由于有明显的防卫目的,对工作有过分的义务感,有强烈的事业心,并由此对年轻人产生嫉妒。

4.不服老型:对未能达到人生目标而怨恨、绝望,将其原因归罪于别人,非难别人,自己苦恼;充满了偏见及攻击性;对死亡抱有强烈的恐惧。因此,悲观不安,对青年人怨恨和嫉妒,有时甚至表示敌意。

5.自我厌恶型:把自己的一生看成是非常失败的,把死看成是自己对悲观现实的解脱。

上述前三种类型的人,属于积极型人格,能够适应老年期的生活,而后两种则属消极型人格,难以适应老年期的生活。懂得了老年人心理特点,将有利于我们采取正确的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改变消极情绪,这对于达到防治疾病、延缓衰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老年人的精神修养

精神修养对人,特别是对老年人的健康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怎样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进行心理调适,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呢?我们通过对古今中外近千名百岁以上老人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以下3点:情绪稳定,豁达开朗;热爱生活,老有所为;兴趣广泛,知足常乐。现分述如下:

1.情绪稳定,豁达开朗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人有心理活动,人人有喜怒哀乐。然而,对于大体相同的不良精神刺激,有的泰然,有的抑郁,有的会神经衰弱,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精神分裂症。对于同样的外界环境,处于不同心理状态的人,有着迥然不同的反应。处于极度兴奋状态的人,觉得整个宇宙都在欢笑;处于痛苦境地的人,觉得周围一切都对他冷淡无情;有的人生活比较困苦,但精神却充实乐观;有的人生活富足,但常郁郁寡欢等。这些都是由各人不同的心理所表现出来的,但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却截然不同。

前面已谈到,情绪剧烈波动,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影响人体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老年人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各种事情,都应该保持积极的情绪。

2.清静养神,节制私欲

清静,是指保持淡泊宁静状态。欲使心情清静,关键是要保持思想上的“恬淡虚无”。所谓“恬淡虚无”,实则摒除杂念,畅遂情志,神静淡泊,保持静养之意。中医学认为,“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度百岁”。《遵生八笺》又云:“心静可以固元气,万病不生,百岁可活。”可见清静不仅可以养神,亦可安形,神形俱调,则可益寿延年。

(1)超然脱俗:人若于追求进取之时,保持超然淡泊的态度,在得失取舍之际,保持宁静安泰的心境,便谓超然脱俗。凡事刁二可贪求,也不可苟求。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是现实生活中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订增养生药言》云“当得意时,须寻一条退路,然后不死于安乐;当失意时,须寻一条出路,然后可生于忧患”。具体说明了对待得失的超脱方法。同时,超然脱俗,保持清静也是积极进取的必要条件。诸葛亮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句,说明心情淡泊宁静,方能深思熟虑,分晓是非。

(2)遇事持静:在人的一生中,谁都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诸如亲朋好友突然死亡,莫名其妙的不白之冤,天灾人祸等。无论从健康还是养生的角度来看,对于各种不良刺激,应该沉着、冷静地处理。否则,因此而引起的大悲、大怒、大惊、大恐,对身体危害极大。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绪的剧烈变化,会扰乱大脑的功能,并引起机体内环境的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心理学家查理斯·施皮尔伯格研究发现,某些甲型性格的人——易愤怒、烦躁及具挑衅性竞争态度的人——会有较高的得心脏病的危险。

由于大悲大喜酿祸的例子很多。《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先后参加20几次录取秀才的考试都没考中,直到54岁才被录取。后来,当他突然得知自己考中了举人,竟狂呼乱叫——疯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持静的道理。遇到悲哀的事,不要过于伤心;遇到急事,不要过于惊恐;遇到喜事,不要过于欢乐。这样才能使自己保持在愉快、轻松、和谐的情绪中生活和工作。

遇事心神烦乱,多由顾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而产生,因此若能对后果进行最坏的考虑,则不会为不太理想的后果而烦恼,焦躁之情也会随之而减。有一位102岁的老人在讲述他处理这种事情的方法时举了一例。他说假如你今天不小心手碰破了皮肤并化脓了,你就在心里说,大不了烂成箩筐大,手上还没那么大的面积呢。《养生秘旨·却病十法》中就有“烦恼现前,以死譬之”的除烦却病养生法。凡事既已发生,如有补救可能,赶快亡羊补牢;如于事无补,不如冷静处之,何必为之烦恼。《寿世传真》说得好,“触事之心,未能不动,但须如谷应声,即应即止,如镜照物,物来即照,物去不留”。所以凡事既已过,就要面对现实,心向未来,及时抛开扰人清静之思绪。

(3)节制私欲

私欲,多指不顾他人,谋求个人利益的欲望。节制私欲,是通过克制私欲的精神修养,取得心里清静。我国著名养生家嵇康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名利不除,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致使精神涣散,对身心健康有很大损害。节制私欲,首先应当明了私欲损人志向,故不应谋之;其次应知私欲害人害己,欲谋害人终必损己;另外,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贪图享受,也有损健康,故当戒之。人在不同的环境及条件下都可能产生私欲,自私是人类难以克服的缺点。因此,节制私欲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糖衣炮弹”的攻击,出淤泥而不染。纵观历史长河,于官于民,私欲膨胀者要么接受法律的严惩,有侥幸蒙过者也是惟恐东窗事发,惶惶不可终日,又怎能清静养神,延年益寿。

清静养神,节制私欲是精神修养的基本方法。孙思邈指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这说明思想纯正,精神内守,心无杂念,能强身益智而祛病。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讲对物质生活不苟求,对名誉地位不奢望,对突发事件不惊恼,保持与世无争的精神状态。但并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主要是保持思想纯正,不存邪念的高尚心境。

江苏省建湖县颜单镇李夏村103岁老人潘蒋氏,别人对她的评价是心肠软,眼泪硬。她6岁的儿子伤寒病死,她没哭一声。刚满周岁的女儿由于粗心的婆婆将孙女放在桌上自己去干活儿,结果摔下来致头颅破裂死亡。听到此噩耗时,丈夫都差点休克,而她仍打起精神安慰丈夫和悲痛欲绝的公婆。亲人离她而去时,她没有落泪。但当向记者讲述时昏花的老眼竟流出泪水。潘蒋氏就是很好地运用遇事持静,以达到清静养神的。人生如此悲痛,也许有的人早已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崩溃。而她却能以较平静的心去对待。从中也可想象出她对生活中其他困难和坎坷的态度。也许这也是她能长寿的原因之一吧。

105岁的四川省遂宁市老中医赖亚明,身体仍很健康,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老而不衰。谋其长寿秘诀,答曰:持五戒。其一就是戒名利。赖老一生医德高尚,从不追名逐利。他行医80余年,拯救垂危病人成千上万,只收“脉礼”,有时还免费为贫穷病人诊治,甚至连药费都免收。他认为,金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受之何益。一生以救困扶贫为乐,与名利无争,故总能保持一颗清静之心。他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可见静心确能延年益寿。

从这些老寿星的言谈中,我们可以看出清静养神,节制私欲确实是养生的重要一环。特别是老年朋友,由于生活、地位、环境及身体状况都发生了变化,相应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微小的事情就能引起情感的变化,而这恰恰是养生大忌。《寿世奇编》说得好:“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指归于无为。”所以,老年人应以一颗稳定宁静的心去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与世无争,做自己愿意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于国于民于己皆有利。医学也证明了这一点,情绪稳定,寡欲怡性,可维持脑的功能平衡,使人体各系统功能处于最佳状态。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环节。

3.修德养性,心安神定

何谓德?通俗地讲,德即指道德情操。修德养性,乃是指通过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崇高远大志向,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的养生方法。人的性格豁达与否,情操高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和生理。

我国古代的医学家一再强调养生必须与养德结合。王文禄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高濂也强调说:“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

为什么养生必须结合养德呢?这是因为,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于健康长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仁者寿”的主张。如果不重视德行修养,只求助于方术药物,要想延年益寿是绝对不可能的。晋代养生家葛洪就说过:“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古人强调在养生中要注意养德,至今仍值得推崇。

《遵生八笺》中提出修德要做到“行宽心和,动静有礼,不取非份,心无猝诈,怜孤恤寡,敬爱卑微……怀诚抱信,得失不形,仁慈谦让,内修孝悌”等,反映了前人对修德的认识。庄当今社会,我们所讲的德和古人虽稍有差别,但大体一致。概括为克己奉公,心怀天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具体表现在爱党爱国,忧国忧民,不逐名利,无私奉献,乐善好施,宽厚待人,尊老爱幼,诚信谦让等。

(1)爱党爱国:爱党爱国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祖国是生他养他的家,党是领导人们奋发图强,发家致富的“家长”。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好坏。今天,祖国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延年益寿成为可能。所以,只有时刻想着党和国家,尊敬她,热爱她,才能以温暖幸福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即使生活中有些困难,也会充满信心,保持宁静。广东省高州市108岁的刘志芳富有爱国思想,认为只有国强才能民安,因此常常教育子女要尽忠报国。4个儿子中有3个参军,并多次荣立战功。正是这种信念使她对生活充满信心,度过难关。湖北省仙桃市的熊自强老人心系国富民强,今年110岁的她有一个心愿:现在国富民强,她越活越有滋味,可惜不能为国家再做点贡献,争取活到120岁,能看到祖国更美好的未来。正是这种爱国爱党的美好信念,让她倍感安定而幸福,这对于延年益寿是相当重要的。

(2)无私奉献:人生之乐有多种,有学习之乐,有文娱之乐,有体育之乐,也有生活劳动之乐。然而,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无私奉献之乐。这也是人的一生中最持久的快乐。高尔基深有体会,他说:“给,永远比拿乐。”

一个人如果没有创造的欲望,如果没有事业的追求,如果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整天只想到自己的得失,只要求社会的给予,即使他整天玩乐,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只有那些热爱自己的事业,抛开个人名利,一心为公、为民、为理想,孜孜不倦也不觉劳累,反倒觉得无穷快乐的人方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他们积极地参与工作,热情能驱散懈怠和忧愁,热情能鼓起进取的风帆。当自己不快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理想中,就会感到其乐无穷,就会感到自己没有被人遗忘。如果你确已年老体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你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和思维,为后人留下你未尽的事业,也同样是一种快乐。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虽已90高龄,但他说他脑子还不停地琢磨相声的表演和创作,这里面有乐儿,有该给徒弟们留下来的东西,不能等自己两腿一伸的时候都带走啊。他就是把相声当作自己的生命,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为人民带来笑声和欢乐,他自己也得到快乐。天津市著名老中医萧春年,从医70多年,已是95岁高龄。他说:“我为人治病,全是义务的。看见病人病好了,我从内心高兴。能为人看病,就是我最大幸福,还能长寿。”

可见,无私奉献确能陶冶情操,即使是最平凡的工作,也能使人热情高涨,带来快乐;即使是最艰苦的工作,也会感到苦中有乐,就能营造出一个积极的心理环境,具备养生的首要条件,故能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