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糊涂经》学生活
5556100000023

第23章 屈伸有度糊涂策略(1)

聪明才智之士,当能上能下,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就算你是条龙,该盘的时候也得盘起来,就算你是只虎,该卧的时候你还是得卧下来,这不叫懦弱,因为只要你心中觉得自己是条龙,那么即使盘起来你也不是虫,只要你心中觉得自己是只虎,你就是卧下了也还是一只虎,真正聪明得人,懂得在什么形势之下糊涂地对待直与弯的差别,人能享富贵,必得能受贫穷,这样的糊涂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

大丈夫能伸亦能屈

原典明道程子曰: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

释义明道程子说:一个人的眼光不能太短,应该看长远些,对事物存在的期望不能太小,要抱着很大的期望,但是做事也需要量力而行,而且也要循序渐进,志向太大但心力劳苦,力量弱小但任务艰巨,恐怕最后会失败。

解读有一句中国格言,叫做“大丈夫宁折勿弯”,仿佛“弯”了,便不是“大丈夫”了。可是,偏偏人生就不想给人这始终挺直的权利,总是时不时地来些负重,这个时候,你弯还是不弯?不弯,你就得断了,弯了,你还能活下去。断了,你就什么机会都没有了,弯了,只要你的心里还是你,你就还有一天能直起来,什么样的选择是明智的?当然是有点眼力见,该弯就弯一点的好,因为没有什么比希望对人来说更有益处。

聪明才智之士,当能上能下,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就算你是条龙,该盘的时候也得盘起来,就算你是只虎,该卧的时候你还是得卧下来,这不叫懦弱,因为只要你心中觉得自己是条龙,那么即使盘起来你也不是虫,只要你心中觉得自己是只虎,你就是卧下了也还是一只虎,真正聪明得人,懂得在什么形势之下糊涂地对待直与弯的差别,人能享富贵,必得能受贫穷,这样的糊涂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

处世公孙泱笑里藏刀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想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峪山一带。

秦王派公孙泱为大将,率兵去攻打魏国。

公孙泱的大军长驱直入,到了魏国的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的地方,地势险要,防守坚固,正面进攻恐怕很难攻破。

公孙泱废寝忘食地思考攻城之计。他探听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印,不禁心生一计。他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印拉近关系,说道:“虽然我们现在各事其主,正在交战,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还是两国罢兵停战,订立合约是上策啊!”

公孙泱还建议约定一个时间地点,双方进行会谈,商量签订停战合约的大事。

这封信送出去后,公孙泱还故意摆出一副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部队往后撤回了一段距离。

公子印看完了来信,觉得公孙泱言辞诚恳,又见秦国的军队撤兵,果然是有实际行动啊!他也不愿意与强大的秦军正面冲突,见有了和解的希望,自然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了会谈日期。

公孙泱见公子印已经钻入了他设好的圈套,就暗地里在会谈之地设下了埋伏。

会谈那天,公子印带了300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而公孙泱带的随从更少,而且都没有带兵器。公子印就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了。

当时会谈的气氛非常融洽,两个人重叙旧日情怀,表达双方友好的心意。谈过之后,公孙泱要设宴款待公子印。公于印兴冲冲地入席,还没有坐定,就听见公孙泱一声令下,埋伏好的士兵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公子印和300名随从还来不及反应,就都被抓住了。

抓了这300多人之后,公孙泱利用被俘的随从,打开了吴城的城门,占领了吴城。战场上失利的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国求和。

公孙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他故意让对方放松了警惕,主动去讨好对方,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地将其击败。

在商场上,有的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进行前期投入,让对方充分地相信自己,甚至先给对方一些甜头,当两个人在感情上非常融洽的时候,谈一些事情也比较容易了。

古人的做法只是两国交锋时使用的,今人可以从中汲取的是古人的思想。要学会利用曾经的感情以及新近培养的感情大做文章,博取对方的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顺利地达到。

用人康熙和梅文鼎一起研究学问

端架子无疑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你是领导,大家已经知道了,端起架子来,想证明什么呢?人为地制造鸿沟与矛盾,不但会对工作形成障碍,还会留下笑柄让人家咀嚼。平易近人是沟通的法宝,失去了这个法宝,架子端得再高,也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

梅文鼎是清代著名的历算学家,从事历算研究60多年,深得康熙皇帝的敬重。

当梅文鼎等民间数学家钻研数学时,康熙也在宫廷里努力地研究西方数学。

公元1702年,康熙南巡至德州,听说安徽宣城的贡生梅文鼎精于历算之学,便向大学士李光地索取了梅先生的著作。康熙看了梅文鼎写的《历学疑问》之后,亲加批注,并对李光地说,所进呈的书写得非常细心,而且议论也公平,此人颇有深功!初读之后,即有好感,我要带回宫中仔细阅读。

公元1705年,康熙出巡江南,路过德州,正好梅文鼎在此居住,皇上就邀他到船上会面三次,君臣一起畅谈了天文、数学等很多问题,两个人谈得非常愉快。梅文鼎向康熙进呈了他写的《三角法举要》五卷,康熙将这五卷书视为珍宝,一直小心地收藏着。

后来康熙说,我对历算方面的科学也很留心,然而对于这些学问造诣深如梅文鼎者,世间少有,梅文鼎实在是难得的人才啊!

之后,康熙对李光地说:“这种学问世人了解的不多,他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可惜年老了,不便让他担任职务。”康熙还特赐给梅文鼎御书扇及珍馐,临别时又赐“绩学参微”四字匾额。

梅文鼎拜见康熙时,已经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了,圣上认为他年事已高,必须后继有人。于是,公元1712年,康熙将梅文鼎的孙子梅谷成调到宫中,从事历法和数学的编纂工作。

公元1714年,康熙主持编定的《律历渊源》中的《律吕正义》刻印成书,由梅谷成转送梅文鼎。康熙对梅谷成说:“你祖父留心律历,此书如有错误,最好能够让他老人家指出来。古代帝王有君臣之间共同研讨学问的风气,我们君岜之间也应该如此。康熙还再三叮嘱梅谷成,一定要将他的话转达给他的祖父。”

康熙作为皇帝,能够重视人才,重视学问,和有学识的人一起研究学问,没有摆出皇帝的架子,这也是他成为一代明君的原因之一。

经商美国退取巴拿马运河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受得住委屈,方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

在经商中常持“辞让”、“退让”、“曲全”的态度,就是以避祸保全自己的高明策略。示弱诈败,佯退歼敌;或先退精锐,后发制人等等,这些在商业活动中都可利用。退一步,只是吃点小亏,为的是占大便宜,取得商场胜利。

美国早在1880年就想开一条连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运河,而这条运河最理想的位置在巴拿马。在知道法国与哥伦比亚签了条约共同开辟巴拿马运河,美国很懊悔。后来法国因为资金短缺等原因,向美国兜售巴拿马运河公司,价格定为1亿美元,美国知道法国如此打算,欣喜若狂。但美国并不立即与法国谈判收购巴拿马运河公司的事,而是不动声色地抛出一份报告,计划在尼加拉瓜开运河,说因为那样省钱,似乎事情已成定局,美国无意于购买巴拿马运河公司。运河公司代理人布里略看到美国的报告,马上表示法国公司只要4000万美元。美国代表掩饰住内心的激动,不以为然地皱皱眉,说了声:“好吧,成交。”

美国在同法国谈判前因为“退”一步就赚了6000万美元。这是罗斯福总统导演的“以退为进”的一场精彩“戏剧”。

其实,以退为进的买卖策略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商店买东西,聪明的顾客不是死死盯着他中意的商品,而是稍一问价即佯装离开,这时卖主往往主动说:如果诚心要买,价格可以优惠多少多少。对顾客来说,这也是以退为进。

跳远运动员总是先离开起跳线一定距离,然后向前奔跑起跳才能跳得更远。所以欲进先退,退只是手段,进才是目的。经营者应深谙此道。

为自己准备好后路

原典《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释义《老子》第九章中说:“功成名就,其身则退,这是‘天道’的方法。”解读预留退步,有两重意义。一重意义是为个人的安危荣辱计,避免兔死狗烹的结局。“功成身退”,挂冠归去,蹈入山林,就像范蠡泛舟五湖那样。另一重是为事业成败计,使你的上司能用人不疑,放手专任,而不临敌变计,临阵易将,以免功败垂成,徒呼负负。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许多人认为它会使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其糟粕之处。事实上,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仅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名利已有,见好就收。

老子的知足哲学里也包括“功成身退”的思想。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其含义为,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无论名或利,在达到顶峰之后,都会走向其反面。

聪明才智之士,能上能下,能屈能伸,能进能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居庙堂之高,退处江湖之远,都能安身立命,得其所哉。要做到这一点,做事就要留有余地,预为退步。这种糊涂,是不可或缺的。

处世李牧舍小保大

战国后期,越国的北部经常受到匈奴檐槛国以及东胡等部的骚扰。

要想保住边塞,必须派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去驻守。于是,越王派大将军李牧镇守越国的北部门户雁门。

奇怪的是,这个李牧上任后,天天杀牛宰羊,犒赏士兵,并且只许坚壁自守,不许与敌人进行交战。虽然李牧表面上只图安逸享乐,但是匈奴摸不清底细,倒也不敢贸然进犯。

但是与此同时,李牧加紧秘密地训练部队,养精蓄锐,几年后,兵强马壮,士兵的士气都很高昂。

公元前250年,胸有成竹的李牧准备出击匈奴了。他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塞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此情形,派出小股骑兵去劫掠这些百姓的牛羊,李牧的士兵与匈奴兵交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就跑掉了。匈奴人打了胜仗,得意而归。

这时,匈奴的首领单于认为,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应战,必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就亲自率领大军直逼雁门。

李牧见到骄兵之计已经发挥了作用,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形成一个大口袋的阵势,专等着匈奴的单于来钻。

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将匈奴军分割为几处,逐个进行围歼。单于大败,落荒而逃。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当局势发展到必然要有所损失的时候,应该以牺牲局部来换取全局的胜利。如果始终看不清大的方向,不能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一丝一毫的利益都不肯舍弃。那么,如果对方势力非常强大的话,是不可能取胜的。而用局部的利益来换取全局的利益,还是值得的。有进有退,都是正常的事情,一点儿利益都不肯放弃的人,反而得不到更大的利益。

用人吴起为将士吸疮脓

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吴起是一个出了名的能够“礼贤下士”的人。他穿的衣服与士卒中最穷的一样,睡觉从不铺席,平常出门不骑马,都是走路,士兵行军时背什么东西,他也背什么东西。

有一次,一个士兵背上长了疮,吴起亲自用嘴把那个士兵的疮脓吸了出来。这个士卒的母亲听到这件事后,就哭了起来。有人问这位母亲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是被吴起将军感动的吗?

这位母亲说:“我确实为吴将军的仁义所感动,但是我之所以哭,却是在为我儿子的生死担忧。几年前,孩子的父亲也曾做过吴起将军的兵,吴起将军也曾为他父亲吸过背上的脓疮。于是他的父亲打起仗来总是冲锋陷阵,毫不畏惧,最后,孩子的父亲死在了战场上。吴起将军现在又为我的儿子吸背上的疮,我知道他又会像他的父亲一样去赴死效命。一想到我又将失去儿子,我就非常悲伤。”

自古以来,很多将帅都能够和士兵同甘苦共患难,从而赢得了士兵的爱戴。过去曾经有一位将军,在行军打仗中,只剩下一壶酒了,但是为了能够让所有的将士都喝到酒,他就把这壶酒倒在了河里,与士卒们一起喝河里的水,就好像大家都在喝那壶酒一样。其实区区~壶酒肯定不能让整条河的水都有了酒味,但将士们喝完之后,却都感觉嘴里有了酒味,精神也都振作了,在与敌人对阵的时候,都奋勇作战,不怕牺牲。

古人的很多在用人管理方面的经验都很值得今天的人学习和借鉴。比如和下属共患难这一点,现在的很多管理者就都忽略了。领导不可能事无巨细亲历亲为,这倒情有可原,但是对于下属的工作压根儿就不了解,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尤其是一些单位的中层领导,担当着上下沟通的重任,如果从来都不亲临一线,了解下属的工作,在他向上一级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就难免有所偏差。更可悲的是,有的人把做领导当成一种享受,在办公室里一坐,有事情只要发号施令,指挥一下就可以了,出了问题是下属的,有了成绩是自己的。这样的管理者,怎么能够赢得下属的信赖与尊敬呢?和下属一起实践,已经成为现代管理者必须正视的一个课题了。

经商霍金士保证质量不冒进

在美国,有一位农家子弟,完全靠个人的力量搞起食品加工业,后来竟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家,这个人就是美国的亨利·霍金士。

霍金士一生保持了农民那种纯朴的性格,他在企业界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靠了这种诚实的性格。当然,在商业上仅靠厚道是不够的,同时还必须兼备另一种才能,这就是经营的能力和创业精神。霍金士正是一位能把农民的诚实和商人的精明融为一体的企业家。

霍金士在经营食品加工业初期,美国的“纯正食品法”还没有制定,有不少食品业人员在食品中乱加一些东西,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霍金士一开始就反对这样做。他严格要求本公司的职工,要抱着“这些食品是我们自己吃”的心理去工作,要特别注意卫生。

但在价格问题上,他“从不迁就消费者”。他认为,自己既提供优质产品,理应得到相当的价格;消费者既然吃到纯正的食品,就必须付出相当的费用。

霍金士坚持自己的原则几乎到了固执的地步,这在同行中受到了不少非议。由于他坚持质地纯正,所以他坚持做到:凡要在食品加入任何东西,必须经过专家检验,证明这样做于人体无害,方可投产。给食品添加防腐剂也无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