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战国策》学生活
5556800000016

第16章 进退的策略(3)

范雎对蔡泽做了前述答复,可是蔡泽提出:“如果一定要等到身死才能成全名节,其结果将是陷国家于动荡、害君王蒙上不仁之名。为什么阁下不在此时功成身退?保全自己的生命和荣华富贵,爵位也能传给子孙。”

范雎接受了蔡泽的游说,向秦昭王推荐蔡泽,范雎自己称病不朝,把宰相位子让给了蔡泽——这几乎是战国时代绝无仅有的事例。在当时,常见才智之士相互斗争排挤,至多推荐人才作为自己的党羽奥援,绝少功成身退、让位贤能的情形。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用管仲而富强齐国。管仲原本是齐桓公的仇人,他曾帮助公子纠与桓公争位,暗杀齐桓公不成,但齐桓公采纳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宰相。齐桓公成为名君,管仲成为名相。

然而,有人批评管仲腼腆事仇,不能为公子纠“尽节”。管仲说:“人家认为我不能死节为可耻,我却认为,有才能而不能让国家的威信布于天下才是可耻。”

应该“杀身以成名”,还是应该“包羞忍耻以报国”?这个问题恐怕永远没有正确的答案。同样的,功成应不应该身退?也没有一定的结论。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多数人做不到!

智慧金言

世人不为“名”,即为“利”;为名者可以死而无悔,逐利者更无畏于身败名裂。然而在名利双收之后,急流勇退才不失为持盈保泰之策。

势力不如人就不可用强

原文

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

——战国策·齐策

译文

齐国和鲁国交战三次,鲁国三次都战胜,但国家因而陷入危境,最后导致亡国。鲁国虽然拥有战胜的虚名,却得到亡国的命运,是什么道理?只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

秦国和赵国在漳水北边交战,赵国连赢两次战役;又在番吾南方交手,赵国又连赢两场。但是四场战役之后,赵国阵亡数十万军队,只能勉强保住都城邯郸而已,虽有战胜之名,国力却大幅削弱。这又是什么道理?因为秦国强而赵国弱啊!

活学活用

这是张仪为秦王向诸侯游说“连横”过程中,对齐宣王的说服点。《战国策》此则之前一则,是苏秦游说齐王“合纵”,两者中间相差22年,齐王都是齐宣王,可是国际形势的消长却已起了很大变化。

苏秦游说“合纵”成功,张仪游说“连横”也成功,齐宣王称得上是一位有为国君,为何前后不一?原因就在于秦国持续强盛,而抗秦主力的赵国虽名将辈出,却因连年征战而国力大损。同时期,秦楚联姻交好,韩赵魏“三晋”也向秦割地求和,齐国虽然远在东方,宣王仍接受了张仪的游说,向秦国献地示好。

又30年之后,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当时已经穷于应付秦国的持续攻击,于是请苏子向秦王游说。苏子向秦王说:“赵国已经国力耗尽,仅有保住邯郸之力而已,这样的国家,即使得到也不具长期利益。常言道:‘战胜却反而使国家陷入危境,是由于战争不断而物力不停消耗。’所以,军事负担太重的话,对秦国并不有利。”

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休兵29年。这中间,中原诸侯仍相互争战不休,最终给了秦国蚕食鲸吞的条件。

智慧金言

“战胜而国危”对好战的小国是苦口婆心,对于强国又何尝不然?对国家领导人更是无上警语。孟子说:“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纠合结盟)者次之。”(《孟子·离娄上》)勇敢善战的名将和舌粲莲花的主战派,在以民为本的孟子眼中,是老百姓最大的罪人。因为,数十百年累积的经济成果,可以因为一场战争而化为灰烬,即使打胜仗,人民也惨了。

见好就收

原文

谓白起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客曰,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弃。今公破韩魏、杀犀武而北攻赵,公之功甚多,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公不若称病不出也。”

——战国策·西周策

译文

(苏厉)对白起说:“楚国有一位神射手养由基,可以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柳叶,而且百发百中。有人对他说:已经百发百中了,却不乘着众人赞佩之时休息,待会儿气力衰倦,弓箭操控不灵活了,只要一发不中,前面的功绩就都报销了。阁下接连击败韩、魏,杀死魏国名将犀武,再往北攻赵,已经建立了太多功劳,如今又率秦兵出关,大军经过东西周,踏过韩国领土攻魏国,只怕一次失利,前功尽弃。阁下何不称病不出呢?”

活学活用

白起是秦灭六国的第一名将,战功彪炳且心狠手辣。击败韩军斩首24万,击败魏军斩首30万,击败赵军“坑杀降卒40万”。这样的性格当然不会考虑见好就收,也不会给别人留任何余地。

苏厉劝白起这番话,正是白起所向披靡之时,想当然没起任何作用。后来苏代为赵王向秦国宰相范雎下功夫:“赵国眼看就要灭亡,秦王将统一天下,白起功劳第一必定位居三公,而阁下将如何自处?何不劝秦王接受韩、赵割地求和,让士卒休息。”结果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白起的攻势告一段落。

白起不懂休息再战的道理,但秦王采纳了见好就收的建议,这一休息,成了白起的命运转折点,而且苏厉的“称病不出”一语成谶!

秦军再度向东发动攻击时,白起刚好生病不能领军出征,而秦将王陵一再失利。等到白起病愈,秦王要他上前线,白起说:“目前形势不利于秦军,不宜进攻。”秦王说服不了白起,再派范雎去讲,白起托词病情未愈,坚持不出。

秦军换了统帅,前线仍一再失利,白起这时讲风凉话:“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秦王闻言大怒,强令白起出马,白起依然称病不出,秦王最后派人送一把剑给他,命他自尽。白起临死前说:“我曾坑杀降卒数十万人,实在该死。”到最后一刻才后悔不给他人留余地。

智慧金言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见好不收,一旦光环褪色,前功尽弃。

然而,一发不中固然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又何尝不是?当年若白起一鼓作气向东进军,而未受范雎牵制,以当时摧枯拉朽之势,秦国有无可能提前统一中国?历史不能重来,谁也不知道!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原文

晋侯杀里克以说。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曰:“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

——左传·僖公十年(晋侯杀里克)

译文

公子夷吾返回晋国即位成为晋惠公,他下令杀里克,以示他不是篡弑得位。(因为里克接连废掉两个国君,惠公此举表示他不是和里克同谋。)

将要行刑之前,晋惠公派人对里克说:“没有你(作乱)的话,寡人没有今天。虽然如此,阁下连杀两位国君和一位大夫(荀息),作为阁下的国君,岂不辛苦?(随时生活在恐惧中。)”里克回答:“若不废掉二君,国君又怎能就大位?总之,想要加罪名在我头上,哪里会找不到说辞呢?我接受命令就是了。”于是自刎而死。

活学活用

晋献公杀太子、逐二子(参考“一国三公,吾谁适从”)。献公死后,骊姬生的儿子奚齐继位,里克是公子重耳一党(参考“有党必有雠”),发动政变,杀了奚齐。奚齐的师傅荀息拥立骊姬妹妹所生的公子卓为君,里克再发动政变,杀了卓和荀息。

公子夷吾抢先回国,成了晋惠公,有三个理由要杀里克:一、里克是重耳一党;二、里克当时掌握晋国政权;三、晋国舆论认为夷吾得位不正。于是他下令杀里克,一次解决三个问题。

《孟子》诠释周武王伐纣:“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意思是,只听说诛杀残民以逞的独夫纣,没听说弑君。

事实上,“弑”这个罪名,完全是以成败论英雄,如果是重耳(晋文公)先回国就大位,里克就不会被按上罪名。“篡”也一样,王莽失败了就是“篡”,赵匡胤成功了就是“顺天应人”。

智慧金言

南宋秦桧诬杀岳飞时,韩世忠诘问秦桧:“岳飞谋反,有没有证据?”秦桧说:“莫须有。”意思是不必有证据。也就是说。以前杀人还得有个!说法”,后来连说辞都省了!事实上,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的政治狱,都是“莫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