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韩非子》学生活
5556900000011

第11章 驭下术——制臣使下之道(2)

武则天晚年更坚决地执行“李武并贵”的政策,她把李显召回立为太子,但又让李氏兄弟和武三思等人明誓共相容,还把拥李的宰相魏元忠外贬。甚至当她病情恶化的时候,还坚持既不让李显、李旦,也不让武三思之流,甚至也不让她唯一的女儿太平公主入宫侍疾,她不想表现出对武、李中任何一方的偏向。

以小制大、以贱抑尊,这是实行“以臣制臣”时常用的手法。在上司看来,那些地位尊贵又手握重权的下属是难以控制的,容易造成权力结构的不平衡,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实行“权”“位”分离,让职高位尊的贵臣受制于职卑位贱的微臣。南朝的宋、齐二代,君主利用典签作为监视和控制王侯方镇的工具。典签本系五品小吏,官位不高,但却被授予了超越其官职的实权。“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典签“威行州郡,权重藩君”,发挥了一种制抑贵臣的重要作用。南齐的一位诸侯王为典签所制,无奈对母亲哭诉:“儿欲移五步,亦不得,与囚何异?”

君主在“整肃朝纲”、“严明法纪”的幌子下,假手“酷吏”,大肆杀戮重臣,借以改变君臣之间的力量对比。前文已经提到,运用这种手段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武则天。武则天统治初期,李唐宗室和朝廷大臣中反对者甚多。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先后重用了周兴、索元礼、来俊臣等著名的“酷吏”,运用种种残酷的手段迫害政敌,大量杀戮不易控制的元勋重臣和皇室子孙。当对手被消灭殆尽,自己的统治已安然稳固之后,武则天又反手一掌,将陷害杀戮大臣的罪名全部推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头上,并将他们一一治罪。这正是韩非子所说的,“有道之主,不求清洁之吏,而务必知之术”,不管这些人的人品有多坏,也不管他们行事手段有多坏,只要能为我所用,对自己有利就可图,而且要大胆地用,放开手脚用,只是在使用时一定要严加防范。

韩非子提出,“君主可以屡次召见一些人,让他们长时间地待在自己身边而又不委派他们做什么事,但其他的人却认为他们一定受到了君主的秘密指令,那么,奸邪之人就会害怕得像鹿受惊那样四散逃奔。派人去做事的时候,先用其他自己已经知道了的事情去责问,那么被派去做事的人就不敢再兜售自己的小聪明来弄虚作假了。”韩非子这里提出了一种“以臣制臣”的具体招法,就是利用下属之间的猜忌。它是利用心理“惯性”来设计。一般的人都会认为,君主或上司召见下属,总是要下批示、提要求或者给予某种权力的。韩非子利用这种思维惯性,只把某些人召来,并长时间地让他们待在自己身边,但并不给予什么指示或权力。这样,与之相关的那些人则必然会惴惴不安,总觉得自己已在君主所召见的人的严密监视之下了。

例如,有个叫庞敬的县令,他派遣市场管理员去巡视,而招呼管理市场的公大夫回来。站了一会儿,也没有命令他们什么,就派遣他们也去巡视了。市场管理员以为县令对公大夫另有什么嘱咐,也就对公大夫另眼相看,觉得是县令特意安排来监视自己的,因此就不敢再为非作歹了。又比如,韩非子还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戴欢是宋国的太宰,他在夜里派遣一个人,对他说:“我听说这几天夜里有人坐着卧车来到李史的家门口,你要为我严密地监视他。”派出去的人当然信以为真,眼睛瞪得大大的,巡视了一夜后回报说:“没有看见卧车,只看见有个捧着方形竹器的人与李史讲话,过了一会儿,李史接过了这竹器。”原来戴欢早就知道,如果他不这样说的话,那被派之人恐怕会以睡大觉来度过那一夜,然后汇报说:“平安无事,什么也没有发生。”

【智慧金言】

在上司高度集权的前提下,平衡牵制、“以臣制臣”是驾驭属下的一种有效手段。运用这种手段,寻求权力分布的某种平衡,从而形成便于为自己所操纵的权力结构,或者利用下属中不同集团和派系之间的矛盾,以便使自己处在超然的位置,坐收渔人之利。

协调上下,利害关系

【经典语录】

事起而有所利,其尸主之;有所害,必反察。是以明主之论也,国害则省其利者,臣害则察其反者。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释义】

事情发生了,如果有利可得,应当牢牢掌握它;如果有害,一定要从反面加以考察。因此明君考虑问题时,国家受害,就要察看谁能从中得到好处;臣下受害,就要考察与他利害相反的人。解读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之上的。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但是,韩非子把荀子的性恶论发展到了极致,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人与人的关系纯粹是利害关系,人是好利自私的动物。

韩非子指出:医生善于吸吮病人的伤口,口含病人的污血,不是因为有骨肉之亲,而是因为利益所在。所以车匠造好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并不是车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别人不富贵,车子就卖不掉;别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本意并非憎恨别人,而是利益就在别人的死亡上。所以后妃、夫人、太子的私党结成了,就会希望君主早死;如果君主不死,自己权势就不大。本意并非憎恨君主,而是利益就在君主的死亡上。所以君主不能不留心那些希望自己死亡的人。

【活学活用】

韩非子认为:君臣不一条心,君主靠算计蓄养臣子,臣子靠算计侍奉君主,君臣交往的是算计。危害自身而有利国家,臣子是不做的;危害国家而有利臣子,君主是不干的。臣子的本心,危害自身就谈不上利益;君主的本心,危害国家就谈不上亲近。君臣关系是凭算计结合起来的。

既然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以计算利益为基础的,那么,领导者使用下属就有很强的功利性。领导者为了发挥下级的能力和积极性,可以说是费尽心机,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御人术。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夺取了皇权。当时,赵匡胤虽捷足先登,披上了龙袍,但公卿将相并没有放弃野心,而是日夜缮甲治兵,蠢蠢欲动。面对这一形势,赵匡胤没有采取“杀”的政策,而是千方百计地笼络旧臣。赵匡胤下令,对后周旧臣一律全部录用,官位依旧,甚至宰相也仍由王溥、范质、魏仁浦三位旧相继任。

一些新朝权贵对旧臣恃势无礼,赵匡胤则对之严加处理。如京城巡检王彦升以检查为名,半夜去敲宰相王溥家的门,吓得王溥“惊悸而出”。结果,王彦升被贬。

在对旧臣安抚优待的同时,赵匡胤对新贵则“杯酒释兵权”。为了安抚被剥夺兵权的石守信等人,他“约婚以示无间”,将女儿延庆公主、昭庆公主,妹妹燕国长公主下嫁给了石守信之子、王审琦之子和高怀德。

韩非子强调,上下级之间要和谐,只有君臣相宜,才能使出力的人自觉地服从法度,竭尽全力,务求能像大力士任鄙那样;战士们出生入死,情愿像勇士孟贲、夏育那样;维护法治的人都怀有忠贞之心,抱定伍子胥尽忠守节那样的献身精神。出力的人都像任鄙,战士们都像孟贪、夏育,维护法治的人都心如金石,做君主的就可以高枕无忧,而确保国家政权的原则也就完备了。

如今,我们在讲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利益关系平衡。以企业为例,老板和雇员像是坐在桌旁下棋的两个人,有时是你输我赢,有时是和棋。不少雇员想多拿点儿钱,少干点儿活,越轻松越好;而老板呢,则是以赢利赚钱为目的,给雇员的工资当然差不多就行,让员工多创造些利润,好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装进自己的腰包。所以说,有道是老板、雇员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各打各的算盘,各算各的账。

不少老板很会算计员工,算盘打得啪啪响,精得很,导致员工再怎么做,在企业里也发不了“财”,所给的工资让你走不掉为宜,“拿着不高不低的工资,过着不好不坏的生活”,能给个同地区、同行业、同岗位的平均工资就可以了。而员工呢,则拿500元干500元的活,对得起这些工资就不错了,更有不少“混日子的南郭先生”,出工不出力,一天八小时工作两、三小时就可以了,不会全力以赴地去做事。老板与雇员更多的是需平衡利益关系,玩平衡术,双方半斤八两差不多就行了。

当然,老板是名义上的强势群体,雇员是弱势群体,而所定游戏规则应该都照顾到。这就涉及到老板的做人问题,看他会不会做人,会不会管人。做好了,大家干得开心,财源广进,做不好,有可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甚至赔进本钱,欠下外债。

【智慧金言】

老板除站在企业立场思考问题外,更多的也需从员工的角度去看问题、解决问题,尊重员工,关心员工,薪酬体系合理科学,能充分运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这个工具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教导和帮助员工,善待员工,实现人企合一,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发展,企业的生意会越来越红火,日子也就越来越好过。

去私存公,管理之要

【经典语录】

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

——《韩非子·饰邪》

【释义】

臣子有私心,有公义。修身廉洁而办事公正,做官无私,是臣子的公义;玷污品行而放纵私欲,安身利家,是臣子的私心。明君在上,臣子则去私心、行公义;昏君在上,臣子则去公义、行私心。解读韩非子在论述统治术时,认为君主的公义与为臣者的私心是对立的,遵循为臣者的私心则国家混乱,行君主之公则天下大治。君主的职责就在于使为臣者自己去私行公,而实现这种政治之道的根本前提仍然在于君主本身能否大公无私。

【活学活用】

运用权力最怕被人抓住自己的“小辫子”,一旦自己不小心栽在人家那里,自己那份领导管人的荣耀就会变成被别人利用的耻辱,甚至这种状态还会把你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所以,韩非子很重视在权力问题上弄清“公私”。

周恩来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即使在逝世多年以后,人民依然怀念这位人民总理,那么他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博得被用者的颗颗爱心?

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党和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他毕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求索取,但求奉献,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连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中华大地,完全彻底地实践了他“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的宏愿。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周恩来特有的纯真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的爱戴和钦佩,甚至连他的一些国内外政敌也不得不为之折服。

周恩来廉洁自律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也是一贯的。在此。仅就同当前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求相关的一些方面,列举一些具体事例。这样,难免挂一漏万,不过可以从细微处见精神。

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精心织补后继续穿。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1963年,他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至于他穿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周恩来的家常饭菜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他规定的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的家常饭菜。他说:“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离开时一定付清钱和粮票。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有一次,他出差到上海,听说有的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费用都由地方开支,非常生气。回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工作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出具账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他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这位机长看他吃饭,掉了个饭粒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看到这种情景,这位机长后来感慨地说:“我心里不禁百感交集。什么叫廉洁,看看总理就知道了。”

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对这次“修房风波”,他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周恩来对自己乘坐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红旗轿车。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国家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后,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他不同意,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发,医院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

周恩来的基本生活要素,衣食住行的俭朴作风,受到了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交口称赞。有位秘书说:“总理除了工作,个人一生无所他求。特别是生活的俭朴,更是众口皆碑。”不是亲眼所见是很难想像到了什么程度。

同周恩来接触较多的一些知名人士,对他廉洁俭朴的生活作风也是赞不绝口。宋庆龄说:“周总理在个人生活和作风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如果你成为一个政府领导者,或许公私分明的权力问题更值得学习,现在人们都在提倡自己与团队的融合,殊不知韩非早就指出,自打“公”、“私”二字造出来两者便是矛盾的。

【智慧金言】

在公私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廉洁从政的基本前提。权力可以使人高尚,也可以使人堕落;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以用来为个人沽名渔利。一个领导者的用权到底为公还是为私,这是对他最严格的考验,而且最容易碰到,也最容易考验出这个人的品德。

无情管理,有情领导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