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韩非子》学生活
5556900000021

第21章 用人术——任贤使能之道(1)

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使韩非子认识到,要想使人俯首贴耳,必须有一种深藏于胸、变幻莫测、残忍刁钻而又充满智慧的心计和手段。使用下属时要把下属当做对手对待,为此,韩非子提出了“行制如天,用人如鬼”的用人术。

英明的君主行使法定的职权时像天一样公正无私,使用官吏时像鬼一样神秘莫测。

所谓“行制如天,用人如鬼”的用人术,其核心就是在任用、罢免、奖励或惩处下属时,要不择手段地充分发挥下属的作用,但又决不能危害到上司的利益。

上等之君,用人之智

【经典语录】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韩非子·八经》

【释义】

韩非子将君主分为三个等级:下等的君主竭尽自己的才能,中等的君主竭尽众人的力量,上等的君主竭尽众人的智慧。解读韩非子说,致功名者求众人之助。

有人为你效命,你才能拥有权力、拥有财富、拥有一切。因此,韩非子说,“致功名者求众人之助”,按现代人的说法,领导就是使用权力。

【活学活用】

人们都知道,韩非子十分强调君主的权势、威势,强调君权至高无上,臣民得无条件地服从。实际上,韩非子还冷静地透视了君主地位的成因,认为君主之势来自民众的拥戴,权力的归属还在于民心的拥戴。所以他提出“致功名者求众人之助”的主张。

在智者的眼里,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和使用。不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天下就没有可用之人。商汤和周武王虽是至圣明主,却不能和渔夫一样划船,泛游江湖;伊尹是贤相,却不能和战马一样纵横驰骋;孔子和墨子虽然都是博学的人,却不能像猎人那样出入山林,猎杀虎豹。

用人重在知人善任四个字,不因其过而求全责备,勿因其短而弃其长。求全责备甚至忌才不用,或用非所学,用非所长,必然贬损人才的价值,导致人心思背、人才流失而最终失败。

从前伊尹大兴土木的时候,用背力强健的人来背土,独眼人来推车,驼背的人来涂抹。各人做其适宜做的事,从而使每个人的特长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管仲在向齐桓公推荐人才的时候说:

“对各种进退有序的朝班礼仪,我不如隰朋,请让他来作大行吧;开荒种地,充分发挥地利,发展农业,我不如宁武,请让他来作司田吧;吸引人才,能使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公子成父,请让他来作大司马吧;处理案件,秉公执法,不滥杀无辜,不冤枉好人,我不如弦商,请让他来作大理吧;敢于犯颜直谏,不畏权贵,尽职尽忠,以死抗争,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来作大谏吧。你若想富国强兵,那么,有这五个人就够了。若想成就霸业,那就得靠我管仲了。”

使用人,应该发挥其长处,避开其短处;教育人,应该发展其长处,克服其短处。所以说,一位杰出领导人的高明之处就存于“各因其能而用之”!

汉高祖刘邦,出身贫寒,但他礼贤下士,招揽各路人才,以成就自己的大事:谋士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大将樊哙是屠夫,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布贩子,娄敬是车夫,韩信是流民,彭越是强盗,这些人不论出身怎样,刘邦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长,最后才打败项羽,夺得了江山。

比如,他采纳张良的建议,首先夺取关中,进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后,是萧何想到接受秦朝的中央档案文件,从而掌握了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地理条件等一系列重要信息。而此时的刘邦所迷恋的是巍峨的宫殿、美丽的宫女和无尽的财宝。正是猛将樊哙的拂耳忠言才使刘邦幡然醒悟,当即下令封禁宫室,回兵灞上,约法三章,尽快恢复社会秩序,从而赢得了政治上的强大优势。刘邦在军事上处于劣势时,他采取“斗智不斗力”的策略。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而不是关中王时,刘邦曾大为恼怒,因最初约定,谁先进关中谁为关中王。刘邦要与项羽决战,又是周勃和萧何劝说:“现在不是决战的时候,忍耐一下接受分封吧。到汉中去争取民众,招纳贤才,利用巴蜀的富饶积蓄物力,再反攻出来不迟。”这才有了去汉中当王,并烧毁沿途栈道,表示再不出来与项羽作对,到羽毛丰满后重攻关中,把项羽打败,迫使他在垓下自杀。

刘邦以亲身的经历深感人才的重要性。过去,他对文人开口就骂“书呆子”、“书蛀虫”。可是,开国后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的盛大酒会上,谈论手下的贡献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正是由于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结果得到了上下一致的同心相助,夺得了天下。

【智慧金言】

作为领导者,不会用人,不善于凝聚人心,实乃大忌,肯定干不好工作。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就在于能够了解团队中的人各自的长短,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把自己的部下组织成一支样样皆精的队伍。那么,即使他并非技艺超群,而他的团队却是无敌的。

上下齐心,霸业可成

【经典语录】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臣请譬之:君者、壤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亦君之力也,臣何力之有?”

——《韩非子·难二》

【释义】

韩非子讲:“晋平公问叔向说:‘从前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知道是靠了臣子的力量还是靠了君主的力量?’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剪裁,宾胥无善于修剪缝纫,隰朋善于镶饰衣边,衣服做好了,君主就拿来穿在身上。就是靠着臣子的力,君主出了什么力啊?’师旷俯伏在琴上笑了起来。晋平公问:‘太师为何而笑?’师旷回答:‘我笑叔向回答陛下的那一番说法。凡是做臣子的,就如厨师调和好五味,并把它们进献给君主,如果君主不吃,谁敢来强迫他吃呢?请让我来打个比方:君主好像土壤,臣子好比草木;必须土壤肥沃,草木才能茁壮成长。这是君主的力量,臣子出了什么力啊?’”解读用好人成霸业困难吗?确实蛮困难,君不见现在的领导者们在成就一番事业后,总要去进修什么“MPA”、行政博士之类来为自己充电么?不过,用人对韩非子来说也很容易,只要用心,否则算得上半个文盲的刘邦靠什么把这么多精英聚集在一起呢?

【活学活用】

以项羽在马江畔悲惨自刎为标志,在秦朝灭亡后的四年里进行的楚汉战争,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其结果是以刘邦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其实,刘邦原本只是地方上的一个小混混,他又为什么能够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呢?

尤其是数千年来,人们似乎更加看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刘邦以一个既无才又无德的人,究竟为什么能够战胜如此英雄的楚霸王呢?这个问题,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争论着。

公元前202年正月,由楚王韩信领衔,群臣共同上书,推尊刘邦为皇帝。二月,刘邦正式即位,定国号为汉,定都长安,正式建立了汉王朝,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汉高祖登基之后,命令分封的八个王回到自己的领土之上,并实行裁军,安抚百姓,优待官员。这样,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皆大欢喜。汉高祖执政后,继承了秦朝的大部分制度,还根据多年战乱造成的经济凋敝等实际状况,实行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这对汉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初谋国事时,汉高祖刘邦确实很忙,忙了好几个月,等待稍有头绪时,他在洛阳的南宫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宴会,招待群臣。刘邦在宴会上说,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各位畅所欲言,不必有什么顾忌。刘邦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

大臣们听高祖说畅所欲言,于是也就随便说起来。王陵先站起来说,陛下待人一向傲慢,不如项羽待人宽厚。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每次胜利后,都有封功行赏,和天下人共同得利。可项羽嫉妒贤能,打了胜仗也不赏功,得了土地更不封赏。所以他不得民心,故而您得了天下,项羽失了天下。

汉高祖听了哈哈大笑,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得失的根本原因,应该从用人上说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率兵攻打,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能够为我所重用,所以我能得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而且还不能被项羽重用,很是凄苦,所以项羽最终被我打败了。

参加宴会的群臣听了高祖的话,无不表示赞同,连连称是。看来,刘邦还真的十分明白自己的优点与劣势,对自己有一番正确的评估呢!

的确,汉高祖刘邦能够知人善任,从善如流,扬长避短。他不但在楚汉之争中有贤相辅佐,有良臣猛将为他卖命,从而使自己的力量日益增强,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且在汉朝建立后,他能够从秦亡的教训中总结经验,知道暴政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和国家基业的损害,从而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实施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重新恢复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高祖刘邦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承上启下,颇有建树的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让我们再来看看项羽,其实在楚汉之争初期,他占有绝对优势,且自身具有很强的政治军事素养。可惜项羽肚量太小,用人而不善于重用人,导致原本依附他的精兵强将到后期都纷纷投靠刘邦,而且项羽善于妒嫉,实非帝王之才。所以,到头来,落得个在乌江畔挥剑自刎,拜别虞姬的悲惨下场。其实他本拥有非常听从他命令的楚军,可是屡战屡败后,楚军思念家乡,又被刘邦的“四面楚歌”之计策搞得人心惶惶,无心恋战。项羽到最后终于是功亏一篑了,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现代人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的理论。历史不容假设,刘邦得天下,项羽失天下,归根到底,是历史的必然。

齐桓公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管理者,他的个人能力当然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他的身边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辅佐,估计其九合诸侯的霸业也不一定能够流芳百世。其实,一个团队的成功,既不能完全说是管理者的贡献,也不能只表扬被管理者的辛苦,只有当上下双方相辅相成、齐心用力的时候,一个公司、机关、国家,才有可能成就霸业。

【智慧金言】

汉高祖刘邦也许能给现在的领导者们上这么一课,面对能力、实力都比自己高明的项羽,只有通过重视身边的人才,并发挥其作用,才有可能大展宏图。

用人之要,首在识人

【经典语录】

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察端而观失,有过者罪,有能者得,故愚者不任事。智者不敢欺,愚者不得断,则事无失矣。

——《韩非子·八说》

【释义】

按功行赏,量才授职,分析事情的起因来考察官吏的过失,有过错的人给予处罚,有才能的人给予赏赐,这样愚蠢的人就不能担任政事了。聪明人不敢行骗。愚蠢的人不得决断,政事就没有失误了。解读用人是一件大事,不能用错了。所以,识人显得非常重要。韩非子反复告诫君主,要对臣下考核,要分辨贤与不肖,既要听其言,且要观其行。不听他言语,没有本领的人就不能发现;不让他任职,没有德才的人就不能发现。

【活学活用】

善于识人用人是领导者的首要特质。得人才得天下,失人才失天下,已为历史反复证明,企业管理也是如此。所以,企业领导者要把察人择人作为管理的第一要务。在察人择人上不可随意为之,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成败。要像姜子牙在《六韬》中所说的那样,经过考察,名实相符,才能得到举用。

有害之人是企业的祸患,无用之人是企业的累赘,识人用人实在不可不察。韩非子曾告诫人们:种梨子、橘子、柚子树,所有的果实吃起来都是甜的,闻起来都是香的;种松树、棘树,树长大后反而会刺人。因此,君子对培养什么人要小心谨慎。

汉光武帝刘秀在称帝之前,身边有个大将叫庞萌,这个人在刘秀面前表现得很恭敬、谨慎、谦虚、顺从,刘秀便认为庞萌是对己忠心耿耿的人,公开对人赞誉庞萌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

其实,庞萌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他明向刘秀表忠,暗里伺机而动,当军权一到手,便勾结敌人,将跟他一起奉命攻击敌军的盖延兵团消灭了。最赏识的人叛变了自己,这对于刘秀是当头一棒,使他气得发疯,后来他虽将庞萌消灭了,但他由于识错人而遭到的巨大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刘秀之失,失在静中看人,他被庞萌的假表忠迷惑了,竟认为他是“忠贞死节”的“社稷之臣”,而来自敌营的庞萌归附刘秀不久,尚未有何贡献足以证明他的忠心,刘秀竟对他如此信任,是毫无根据的。

这个事例告诫我们,冷眼观人,才不会看人走眼。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一个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观察时,其耳朵不会被堵塞,眼睛不会被蒙蔽,就会收集到有关这个人的真实信息。另外,忠诚是员工的基本要求。择人当然要考察是否忠诚,但必须抛弃有害的忠诚。

韩非子主张察人要听其言、观其行。正如孔子所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也就是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的行为。齐景公问晏子说:“如何可得到贤良下士?”晏子回答:“用他说的话来判断是否举荐他,用他所做的事来考察他的才能,重用懂得治国之道的人才。亲近贤人要礼贤下士而不可怠慢,这就是得到贤人的办法。所以圣明的国君高居帝位应远离庸才,重用干才,不讲求言辞华丽而看重办事的能力。”

曾国藩善于识人用人。据《清史稿·曾国藩传》记载,每逢选吏择将,曾国藩必先面试目测,审视对方的相貌、神态,同时又注意对方的谈吐行藏,二者结合,判断人物的人品才智。在他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着初识者的相貌特征和他对其人的评价,曾国藩正是依靠这些积累来用人的。

但是,识人有一定的难度。人们常说,知人难,知人心更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嘴里说的不是心里想的;心里想的又不是嘴里所说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古往今来,都有知人难之叹。

曾国藩善于识人,也曾经受到“不忍欺”的欺骗。清代的外史记载:金陵刚收复时,有个人冒充校官来拜见曾国藩,与他商谈雄辩,议论风生,有不可一世的气概,曾国藩感到惊奇。中间论到用人须杜绝欺骗的事,那人就正色大声地说;“受欺骗与不受欺骗,固然在于自己!我权衡当世的态度,略有自己的看法,像中堂大人至诚盛德,人们自不忍欺,左公(宗棠)的严肃正气,人们自然不敢欺。”以至于谈到某某人,则人虽不可欺,尚且疑他可欺,或许已经受欺而不悟到他受欺的人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