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韩非子》学生活
5556900000023

第23章 用人术——任贤使能之道(3)

在管理团队年轻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巴菲特凭借什么认为“教小狗学会老狗的本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凭经营管理这个行当的独特性。无论是什么行业的经营管理,说到底都是琢磨人。左右大局的,不是什么管理技巧,而是一种价值判断,一种人们内心是与非的取舍和因与果的逻辑。价值判断大多不是外力灌输的,而必须是感同身受的东西。许多事情,经历不到,就体会不到。巴菲特很自豪,他领导的团队已经有6个总裁超过75岁,再过4年后,至少增加到8个。他确信,“老狗”比“小狗”有更多智慧的力量。

巴菲特的哲学,是“择人任势”的智慧。择人任势,并不是简单的放手不管。如果为了用人甩手不管,对企业运作有了隔膜,那么,他在企业中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就会被提出来了。无论以前有过什么样的贡献,无论现在发挥作用的人是经过他怎样辛苦调教出来的,只要他不能继续提供企业运作的亮点,他就要被取代了。因为那是个提供亮点的位置。有“高明者”深悟此道,于是,或者从来不明确表态,遇事首先设计好自己的退路;或者尽量垄断情报,以防别人得出比自己更有效的判断;或者看到某个同事或属下有激情有能力,总能把出色的工作扯到自己身上,等等。这样的运营,可能企业中会越来越离不开他,但是,毫无疑问,这样的人多了,企业是没有出路的。

【智慧金言】

择人住势,不靠思辨去阐释,而只能在实践中去体悟。实践应当实事求是,千万不能心存侥幸,为了讨好权威或保全面子而抹杀真实。商战需要事实的肯定,而不需要敷衍行事。

任用贤能,不问出身

【经典语录】

明主不羞其卑贱也。

——《韩非子·说疑》

【释义】

英明的君主不以别人出身微贱而感到羞愧。即明主不羞怯卑贱,英雄不问出身,任人唯贤,切不可宠信奸佞。解读韩非子不仅强调用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对用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作为上司应持的用人态度提出了一系列忠告。

韩非子认为,治理天下的人,其胸怀应该宽广无边,其思想应该博大精深。他说,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包容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喜欢与厌恶的区别,所以能成为那样高大;江海不区分水流是否细小,所以能成为那样浩瀚。所以伟人把自己寄托于天地之间,便能气魄宏大而万物齐备,使思想游历于高山大海之中,便能涵养深蕴而国家富强。

在用人上他主张用贤去邪,不论贵贱。他说,正确的言行在谁身上,就提拔谁;错误的言行在谁身上,就处罚谁。因此,贤能优秀的人才得到了进用而邪恶的臣子被斥退,所以行动就能使诸侯顺服。……看看这些帝王所提拔的人,有的是出在深幽的山林、多草的湖泽、山上的洞穴之间,有的是出在监狱与绳索绑缚之中,有的是在干屠宰烹调、养羊喂牛的事情。但是英明的君主不嫌弃他们的卑贱,认为他们的才能是可以用来彰明法制利国利民的,于是便提拔他们,因而君主本身平安无事而威望很高。

【活学活用】

在这里,韩非子提出了一个任用官吏的标准,就是要看其是否“明法便国利民”,具有正确言行,能够“明法便国利民”的人,即使地位再卑下,出身再低贱,也应大胆任用;反之,身上沾满坏习气,言行乖谬的人,即使出身再高贵,也应该严刑处罚,更不可把他放到官位上去。其实这就是现代人们常说的“英雄不问出身”。

秦王赢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秦国势力已非常强大,各国客卿纷纷涌入秦国,以实现自己参与政事、加官进爵的梦想。他们当中不乏有才能的人。各国客卿的崛起,使秦国政治中形成了一股新锐势力,严重地威胁了秦国宗室大臣的权势。

这些无所事事,如同蠹虫一般,却养尊处优的宗室大臣,不能忍受那些锐气十足的新贵,便纷纷向秦王上书,先是列陈以前的实例,说韩国间谍郑国为秦修建水渠,其目的是阻挠秦的东征进程;然后,他们又提出:别的国家的人来秦,目的也都跟郑国差不多,大抵都是代他们的主子向秦王游说,或是做间谍,反正有百害无一利。

于是,秦始皇下达了驱逐各国客卿的命令,李斯等一大批客卿都被免除了职务。秦王听了他们的话,下了命令:驱逐在秦国的一切别国客卿。

在被驱逐的人当中,有个叫李斯的青年人。他是著名学者荀卿的学生,韩非的同学,为了实现做官参政的愿望,他入秦国当了吕不韦的舍人,眼下是秦王赢政的客卿。逐客令一出,李斯大为着急:为他个人,这意味着他将被驱逐,刚刚开始有了希望的宏图将不得施展;为秦国,他以一个政治家的目光清醒地看到这将堵塞秦的富强之途,无助于秦的扩大发展。于是,他连夜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谏他收回逐客令,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一开头便指出:

“我听说要驱逐客卿,我个人认为这是错误的举动。”

他的分析首先从一个故事讲起。他说:

“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人那里请来了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等人,兼并了二十个国家,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使国家强盛,打败了楚国和魏国,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利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臣服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睢,削弱贵戚力量,加强王权,蚕食诸侯,确立了帝业。这四代先王都是任用客卿而对秦国做出了贡献。客卿有哪点对不起秦国呢?泰山不拒绝土壤,才能高大。河海不拒绝细小支流,才会深邃。虽不是秦国出产的物品,但有很多是宝贵的。有才能的人虽不是秦国人,但有很多愿忠于秦国。现在下逐客令,正是把武器借给敌人,把粮食送给大国。国内空虚,国外树怨,国家肯定危险。”

之后,他又用了大量类比、比喻来说明逐客的不当。他说,秦国宫殿中罗致的宝物,如昆山玉、和随宝、太阿剑、纤离马等,哪一样是秦自己出产的?如果一定只用秦国产的东西,那大家的首饰、器皿都从哪里来?甚至后宫的美女从哪里来?就连大王每日所听的音乐,不也有很多都是外国的民歌吗?

在篇末,他指出,秦若想强盛,必须博采他国之长,包括宝物、美女,更要包括人才。不产于秦的东西,有很多都是宝物;不产于秦的人才,也有很多对秦王忠心耿耿。“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放能明其德。”

李斯这封辞采丰富、说服力强的信到了秦王案头,秦王读后,立即心悦诚服,下令收回逐客令。从此秦王坚持改革开放。终于使各国人才都能在秦施展才华,使秦的事业生机勃勃。尤其是李斯,更是被秦王大加赏识,他也不负众望,在秦王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过重大作用,后来还做了秦的丞相,成为一代名臣。《谏逐客书》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在秦的帝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意见,马上废除逐客令,将李斯等人官复原职。后来,在为秦统一各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中,尉缭是魏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王翦、王贲、蒙武、蒙恬等能征善战的武将,以及顿弱、姚贾等外交人才,也都是外来人员。

【智慧金言】

要做大事,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肯定不够的,一定要善于团结不同的人,为你做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领导,一定要有大胸襟,以公正无私的形象示人。不能搞小帮派,亲近了少数人,冷了众多人的心。大自然要讲生物多样性,用人也要讲多样性。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经典语录】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韩非子·和氏》

【释义】

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解读识人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有的领导者错把庸人当人才,有的领导错把人才当庸人,这种事情也是时有发生的。所以,韩非子向君主提出了忠告:谨防误把人才当庸才。

【活学活用】

领导者要给人才创造发挥其才能的良好环境。环境是什么?环境是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列宁说一切随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大抵就是这个意思。用人单位如果不能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很可能把人才当庸才,把英雄当狗熊。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了:某某人才在此单位什么都不是,而换到别的环境则很快做出成绩,令人顿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的感喟。

韩愈说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是什么?至少也是优秀人才,乃至奇才天才。企业在今天竞争这么激烈的社会要想做大做强,没有千里马是不行的。企业家也都想要千里马,也都感慨千里马难得。但你首先要扪心自问,你是不是伯乐?你如果不是伯乐,你凭什么得到千里马?哪怕千里马就在你企业里,你也发现不了。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不是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不管有无伯乐,千里马都是存在的,只是没被发现而已。因此,你要想得到千里马,你就得有伯乐之才,你有什么级别的伯乐之才,你就能得到什么级别的千里马。

可见,领导者用人自己也是要有能力的,假如什么都不懂,人才对你说的话你听不明白,结果只能是把人才当庸才,庸才当人才,就好像赵孝成王用赵括为将,为什么?就是因为赵孝成王其实不懂军事,才会被赵括这个半内行搞得信之然了,天下没有相面之术,要认识人才,只有自己有才。

当然,对于一个人是人才还是庸才,领导者要辨证地去看待。有句话说:世上没有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北宋皇帝宋徽宗,他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他运用画画的外拓法,将书画糅合起来,其书法结体修长,笔姿瘦硬挺拔,独树一帜的“瘦金体”,无人可敌。在绘画方面,其山水杰作《雪江归棹图》意境清奇高远,其人物画《听琴图》技法令人叹为观止。在国破身囚时所写的怀念故国与往昔岁月的词——《燕山亭北行见杏化》更是堪与李后主李煜的《虞美人》相媲美。但宋徽宗身为皇帝,在位25年中,重用蔡京等“六贼”,滥增捐税和奴役,搜刮民脂民膏,致使民不聊生,激起历史上有名的方腊起义。而后轻易发动边境战争,最终落得个国破身囚,将一座锦绣江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断垣残壁。

由此可见,人才和庸才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宋徽宗如果不做皇帝,他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完美甚至伟大的艺术家,至少在中国书法史和中国美术史上他都会享有无可争辩的崇高地位而流芳百世,可他偏偏在皇帝的位置上坐了25年,最后国破身亡,背上一代昏君的骂名而遗臭万年。

【智慧金言】

人无完人,全才更是少见。一个人在这一方面是人才,在另一方面可能是庸才,反之亦然。所以,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做到人尽其才,材尽其用,扬长避短。别把人才当庸才,才能使更多的人成为人才,也才能使更多的人才不至于沦落为庸才。

任人唯贤,不谈人情

【经典语录】

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君无听左右之请,因能而受禄,禄功而与官,则莫敢索官。君何患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释义】

所谓法,就是验明功劳而给予赏赐,依据才能而授予官职。现在君主设立了法度,却又听从近侍的请求,这是法度难以推行的原因。

您不要听从亲信的请求,根据才能而授予俸禄,记录功劳而给予宫职,就没人敢要求官职了,您还担忧什么?解读法家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所以显得有些元情,无情就是不徇私。这样做是为了推行法治的方便。在用人上,韩非子主张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也就是说,任人唯贤,不开人情后门。

【活学活用】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向当权者要官职的人不少,这多少有一些人情因素在里面,这是一种腐败现象。领导者对这种情况也很烦恼,该怎么办呢?齐桓公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韩非子在《外储说左下》里面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齐桓公因为是春秋五霸之长,所以,当时向他求官的人很多。齐桓公就同他的相管仲商量。齐桓公说:官位少,但求官的人却多,我很为此担忧。管仲说:您不要听从亲信的请求,根据才能而授予俸禄,记录功劳而给予宫职,就没人敢要求官职了,您还担忧什么?

由此可见,韩非子用人的标准:一是“能”,即才能,二是“贤”,即贤德。他强调君主“授官”或“授事”应与臣下的才能贤德相适应,强调任用“贤能之士”或“贤智之士”。

从选贤任能出发,韩非子反对“私门之请”,即通过走后门、拉关系而将无德无才者升官晋爵。他说:英明的君主按照功劳封爵赏禄,衡量才能进官任事。选拔的人必定有好的品德;任用的人必定有优秀才干,贤能的人得以进用,私门的请托就行不通了。

韩非子还对那些做官的士大夫不以肮脏卑鄙的勾当为耻,为有裙带关系和私人交情的人不按官阶次第而升官的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法家的另一人物尸佼也对这一道理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他说:“举荐贤能是各级官员的功绩,善用贤能才是帝王的功绩。”

如今,企业经营要靠人。好企业用的是人才,不好的企业用的是庸才。国内经营不善的企业在选人、用人、留人几个方面有一个通病:胡乱家族化,特别是那些刚起步创业的公司。我并不反对家族化,因为国内合格的职业经理人不多,优秀的就更少,但问题的关键是,老板所任用的亲属有没有能力做好其本职工作。

事实上大多数老板任用亲属时,考虑安全的因素远远大于能力因素,团队能力一开始就落后别人,拿什么去和别人竞争?特别是关键岗位,无能的亲属越多,会打击一批有能力的员工,企业失败的风险就越大。亲属无能,自以为是,谁也不敢惹,搅得公司一片混乱,最后倒闭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