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韩非子》学生活
5556900000025

第25章 赏罚术——团队建设之道(1)

韩非子认为用仁义慈爱所换取的下属的忠心往往不牢靠,唯有根据趋利避害的人性特点,按法律规章实施赏罚,“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才能使下属图赏或怕罚而不得不顺从上司的意图而积极工作。

领导者必须端正赏罚态度,排斥对下属的仁爱之心,对下属一视同仁,该赏必赏,当罚必罚,这样才能维持制度的严肃性,使组织走上健康有序、有章可循的轨道。

有功必奖,有过必罚

【经典语录】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人主使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虽有贤行,不得逾功而先劳;虽有忠信,不得释法而不禁;此之谓明法。

——《韩非子·南面》

【释义】

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功劳不漏掉平民。

君主要使臣下虽有智慧和才能,也不得违法专权;虽有贤能的行为,也不能在立功之前得到赏赐;虽有忠信的品德,也不能放弃法纪而不加约束;这就叫彰明法度。解读法家是推行法治的一个学派,所以特别重视赏罚,主张有功必奖,有过必罚,奖罚有据,人人平等。韩非子说过,君主只需要把赏罚大权握在手里。这样进行统治,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韩非子认为,赏罚之所以有效,是由于人性趋利而避害。

【活学活用】

韩非子认为,赏和罚,是国家的统治手段,如果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就可以制服臣下;现在君主放弃这两种权柄让臣下来用,那么君主反而被臣下制服了。

赏罚是上司手中最锐利的武器,上司把这个利器握在手中,就可以制服下属,而一旦利器落入下属手中,上司的权势也就名存实亡了。也就是说,奖励或惩罚是调动、控制人们言行举止的好办法,按照赏罚之“道”来治人,是上司夺取人心最最重要的策略。韩非子把控制下属的手段归结为刑德“二柄而已”,并说:“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可见,他是非常重视赏罚,非常重视由谁掌握赏罚大权,并认为这是上司巩固权势的关键的问题。

韩非子举例说,鳝鱼看起来像蛇,春蚕看起来像毛虫。人们看见蛇就惊恐骇惧,看到毛虫就毛骨悚然。但是,胆小的女人可以和颜悦色地亲手捡着春蚕,渔人们能为多抓到鳝鱼而高兴万分。什么道理呢?只要有“利”的存在,人们就会忘记了自己所厌恶的事,一个个都会成为孟贲、专诸一样的勇士!在这里韩非子就是要说明,赏罚对于控制人们行为具有巨大的作用,它可以使懦夫变为勇士,去干自己原本最不愿意从事的事情。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韩非子列举了很多例子。

古时有一个叫曾从子的人,非常善于鉴别宝剑。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曾从子就对他说:“吴王夫差喜欢宝剑,而我是一个鉴别宝剑的专家。请让我去给吴王鉴别宝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的时候,就乘机为您刺杀他。”卫出公说:“您去做这件事倒是可行的,但不是为了义,而是为了利。现在吴国强大而富裕,卫国弱小而贫穷。您如果一定要去,我怕您会被吴王利用来对付我哩。”于是就把他赶走了。

韩非子评价说,赏罚之道实为通过控制利益来控制对方的行为,自己手头所拥有的利益的多寡,直接关系到控制力的强弱。可见,国与国的较量有时竟然直接就是赏罚之能力的较量!

宋国都城崇门小巷的一个平民,在为父母服丧时,因为过于哀痛和辛劳而损害了身体,变得十分瘦弱。宋君认为这个平民对父母亲很尽孝道,便提升他做了统管一方的官员。结果,在第二年,不惜损坏身体甚至不惜致死尽孝道的人共有十余人。

一个儿子为父母服丧,在当时,纯粹是出于对父母的爱心,服丧至死,可谓爱之深切。而这种“爱心”居然也可以用利益的赏赐来“制造”。可见,赏罚对于控制社会的风尚的巨大功能。

魏国的李悝当郡守时,为了让人们都能学会射箭,他下令说:“对于那些难于决断谁输谁赢的诉讼案件,就叫双方进行射箭比赛。射箭中靶的即为赢,否则就是输。”结果整个地区很快就掀起了练习射箭的热潮。等到与秦国人打仗时,由于当地民众都惯于射箭,结果把秦国的士兵打得大败。

历史上,对“刑德”二柄在实践中运用最纯熟的人,应该算是对法家理论推崇备至的曹操了,他把韩非子的这一思想又向前一步,概括起来讲,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从一定意义上讲,他正是利用这一手段成就一代霸业的。

曹操之所以倡法家、行“二柄”,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东汉末年,社会动荡,造成了礼乐的崩废,志士能人都望找到“明主”,今天事袁绍、明天事曹操、后天也可能事刘备或孙权的情况随时都会发生,单靠儒家正统的所谓仁德是不可能完全笼络住人才的。况且整个国家处在纲纪被破坏、豪强四起的境地。

面对这种局面,在权力运用上,除了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策略,是根本无法形成合力的。

曹操为巩固自己的专制,不仅对懦弱的献帝严加控制,而且对敢于忤逆自己的官宦、外戚实行残酷的镇压。如建安五年(200年),董承等人准备谋杀曹操,败露后,曹操不仅杀死董承等人,夷灭三族,连董承的女儿、献帝的贵人身怀有孕也没有放过。曹操说:“欲留此种,为母报仇乎?”其后伏皇后也遭到不测。正如《曹瞒传》中所记:“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耶?’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由此可见,曹操专权已经到了极点了。但是,曹操不如此杀戮,又怎能实现专权?又怎能实现霸业?

【智慧金言】

在曹操的阵营中叛逃者较少,而投奔者多,这与其恰当地运用“赏罚”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领导者善于正确有效地实施赏罚,则能惩恶扬善,在组织中树立一股正气,出色者受到奖励,不肖者受到惩罚,整个组织中建立了这种机制,组织就能够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领导者的威信也就能够很容易地树立起来。

赏罚及时,依法而行

【经典语录】

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韩非子·初见秦》

【释义】

不是这些士兵不能死战,而是六国君主不能使他们死战的缘故。说要赏的却不发放,说要罚的却不执行,赏罚失信,所以士兵不愿死战。解读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很看重奖惩,主张赏罚要公平,赏罚要兑现。兑现奖惩的诺言,就是要取信于民。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商鞅徙木置信的故事,强调的正是国家和法律必须取信于民的道理。

韩非子主张:信赏必罚,统治者说得到就做得到、雷厉风行。他还具体阐述其必要性,表明信赏必罚的宗旨在于造成下信上、上使下、上下齐心、国事大治的局面。

【活学活用】

只有“信赏必罚”才能调动将士勇敢作战的积极性,这个道理兵家和法家都有过类似的阐述。诸葛亮在其著作《六韬·赏罚》就有“信赏必罚”的激励士气、严格制度的管理思想;司马穰苴在其《司马法》中也有赏罚要及时、政策要兑现的表述;而管仲则说,赏罚不仅要做到分明,而且要讲究信用,主张用“重禄重赏”鼓励有功的将士,这样将士们就会不怕牺牲。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必须做到赏罚要及时、政策要兑现,这样才能激励员工士气,提高执行力。一些企业执行力不强,原因很多,其中一点就是由于奖惩不及时已造成事态恶化。一些单位的管理者对奖励犹豫不决,说好了完成任务有奖,却以“研究研究”、“考虑考虑”拖延不发,失信于员工。奖励要有时效性,否则会失去激励作用。简化奖励程序,提高奖金发放效率,可让员工争取奖金的目的性更明确,工作起来更有干劲。

同样,惩罚也要及时,不留后患。举个例子。某公司的一位管理者发现,有一天,有三个员工迟到,他没有吭声。第二天一向遵守公司纪律员工也开始睡懒觉了。企业要执行力强,必须做到奖惩及时,有些企业虽然奖惩分明,有明确的制度,但如果奖惩没有在行为后马上施加,苦果由此酿成。

对企业有利的行为没有得到有力的鼓励,对企业有害的行为却得到了纵容,最终企业只能像一盘散沙,失去战斗力。所以,在执行计划中,应及时奖励出色的下属,惩罚玩忽职守的员工。只有奖罚及时,才能刺激下属的积极,否则奖惩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弱。

下面再说说赏罚兑现。赏罚兑现关系到整个考核体系的存亡,这最后一道程序搞不好,就会逐节回馈到前面的各个环节,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导致整个考核体系的毁灭。

我们以刘邦与项羽为例,说一说赏罚兑现的重要性。当年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他在纵论当今天下的军事形势时,阐明了项羽军事集团的五大错误,其中一个就是不守信用,吝啬奖赏。韩信说,别看项羽平时仁而有礼,有时候看见士兵受伤或生病了,他会流着眼泪,把自己的饭食匀出来分给他们吃,但一旦有将领、大臣或士兵建有赫赫战功照理应当得到分赏时,他却犹犹豫豫,把已经刻好的封官图章把玩在手中,磨磨蹭蹭地不忍放手,直到图章被他磨出了棱角,他还是舍不得把该封赏给臣下的赏赐施与出去,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呀,如此磨蹭不守诺言,还有谁肯替他卖命呢。

我们以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的用人质量来比较着看,可知项羽集团确实是差劲多了。刘邦不但善于吸收人才,还善于奖励人才、留住人才,在封地、封王、赠金等诸多方面,刘邦都比项羽要大度很多,确实有作统帅的气势与格局,这就是说,刘邦集团在行政赏罚方面的先进性也远远高于项羽集团。这也是项羽败给刘邦的一个因素。

【智慧金言】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后人对历史进行研究,可以受到有益的启示。看看现在的一些企业,管理考核奖惩机制滞后,制度制订不少,但大多流于形式,对于管理考核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不能从奖惩机制上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没有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建立一套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

分清是非,赏罚公正

【经典语录】

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是以儒服、带剑者众,而耕战之士寡;坚白、无厚之词章,而宪令之法息。故曰:上不明,则辩生焉。

——《韩非子·问辩》

【释义】

所以那些制订法术的人,虽然确定了行为的标准,分清了争辩的是非,但没有人加以肯定。因此儒生、游侠多了,耕战的人就少了;诡辩风行起来,宪章法令就会遭到破坏而消亡。所以说君主不明察,辩说就产生了。解读我们现在讲司法公正,秉公执法,依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冤枉好人,也不放过坏人。其实,在韩非子时代,就主张执法者要分清是非曲直,做到奖惩公正。正如韩非子所言: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韩非子说,君主真正懂得了圣人的法术,而不迁就世俗的言论,就会按照名实来判定是非,根据验证来鉴别言论。他认为,君主赏罚不明的主要原因在于:偏听一面之词,不了解真实情况,武断地下出结论。所以,君主听取左右的言论,必须从多方面加以检验,才能辨清真伪,弄清是非,做到赏罚分明。

【活学活用】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在执行奖惩制度时,不能死板地照章办事,而是要用眼睛察看,用大脑分析,了解实际情况,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做到奖惩客观、公正、公平。下面的例子对管理者很有启发。

沿海地区有一家从事相关多元化的企业,产业涉及食品、药品、保健品等领域。这些年企业一直高速发展。但最近老总却感觉企业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企业销售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应收账款举高不下;走货量很大,但利润很薄;销售费用直线上升等等。最近一件事成了企业要实施变革的导火索:两个业务人员(张三和李四)都实现了下达的销售目标,受到了奖励,而王五没有完成预定目标,受到了处罚,这在企业以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王五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

通过对三个人业绩的详细了解,老板看到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张三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他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目标,事实上,他应该完成得更好,因为竞争对手的市场增长率要比他的高很多;相对来说,李四完成的就比较辛苦,由于其所在的市场遭到突如其来疫情的无情打击,市场全面萎缩,他还是竭尽全力完成了销售指标,只不过他的业绩是暗中鼓励经销商低价倾销、大力冲货而实现的。而作为一个唯一没有完成业绩的王五来说,他的市场是一个最难啃的骨头,当地市场已经区域饱和,竞争高度激烈,王五通过对市场进行精耕,加强对经销商的服务以及开展了几个卓有成效的促销活动,避免了公司销售额的持续下滑状态,相比来说,竞争对手的业绩是直线下滑。

通过对事实真相的分析,老板认识到,王五是企业中最该奖励的人,张三和李四不仅不能受到奖励,而且应该受到惩罚。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员做对了,而企业却奖励错了?老板经过一番思考,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支撑企业高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考核制度,人员业绩与薪酬直接挂钩,多劳多得,企业英雄一直是企业极力追捧的对象。自己作为企业老总一直强调:只以结果论英雄,只讲主观不讲客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这个成就了企业以往辉煌的制度,导致了企业今天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奖励结果同企业的战略意图背道而驰。看来是企业的制度导向存在问题,错误的激励导致了错误的结果。

古人强调考核要明察功过,如果“功过”含糊不清,即使是以事实为据,也是徒然。尤其是对那些握有重权者、小有名气者,哄抬吹捧,在所难免;毁誉交加,是为常事。如不加慎重考察,往往上当受骗。

惩罚与奖励是促进员工上进的两件法宝。但是管理者在做出惩罚决定时,先要弄清事实,这一点很重要。只有这样才会做到掷地有声,又稳又准。事实往往是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它们会被形式所掩盖,管理者必须分清真实与怀疑之间的界线,必须营造一种让大家看来是公开、诚实、信任的气氛。真实的真相也是难以捉摸的,它并不是在一张纸上提供一套简单的事实,而是穿着多彩的外衣。我们很少能一眼看出真相,管理者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如果从单一的角度去看问题,往往会出现失误。

因此,我们经常弄不清事实的真相,发生误解。根据不完全的信息做出判断,或者因不喜欢或不信任某人而对他所提供的重要消息置之不理。为了成功地做好事情,管理者必须首先弄清事实,不将事实弄清,管理者的威信将大大地受到影响。不但受到惩罚的人会满腹委屈,其他明白真相的人看在眼里,也会替他鸣不平。

【智慧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