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从亲身的实践中感悟到,“凡是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不足以劝说对方,不在我口才不足以阐明主张,也不是难在我不敢把意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是难在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针对性去打动它”。正是由于“人心难测”,韩非子总结出了一套攻心说上术。
说服别人一定要迎合别人的心理,揣摩别人的爱憎,顺着别人的意图来进言。这样才能每发必中,否则的话,不仅不能说服别人,甚至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进献忠言,需要技巧
【经典语录】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韩非子·难言》
【释义】
所以,原则虽然正确,但人未必会听取;道理虽然完美,人也未必会采用。解读大凡中正之人,总会向上司进献忠言。然而,进言不仅有难度,还有风险。弄不好,言论不被采纳,还会惹恼上司,自找苦吃,自断前程,甚至会赔掉性命。向国君谏言难,向领导进言难,向朋友和同事提意见难,一言概之:说之难,说话难。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活学活用】
给领导提建议是一门学问,得讲艺术,建议本身的价值及提建议的方式、时机都得考虑好了,把握好了。
提建议得质量高。有的建议不被领导采纳,往往是因为建议的质量不高、建议的深度不够、建议的角度不对或提出建议的时机不对头。也有可能是你没有站在领导的高度、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好的建议一般具有超前性、深刻性、长远性、准确性、针对性、创造性、可行性等这些积极因素。围绕领导最关注、最敏感、最集中精力抓的工作和问题提建议,只要建议是好的,一般“命中率”都很高。
提建议你得有谦虚的态度。提建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领导改进工作,正确决策,切不可伤害决策者的威信、自尊和自信。尽管一个好的建议是你提的,但不要突出自己,要表明是受领导思想的启发而产生的思路或建议,争取领导的认同感,这样的建议才容易被领导接受。
一般来说,给能力强、水平高的领导提建议,“宜精不宜细”;给新任领导提建议,你得细一些,必要的时候,你得讲清来龙去脉。
提建议你得有个好的作风。提建议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突出你自己。所提的建议要紧密结合实际,不能光表现你的创意。好的建议要有质和量的分析,要有正确的结论,切不可自以为高明的建议,就向领导施加压力。要摆正你的位置,不要想着对领导的思路、工作全盘否定。建议不被领导采纳,就罢了,切不可坚持。要记住,但凡是个领导就有比你高明的地方,这是个态度、作风和个人素质问题。
提建议你得把握好时机。提建议不可操之过急,你得把握好时机。一般来说,对于解决领导正在思考、重视或急于解决的问题的建议容易引起领导的重视、兴趣,被采纳的可能性就大。再一个要把握好在领导情绪好的时候提建议,不能没有“眼色”,要照顾到你的领导的心情。请记住,他也是个普通人,当公务缠身、诸事繁杂时,他未必有很好的耐心随时倾听你的建议——尽管它们极具建设性。
提建议你得学会把握建议的着力点。对于未形成决定的问题,围绕着解决方案提建议;对于领导尚未发现的问题,只提醒领导注意就可以了;对于领导已经发现的问题,要围绕着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提建议,这叫会提建议。
提建议你得关注领导,恰当举例。谈话时应密切注意领导的反应,通过他的表情及身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迅速判断他是否接受了你的观点,并视需要而适当地举例说明,以增强说服力。
如果你的意见总是不被上司采纳,更深层的原因也许是,你的建议还不能真正解决上司的问题,或者是你还没有找到更有效的方式让上司接受自己的建议,请自我检查一下,是否是因为:
1.自己的建议是否从公司的利益出发?上司会不会出于成本、全局稳定性、时机等其他各项因素的考虑,必须做出暂时不采纳的决定?
2.自己在提建议前是否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
3.自己在提建议前是否考虑过上司的想法?
4.自己所提的建议可实行性有多高?所提的建议是否有价值但暂不具备推行的条件?
5.自己的意思是否完整表达,或领导是否能够真正理解你的建议的真正内涵?
6.自己建议的对象是否正确?
7.自己建议的语气和措辞是否正确和严谨?
8.自己是否人微言轻,因为自己不够出色,容易被领导忽视?
9.自己看问题是否不够全面,仅站在自己所能观察到的角度,而没有真正站在上司所关注的全局的角度上看问题?
10.自己的建议是否能真正切中要害,是否是上司所需要的、满意的答案?
当年刘备带五万人马驻西川,却与西川刘璋反目,情势危急,庞统为刘备出三计供其选择。每每读到这时,总是感怀于庞士元能审时度势,缜密思考。庞统之意上计是取西川,但他深知刘备念兄弟之情不忍谋西川,却也不愿意放掉这块“肥肉”,因而踌躇不决。所以他出三计,让刘备折中而选,这样不但刘备心理上易于接受,而更主要的是达到了其让刘皇叔入主西川的目的。我们再回头看这三计,每一计都切实可行,都可解其所面临的困境,这足以说明庞统在建议时是经过谨慎思考的。
【智慧金言】
提建议者不需要承担责任,责任由决定者承担。因此,提出建议一般都比较容易,而做出是否采纳的决定一般都比较慎重。将自己完全放在一个决策者的角度上来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会更容易理解上司;更能从全局出发,系统思考;更能试着去研究出完整的、可供操作的最佳建议。
揣摩心理,巧为进言
【经典语录】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韩非子·说难》
【释义】
大凡进言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言,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表达出来。大凡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言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解读很多时候要说服一个人,是需要靠一些手段的,可是说服的窍门却很难掌握。几千年前韩非子用一段话告诉了人们所要引起重视的沟通法门。试想如果连门都找不着,拥有再多的钥匙又有何用呢?
韩非子告诉我们,进言要了解领导的心理,了解领导的想法了,进言就能适应他的要求。韩非子说,知识和口才都不是进言的阻碍,不知道领导的想法才是最大的困难。如果领导重视名节,你却用利益来进言,必然遭到领导卑贱的待遇而被疏远;反之,领导重视利益,你却用名节来进言,领导肯定认为你不务实际而疏远你;一个表面上看重名誉、心里却恋着利益的领导,你用名誉进言,他必然表面接近你而暗里疏远你;你用利益进言,他必然表面疏远你而暗里亲近你。因此,像这样的事情是不能不考察清楚的。
【活学活用】
进言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投其所好。好的建议如果要让领导欣赏,也要懂得揣摩上级的心思,投其所好,争取得到支持。我们看《战国策》里策士们的言论,与其说他们善于言辞,不如说他们善于揣摩君主的心理。像《战国策》里《触龙说赵太后》这样的名篇,不是揣摩之作的范例吗?而韩非子的《说难》正是揣摩之术的理论总结。
对于揣摩之术,古人有一种称呼叫“望风希旨”或“希旨承颜”,都是指说话行事揣摩上头的意图,处处迎合上头的意旨。它与“拍马屁”有不同,“拍马屁”一般都比较明显,容易让人看出拍者的谄媚相。“希旨”者则做得比较诡秘,他表现的是一种“忠诚”,好像不用上头发布指示,他就能自觉自愿地去执行。一般来说,上头比较喜欢这类角色。
当初苏秦张仪这么说,那么说,最后终于弄明白各路诸侯想什么,做了“六国宰相”或是“特命全权大使”。当初商鞅也是这么说,那么说,最后终于测度出了秦公嬴渠梁的心思,做了左庶长或是大良造。董仲舒也是这么说,那么说,最后终于明白了汉帝刘彻的隐衷,做了皇家顾问。
中国官场数千年来的官道就是,当小官要揣摸上意,当大官要揣摸圣意。从中国的封建历史看,不揣摸上意和圣意是没有好日子过的。如屈原,出身贵族,又是才华横溢,当初与楚怀王是何等的密切,一度时期楚国的一切大小事务都由其做主。但终因不会揣摸圣意,一贬再贬,最后落得个高吟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投向汨罗江而去。
又如李白,空前绝后的大诗仙,唐玄宗召其到长安原本是作一个文学陪侍。他却不能揣摸圣意,误以为胸中之天下之学问可以哺育于天下梓桑了。最后也只能长叹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教我不能开心颜,从此漂荡而终老江湖。
再又如岳飞,超天才的抗金将领,其解牛头山之围,破连环甲马,战朱仙镇,直杀得金兵鬼哭狼嚎。还是因为没有能揣摸高宗赵构的圣意,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名丧风波亭。这样的例子,在历史的冷冰冰的方块字中,难道不是朝朝重复着,代代重复着而不胜枚举吗!
时至今天,仍有一些人因为不善于“揣知上意”而被打入冷宫,吃尽苦头。
某公司没有安装空调,夏季酷热难当,办公室里又闷又热。一位富正义感的新进职员写了封信给老板,希望公司能添购冷气设备。因为不了解老板的脾气如何,他没有署名。
几天过后,老板就为每个办公室安装空调,同事们对老板的善体人意十分感谢,该职员在心中更是窃喜自己遇上一个肯听谏言的好老板。几天后。该职员再次匿名上书给老板,反映公司的洗手间应当检修更换,特别是水管太陈旧,也应该换新的。
老板接到信后,心里暗想:“这个家伙到底是谁?三番两次投书,牢骚那么多,要是聚众闹事,那还了得。看来此人不除,终是祸端!”于是,老板暗自调查职员的笔迹,想找出写信者,同时也积极整修了洗手间,更换了水管。
匿名写信的职员以为老板真的是能广纳意见的好老板,在一次闲聊时道出事情原委。不幸的是,就在他向同事们夸耀自己的功劳时。恰巧被老板听见,虽然他决定不动声色,心里却恨得牙痒痒的。于是,老板召集员工开了一次会议,要求大家对公司和他本人提出意见。
该职员不知是计,便侃侃而谈,将平日里同事们的意见如:奖金太少、加班时间太长、老板太过专制等当众提了出来。这位职员本以为老板这次要对他“加官晋爵”,殊不知,老板意在杀鸡儆猴,这位职员获得的当然是一张辞退通知书。
这位职员遭辞退的不幸,便在于他没能看透老板的心思,没有看透老板微妙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位老板的人品也不怎么样,我们且不谈论老板的人品,而是要接受经验教训。要得到老板的欣赏就要善于领会老板意图,正确领会和实现老板的意图,这是好部属的重要标志。如果说话办事违背老板意图,那就可能“出力不讨好”,把事情弄糟。
揣摩领导意图是为官者最重要的也是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官场作为一个管理体系,除金字塔的塔尖外,其余所有人,都是管理中的一个层次,这就要求为政者必须首先要弄懂弄清上级的意思,然后才有可能贯彻执行好,这之后才会有政绩出现。否则,即使有着良好的出发点,也会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上讲,揣摩领导意图对于为政者实在是太重要了。
现在这个说法已经被妖魔化,一说到揣摩领导意图,马上会想到为领导的个人利益做些什么工作,马上就想到要从领导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一角度揣摩。消极的揣摸上意的情况在一些企业还相当严重,相当普遍。
【智慧金言】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好,如果揣摸上意、揣摸圣意的人多了,揣摸天下、揣摸公司的人就少了,这个社会、这个企业能进步吗?百姓员工会过得好吗?
进言固然需要揣摩上司的心意,但我们主张你的出发点一定要摆正。提建议时应遵循公心原则,建议的出发点要正确。建议一定要从公司的利益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而不是贪图个人利益或想达到其他目的而献“奸言”。
进言谨慎,看破不说
【经典语录】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韩非子·说难》
【释义】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表面上做这件事,心里却想借此办成别的事,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这样做的意图,如此就会身遭危险。解读进谏与纳谏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至形成了一套理论。春秋之世,许多人也认为国之兴衰关键在于能否任用谏臣,衡量臣僚的才能也主要看能否向君主进谏。
【活学活用】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进说者本人不一定泄露了机密,但是谈话中触及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就会身遭危险。关其思的话虽是对的,但他的命运却是悲惨的,主要是他道破了君主的秘密。不该道破而道破,结果成了君主战略上的牺牲品。
我们知道,三国的杨修是被曹操杀掉的。据《典略》,杨修的罪名是“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大约相当于泄漏国家机密罪、结党营私罪和妖言惑众罪。杨修临死前以为他的死是受曹植的牵连,其实他到死都不明白。杨修不明白,曹操的猜忌心和防范心是很重的。他最忌恨的就是别人猜透自己的心思。他要维护自己一人专政的独裁统治,别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而自己的想法却不能让别人知道,除非他有意暗示、提醒。总之,他必须把自己神秘化,才能显得“天威莫测”,让别人战战兢兢,自己得心应手。
杨修对曹操的心思洞若观火,每次都能猜到,这实在太恐怖了。有这么一个人物守在自己身边,曹操还能玩政治吗?如果杨修猜出来了却并不说出来,也许还好一点儿,因此,杨修这颗钉子迟早要拔。更何况他又和曹植及其党羽搅和在一起,那就非拔掉不可。
知道领导的心思,往好了说是君臣心灵相交,非常默契;往坏了说是窥探主子的隐私,触犯禁忌。作为秘密,通常是隐藏不公开的,领导也不希望下属知道,况且一些秘密本来就见不的阳光。所以,下属给上司进言,一定要慎之再慎,有时即使看破也不要说破。
某杂志社的主编的电脑感染了病毒,很难用杀毒软件清除。主编把一位懂得电脑知识的编辑叫到自己的办公室给看看。这位编辑电脑技术很过硬,但就是不懂人情世故。他对主编的电脑进行检测,确定就是感染了“冲击波”。经过一番折腾,电脑修好了。
本来这是一件双方都高兴的事情,这位编辑也算是一显身手,立了功了。可是接下来他偏偏画蛇添足,直捣上司的心窝。编辑说,这种病毒是因为上黄色网站引起的,建议主编以后少上黄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