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韩非子》学生活
5556900000038

第38章 攻心术——以理服人之道(4)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从来都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说服术,尤其在重大的是非、转折关头。

在说服他人时一定要以对方为出发点,要让他明白各种利害关系,挑明他的利益所在,然后再关联到自己的目的和利益。

因人而宜,亲疏有别

【经典语录】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惜之主而后说焉。

——《韩非子·说难》

【释义】

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解读一个建议能否被采纳,有时跟进言者本人与上司的关系亲疏有很大的关系。你跟上司的关系还没有到一定的程度,进言不一定会得到重视,有时还会惹领导不高兴。

【活学活用】

中国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听言看人的。就像这个富人,儿子的话是可信的,因为他是我儿子,但邻居是外人,他的话就可能是假话,甚至可能是为了掩饰偷盗的一种故意行为。

为什么亲疏不同的人,在别人那里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应该说,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一种社会心态:人们判断所听之言,往往不是根据“言”的合理性,而是言者与自己的亲疏关系。这里的“言”,既可以是意见,也可以是建议。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单位,用什么尺度来采纳意见,社会奉行的是一种什么尺度?如果是听言看人,那么这个社会还处于非现代文明社会。

听言看人的这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也包括两层意思,既可以是与自己有亲疏关系的人,也包括官位的大小。有的官僚领导只听上级领导的话,因为他们官官相亲,而对百姓、下级的话就听得少或不听。这就是听言观人。在官本位社会里,有一句话叫做人微言轻,它反映了听言者采纳意见的尺度。如果一个社会听言观人,那么百姓的建议就不容易被采纳。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十七路诸侯讨董卓时,关公温酒斩华雄之后,张飞高声谏曰:“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捉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

其实张飞的建议不失为一条好计,只可惜身份高贵的诸侯们怎能听进去一个小兵的话呢?与领导关系近的谋臣的建议要比关系疏的易被领导接受,这是实际存在于一些领导身上的弊病,是人性恶的一种表现。与领导关系疏的下属如果想使自己建议成功,就不能像猛张飞,应该讲究点方式方法了。如果张飞把想法告诉公孙瓒,再由公孙瓒来提出,那么这个好建议就很可能为袁绍所采纳了。

人是感情动物,感情又常常打着深深的主观烙印。人们认识事物、决策行为,往往总难摆脱亲情的影响。这就会使人们的判断自觉与不自觉地偏离事物的本真。情感的主观性,就像我们看插在玻璃水杯中的筷子,直的会折射成曲的。情感如水,有些会误导我们的视力。

所以,韩非子说:君主对进言者的恩泽还没有达到深厚的程度,进言者讲出知心的话,进言被采用并获得成效,君主也不会认为这是进言者的功劳。进言者的主张没有被实行或者采用招致失败,他就要引起君主的怀疑,这样进言者就有危险了。韩非子告诫我们,给领导提建议时要注意自己与领导的亲疏关系,考虑自己所处的位置,考虑领导的喜好,根据情况做出合适的决定。

韩非子讲的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作为领导,如果凭亲疏远近喜好为标准去对待下属的建议,他就不是一个好领导。一些领导干部滑入深渊,也多是从“私情”、“亲情”左右了思想开始的。

【智慧金言】

领导排除亲情左右,就是要自醒,常常叩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战国策·齐策》讲到齐国有个叫邹忌的人,他问妻子、妾、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答案都一样:徐公哪能比你漂亮!可是邹忌一见徐公,发现徐公比自己魁梧漂亮得多。于是细思量,知道妻爱他,妾谄他,客求他,亲情影响了公正。邹忌也是贤人,以这个故事提醒齐王,多听批评意见,客观公正办事。贤臣明君,构成一段历史佳话,值得现代的领导者借鉴。

善于巧谏,谏于无形

【经典语录】

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摩,然后极骋智辩焉。

——《韩非子·说难》

【释义】

游说的基本内容不与君主相抵触,游说时的言辞不与君主相摩擦,然后就可以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才了。解读进谏的方式可谓多矣,冒死进谏的人固然可敬,但也可怕,其可怕倒不在于有杀头的危险,主要在于会激怒上司,结果把事情搞得更糟。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善于巧谏,谏于无形,则是一种更高级的方式。

【活学活用】

明代正德年间,秦王请求将陕西边界的一块地方封给他,朱宁、江彬等人收了秦王的贿赂,答应下来。皇上也催促大学士赶快草拟诏书。大学士杨廷和、蒋冕等人私下里商议,认为如果拟定了诏书,恐怕会留下后患,将来皇上会找他们的麻烦,不拟诏书,又会忤逆皇上的旨意,所以都以生病为由推辞了,只有梁储接受了草拟诏书的任务。

梁储在诏书中写道:“从前,太祖立下了遗命说,这片土地不能封给藩王。这不是由于吝啬,而是顾虑这片土地又大又肥沃,藩王如果得到了它,再多养一些门客和兵马,必定会因富庶而骄纵不法,如果再加上奸邪之人的诱导,难免做出一些不合礼法的事来,对国家不利。现在,秦工要求把这片土地赐封给他,朕顾念亲爱之情,将土地封给秦王,秦王得到这片土地,一定不要收留聚集不法之人,不要多养门客兵马,不要听信狂妄者的引诱去做不法之事,更不要惊扰边境,危害我大明的天下。如果这样,到那时虽然想维护自己的亲人,也做不到了。秦王千万小心,不可掉以轻心。”

皇上看了这封诏书,十分惊骇地说:“如果这块土地这样重要,封给藩王会产生这样的危害,这样值得忧虑,还是不要给他好吧!”于是,这件事被搁置下来。

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政治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多次失去职位,虽然都是化险为夷,但对他的刺激还是很大的,他能够不计宿怨,往往得力于他的朋友和门客。

孟尝君被驱逐出齐国以后又被“平反昭雪”,再次返回齐国,他的政敌当然都十分害怕,担心孟尝君重返政坛后会对他们有所报复。孟尝君的好朋友、著名的辩士谭拾子到齐国的边境上去迎接孟尝君。

谭拾子直言不讳地对孟尝君说:“您对齐国的士大夫是不是有怨恨呢?”

孟尝君不加掩饰地说:“是的。”

谭拾子又问:“是否把他们都杀掉您才满意呢?”

孟尝君说:“是的。”

谭拾子说:“事情总有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总有其发生的原因,您明白吗?”

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请先生指教。”

“人总有一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人在有钱有势时,别人就愿意去接近他,如果贫穷低贱,别人就会离开他,这是事物本来的规律。就让我举一例子吧,早市上人满为患,而夜市上却冷冷清清,这并不是因为人们喜欢早市,厌恶夜市,而是因为早市上有人们喜欢的东西,而夜市上则没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本来如此,您还是别往心里去吧!”

盂尝君听信了潭拾子的话,把他所怨恨的人全都从簿子上划掉,从此不再提起此事。

【智慧金言】

借草拟诏书的机会写谏书,实在是太妙了!那些担心把这片土地给了藩王会留下后患而不敢写诏书的人,说到底还是本领不济。梁储具有如此之高的见识、如此之大的魄力,即使事情有再大的困难,他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获得成功的。谭拾子以人们赶早市而避夜市来喻人们趋利避害,也是巧妙地说服了孟尝君,不仅保全了一些人,更成全了孟尝君的名声,可谓一举两得。

只管献策,不争功劳

【经典语录】

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韩非子·说难》

【释义】

君主有时计谋得当而想自以为功,进说者同样知道此计,如此就会身遭危险。解读韩非子认为,作为谋臣,必须学会全身远祸的本领。下属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维护上司的权威,不能突出个人。虽然出众,但要避免邀功请赏,多推功让赏,有才而不恃才傲物,有功而不居功自傲,有为而不咄咄逼人。

【活学活用】

下属要懂得韬光养晦,不与上司争功。在上司面前过分在意金钱和物质方面的利益,对下属来说并不是好事。下属的任务主要是协助上司,假如你硬要出来邀功争宠,只会让上司觉得你不自量,不识大体。

《国语》中记载了郤献子等各推功于上的事迹:靡笄之战胜利后,郤献子来进见晋景公,景公说:“这次是你的功劳啊!”献子回答说:“我郤克以君主的命令命令三军将士,三军将士听从命令勇敢战斗,我郤克有什么功劳可言呢?”郤献子推功揽过的襟怀让人佩服。

韩非子有着特殊的“公子”身份,郭沫若在《十批判书》里考证他为“庶出的皇子”,这便造就了他自命不凡、极为敏感的天性,而政治上的屈辱失意,又使他看透了人生情怀,谙熟一切权谋手腕。他认为要在官场生存下来,就必须学会与他人的交际能力。隐藏自己的本来面目,全身远祸是一个很重要的处世原则。

下属与上司相处,必须掌握推功让赏不言禄的生存技能。晋武帝司马炎的重臣杜预,因为熟于此种技能深得君主的宠爱。杜预认为孟津渡口险要,请求在孟津渡口建造一座黄河桥。有人议论说:“殷、周时期的都城都建在黄河边上,但是经历了圣人贤人的时代而没有造桥,必定是不宜于建桥的缘故。”但是杜预仍然坚持造桥。等到桥建起来了,晋武帝和百官一起集会,他举起酒杯敬杜预说:“如果不是你,这桥就建不起来。”杜预回答说:“如果不是陛下圣明,我也没有机会施展我的技巧。”功劳要推给领导,赞誉要献给领导,否则,你自己就一事无成。

很多人不理解推功的智慧,觉得“功”为什么“推”?有些传统智慧就是这样,一开始并不一定知道为什么,做起来也不容易,需要不断地提醒和培养。有人说“推功”这一类的行为准则缺乏科学依据,没有什么道理,仅仅是道德说教,是“愚善”。其实这些传统智慧是有很深刻的道理的!只不过不是以现行的科学表述方法存在而已!

人的弱点需要人们有“推功”的意识。五个人一起干成功一件事情,贡献有大有小,可是你分别问问每个人的功劳多大,差不多都以为自己对成功起到了一半的作用。所以,人的本性是揽功的,多数人在成功时都暗地里认为奖赏自己的少了,需要推功来平衡。若没有推功对心理的平衡,一个群体很容易解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