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大学》学生活
5557300000020

第20章 齐家治国(1)

导读

建立美好的道德社会

修养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素质,在于普济天下苍生,在于运用道德的力量改变社会,治理国家,造福人民。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家的意思,就是说自己的家人都教不好,而能够去把别人教好的,简直没有这事。所以君子能够不出家门,而能把他的教化推行于全国。孝顺的人,必能事奉君长。友爱兄弟的人,必能事奉长辈。能慈爱晚辈的人,就能够指挥群众。书经康诰篇上说:“爱护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内心很真诚的这样去追求着,虽然不完全达到目的,但也相差不远了。所以从来没有一个不先把抚养孩子的方法学会而就嫁出去的啊!

做国君的能在家中行仁,那么整个国家也要跟着行仁了。国君若能使一家人互相谦让。那么一国人也要跟着谦让起来。做国君的若是贪欲暴戾,那么整个国家的人都要起来作乱了。一切事的起因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所谓的一句话就能败坏事物,一个人就能安定其国。唐尧和虞舜以仁德来引导天下,因而人民都依从他。夏桀和商纣以暴虐来统治天下,人民却也依从他。如果国君所发号的政令与他所爱好的不同,那么人民就不会依从他了。所以有道的国君,为善先要求之于己,而后求之于人;先要自己没有过错,然后才能批评别人。假使自己所做的全不宽恕公道,却要使众人了解不加反对,那是从来没有的事。

诗经上说:“桃花美丽而茂盛,桃叶繁密而丰富。这女儿正是出嫁的时候了,做个和顺的妻子。”而后才可以使国人做为榜样。诗经上又说:“兄弟和睦”,只有这样兄弟和睦,才是做别人的榜样。诗经上又说:“礼仪一致,正是四正国家的原则的。”这样的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然后国民都隐该效法他们。所以说,治理国政的根本必先家庭祥和。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历代论引

朱子说:“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

解读

建立和睦的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孝、弟、慈,是处理家庭关系的基本要素,个人修养的是非得失,国家的治乱安危,皆取决于此。

人生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人生内成就宏功伟业。而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修养好自己的德行,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并治理好家庭,使自己的家庭和睦幸福,并进而影响到邻里,形成良好的风气。从而因为我们的躬行,使道德与正气得以高扬,这就是我们人生的价值。

活学活用

以我们的正直行为,抚慰父母的忧心

崔玄韦,博陵安平(今河北蠡县南)人。以学行称,举明经。初官天官侍郎,后历官凤阁侍郎、同平章事、中书令等。

生活就是修行,首先要把本职工作做好

一天,有一位女士来找秀峰禅师,埋怨工作得很辛苦,上司绐压力,下属又不合作,她想不如去出家好了,以后不用再面对这些工作上的烦恼。

秀峰禅师对她说:“生活不就是修行吗?现在对工作生厌就想出家,如果对出家也生厌了,那又怎样?”

她的反应是:“哦!”就无言以对。

秀峰禅师开导她说:“你要明白你在公司里的职责,如果生活你应付不了,去寺院你又应付得了吗?例如寺院生活的清规或刻苦等。你要明白为什么公司要雇用你,为什么你的上司要赏识你?你的职责就是为公司解决难题,所以你要做好你的职责。你可以尝试去了解你上司的烦恼,如果你明白,你就懂得处理他现在面对的难题。你觉得很难交给下属去处理工作的情况也一样,譬如你做衣服,你有什么要求,你要清晰地告诉对方。对方明白,才可以按你的要求去做。所以你要解释给你的下属知道,要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给他们方向,他们才明白应如何做。其实生活就是修行,做好工作,完满我们的职责也是一样,如果我们马马虎虎,下次还可以接到新的订单吗?不要一味抱怨上司和下属,只要做好我们的职责,这就是人世修行的不动心!”

那位女士听完这番话,面上重现喜悦的神色,顶礼而去。

智慧金言

生活和工作中感到不如意的时候,不要抱怨别人对我们不公平。首先要认真想一想:我们是否努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圆满完成了人生的职责?认真地对待生活。把本职工作做好。这就是最重要的修行!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历代论引

朱子说:“明立教之本,不假强为,在识其端而推广之耳。”

解读

本末勿倒置

《战国策·齐策》载: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会见了赵威后。赵威后接过国书,还没拆开,就向齐使问道:“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百姓衣食无忧吧?国君的身体安泰吧?)”齐国的使者听了很不高兴,说:“我奉敝国国王之命,前来访问贵国,现在你先问年成和百姓,而后问国王,这岂不是先贱后贵,贵贱颠倒吗?”赵威后答道:“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如果没有好年成,哪里有百姓的好日子?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有国王?所以我才这样问。难道要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舍本求末、本末倒置的事情,尤其表现在对人的要求上。选择配偶时,有些男子常常以美貌取人。注重的是对方的容貌是否姣好:有些女子则看重的是对方口袋里的钱财,至于学识如何、人品高下,则置之不问。

同样,在用人上,舍本求末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尽管口头上都在说着“求贤若渴”,都有广纳天下贤才的气度,但实际上,在那些有用人决定权的人眼里,对于人才的评定,并不是注重业务能力有多高,而是该人有多高的学历、会几门外语、是否听话之类。再如评职称,谁想要高级职称,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不管此工作是否用得上外语,即使汉语尚未学好,只要外语过关,就有了评高级职称的硬件。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这样,硕士、博士必须会两门以上的外语,这种近乎于多余的要求,使许多学子在背外语单词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影响了本专业的深造。我们也理解,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个人若能掌握一两门外语,确实能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有助于他拓展视野,了解本专业最新学术动态,或者能为日后进入外企工作提供条件。但是,这些情况毕竟只符合一部分人和部分专业,而大部分毕业后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也与外语无关的学生,却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苦学外语。而从实践上看,许多学子花大量时间背的那些外语单词,除了换一张文凭,工作几年以后就都还给老师了。不管什么知识、什么技能,能在实践中派上用处是最为要紧的。学习不是目的,使用才是目的,花掉大量宝贵的时间学一些在工作中并无太多用处的东西,实在是对生命的浪费,是对人才的戕害。

活学活用

诸葛亮智激关羽

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为他设计出一套成功的方案:占荆州,据蜀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以待时机统荆州之兵,进据宛洛;率益州之师,出击秦川,以兴汉室。诸葛亮出山之后,就是鉴此蓝图来辅佐刘备的。

建安十三年,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率大军南下,旨在消灭刘备、并吞江南。此时刘备兵少将寡,军事上连连失利。诸葛亮认为,刘备的惟一出路是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先有立足之地,再图发展。于是他亲自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智激周瑜,促成了孙刘联盟。又从多方面帮助周瑜,为即将开始的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诸葛亮的判断,曹操兵败赤壁后必经华容道出逃,届时生擒,如囊中取物。但捉后如何处置,倒成了一大问题。他反复分析后认为:如杀之,则中原群龙无首,势必四分五裂,你争我夺,东吴便会乘机向北发展,一旦时机成熟,将会掉过头来吞并刘备,如不杀,也已灭其主力,一时无力南侵,还能牵制孙吴。若如此,刘备则可乘机占领荆州,进军巴蜀,正符合他隆中对时的设想。鉴于此,诸葛亮便考虑起人员的调配。他认为,张飞坦率急躁,捉住曹操后是不会放走的。赵云忠贞不二,捉住曹操是不敢放走的。而关羽,他不但义气如山,还曾受曹操厚恩,而且是主公二弟,捉曹后定会释放。何况关羽还有一大缺陷:素凭百战百胜的威名有时傲气太重,若抓住他“捉放曹”的把柄,也可届时给他点限制。主意已定,诸葛亮便将张飞、赵云、刘丰和刘琦一一派出,惟对身边的关羽置之不理。关羽忍耐不住,就高声斥问:“我历次征战,从不落后,这次大战,却不用我,竟是何意?”诸葛亮故意激他:“关将军莫怪!我本想派您把守一个最重要的关口,但又一想,并不合适。”关羽很不高兴地问:“有什么不合适的呢?请明讲!”诸葛亮说:“想当初您身居曹营,曹操对您多方关照。这次他惨败后必从华容道逃窜,若您前去把守,必会捉而放之!”关羽抱怨他未免多心,还说自己斩颜良、诛文丑、又解白马之围,早已报答了曹操。若再遇他,决不放行。诸葛亮仍以言相激,终于激得关羽立下了军令状,才领兵去华容道埋伏起来。

远离尘嚣,才能不为俗事所扰

一恬大师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

直到一恬十六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小一恬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一恬的一生。父亲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李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李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李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李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一恬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李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李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李大叔是个疯子呢。”

一恬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从此,一恬大师决定离开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要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

不久,为了避开尘世的喧嚣,远离见利忘义的市井小人,他出家了。

智慧金言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参禅者常常要追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修行环境。也许这样做有些绝对。但是,选择好”自己的镜子”(与你为伍的人)还是必要的。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历代论引

朱子说:“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不如是,则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矣。”

解读

为政以德,包容是金

沉默是金,因为沉默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包容也是金,一颗包容的挂过狭隘的天才。由品德和财富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引出了包容这命题。生活的本质并非是财富的堆积和纸醉金迷般的花天酒地,用金钱买来的快乐只是一时的感官刺激,从心底里荡漾出来的幸福才是真正的欢心,领悟了人生诗意才会惯看春花秋月的来去从容。生活不可以缺少金钱的支持,但这并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因为德行是儒家思想反复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所以把财富转化为修身的资本才是儒家所倡导的“德本财末”的本质。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滕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