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荀子》学生活
5557400000011

第11章 荣辱篇(2)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困窌①,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此而不知也,粮食大侈,不顾其后,俄则屈②安③穷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④者也。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⑤乎!彼固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其流长矣,其温⑥厚矣,其功盛姚⑦远矣,非顺孰⑧修⑨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故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⑩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夫《诗》、《书》、《礼》、《乐》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故日:一之而可再也,有之而可久也。广之而可通也,虑之而可安也,反铋察之而俞可好也,以治情则利,以为名则荣,以群则和,以独则足乐,意者其是邪(7

【注释】

①园:圆形的谷仓。窌:地窖。②屈:竭尽。③安:语助词。④瘠:通“黹”,未腐烂的尸体。⑤分:义,道理。⑥温:通“蕴”。⑦姚:通“遥”。⑧孰:同“熟”,熟悉,精通。⑨修:学习研究。⑩几:尽。

【译文】

人之常情,吃东西希望有美味佳肴,穿衣服希望有绣着彩色花纹的绸缎,出行希望有车马,还希望富裕得拥有绰绰有余的财产积蓄。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一年到头、世世代代都觉得财物还是不足,这就是人之常情。

人们活着,刚刚知道畜养鸡狗猪,又懂得畜养牛羊,但是吃饭时却不敢有酒肉;钱币有余,又有粮仓地窖,但是穿衣却不敢穿绸缎;节约的人拥有一箱箱的积蓄,但是出行却不敢用车马。这是为什么呢?这并不是他不想这么做,而是从长远打算,顾及以后而怕没有什么东西来继续维持生活的缘故。于是他们又进一步节约费用、抑制欲望、收聚财物、贮藏粮食以便继续维持以后的生活,这种为了自己的长远打算,顾及今后生活.岂不是很好的么?

那些苟且偷生、浅陋无知的人,竞连这种道理都不懂。他们过分地浪费粮食,不顾自己以后的生活,不久就消费得精光而陷于困境了。这就是他们不免受冻挨饿的原因,最后只好拿着讨饭的瓢儿、背着布袋沿街乞食,最终成为山沟中的饿死鬼。他们连怎样过日子都不懂,更何况是那些古代圣王的思想,仁义的纲领,《诗》、《书》、《礼》、《乐》的道理呢!那些原则、纲领之类本来就是治理天下的重大谋略,是要为天下所有的人民从长考虑,照顾到以后的生计从而永保长治久安的;源远流长,它蕴意丰富,它的丰功伟绩传之后世。如果不是那些谨慎、精通、学习它的君子,是不能够理解它的。

所以说:短绳不可以用来汲取深井中的泉水,智慧达不到的人就不能和他论及圣人的言论。《诗》、《书》、《礼》、《乐》的道理,本来就不是平庸的人所能理解的。所以说:精通了其一,就可以精通其二;掌握了它们,就可以长期运用;将它们推而广之,就可以触类旁通;按照它们去谋划,就可以平安无事;反复遵循它们去考察事物,就会把事情做好。用它们来调理性情,就能得到好处;用它们来成就名声,就会荣耀;用它们来和众人相处,就能和睦融洽;即使用它们来独善其身,也能心情愉快。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原文】

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①,物不能赡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故或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③而不自以为寡。故曰:“斩④而齐⑤,枉⑥而顺⑦,不同⑧而一。”夫是之谓人伦。《诗》曰:“受小共⑨大共,为下国骏蒙。”此之谓也。

【注释】

①因为天子只能有一个,所以说“势不能容”。②因为只有天子才能拥有天下,所以说“物不能赡”。③柝:巡夜打更用的梆子。击柝:打更。④斩:通“儳”:不整齐,指有等级差别。⑤齐:指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⑥枉:曲,委曲,指人们受到礼义的约束。⑦顺:《臣道篇》:“从命而利君谓之顺。”⑧不同:指职分不同。⑨共:法,也作“拱”。

【译文】

高贵得做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财富,这是人心所共同追求的;但如果顺从人们的欲望,那么从权势上来说是不能容许的,从物质上来说是不能满足的。所以古代圣明的帝王给人们制定了礼义来区别他们,使他们有高贵与低贱的等级,有年长与年幼的差别,有聪明与愚蠢、贤能与无能的分别,使他们每人都承担自己的工作而各得其所,然后使俸禄的多少厚薄与他们的地位和工作相称,这就是使整个社会和谐一致的办法。

所以仁德的人处在统治者的地位,而农民就把自己的力量全部用在种地上,商人就把自己的精明全都用在理财上。各种工匠就把自己的技巧全都用在制造器械上,士大夫以上直到公爵、侯爵没有不将自己的仁慈宽厚聪明才能都用在履行公职上的,这种情况就称之为大治。所以有的人富有天下,也不认为自己拥有的多;有的人看管城门、招待旅客、守卫关卡、巡逻打更,也不认为自己所得的少。所以说:“有了参差才能达到整齐,有了枉曲才能归于顺,有了不同才能统于一。”这就叫做人的伦常关系。《诗经》上说:“接受小法与大法,庇护各诸侯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活学活用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这句话说:短而又细的绳索,不能打捞出深井里清澈纯洌的泉水,才智平平、品行一般的人不可以与他评论圣德之人的教诲。

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事之前,首先要将自身情况把握清楚,然后量体裁衣,量力而行,这对我们为人处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准备就绪了,条件成熟了,时机到来了,再着手去做。这样,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如若不自量力,不听劝告,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恐怕不但不会取到地下清洌可口的泉水,反而会有绳断桶亡的危险;德行平平、才智低下,却偏要对圣人的言论大加评论,恐怕不但不会扬名天下,反而会贻笑大方,为天下人耻笑了。一国之君、一家之主更需谨慎行事,量力而行,虚心听取臣下意见,仔细考虑利害得失,这样方可不至于铸成大错,遗臭万年。

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中原小国,方圆只有几百里,人民也只有十数万,没有多大的力量外侵,仅聊以自保而已。国君宋襄公才智平平,无智无谋,却好大喜功,自高自大,整天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像齐桓公那样当上盟主,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从而青史留名,人人颂扬。襄公身边一些谄谀小人便投其所好,对襄公极尽奉承,说什么襄公德配尧舜,智过姜尚,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万世不移的丰功伟业,只是现在时机未到,一旦时机成熟,宋国就可以一步登天了。到时,宋国的疆域将无限扩大,人民将无限增多,天下百姓都争先恐后前来归附,四方诸侯也都争相拜见,心甘情愿接受襄公的差遣……群小们的阿谀奉承使襄公越发觉得自己了不起,竟飘飘然做起了统一中原、争当霸主的美梦,仿佛自己是尧舜再世,在不久的将来,华夏神州将成为他宋襄公的天下,四方士民都要来听候他的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