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荀子》学生活
5557400000021

第21章 仲尼篇(3)

临行前,冯谖问孟尝君:“债收上来后,给您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我家缺什么,先生就买点什么吧!”于是,冯谖带上账簿出发了。

到了薛地,冯谖把欠债的百姓召集起来,核对账簿。核对完毕,冯谖对他们说:“孟尝君知道你们生活困难,缺衣少穿,对你们很挂念,很同情。他今天派我来的目的就是让我来告诉大家,你们所欠的债务他一概不要了。”说完,将债券点着,烧掉了。百姓们见了,都对孟尝君感激涕零。

冯谖办完这件事后,便回到了孟尝君的住处。孟尝君见冯谖这么快便回来了,惊喜万分,忙问道:“钱都收上来了吗?先生怎么回来得这么快呢?”冯谖回答说:“收上来了。”孟尝君听了大喜,问他说:“那你都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冯谖回答说:“临行前,您让我买你家里所缺的东西。小人想到您家里珠宝珍奇应有尽有,美女成列,仆役前呼后拥,这些你都不缺。你惟一缺少的就是‘义’,所以我给你买回‘义’来了。”然后将他来到薛地烧毁账簿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孟尝君听后,勃然大怒,喝道:“我这里几千人等着吃饭,你买‘义’有什么用呢?难道能让几千门客吃饱穿暖吗?哼,简直是岂有此理!”可是,冯谖却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您拥有薛地的百姓,却不知爱护,百姓都怨恨你。现在我为你烧掉债券,是宣扬你的善名,为你争取民心。难道这有什么不好吗?而且,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一点是得到百姓的拥护。百姓不拥护,对你恨之入骨,你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要治理好国家了。这些道理,我们的先人早已经教导过我们了,你难道忘记了吗?”孟尝君被他说得哑口无言,而且冯谖的话确有道理,便不再追究。

过了一段时间,孟尝君遭人诬陷,被国君免去相国的职位。众门客见孟尝君大势已去,纷纷离开,另谋高就去了,只有冯谖等几人对他忠心耿耿,一直陪伴在他的左右,并随同他回到封地薛地。薛地的百姓听说孟尝君回来了,都自觉地走出几里地来欢迎孟尝君的到来。见到这种情形,孟尝君才终于明白冯谖的一片苦心,立即对他刮目相看,敬仰万分。他拉着冯谖的手,激动地说:“先生给我买的‘义’,我今天终于看到了。我以前真是太愚蠢了,竟然没能发现你的盖世奇才,不但没能重用你,还错怪了你的一片好心,真是惭愧之至。”冯谖见孟尝君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才能,趁机对他说:“其实,我并没有什么才能。我只是听人说,狡猾的兔子要有三个洞窟,才能逃离猎人的捕杀。焚烧债券,争取民心,才只是我为你建造的第一个洞穴。你现在只有这一个洞穴,还不能高枕无忧,让我再为你营建两个洞穴吧!”

于是,孟尝君给了冯谖五十辆车子、五百两黄金,让他到魏国游说。见到魏王后,冯谖极力夸奖孟尝君雄才大略,有治世之能,而且礼贤下士,仁爱爱人,是个不可多得的辅佐之才,并极力劝说魏惠王聘请孟尝君为相。魏惠王果然被他说动,三番五次派人去请孟尝君。孟尝君事先得到冯谖的嘱托,坚决拒绝去魏国为相。齐王听说魏王很器重孟尝君,担心孟尝君为魏国卖力,转而反对齐国,于是,他连忙去见孟尝君,向他道歉请罪,并恢复孟尝君的相位。这时,冯谖又向孟尝君献计,让他请求齐王在薛地建一宗庙,把先王的祭器放到薛地的宗庙里,这样一来,孟尝君的地位就可以保全了。不久,宗庙建成,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三窟已经建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孟尝君的地位更加显贵,再也无人敢与之匹敌了。

智慧金言

冯谖可以算得上是个智者,他在孟尝君高官厚禄、志得意满之时,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危险而早做准备,使孟尝君得以顺利地回到薛地,并受到薛地百姓的拥护;在孟尝君失意之时,他又能运用计谋,使孟尝君恢复相位,稳保相位,这不能不让人佩服、敬重。而冯谖之所以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就是因为他懂得物极必反的规律,在别人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能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并为之早做准备。因此,每一位有志之士,都应以冯谖为榜样,处乱而不惊,为福而不骄;志得意满之时,考虑到不足,并早做准备。这样,就可以像孟尝君那样高枕无忧了。

位尊则必危

荀子曰:“位尊则必危,任重则心废,擅宠则必辱,可立而待也,可炊而傹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职位高了,就必然遭到危困;责任重了,就必然遭到失败;专受尊贵,就必然遭到耻辱;这是可以立刻到来的,是不用一顿饭的时间的。

自古以来,成就大事的君王身边必定聚集一群为他出谋划策的谋臣策士。他们雄才大略,足智多谋,为君王排忧解难,对君王忠心耿耿,可谓尽职尽责。他们的才能、他们的贤明以及他们做出的伟大功绩为自己赢得了高官厚禄、金银珠宝。但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国家只应有一个最为受人尊崇的人,那便是君主。君主的地位至高无上,君主的功名天下无二。当臣下的才能、地位、品德、名望直追帝王之时,他们的厄运便随之而来了。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许许多多名王将相在辅佐君王成就功业之后死于非命,多少善良的民众为之擂鼓鸣冤。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后人无法改变这一社会体制造成的问题,只能在痛定思痛之余,想方设法减少这类人间惨剧。因此,那些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功成名就之后就会解职归里,远离朝政,以安度晚年;而那些不懂得这个道理、执迷不悟的人,也只能落得首身异地的下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悲哉此言!

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是南方的两个小国。二国毗邻,风俗相近,民人皆断发文身,水行而露宿,以种稻为生,以捕鱼为业。为了争夺土地、开疆辟土,二国时常发生冲突,以至战争不断。越王勾践在位时,吴王夫差接受宰相伍子胥的建议,一举攻破越国,将越王勾践困在了会稽山上。越王勾践一筹莫展,唉声叹气,忙召来大臣范蠡与文种商量计策。经过一番密谋,三人决定仿效当年被囚羑里的周文王,忍辱负重,先同吴国讲和,再图复国报仇之计。

经过努力,吴王夫差终于答应同越国讲和。于是,越王勾践按照范蠡与文种的建议,每年进献给吴王夫差大量的金银财宝和无数的宫娥美女。越王勾践也不惜委屈自己,甘愿做吴王身边的一位臣子,伺候吴王;越国的大臣也都以吴王为王,听候吴王的差遣;越国百姓也都以吴王为君,为吴王效命。越王勾践还接受两位大臣的建议,在国中精心挑选了两位绝世美女西施与郑旦,把她们养在宫中,教她们唱歌跳舞,又给她们穿上绫罗绸缎,献给吴王。吴王见了,果然喜欢地不得了,天天伴着两位美女,吃喝玩乐,根本不理朝政,更无闲心去理会忍辱负重的越王勾践。

取得了吴王的信任,消去了吴王的疑心之后,越王勾践兢兢业业,努力向上,立志报仇复国。于是,他卧薪尝胆,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非自己亲自耕种的食物不吃,非妻子亲自纺织的衣服不穿。他不但关爱百姓,而且卑身下意访求贤者,虚心请教,身边聚集了一批乐于效命的忠勇之士。越国百姓在越王勾践的感召下,与越王同甘共苦,立志帮助越王实现复国大志,以雪灭国之耻。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之后,越国国力渐渐恢复,一天天强大起来。越国百姓家家富足,户户有余。

与此相反,吴王夫差骄傲自满,贪图享乐,天天陪着两位美人吃酒玩乐,不理朝政,致使国家混乱,民不聊生。大臣伍子胥见状,进谏吴王,吴王非但不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反而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伍子胥含恨死去,吴国从此更加?昆乱。

越王勾践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召集百姓,进攻吴国。吴国百姓离心,士气涣散。越军攻来,势如破竹。吴军节节败退,吴王夫差也被越军抓获,求和而不得,最后身死国亡。

越王勾践复国成功后,越国上下群情激越,全国毕贺。勾践大喜,在贺台上大摆宴席,招待群臣。宴席上,群臣欢洽,歌舞升平。复国成功,本是一件值得庆幸与高兴的事,可酒席之间,越王眉宇间却露出点点隐忧,似乎满怀心事。大臣范蠡见状,心头一震,想到:“如今国已复,仇已报,我们这些大臣们也应该引退了。从越王的面相上看,他是个可以共患难的君王,却不是可以共富贵的人。”

第二天,范蠡去见大臣文种,将自己的所见所想一一告诉文种,并劝他同自己一道引退江湖,离开这是非之地,免得被越王猜疑,招来杀身之祸。可是,文种听完,却哈哈大笑起来,说道:“范兄多虑了。你我二人对大王忠心耿耿,在大王最最困难的时候,是我们两人献计献谋,越国才得以保全;也是在我们两人的辅佐下,越王才最终战胜吴国,报仇雪恨。如果没有你我二人,越国早就已经灭亡了。因此,越王应该赏赐我们才对,岂有怀疑之理呢?况且,我见大王雄才大略,是个霸世之材。如今越国刚刚复国成功,正是你我施展才能的好机会,我们二人齐心协力辅助大王,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光辉大业,我们怎能在这个时候引退江湖呢?”范蠡见文种执意要留在越王身边,便不再说什么,只是唯唯附和而已。

回家后,他便命令家人收拾行装,准备离开。等一切都办妥之后,他便去见越王勾践,向他辞行,说道:“我曾听人说,大王受了委屈,做大臣的便不能苟且偷生。过去,大王被吴王困在会稽山,蒙受奇耻大辱,做臣下的本应为之死节才是,可我没有那么做,原因是想忍辱偷生,帮大王完成复国大业。如今,吴国已灭,大王的仇已报,没有了外界的威胁,大王你足可以高枕无忧了。我现在求大王开恩,赦免臣下在会稽犯下的死罪。留臣下~条生路,让我归老于江湖之间,以了却残年吧!”越王勾践对范蠡才干确已有了嫉妒之心,见范蠡如此说,正投下怀,但表面上却再三挽留。最后,范蠡还是辞别越王,远走他乡,安度晚年去了。据说,范蠡后来在陶这个地方定居下来,因经商而成了巨富,人们都称他为陶朱公。

范蠡走后,大夫文种闷闷不乐,神情忧郁。他发现越王勾践对他越来越冷淡,非但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而且不委以重任,只是应付了事。文种气恼万分,称病不朝。越王身边有一大臣,一向与文种不和,见状趁机进献谗言说:“文种自以为有功于大王,而未得封赏,于是心怀不满,怨恨大王,大王您可要小心呀!”

勾践与文种共事多年,知道他足智多谋,对他早有戒心,所以不委以重任,以防他乘机作乱,再度失国,如今经那人一提,疑心更大了。从此,勾践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整天想着如何除掉大夫文种,可是,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有一天,越王借探病的名义,来到文种的住处。进屋以后,他解下随身所配的宝剑,放在一边,然后询问文种的病情,对文种说:“爱国的仁人志士不忧虑个人的身家性命,所忧虑的是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先生您足智多谋,有七套办法,而我只用了你其中的三\套,就已经足以使我灭掉吴国重新登上越王的宝座。如今,你那剩下的四套办法准备用在何处呢?你愿意为我谋算已经埋人土下的吴国的先人吗?”说完,转身离开了文种住处,却故意将宝剑留在了座位的旁边。

文种一听,已明白了越王的用意。他冷笑一声,拿起宝剑,只见上面刻着两个字“属镂”,正是吴王夫差赐给伍子胥自杀的那一把。文种哀叹道:“古人说过‘大功大勋往往得不到好的下场’,我今天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范蠡啊范蠡,我后悔当初没有听从你的劝告,以至落得如此的下场啊!”说完,他仰天长啸一声,拔剑自杀了。

智慧金言

功成身退,绝不是一句泛泛空言,而是前人用血的教训得来的至理名言。多少历史事实已经向我们无言地诉说着这可悲但却睿智的真理,从文种到韩信,多少英雄好汉功成名就后洒泪九泉;从汉武帝到朱元璋,多少皇家帝王手上沾满与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无辜大臣的鲜血。那些睿智如范蠡者,功成名就后,解职回乡,以终天年;而不解此义者,只有自取灭亡了。历史上,像范蠡这样功成身退以享天年者有之,像文种这样无辜者更是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