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荀子》学生活
5557400000032

第32章 王霸篇(3)

回答:是因为君主用人不公正,臣下对上不忠诚。君主排斥贤能的人而偏私地提拔人,臣子争夺职位而嫉妒贤能的人,这就是他们不能配合的缘故。君主为什么不广招人才、不去顾及亲疏、不去考虑贵贱、只寻求真正贤能的人呢?如果能这样,那么臣子就会看轻职位而把它让给贤能的人,并甘心跟随在他们的后面;如果这样,那么舜、禹会重新到来,称王天下的大业又能建立起来了。取得统一天下的功绩,名声可以和舜、禹相配,还有像这样美好而值得高兴的事情吗?唉!统治人民的君主也可以考察一下这些话了!杨朱在十字路口哭泣,说:“这是那错误地跨出一步而觉察时就已走错千里的地方吧!”他为此而悲哀地哭泣。用人之事也就是通往光荣或耻辱、安定或危险、生存或灭亡的十字路口啊,在这上面犯了错误所造成的可悲,要比在十字路口走错路更厉害。唉!可悲啊!统治人民的君主竟然上千年了还没有觉悟啊!

【原文】

无国而不有治法,无国而不有乱法;无国而不有贤士,无国而不有罢①士;无国而不有愿民,无国而不有悍民;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两者并行而国在,上偏②而国安,下偏而国危;上一而王,下一而亡。故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而四者齐,夫是之谓上一。如是,则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故汤以亳,武王以镐,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匹者齐也。桀、纣即厚于有天下之势,索为匹夫而不可得也,是无它故焉,四者并亡也。故百王之法不同若是,所归者一也。

【注释】

①罢:通“疲”,病,不贤,没有德行。②上偏:偏于上者,指治法多而乱法少,贤士多而罢士少,愿民多而悍民少,美俗多而恶俗少。

【译文】

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使社会安定的法令制度,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导致社会动乱的法令制度;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贤能的士人,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无行的士人;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朴实善良的百姓,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强暴的百姓;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美好的习俗,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恶劣的习俗。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国家仍存在。偏于上一种情况的,国家就安定;偏于下一种情况的,国家就危险;全属于上一种情况的,就能称王天下;全属于下一种情况的,就会灭亡。国家的法令制度能使社会安定,它的辅佐大臣贤能,它的群众朴实善良,它的习俗美好,这四者齐备,那就叫做全属于上一种情况。像这样,那么不打仗就能战胜敌人,不进攻就能取得战果,军队不用费力而天下就服从了。商汤凭借亳,周武王凭借镐,都不过是方圆百里的领土,而天下被他们统一了,诸侯做了他们的臣属,凡能到达的地方,没有不服从的,这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因为上述四种条件齐备了。夏桀、商纣王即使实力雄厚得掌握了统治天下的权力,但最后要求做个普通老百姓也不可能达到,这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因为上述四种条件全都丧失了。各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如此不同,但归结起来的道理只有这么一个。

【原文】

上莫不致爱其下,而制之以礼。上之于下,如保赤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之人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则虽孤①独鳏寡必不加焉。故下之亲上,欢如父母,可杀而不可使不顺。君臣上下,贵贱长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为隆正;然后皆内自省以谨于分,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礼法之枢要也。然后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止矣。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均平,莫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而礼法之大分也。

【注释】

①孤独鳏寡:《孟子·梁惠王下》解释说:“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译文】

君主无不对他的臣民给予爱护,因而用礼制来限制他们;君主对于臣民,就像爱护婴儿一样。政令制度,是用来对待下面的老百姓的;如果它有不合理的地方,即使像毫毛的末端一样细微,那么即使是对孤儿、孤独老人、鳏夫、寡妇,也一定不能加到他们头上。所以臣民亲爱君主,高兴得就像亲爱父母一样,即使杀死他们也不可能使他们不顺从君主。君主、臣子、上级、下级,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幼的,直到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把这礼制当作为最高的准则,然后又都在内心反省自己而谨守本分,这就是历代圣王所相同的政治措施,也是礼制法度的关键。做到这些以后,农民就分得田地去耕种,商人就分取货物去贩卖,各种工匠分配一定的工作去用力,士大夫分任一定的职务去处理政事,诸侯国的国君分封一定的领土去守卫,三公统管各个方面来商议,那么天子只要让自己拱着手就是了。朝廷外面如此,朝廷内部如此,天下就没有人不协调一致,就没有什么不治理得好好的,这是历代圣王共同的政治原则,也是礼制法度的要领。

【原文】

若夫贯日而治平,权①物而称②用,使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以是用挟于万物,尺寸寻③丈,莫得不循乎制度数量然后行,则是官人使吏之事也,不足数于大君子之前。故君人者,立隆政本朝而当,所使要百事者诚仁人也,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立隆正本朝而不当,所使要百事者非仁人也,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是人君者之枢机也。

故能当一人而天下取,失当一人而社稷危。不能当一人,而能当千人、百人者,说无之有也。既能当一人,则身有何劳而为?垂衣裳而天下定。

故汤用伊尹,文王用吕尚④,武王用召公⑤,成王用周公旦。卑者五伯,齐桓公闺门之内,县乐奢泰游抚⑥之修⑦,于天下不见谓修,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⑧,为五伯长,是亦无他故焉,知一政于管仲也,是君人者之要守也。知者易为之兴力而功名綦大,舍是而孰足为也?故古之人,有大功名者,必道是者也。丧其国,危其身者,必反是者也。故孔子曰:“知者之知,固以多矣,有以守少,能无察乎?愚者之知,固以少矣,有⑨以守⑩多,能无狂乎?”此之谓也。

【注释】

①权:调节秤锤使秤杆平衡叫“权”(也称为“权衡”),引申为合理地调节。②称:合适,配得上。③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④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周文王出猎而访得了他,尊他为师。后来他辅佐周武王灭商而使周王朝一统天下,因有功而封于齐。⑤召公:姓姬,名奭,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所以称召公。曾帮助武王灭商,被封于燕,成为燕国的始祖。⑥抚:同“玩”。⑦修:讲求,搞。⑧一:统一,一致。匡:正。一匡天下:使天下归于一统、恢复正道。⑨有:通“又”。⑩守:管。

【译文】

至于每天不断地把政事治理妥当,合理地调节万物来使它们适用。使各级官吏穿的衣服有一定的规格、住的房子有一定的标准、役使的仆从有一定的编制、丧葬祭祀器械用具都有和等级相适合的规定,把这种做法贯彻到各种事情中去,诸如尺寸寻丈之类的标准,无一不是遵循了法度然后才加以施行,这些都是政府官员和供役使的官吏所做的事,不值得在伟大的君主面前数说。

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如果为本朝所确立的最高准则完全得当,所任用的总管各种事务的宰相是真正有仁德的人,那么他就会自身安逸而国家安定,功绩伟大而名声美好,高一点的可以称王天下,低一点的也可以称霸诸侯;如果为本朝所确立的最高准则不得当,所任用的总管各种事务的宰相不是具有仁德的人,那么他就会自身劳累而国家混乱,全功尽弃而声名狼藉,国家一定会危险。这是当君主的关键啊!

能恰当地任用一个人,那么天下就能取得;不能恰当地任用一个人,那么国家就会危险。不能恰当地任用一个人而能恰当地任用一千个人、一百个人,在理论上是没有这种事情的。如果能恰当地任用一个人,那么他本身又有什么劳累的事要做呢?只要穿着长袍无所事事地无为而治而天下就能平定了。

所以商汤任用了伊尹,周文王任用了吕尚,周武王任用了召公,周成王任用了周公旦。功德低一点的是五霸,齐桓公在宫门之内悬挂乐器、奢侈放纵.游荡玩耍,但在天下他并没有被说成是讲求享乐,相反地他还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一致而恢复了正道,成为五霸中的第一个,这也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因为他懂得把政事全部交给管仲,这就是当君主的重要守则啊!聪明的君主容易做到这一点,所以能形成强大的实力而功业名望极大,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值得去做呢?所以古代的人,凡是有伟大的功业名望的,一定是遵行了这一点;凡是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危害到他本人的,一定是违反了这一点。所以孔子说:“智者的知识,本来已经很多了,又因为管的事很少,能不明察吗?蠢人的知识,本来已经很少了,又因为管的事很多,能不惑乱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治国者分已定,则主相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不务听其所不闻;各谨其所见,不务视其所不见。所闻所见诚以齐矣,则虽幽闲①隐辟②,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礼化③其上,是治国之征也。

【注释】

①闲:阻隔,闭塞。②辟:通“僻”。③化:顺服。

【译文】

治理得好的国家,名分已经确定以后,那么君主宰相大臣百官就各自谨守自己应该听见的东西,不想方设法打听自己不应该听见的东西;各自谨守自己应该看见的东西,不想方设法察看自己不应该看见的东西。君主宰相大臣百官的所见所闻,如果真正和各自的名分一致了,那么即使是那些幽远闭塞隐蔽偏僻的地方,百姓中也没有人敢不严守本分、遵守制度、用礼来顺服他们的君主,这是治理得好的国家的标志。

【原文】

主道: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夫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如此也,是治之极也。既能治近,又务治远;既能治明,又务见幽;既能当一,又务正百:是过者也,过犹不及也。辟①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影之枉也。不能治近,又务治远;不能察明,又务见幽;不能当一,又务正百:是悖者也。辟之是犹立枉木而求其影之直也。故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君者,论②一相,陈一法,明一指③,以兼覆④之,兼熘⑤之,以观其盛⑥者也。相者,论列⑦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⑧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故君人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

【注释】

①辟:通“譬”。②论:通“抡”,选择。③指:同“旨”。④覆:覆盖,庇护,指统治。⑤熠:同“照”,察见。⑥盛:通“成”。⑦论:通“抡”。列:安排位次。⑧饰:同“饬”,整治,整顿。

【译文】

君主的统治原则是:治理近处的事而不治理远方的事,治理明处的事而不治理暗处的事,治理根本性的一件大事而不治理各种各样的小事。君主能够治理好近处的事,那么远方的事就会因此而得到治理;君主能够治理好明处的事,那么暗处的事就会因此而化解;君主能恰当地治理好根本性的一件大事,那么各种各样的小事就会因此而得到正确处理。同时治理整个天下,时间绰绰有余而显得要治理的事少得不够做,这就是政治的最高境界了。

既能治理近处的事,又力求治理远方的事;既能治理明处的事,又力求察见暗处的事;既能恰当地治理好根本性的大事,又力求治理好各种各样的小事:这是过分的做法,过分了如同达不到一样。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树起笔直的木头而要求它的影子弯曲一样。

不能治理近处的事,又力求治理远处的事;不能明察明处的事,又力求察见暗处的事;不能恰当地治理好根本性的大事,又力求治理好各种各样的小事:这是昏乱的做法。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树起弯曲的木头而要求它的影子笔直一样。

英明的君主喜欢抓住要领,而愚昧的君主喜欢管得周详。君主喜欢抓住要领,那么各种事情就能办得周详;君主喜欢管得周详,那么各种事情就会荒废。君主,只须选择一个宰相、公布一套法制、阐明一个宗旨,用这种手段来全面地统治一切、普遍地洞察一切,从而来坐享自己的成功。宰相,要选拔安排好各部门的长官,总管各种事情的处理,以此来整顿朝廷上的大臣和各级官吏的职分,衡量他们的功劳,论定对他们的奖赏,年终拿他们的成绩功劳呈报给君主,称职的就留用,不称职的就罢免。所以当君主的在寻觅贤相时劳累,在使用他以后就安逸了。

【原文】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汤、武者,循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故厚患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赏①贤使能以次之,爵服赏庆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生民则致宽,使民则綦理,辩②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之人百姓,有非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是故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不愉者,无它故焉,道德诚明,利泽诚厚也。

【注释】

①赏:当作“尚”。②辩:通“辩”,置办。

【译文】

治理国家的君主,得到百姓出力种地的就富足,得到百姓拼死作战的就强大,得到百姓称赞颂扬的就荣耀。这三种应该得到的东西都具备,那么天下人就会归附他;这三种应该得到的东西都没有,那么天下人就会叛离他。天下人归附他叫做称王,天下人叛离他叫做灭亡。商汤、周武王这些人。遵循这条原则,奉行这种道理,兴办天下人的共同福利,除掉天下人的共同祸害,因而天下人都归附他们。所以,君主提高道德声誉来引导人民,彰明礼制道义来指导他们,尽力做到忠诚守信来爱护他们,尊崇贤人,任用能人,为他们安排职位,用爵位、服饰、赏赐、表扬去反复激励他们,根据时节安排他们的劳动,减轻他们的负担来调剂他们,广泛普遍地庇护他们,抚养他们,就像保护初生的婴儿一样。养育人民极其宽厚,使用人民则极其合理。制定政令制度,是用来对待下面的老百姓的;如果它有不合理的地方,即使像毫毛的末端一样细微,即使是对孤儿、孤独老人、鳏夫、寡妇,也一定不能加到他们头上。所以百姓尊重他就像尊重上帝一样,亲爱他就像亲爱父母一样,心甘情愿为他豁出生命,这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因为君主的道德确实贤明,君主的恩泽确实深厚啊!

【原文】

乱世则不然,污漫突盗以先之,权谋倾覆以示之,俳优①、侏儒②、妇女之请谒以悖之,使愚诏知,使不肖临贤,生民则致贫隘③,使民则极劳苦。是故百姓贱之如僵④,恶之如鬼,日欲司间⑤而相与投藉之,去逐之。卒⑥有寇难之事,又望百姓之为己死,不可得也,说无以取之焉。孔子曰:“审⑦吾所以适⑧人,适人之所以来我也。”此之谓也。

【注释】

①俳:滑稽演员。优:优伶,演员。②侏儒:因发育不良而身材短小的人,古代常充当滑稽演员,供贵族戏弄取乐。③隘:通“阨”,穷困,窘迫。④偃:骨骼弯曲的残疾人。⑤司:通“伺”,侦察,探察。间:间隙,空子。⑥卒:通“猝”。突然。⑦审:弄明白。⑧适:到……去。

【译文】